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踪研仿到自主创新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之路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d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7年,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前身,以下简称“制造院”)在新中国航空工业奋起的霞光中诞生了。这家利用部队营房白手起家的共和国工程制造技术的骄子,以解决航空工业的工艺技术问题为己任,坚持“面向实际,面向生产,面向未来”的发展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万众一心、奋发向上,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航空工艺技术研究中心。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制造院凭借开拓创新的思想观念和雄厚的军工技术底蕴,始终屹立于潮头的最前端,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向军民结合型和科研经营型研究所转变,较早把建材、能源、交通、制药、轻工等行业的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作为民品开发的方向,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革开放中期,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军工第一、航空为本”的方针,建立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机制,实现了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进入新世纪新时期,特别是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组建以来,通过整合相关单位和业务,进一步提高了航空制造技术综合集成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初步建成了一个集工艺研究、材料研究、高端装备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军民融合、协调发展的综合型研究院,为航空工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制造院在航空制造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专业人才培养和党建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实现了我国航空制造技术和工艺装备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跟踪研仿向自主创新、从望其项背到同台竞技的突破,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航空制造技术体系,实现了许多关键专用工艺装备的自主保障,为航空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国防科技工业制造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技术突破提升核心能力
  航空工业是尖端制造业,是现代工业之花,航空工业的科技创新、飞行器的升级换代,最终都需要依靠尖端的制造技术与装备来实现。制造院始终肩负着“引领航空制造技术、支撑武器装备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的光荣使命,秉承着“打造与集团公司发展相称的航空制造技术旗舰部队,为集团公司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强技术支撑”的核心任务,倾心打造航空制造技术的核心竞争力,突破了以复合材料整体结构成型、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搅拌摩擦焊、激光焊接、电子束焊接、电解加工和数字化装配为代表的一大批关键技术,研制成功亚洲最大的三旋轮数控强力旋压机、大型复合材料自动铺带机和铺丝机、多坐标数控机床等一批重大专用装备。特别是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组建以来,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力度,设立基金35项,涉及材料、制造、光电、智能制造等领域,初步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群,突破了宽弦空心叶片与整体叶盘制造、国产T800级铺丝材料制备、大型整体钛合金承力结构电子束熔丝成形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了小曲率半径喷丸成形、超宽零件与超小曲率半径复合零件喷丸成形等技术;完成了多型雷达天线罩设计鉴定。同时聚焦航空材料技术发展,提升先进材料研发和制造技术能力,实现了对航空装备发展的“全面支撑,有力牵引”,成为新型军用飞机先进材料和制造技术的“发源地”,为重大武器装备的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等国防工业领域提供了大量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装备。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制造院累计获得国家发明奖1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5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93项,先后10余次荣立集体功;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个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心、4个行业中心;形成了涵盖飞机、发动机、机载系统的较为完整的航空工程技术体系,促进了航空制造技术的发展、航空企业技术升级和效能提升,有力支撑了航空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体制机制注入鲜活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院不断在体制机制创新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以开拓先锋的姿态奋力前行。从军民结合体制到寓军于民体制,从岗位激励机制到管理创新机制,特别是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组建以来,综合集成能力体制和科研人员激励与科技成果转换机制的建立,极大激发了制造院的内生动力,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为完成集团公司赋予的五大任务,制造院精心绘制了战略实施“路线图”——聚焦核心任务,建立两种机制,做强三大领域、做实四个中心、实现五个融合,并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能力集聚的原则,通过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理顺管理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明确了统筹北京顺义园区、南通产业基地等场地资源,整体规划业务布局,形成京苏鲁三地域三中心三基地的产业布局。其中做实制造技术中心、专用装备研发中心、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和激光武器技术中心的举措,将进一步加快制造院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速提质增效的幅度,进一步增强持续发展的动力。
  科研人员激励和科技成果转换机制的建立,激发了制造院的内生活力,完善了制度体系建设,加大了科技创新投入。新定位催生了新机制,制造院深耕材料研究,加快形成了新材料研制、性能测试及材料应用研究的自主能力;利用优势技术和资源,统领高端装备向产业化、实业化阔步前进;大力开展智能制造生产线管控、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形成了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式;以管理提升为手段,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强流程优化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形成了完整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步伐;以工程项目为牵引,推进内部成果转化激励试点,探索集团内有偿转化方式,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参研积极性;优化成员单位、职能部门、院本部经营单位绩效管理体系,确保战略全面承接、层层分解、有效落地,达到了“事”“人”“气”的和谐统一;优化岗位体系、薪酬体系、绩效体系,建立起稀缺岗位市场化薪酬与調整机制,形成了岗位留人、事业留人的良好氛围。
