高校古诗文英译教学方法论思考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ngda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文英译教学是当前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笔者以为,这一教学方法的展开,应以语言的两大特性——人文性、工具性为切入口,将“信、雅、达”中的“雅”作为重要的知识基调,紧紧把握住中国古诗文“雅致温厚”的特点,以诗化思维及意境来展开翻译及教学。在“语、义、境”的张力和整合中,既实现古诗文英译的传神准确,同时最大限度地将知识理解融入文化体悟之中,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中,让学生自我寻求、自主理解。
  关键词:古诗文 英语教学 语、义、境
  一、问题的提出
  古诗文英译教学是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具体说来,在进行古诗文英译的过程中,不仅会遭遇到技术上的困难,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文化上的障碍。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于,在这一工作流程中,文化信息如何才能不至于丢失或讹传,从而使得语言中的文化内核得到完整的保存与转换,这大概是译者最难掌控的事情。故而在这一领域中,一般性的对等翻译往往失灵。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许渊冲教授就谆谆告诫我们,对等翻译“不能解决古典诗词翻译和典籍英译的问题”。而且事实上,从文化语境的视角来看,真正的对等翻译其实并不存在,在源语与译入语中,译者总会有一基本的文化立场,而这一立场的采纳及运用一旦失当,往往会造成选择性的失真。再就译界情况来说,长期以来,在汉文外译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将自己的文化信息切割或附会至西方文化体系之上,这一点连一些翻译大师都不例外。崔永禄教授曾从源语的角度对一些经典翻译进行了精彩的分析,他曾经说过,即使是像辜鸿铭这样的人,在翻译《论语》时也多有附会或不当处,例如,辜氏将“仁”译为“moral life”、“moral character”等;将孔子的另一核心思想“礼”,有时译成“art”,有时译成“form”,崔教授尖锐地指出:“对英国读者来说,这倒是容易理解了,但孔子的核心思想却不见了……这与孔子的思想相去甚远。”有鉴于此,他提出:“我们有权坚持我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完整。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要保留完整的民族身份。”他还进一步提出,在翻译过程中应有如下原则:1.要传达经典文本的内容,2.保留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原貌,3.再现中国的艺术和创作语言水平,4.译文要流畅,有较好的可读性。
  崔教授所言应该说极为允当,它主要从保存汉语的总体特色与面貌的方向上加以阐释,就古诗文的英译来说,它无疑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和价值。然而,理有一至,亦有一偏。我们的古诗文英译工作虽立基于中国文化之上,但最终却要进入英美文化之中,否则得不到文化容纳的“英语”不仅是Chinese English,它实质上是一种蹩脚可笑的字母式中文,更别说产生地道英语的问题了。总之,不进入到英语世界的文化体系中就会没有语言支撑,或者可以这么说,既要走出,更要进入,如此我们的工作才算是成功的。而所谓走出,就论题所及,必须从古诗文的文化及精神世界中走出来,一步步完成语境转化。在这种语际转换中,有大小两大转换,一是中文与英文的大转换,二是古文与现代汉语的小转换。在这种转换中,我们随时要提防文化信息的丢失与扭曲,它除了在共时性中完成汉英之间的转换,尤为重要的是,因时间流转,我们在汉语系统的小转换中,历史信息也往往会丢失,简言之,我们的古诗文不仅是中国人的,更是中国古人的,我们不能用现代中国人的理解去看待古代世界。这从一定意义上说,在汉语系统内,如果我们自己在理解上已经大量掺入现代元素,古雅意致一旦被消尽,古诗文英译就没有了文化上的根基,再好的翻译能力和技术都将无济于事。
  就英语教育或教学的角度来看,古诗文英译的目标达成亦是困难重重。它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重视听说能力,对于翻译能力的培养相对弱化。在翻译活动中,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一方面将英文著作大量译介过来,另一方面,汉语作品外译者少之又少,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国代表作品丛书目录》,选入该丛书的我国名著被译成英语的只有28种。故而有学者指出:“中外文化和文学交流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着的逆差现象。”这一趋势反映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则表现出另一种令人担忧的境况:英译汉为绝对主流,汉译英居于边缘。
