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词作中的“帘”意象及其女性化特征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帘”在宋词中是一个极为常见的意象。李清照作为宋代极具代表性的女词人,其笔下的“帘”意象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功能。通过卷帘与垂帘两种“帘”的状态,表达不同的心境。别出心裁创设“卷帘人”形象,增进了人与物的互动。相较于男词人程式化、单一化地运用“帘”这一意象,李清照笔下的“帘”体现出女词人对意象使用的灵动和敏感。
  【关键词】 帘;李清照;卷帘人;宋词;女性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2-0026-02
  “帘”在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无可替代的。“帘”的实用功能主要是避寒、遮风、挡光、分隔内外空间。渐渐的,“帘”的审美功能也丰富了起来,文人墨客也经常在文学创作中使用“帘”这一意象。宋代的文人偏爱将日常生活中的物件渗透到文学创作中,故“帘”意象在宋词中的使用也精彩纷呈。“帘”可以说是一种和闺阁密不可脱的事物,其在婉约词中出现的次数远比在豪放词中多,传达给读者的东西也更加丰富。李清照作为一名女词人,对“帘”意象更是青睐有加。她流传下来的49首词中,就有13首提到了“帘”。本文以李清照13首提及“帘”的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卷帘与垂帘对不同心境的表达,李清照词作中的“卷帘人”形象,以及女性视角下对“帘”意象特殊的处理。
  一﹑卷帘与垂帘对不同心境的表达
  就“帘”意象的呈现状态来说,无非两种:卷帘和垂帘。“帘”对分隔空间有重要的作用,也与主人公的情绪息息相关。当帘高高卷起的时候,帘内的人往往有意愿与外界沟通交流;而当帘幕低垂的时候,帘内的人通常是有意识地把自己与外界隔绝。故而卷帘多代表欢快的心情和乐观的态度,垂帘多代表着悲伤和逃避。在这13首词中,“垂帘”占了绝大多数。而不同时期的李清照,又借“垂帘”这一意向表达着不同的愁。下面不妨来看几首词。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浣溪沙 · 小院闲窗春色深》 ①)这首伤春惜时之作,是李清照待字闺中时所作。“重帘未卷影沉沉”一句交代了闺阁的幽深和少女孤零凄苦的心情。此时的小院天色已晚,春色已深,少女看着晚春的景象本就愁绪万千,又隔着重重的帘幕,便觉得更加昏暗。“重帘”给人一种模糊朦胧之感,也给人一种无形的禁锢感,它隔而未隔的特点,让人徒增了伤感。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 · 天上星河转》 ②)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应是在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深秋,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不久所作。“人间帘幕垂”一句写出夜已深了,而自己却合衣躺在床上思念着丈夫。此时,垂下的帘把李清照和外界隔开。国破家亡的哀伤和夫丧身零的凄苦交织在一起,使得李清照不愿与外界交流,故而在深夜里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小空间中。李清照人生各个阶段的词基本上都表达着愁绪,但是少女时代的忧愁和现在的忧愁是不一样的。少女时她的相思还有寄托之处,可如今却物是人非,“旧时天气旧时衣”,而情怀早已“不似旧家时”。又如下一首: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 · 元宵》 ③)
  在前两首词里李清照是帘内的人,而这首词里李清照变成了簾子外面听别人“笑语”的人。晚年的她生活困苦,已经没有心情梳妆打扮去过元宵节了,应付生活使她疲惫,一层薄薄的“帘”隔开的不仅是作者和外面的人,更是隔开了佳节与欢乐。所有的美好都不属于李清照,她只是一个局外人。一层帘里有对过去生活的怀念,有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更有对国破家亡的伤感。通过一层帘幕,李清照孤寂悲凉的心境便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在这13首提到“帘”意象的词中,也有几首中的“帘”是卷起的。如: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④)公元1103年,时近重阳佳节,李清照独处深闺十分思念远游的丈夫,便写下了这首词。在这首词里,“西风”卷起了本来低垂的帘子,帘内具有相思之苦的少妇看到这一番萧瑟的秋景,愁绪又增添了几分,意识到“人比黄花瘦”。在这首词里,“帘”虽然是卷起来的,但整体抒发的情感还是愁。不过和垂帘时的愁相比,卷起的帘因为有更开阔的视野,所以在感官上没有那么压抑。
  二﹑李清照词作中的“卷帘人”
  李清照描写“帘”的词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在她的词作中帘和人的关系结合地更加紧密。她不是为了写物而写物,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了写人和写情。一些词作中涉及的“卷帘人”形象,便促进了人与物的互动,更好地表达了情感,塑造了形象。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⑤)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这首词里除了作者本身,还提到了一个人物:卷帘人。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此时的她还是位待字闺中的少女,生活无忧无虑,快乐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她的作品中。
