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前庭囊肿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k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唇龈沟径路手术的优劣。方法 将30例鼻前庭囊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5例接受经唇龈沟径路囊肿切除术(对照组),15例接受经鼻内镜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实验组),比较两组治疗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上唇麻木或水肿发生率方面的差别。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上唇麻木或水肿发生率低。两组间比较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鼻内镜鼻前庭囊肿揭盖术较唇龈沟径路囊肿切除术更适于临床应用。
  【关键词】 囊肿;揭盖术;鼻前庭;唇龈沟径路
  鼻前庭囊肿是指发生在鼻前庭底部皮下梨状孔前外侧,上颌骨牙槽突组织内的非牙源性囊性肿块,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传统的手术方式是经唇龈沟切口径路切除囊肿[1],近年来鼻内镜下揭盖术[2]亦取得良好的疗效。我科自2010年3月——2013年6月收治鼻前庭囊肿30例,其中15例行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15例行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并将两种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治的30例鼻前庭囊肿患者,病例诊断标准参照《实用耳鼻咽喉科学》,男23例,女7例;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1月-5年;其中左侧19例,右侧11例,双侧0例;囊肿直径0.6-3.0cm;1例合并感染,形成脓囊肿。均无手术史。所有病例CT检查及全牙片检查见示肿物与牙齿无关联,2例有局部骨质吸收。术后病理报告均示鼻前庭囊肿。
  1.2 手术方式
  1.2.1 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 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用1%盐酸利多卡因加少许0.1%盐酸肾上腺素于患侧唇龈沟向囊肿方向行囊肿周围浸润麻醉,于靠近上唇系带的囊肿一侧,作一横切口,朝梨状孔方向分离软组织,暴露囊肿并完整切除。冲洗术腔后缝合唇龈切口,患侧鼻前庭凡士林纱条填塞,患侧鼻前庭外侧囊肿对应处加压包扎,2d后分2次取凡士林纱条,面部肿胀减轻后解除加压包扎,7d后拆线。
  1.2.2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 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1%盐酸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表面麻醉鼻腔前部黏膜,1%盐酸利多卡因加少许0.1%盐酸肾上腺素在患侧鼻前庭行囊肿周围浸润麻醉。在鼻内镜引导下用小圆刀于囊肿最隆起表面作半环形切口,吸除囊液,切开鼻前庭处皮肤成一皮瓣(揭盖),切开时深度尽量达囊肿壁,用小弯剪剪除皮瓣即囊肿顶壁,送病理检查,再用电动切割器扩大切口,修整切缘,向外可达鼻腔外侧壁,向前向后可达囊肿前后壁,向内不超过鼻中隔,使囊腔向鼻前庭充分开放,鼻腔填塞用止血海绵填塞囊腔,2d后分次取出。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部分参数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t检验,上唇麻木或水肿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Ⅱ级甲等愈合。揭盖组术后15-20天,因囊内压力解除和揭盖口周创缘愈合牵拉,鼻前庭囊肿残余囊壁与鼻前庭皮肤粘膜相对生长融合,致使囊肿底部逐步抬高,术腔基本愈合,可见少许干痂,约2-4月后,术腔逐渐与鼻腔长平,或术腔在鼻前庭处形成一浅凹陷。本组15例全部痊愈,观察随访0.5-3年以上,无复发,亦未见鼻前庭狭窄,无因其少许结构异常而造成鼻腔感染。唇龈沟径路患者术后7d拆线,0.5-3年电话随访,15例患者无一例复发。
  3 讨论
  鼻前庭囊肿是鼻科的常见疾病,1882年由Kanal首先报道,是发生于鼻前庭底部皮肤下、上颌骨牙槽突浅面软组织内的一种良性病变、非牙源性囊肿,发病中年女性多见,年龄以30-50岁多,左右无明显差异[1]。鼻前庭囊肿的发病机制尚存在争议,有多种学说,有腺体潴留囊肿学说、面裂囊肿学说、鼻泪管发育异常学说及鼻软骨炎学说等[3]。囊肿包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含有弹性纤维和许多网状血管。囊肿内膜覆有柱状、立方形或鳞状等不同类型的表皮细胞,在表皮细胞内有很多杯状细胞。囊内含有黄色或棕色、粘液性或浆液性液体,若发生感染则呈脓性。囊肿呈圆形,大小不一,骨壁受压吸收,形成圆形凹陷。
  鼻前庭囊肿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临床上有经唇龈沟入路切除和揭盖法切除,前者为传统术式,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报道增多[2-4],零星也有其他一些治疗方法报道,如采用消痔灵、鱼肝油酸钠囊内注射治疗鼻前庭囊肿及CO2激光,YAG激光治疗鼻前庭囊肿等方法,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5]。