  我们可以这么说,汉译英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处于边缘之边缘,从文化交流的平衡及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展来说,这是极不对称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文化要融入和走向世界,就必须让外界了解我们的语言和文化,作为中国外语界的译者和教师,在此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而在这种外译工作中,毫无疑问,中国古诗文作为文化之核心,对其进行英译工作有着难以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诚然,古诗文即便翻译成现代汉语都难度颇大,何况是进行英译及教学呢?无论是理解还是教学上都对人提出了极高的挑战,故而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都视其为畏途。而这又反过来使得这一领域的工作举步维艰,远远落后于其他英语教研工作。总的来说,这一工作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一、语际转换难度大,需将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两种转换加以整合;二、对师生而言,文化背景的理解和传输是一大难题;三、课堂设计中的历史性和现代性、中与外的沟通;四、经验的不足。这些问题的解决涉及语言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各个方面,需在充分掌握以上学科基本背景知识的前提下,运用教育学理念,结合青少年心理特征,深入教学一线,方能摸索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然而,困难与价值并存,责任与挑战同在。作为高校英语的教研者,必须将古诗文英译的教学作为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对其中的难点问题逐步加以解决和深化,这样我们的翻译及英语教学工作才可能上一个新台阶。有鉴于此,我们结合自己的教研实践,通过对高校古诗文英译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并从方法论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二、理论与基础:高校古诗文英译教学的切入点
  翻译是一种语言实践,但它又不止于或局限于单纯的语言问题。从结构功能角度来看,我们完全同意语言学家所说的:“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语言的第一自然属性就是工具和功用,也即是交流的工具。然而,事物如果趋于极端,定会走向反面。就本论题所及,长期以来在翻译实践中,由于过于注意语言的自然属性,在许多人心目中,有意无意间,翻译竟成为了一种纯粹工具性或技术型的语言转换。所谓的句型、句法成为了翻译的法宝,翻译似乎可以有固定公式可循,汉译英当然也不例外,有学者曾这样传授英译秘诀:   汉译英必须采用英文的句法,来表达汉文的意念,不可照汉文直译,如照汉文的句法直译,则译出来的不像英文。为避免写成中国式的英文,首先就要把英文的一些基本句型学会,而且要记在心上,当我们动手翻译时,便能运用自如,随便采用那种句型,都合乎英文的惯用句法了。
  相信很多译者都是从这一路径开始进入翻译世界的吧。然而,此招对于初入门者或许有效,但要获得纯粹地道的翻译效果,此一路径未必可以走通。理由在于,无论是中文或英语的文辞,其最根本的意义乃在于“意念”,而不是句型或句法,二者一为内,一为外,其地位和价值毫无疑问是前高后低,后者必须从属于前者。所以在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必须打破文法束缚,以追求得鱼忘筌之功效。质言之,此一翻译路径大概可应付一般的会话或初级交流,而对于高级语言并不适用。故而,我们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不应停留于此一表层,必须深化至语言的文化内核之中,使语言焕发出最高价值。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翻译教学大都忽视了这一问题。许钧教授就曾指出:“在实际的学科建设与管理中,翻译教学被迫局限在应用语言学的范围之内,无法得到真正的发展。”换言之,翻译教学不是简单的语言应用或互换,而是一种深层的文化交流。要改变窘境,就必须从单纯的应用语言学思维中超拔出来,若仅仅追求致用,进行单向考量,其最终效果反是不敷其用。就翻译工作而言,古诗文英译或许是最能表现中国文化品性的事情。从一定意义上来观照,中国古诗文的翻译,是外译中的最高境界。古诗文英译其难固然在于方方面面,但根本原因在于,诗歌以抒情为主,传达的主要是一种美感,需要内在的体悟及文化底蕴,翻译者一旦失去文化水准,不仅诗文之神韵顿失,甚至原意也会扭曲走样。相对其他题材,如小说及其他作品重在内容,虽译文不佳亦可粗略理解。所以有学者论道:“文学作品中,以诗歌之翻译为极致……以文字之美为重者难译,以内容之含义为重者易译。”
  不可否认,古诗文翻译之难核心在于其“美”,或者说是其“古雅”的文化底色如何表现的问题。或许有人认为,求其美就必须舍弃真,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如果认真审视,严格地说,保存古诗文的美就是最大的真,是最关键的忠实。我们认为,翻译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忠实于原作,否则就不是译作,而只能是独立创作了,或再进一步言之,美与真不对立,而是统一。但问题在于,语言转换中的忠实或存真,应从文化总体上加以体认,才是真正的真,否则一句一式似乎都是,但相加的结果却不仅不是,反而是背离。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曾有学者指出:“由于两种语言的惯用法不同,有时竟会使文字上的忠实导致意思上的不忠实。”他举的例子是,“美国人说的‘the class of 1980’是‘1980年毕业的大学生们’,但我们说的‘1980年入学的大学生们’译作英语恰恰也是‘the class of 1980’。”就我们的论题来说,这种“忠实性”悖论在中国古诗文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错讹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如李白的名篇《静夜思》,讲的是月夜思乡之情,可是很多学者单纯从字面上去硬译就出现了问题,在吕叔湘编纂的《中诗英译比录》中,收录了六篇译文,出现了六种不同的译法,其中不乏大家手笔,但竟无一篇翻评得对或准确。这六种译法分别是:1.Night thought;2.The moon shines everywhere;3.Thought in a night;4.Night thoughts;5.On a quiet night;6.In the quiet night.这叫人乍一看来,不可谓不花样翻新。
