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层并行曲线隧道施工顺序对既有隧道的影响

来源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y_8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并行曲线隧道施工顺序对既有隧道的影响,以横琴杧洲隧道工程为依托,建立了并行曲线隧道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工顺序和曲率半径r(r=500,800 m)下新建曲线盾构隧道开挖对既有隧道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工顺序对既有隧道位移影响较小,曲率半径对既有隧道位移影响相对较大;随着曲率半径(r=500~800 m)的增加,既有隧道位移增加约15%;既有隧道的位移主要在盾构开挖面前方2D(D为隧道外径)、后方1D范围内产生;施工顺序对既有隧道内力的影响与曲率半径有关;隧道曲率半径为500 m时,施工顺序对既有隧道内力变化影响规律相似,即离盾构开挖面最近的既有隧道剖面产生的弯矩最大,且最大弯矩和最小弯矩均出现在靠近新隧道一侧;内侧隧道先开挖时,既有隧道的弯矩(绝对值)更小,此时对于并行曲线隧道施工,内侧隧道先开挖更安全;在盾构开挖面前方一定距离内既有隧道产生的轴力最大;隧道曲率半径为800 m时,双线隧道近似于平行隧道,施工顺序对既有隧道内力变化和大小影响较小.
其他文献
为研究影响注浆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天津市某基坑工程为背景,在既有隧道与基坑之间的场地开展原位注浆试验,同时利用大型有限元模拟软件PLAXIS模拟注浆过程,研究了注浆距离、注浆量、注浆深度、基坑开挖以及多孔同时注浆对注浆效果的影响.另外,对比分析了基坑周边有隧道和基坑周边无隧道2种情况下隧道与土体的变形规律.结果表明:采用注浆法控制隧道变形时,协调选择注浆量与注浆距离才能达到较高的注浆效率,注浆量应根据基坑开挖情况及隧道位移情况及时调整,同时后续需要在相同或相近位置进行重复注浆补偿隧道位移恢复值,才能使隧道变
为了确定软土地层中隧道加固的合理范围,保证盾构隧道在软土地层施工的安全性,以珠海横琴杧洲隧道工程为背景,开展了软土地层浅埋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开挖面破坏机理及合理加固范围的研究.基于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加固范围对开挖面主、被动破坏形式及地表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固土层厚度t的增加,地层受开挖扰动的区域逐渐缩小,地层显著位移区域由地表收缩至开挖面前方土体,破坏形式由整体破坏转为局部破坏,t=0.20D(D为隧道直径)相比t=0时地表沉降(隆起量)减少70%~80%,地表最大变形点沿纵向的位置基本一致,均
以上海竹园2-16-1地块项目深基坑工程为背景,介绍了邻近地铁的软土深基坑变形控制方法及其效果.根据基坑工程的特点,设计时采取了多种地铁保护专项技术措施,包括基坑分区实施方案、支护体系、钢支撑轴力补偿系统、坑内被动区加固、承压水控制措施等.结果表明:基坑各分区地下连续墙最大侧向位移小于上海软土地区基坑地下连续墙最大侧移的统计平均值0.42%H(H为基坑最大开挖深度),特别是靠近地铁侧的地下连续墙最大侧向位移接近上海软土地区基坑地下墙最大侧移的统计下限值0.1%H;地铁侧坑外承压水位总体保持在比较平稳的水平
民事强执行只能及于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能及于案外人合法拥有的财产。预查封制度则打破了这个共识,对被执行人尚未所有的财产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但目前该项制度仅见于一个司法规范性文件,再无任何其他法律或司法解释作出进一步规定,导致执行法院采取预查封措施时面临着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实践中期房买卖非常普遍,申请执行人对此寄予厚望,该项执行措施被执行法院广泛使用,而预查封房屋涉及的权利主体众多,其处置问题备受争议,预查封制度在司法适用中的混乱现状可见一斑。基于此,本文从立足解除司法实务问题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预查封制度以及
构建超清化、移动化、智能化新一代技术体系,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4K/8K超高清技术的应用部署,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局落实超清化的重要抓手.2018年10月,总台开播全国第一个上星4K超高清频道;2021年2月,总台8K超高清频道试验播出;目前,总台8K超高清电视频道和8K超高清公共服务平台正在紧锣密鼓筹备当中.
期刊
本文重点阐述了JPEG-XS编码MXF封装的文件格式在8K播出系统中的测试和应用,重点对视频服务器平台播出JPEG-XS节目文件的可播性、解码平台性能及文件兼容性进行验证,并对节目文件进行初步主客观评价.
提出在复杂条件下采用三圆盾构技术修建地铁换乘车站的新方法,结合某换乘车站案例,对三圆盾构近接施工换乘车站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重点分析了三圆盾构施工引起的运营车站底板、围护结构、管片、周边地层等变形情况.结果表明:三圆盾构车站宽度范围内,原有车站底板向下沉降,原有车站围护结构向新建车站方向发生水平变形;三圆盾构车站上方管片向下变形,下方管片向上变形;受三圆盾构车站中间立柱的影响,两立柱之间管片上部沉降量和下部上浮量均比立柱位置大;在设计时为确保新建三圆盾构车站结构安全,需采取增加临时支撑、增强管片刚度
为研究软土地层隧道工程中软土地基的加固厚度对隧道上浮量的影响,以珠海市横琴杧洲隧道为依托,采用小应变硬化模型(HSS模型)作为软土本构模型,在PLAXIS 3D软件中建立了软土地层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并对比了不同环形加固厚度下的隧道上浮量、河底土体位移和隧道周围土体的受扰动范围.结果表明:未对软土进行加固时,数值模拟得到的土体位移与二维理论推导的结果吻合较好;软基地层预加固处理能使加固土体与隧道整体抗浮,有效抑制隧道局部的上浮变形;软土加固厚度为0.10D(D为隧道外径)时,河底上浮量和隧道上
基于非饱和土的平面应变抗剪强度公式,考虑中间主应力和基质吸力的共同影响,分别建立了均匀与线性2种吸力分布下非饱和土上埋式涵洞的竖向土压力公式,并对其进行可比性分析,对比文献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进行正确性验证,最后探讨了各参数的影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上埋式涵洞竖向土压力公式为系列化的有序解析解,可退化为文献已有解答并包含众多新解答,并能计算涵顶上方不同高度处的竖向土压力,工程应用前景广泛;基质吸力对涵顶竖向土压力具有重要影响,且线性吸力影响不如均布吸力明显,应考虑回填土的非饱和特性并实测吸力分布;中
依托南京江北新区江漫滩地层地下空间基坑群工程,对深度、面积差别较大的两相邻基坑进行开挖数值模拟研究,提出3种不同开挖时序,对比了不同开挖时序下围护结构变形、地表沉降、坑底隆起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开挖时序控制下基坑外墙与共墙变形作用不同,深浅交替时序控制作用最大,先深后浅次之,先浅后深最小;在开挖深坑下部土方时,先浅后深时序下,共墙最大变形位置在浅坑底部附近,而另外2种开挖时序下共墙最大变形位置上移到墙顶;在减小坑外地表沉降方面,深浅交替时序作用最大,先深后浅次之,先浅后深最小;先浅后深时序施工深坑上部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