  专业人才引领创新发展
  制造院始终高度重视技术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型号需求牵引,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渠道培养专业人才,一步步构建和完善了技术体系。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航空工业“井喷式”发展,对技术和工艺的需求成倍增长,制造院迎来了转型发展的新时代。“十二五”期间,制造院梳理构建了航空制造技术体系树,打破了事业身份限制,建立了新的岗位岗级体系。两个体系的无缝衔接,可以清晰掌握技术树每一分支专业方向的人才结构,并通过人才给养,不断壮大枝干,开创了以人才支撑技术发展、以技术牵引人才成长的新局面。从2011年起,制造院便着手补充和培养高知识型技能人才,打造高端“蓝领”储备人才资本,“十三五”初期,又以中国制造2025为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专业和学科建设,对薪酬激励机制进行了系统升级优化,旨在通过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尽展才华追求创新的舞台、公平灵活的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有理想、勇担当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提供畅通的成长通道和坚实的发展平台。   目前,制造院已经形成以先进制造技术、工艺装备、试验测试、高性能电磁窗、航空材料、光电技术6个一级技术专业为统领,39个二级专业、136个三级专业、188个四级专业为支撑的完整的技术体系;构建了以技术为核心,支撑技术全面发展的“人才树”。制造院人才结构中技术、技能、管理三类人才合理配置,技术人才队伍占比超过70%,其中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占比达到30-40%,博士超过100人,一半以上的科研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并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关桥为代表的国家级、航空工业级专家20多人;技能人才队伍占比达20%,其中国家级、航空工业级技能专家、技术能手10余人;60%以上的技术技能人才都在45岁以下,年轻充满活力的专业人才队伍,奠定了制造院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
  党建文化塑魂凝聚人心
  制造院始终秉承着航空工业充分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的优良传统,不断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特别是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组建以来,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国国企党建会议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和集团公司党组各项决策部署,以做工程项目的理念和方法,系统化构建党建“五项工程”,提升各级党组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也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制造院分党组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航空工业“1122”党建工作体系,构建了以党建塑魂工程、人才固本工程、文化凝聚工程、廉洁保健工程、幸福悦心工程为抓手的党建“五项工程”,推进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黨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建工作成为统领各项工作的纲和目,将党建工作从“软任务”变成“硬杠杠”,努力为制造院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战略落地,文化先行。按照集团公司文化建设的统一部署,制造院以“报国·航空”专项文化落地为抓手,强化集团文化的导向功能,厚植文化内涵的认同,增强文化融合的自信,在集团公司文化建设总体框架下,突出强军与报同、科研与创新、融合与协同,着手构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文化建设规律、符合制造院发展战略、彰显制造院特色的文化建设体系。同时开展了以“星”“创新”“工匠”“人本”“坚守”等为主题的特色文化建设,突出打造“讲好制造院”品牌等文化活动,提升了制造院的品牌价值,用文化凝聚员工共识,用“软实力”锻造“硬实力”,形成了精神、制度、物质、行为等各类文化因子协调发展、活力迸发、内聚人心的生动局面,塑造了制造院良好的对外形象。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制造院将按照集团公司党组在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大会上提出的“跻身世界航空制造技术与专用装备研发强者之林,构建符合集团公司发展要求的科研体系和成果转化机制,拥有国际一流的航空材料、制造技术、专用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新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为建设制造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为助力航空梦、强军梦、中国梦早日实现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正> 十多年前开始进行的一项工作将会对古生物学起着重大的影响。其研究过程(目前仅在美国进行)将载入古生物学史册。对其作一回顾对古生物学爱好者无疑将是非常有益的。早
古代生物与环境保护季楠当今世界保护环境,减少自然资源的破坏,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这个星球已走过六十亿年的历程。在这漫长
<正> 1984年夏,笔者在别列泽克河上游进行古代游牧文化复查时,又发现了一组与史前文化遗存有密切联系的洞窟彩绘岩画。 在该流域地段,笔者曾发现过手掌形,脚形,带有椭园斑之马形,有角饰的萨满形象,类祭台形以及持三角盾牌之神形等洞窟彩绘中的重要题材,而这一次的发现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如着“”状衣袍的人形,一些与彩陶文化相一致的符号,类黍状之人面形,短杠组群以及椭园斑组群等重要洞窟彩绘题材。应在此把这批岩画的内容及初步分析介绍如下:
<正> 到目前为止,劳动力所有关系还没有被公认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范畴。因此,在各种政治经济学教材中,谈论所有关系就意味着谈论生产资料所有关系,根本不谈劳动力所有关系。我认为,克服这种偏见,正确阐述劳动力所有关系,乃是经济学界应予以重视的任务。
工厂将牢记所肩负的责任使命,不断开创装备保障事业发展新局面,不断铸造装备保障事业新辉煌。  春华秋实,流金岁月。走过122年的4805集团军械修理厂,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并不断焕发青春。在砥砺奋进的岁月里,不断探索,勇于实践,一次次圆满高效地完成任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卓越管理持续深化,经济效益稳步迈进,员工收益不断增长,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工厂先后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质量奖、全
期刊
记者: “飞豹”飞机的成功研制,对国家、对航空工业的建设意味着什么?  秦凤奎:在“飞豹”飞机之前,我国当时在役的飞机,无论歼六、歼七、歼八,还是强五、轰六,都是在国外原准机的基础上测绘仿制而成的。而“飞豹”飞机是我国第一架在没有原准机参考的情况下完全自行设计的第一代歼击轰炸机,所以说, “飞豹”飞机的研制,实现了中国航空工业从测绘仿制到自行設计的历史性跨越,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期刊
探讨精细化管理模式在麻醉药品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 2018 年 7 月至 2019 年 3 月期间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 药品管理模式,以 2019 年 4 月至 11 月期间为观察组,将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