  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是“思”,这是全诗的核心或诗眼,不可不翻译,亦不可不准确。然而,上述六种译法中,第二种根本未照诗面翻译;第五、六种译法只有静夜而无“思”;第一、三、四种译法中虽出现了“思”,却是thought(思想),根本不是“思念”之“思”(missing),思乡游子也由此成了静夜思考的学者,真可谓文不对题。
  总之,在古诗文的英译中,无论是做到求真还是存美,绝非由语言的工具性特点是能加以解决的,随着翻译难度的增大,文化底蕴的要求越来越高,它必须从机械的语词对应中脱离出来,而成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性工作。也正因为如此,在译界一直存在着翻译的科学与艺术之争,前者主要由语言学家所主张,后者则主要被文学家所认可。但诚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缺乏艺术性的译作是没有感染力的,不讲科学性的译作则不能再现原作的风貌,二者哪一个也不能偏废。”此一现象的产生,从理论上而言,在于语言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切割与分离。一个基本事实是,在译界,长期以来我们对语言的自然属性多有体认,而对其“社会性”缺乏文化的了解,我们也可以直截了当地说,所谓的“社会性”,其内核其实就是历史文化或人文性。而诗歌或许是传达民族性或人文特色的最佳语言载体。正是如此,诗歌翻译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是一件难度很高的文化工作。而一般来说,艺术性更多体现的是人文性的一面,科学性则更多由其工具性加以展现。
  由此,我们认为,在高校古诗文英译教学中,其教学方法的展开,应以语言的两大特性——人文性、工具性为切入口,即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人文或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交流的工具,而这两种特点在由古入今,再由中转外的过程中,与其他翻译教学相比较,在语际转换的实践中将会遇到哪些困难,有什么特性和规律,这些问题又与大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心理特点之间如何接轨?在此基础上再深入探究,有哪些可行性的教学方法得以催生和调整,它们与教育理论的契合度有多深,实际操作性有多大?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思考的原点和支点。
  三、方法的运用
  高校古诗文英译课要获得优质的效果,在具体的方法运用上,我们认为,首先要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并将这种氛围推之和扩展于课堂之上。具体说来,在把握语言两大特征的基础上,就翻译特点而言,我们应当在不失真,尽量存真的基础上,将“信、雅、达”中的“雅”作为重要的知识基调,紧紧把握住中国古诗文“雅致温厚”的特点,以诗化思维及意境来展开翻译及教学。例如,唐代金昌绪的《春怨》是一首主题比较明了的诗歌,全诗为:“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它反映的是古代妇女对丈夫戍边不归的一种情绪。此诗在吕叔湘的《中诗英译比录》中收录了Herbert A. Giles和W. J. B. Fletcher两人的译作,仅就题目的翻译来看二人就很不一样,前者译为At dawn;后者译为A lover’s dream。如果直译的话,前者可译成“拂晓时刻”;后者则可译为“爱人之梦”。从雅的角度来说,二者都有可取性,但相对来说,前者突出的是拂晓的情境,后者则紧紧抓住梦境这一核心,总的来说,前者稍显平实,后者更能体现一种如怨如诉的基调。   当然,这是一种文化意境上的理解,作为教师和译者首先要仔细领会和把握,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得到同步的理解呢?光从字面或诗面上进行讲解是很难达成目标的。为此,我们提出了意境教学法,通过意境的营造,让学生自己进入文化内核之中,其基本要义在于:“意境的营造要调动每一个人在虚实之间、内外之间、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文化的穿梭行进,在个人理解和共识之间达成协调,以读者之眼深入作者之心,以译者之意言说作者之情。”这一思路如果贯彻到教学中就是,深入总结和结合教学特点,应注意在课堂、教法、教师及学生的四个衔接中,处处展现出文化表达的传统气脉和沟通古今中外的语言实用功能。在教学目标及能力培养上,则应将文化能力、教学能力、语言能力、艺术能力进行有机的整合和沟通。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语言及教育的一般规律,突出语言个性和教师的文化魅力,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准,找准学生的接受度和兴趣点,以“将每堂课都打造为一项艺术品”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延展古诗文的文化内涵。在“语、义、境”的张力和整合中,既实现古诗文英译的传神准确,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将知识理解融入文化体悟之中,并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中,让学生自我寻求、自主理解。而所谓“语、义、境”的关键点则在于,“语”需牢牢把握住中文与英文、古语与今语、文体文与口语之间的异同,寻找到它们之间的转换渠道;“义”则需要整合古诗文因翻译而造成的形神之间的缝隙,既掌握其初义,更需把握诗文隐喻的意象及意义;“境”则需在诗性眼光下将语境、情境、意境加以融汇贯通。