  昨晚李清照喝了很多酒,睡得很沉,却仍感觉到窗外的狂风骤雨。清早醒来,侍女为她卷起帘子,她便问“卷帘人”院子里的海棠怎么样了。“卷帘人”告诉她和昨天晚上一样好。可她不那么认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通过作者和卷帘人的对话,可以看出李清照感情之细腻,以及少女独有的伤春情怀。两个“知否”的连用,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女主人的莫名烦恼之情。   在李清照所有涉及“帘”意象的词作中,还有一首词中的帘是明确以卷起的状态呈现的,就是上文提到过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在这首词中,是一阵西风将帘子卷起来的。这里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西风”当成了“卷帘人”。
  这首词的空间是不断变化的。词人先着眼于室外,发现是“薄雾浓云”,看着这样的景象她感觉难受,便将视线转移到了屋内,独自盯着香炉里飘出的青烟出神。或许是因为室内的陈设让她想起了丈夫在家时的温馨,而此时只有自己一个人,难免孤单寂寞。于是,李清照走到外面喝酒,这时,一阵萧瑟的西风将帘子卷了起来,便呈现出了“人比黄花瘦”的背影。
  这首词对相思的表达十分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⑥李清照将自己的悲伤寄托在了所见之景,虽没有直说想念丈夫,但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念。充当“卷帘人”的西风起到了塑造思妇形象的作用,当西风将帘子卷起,才得以看到极其消瘦的身影。这消瘦的原因中,对丈夫的思念应该占了很大的比重吧。
  三﹑女性视角下的“帘”
  在浩如烟海的宋词中并不乏男子代女子作閨音的作品。而男子代言,其对“帘”意象的运用与李清照有许多不同。
  第一,李清照词中对“帘”的描写和男性词人的描写不同。通过上文提及的几首词我们可以发现,“帘”在李清照的词中大多是独字出现的,很少会有前面加修饰词的情况,这就使李清照所描写的场景多了几分真实与朴素,感情的表达也显得更加自然。而在男性词人的词句中通常会有对帘的形容,如苏轼的“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晁补之的“应是画帘灵鹊,把归期先说”,秦观的“银烛暗,翠帘垂”……这些形容词大都精致,也就创设了一个华丽的背景。但是,大量“珠帘”“翠帘”“秀帘”“画帘”的存在,也反映出词家套路化的创作模式:帘成了营造奢华精致闺房的道具,其他作用反而被削弱。
  第二,李清照对“帘”的使用,更加多样化。如“重帘未卷影沉沉”“人间帘幕垂”,都是在词作上阕的开头第二句出现,除了通过“帘”交代时间之外,这两句的帘,都成了从描写宏观环境转移到微观环境,从外部空间转移到内部空间的重要媒介:从天上到人间,从小院到楼内,词作的空间借由帘实现了自然地转换。其次,帘卷西风的使用,又是词人“炼字”“炼句”的证明,将“帘”赋予了动态化的效果。再加上上文分析过的帘分隔了冷热双重空间,卷帘人形象的出现,李清照在这些词作中表现除了对“帘”意象多样化的使用方式,其女性词人的细腻和灵动也借由“帘”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词中的人物也通过“帘”有了更加生动的形象: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的辗转难寐,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形单影只,“人比黄花瘦”的孤苦寂寥,“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的思乡难归都跃然纸上。
  再观男性词人的作品,“帘”的作用多用在营造环境氛围上。比如同样写闺怨和伤春,欧阳修的“清晨帘幕卷轻霜”,晏殊的“小庭帘幕春晚”重在借帘交代时间和季节,温庭筠的“重帘悄悄无人语”营造安静寂寥的氛围,柳永的“帘垂深院冷萧萧”营造寒冷萧瑟的氛围,晏几道的“珠帘绣户杨花满”营造温暖春日的氛围等等。而上文提及的套路化的“帘”的描写,更是稍逊一筹。
  纵观李清照的词作,那一层层时而高卷时而低垂的帘幕总像在诉说些什么,引起人的无限遐思。细细解读,仿佛能推开她的心门,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卷帘人形象的使用更使李词有了明显区别于其他词作的标志。作为宋朝女性的代表,李清照的帘词之所以能在浩如烟海的宋词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女性词人特有意象的敏感度,她寄托在帘意象上的多样情感及对其不落窠臼的应用,使得她的词作走向精神家园的深处,获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共鸣。
  注释:
  ①②③④⑤李清照:《李清照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第32页,第89页,第29页,第4页。
  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3页。
  作者简介:
  黄一阳,女,汉族,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附属中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古籍经传对“缡”和“结缡”的注疏不一,于今常用的一些字词典各有所从。考察《仪礼 · 士昏礼》的场境,考量《周礼》冕服制的影响,“结缡”之“缡”当以“佩巾”说为确。  【关键词】 经传;结缡;释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2-0033-02  西周时期婚礼仪程或许非常繁复,《诗经 · 东山》男子云“亲结其缡,九