  经唇龈沟入路因视野开阔,暴露充分、手术操作方便,效果疗效好,不易损伤周围组织,故临床较常用。但切口离囊肿稍远手术操作就较复杂,手术时间长,局部损伤相对较大,出血较多,术后局部反应重,可致局部麻木或肿胀不适,患者痛苦较大。鼻前庭囊肿如伴感染者,术后多需鼻底放置引流,减少伤口感染和复发。近年来结合鼻内镜技术,根据囊肿发生的解剖位置出发,我们采用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该术式克服了传统手术时间长、出血多,术后上唇麻木或肿胀、术后术腔引流不畅并发感染或复发等缺点。该术式治疗鼻前庭囊肿是使囊腔向鼻腔开放,囊肿残缘与手术揭盖创缘吻合,随着组织修复,囊腔逐渐变浅甚至消失,最后与鼻底长平成为鼻腔的一部分。鼻科专家韩德明[6]也认为对于鼻前庭囊肿只做揭盖术就够了,不必要做根治性切除术。我们在揭盖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应用电刀止血技术使术后不用填塞止血,只需术腔放置适量鼻科膨胀海绵扩充空间,使揭盖口不致早期狭窄闭合。
  两种手术方式比较,揭盖术的优点体现在:径路直接,不需要经过口腔和牙龈,微创且减少感染;手术时间短,一般十几分钟即可完成;出血量少近乎可以忽略不计;微创而且切缘应用电刀止血,术后无需传统的鼻腔凡士林纱条填塞压迫,术后无需传统的四头带(米老鼠)压迫,反应轻,患者痛苦小;术后引流通畅,康复快,复查方便。本研究两种手术方式均无复发病例,表明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完全可以取代传统术式,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与文献报道一致[4]。揭盖手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囊肿较小,离鼻前庭底、鼻腔底部较远,鼻前庭及前鼻底隆起不明显时,不易找到囊肿,用该手术方式有一定困难,无法使囊腔向鼻腔充分开放,术后揭盖口狭窄闭合致囊肿复发。我们认为临床上对于囊肿直径小于1cm的患者,如无特殊不适感及外观改变的,建议随诊观察,可待囊肿增大再行手术,则可应用揭盖术使囊腔可以向鼻腔充分开放,避免术后揭盖口狭窄闭合致囊肿复发;如患者坚持手术治疗,也可以选择传统方法切除[7]。
  综上,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治疗方式与传统治疗模式相比存在非常明显的优势:手术径路微创、简单、出血量少、术后无需压迫止血、无上唇麻木及上唇水肿,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
  [2] 王涛,杨钦泰,刘贤,等.经鼻内镜改良鼻前庭囊肿切除的临床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07:375-377.
  [3] Lopez-Rios F,Lassaletta-Atienza L,Domingo-Carrasco C,et al.Nasolabial cyst:report of a case with extensive apocrine change[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1997,84(4):404-406.
  [4] 李常江,林尚泽.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8(01):28.
  [5] Choi J H,Cho J H,Kang H J,et al.Nasolabial cyst: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8 cases[J].Ear Nose Throat J,2002,81(2):94-96.
  [6] 韩德民,周兵.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6-151.
  [7] 洪斌,李兆生,许振跃,等.揭盖造袋技术在鼻前庭囊肿中的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1(05):273-274.
其他文献
手术的有限化、微创化是脊柱外科发展的一个方向.近年来,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下的手术技术发展迅速,手术适应证有所扩大[1].我院自2001年9月至2005年6月采用显微内窥镜下治疗
期刊
经硬脑膜对视皮层电刺激是治疗失明的新思路.为从理论上认识其作用机制,首先建立视皮层区域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脑组织内电场分布,并用激活函数和组织活化区来表征外加刺激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诊断、分析和治疗。方法 收集我院在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小儿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患儿30例,对所有患儿进行X线和B超检查,并利用间接酶联吸附法检测血清中抗幽门螺杆菌(HP)一IgG抗体含量,结果提示阳性患者22例。经手术证实,30例患儿中慢性消化性溃疡13例,急性溃疡17例。对患儿全部进行单纯穿孔修补术,对在十二指肠球部位的前壁穿孔和后壁
合并双神经根变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少见.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的加剧,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重大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占
期刊
@@
成骨不全是最常发生于儿童的骨质脆弱障碍,发病率在1/10 000~1/20 000,其主要发病机制是编码I型胶原的基因COLlAl或COLlA2发生突变而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疾病~([1
期刊
@@
期刊
期刊
2016年11月5日至6日,由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上海新华医院主办,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承办的“儿童脊柱四肢畸形新技术国际研
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