  总之,古诗文英译课的教学既是一项语言工作、教育行为,同时更是文化理解和艺术工作,我们必须在不断深入的语言理解中,引领学生走入诗歌殿堂,在雅致的文化氛围中,才能完成语际转换,从而推动翻译教学进一步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许渊冲.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
  [2]胡庭树、侯广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新审视与定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2).
  [3]崔永禄.试论中国经典文献外译的几个原则性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
  [4]王宁.解构、后殖民和文化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4).
  [5]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6]钱歌川编.翻译的技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
  [7]许钧.穆雷〈中国翻译教学〉序[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张振玉.《〈译学概论〉自序》[M]. 台北: 協林印書館,1966.
  [9]葛传榘.漫谈由汉译英问题[C].中国对外翻译公司选编《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1983.
  [10]吕叔湘编.中诗英译比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1]杜建慧.翻译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作者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刘启明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rn家住朝阳八里庄的老齐发现,家门口的十里堡南里中路清净豁亮了.“以前,这条路上没人管停车的事儿.机动车见缝就插,有的都横着停.”老齐说,不光是路两侧,
期刊
2017年10月6日,Science在线发表了以我校喻志阳博士为第一作者,题为“Segregation induced ordered Bi superstructures in a Ni-Bialloy”的研究论文,精确解析了铋(Bi)原子
期刊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动感影院的建成开映,突破了革命纪念馆办展览搞陈列的传统思维,开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有利于促进纪念馆与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提升相结合,为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高效课堂的灵魂之一是学生的发展。要发展学生,就必须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高度参与高效课堂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学自悟的目的。那么,教师如何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高度参与,打造一个优质高效的课堂呢?  一、以疑促思 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激发求知欲的“金钥匙”。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中时常设疑,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始终处于“愤悱”的心态中,才能促进思维,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使英语成为低龄儿童心智发展的一个部分。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源泉。要想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就必须先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何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我们英语教师不妨来共同探讨一下。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
参加完老吴头的葬礼,老唐染上个怪癖,每天清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播放哀乐.一盘哀乐大全,放了一遍又一遍,放得天悲地恸,让人心如刀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