期刊
【摘要】 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注意到美的现象,并对其进行有意识地思考,在经历了一个由零散到整合、由混杂到离析、由附庸到独立的历史过程,终究于美的本质。本文主要对美学发展概况进行介绍,比较美学家朱立元、杨辛和甘霖的美学思想,进而探索美的本质。  【关键词】 美学原理;审美现象;美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2-0024-0
期刊
【摘要】 川南苗族主要以口头文学的方式传承着民族的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大都记录着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其中,虎故事在川苗民间故事中普遍出现且类型丰富。文章总结了川苗的几种典型虎故事,并对其作文学解读,以探索故事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了解川苗的审美理念、民族文化与信仰。  【关键词】 川南苗族;民间故事;虎故事;解读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调整,为实现传统文化的新发展,自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推进二者之间的会通和融合既有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深度发展,又有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B0-0
期刊
【摘要】 “海丝文化”在中外历史上曾创下了辉煌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如何在21世纪重新出发的“海丝文化”语境当中,融会贯通、深入挖掘的海丝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特性,将是当代设计的时代命题。本文从海丝文化语境下包装设计的策略分析和案例研究两个层面,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维度来探讨包装设计如何融入、转译、抽取海丝文化的特质进行有效的设计探索。  【关键词】 海丝文化;包装设计;设计策略;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家国同构”思想作为一种中国特色,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由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忠孝相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这种体系下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为“家国同构”思想。这种“家国同构”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理论指引,启示在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时,要平衡国家和家庭的关系、加强“家国一体”意识的培育、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期刊
【摘要】 《共产党宣言》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哲学学科价值,在这篇文本中,马克思由生产的世界性预示到了世界文学的发展。如今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科学技术的媒介使世界文学的发展日益成熟,以此为视角,重新厘清马克思的世界文学观,分析其提出的背景、内涵、价值对处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世界性;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情诗是世界文学常见的体裁,在贵州侗族情歌和英国浪漫主义情诗中均可见大量的自然意象,这一跨时空、跨国别、跨民族的文学共性并非巧合。本文通过对两种情诗在艺术手法、社会背景及其折射出的哲学思想三个方面的平行比较,试图解释二者均将自然与爱情相勾连背后的深层逻辑。  【关键词】 侗族情歌;英国浪漫主义情诗;自然;平行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 “X一时爽,Y”构式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两种结构模式,一种体现消极的语义的特征,包含转折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比,凸显劝勉;另一种表达积极的语义特征,包含递进的逻辑关系,强化递进,凸显状态。该构式之所以演变出两种不同的用法,最大动因就是语言主体的主观认知不同,说话人为了构建自己的立场而选用不同的构式表达。  【关键词】 流行构式;主观性;立场表达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作为解构笛福经典作品《鲁滨逊漂流记》的经典作品,库切的《福》中最为明显的突破便是以女性叙述人身份介入经典的苏珊 · 巴顿。本文以赋予了经典故事以女性声音的苏珊为切入点,分析《福》中“女性书写”,进而对库切试图通过小说传达出的对“二元”与“多元”等后现代、后殖民问题的反思进行解读。  【关键词】 《福》;苏珊 · 巴顿;女性书写;解构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