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后,教学理念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技术讲解,过去的“填鸭式”、“放羊式”教学已经落伍。教师需要根据学情特点,设置有效任务,引导学生投身于学习任务中,在教与学中,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任务;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性
新课改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的理论基础。在这个教学理念之下,教师通过创设有效任务驱动教学进程,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这一种教学方式是教与学相结合,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教学结果来评估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方式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在循序渐进的任务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实际操作,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自学能力。
一、设计趣味任务,调动学生兴趣,参与学习活动
不同年级段的学生特点不同,但小学生有一个共性,即活跃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心强等。因此,如何在课前的“黄金时间”调动学生兴趣,就显得十分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趣味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教学效果。
以《编辑文档》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知识点比较简单,即帮助学生掌握文字与段落的修饰等内容。由于,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输入文字和修改文字的简单操作。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趣味性的学习任务导入新课。比如,导入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竞赛性的学习任务。即通过多媒体将一段文字显示在屏幕上。这一段文字中存在着一些错别字!教师与学生进行比赛,看谁可以将错别字更正过来。由于学生还不能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的“替换”的操作,因此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修改。而教师则可以通过“替换”的操作,瞬间修改完毕。教师如果快速的操作,一定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Word文字处理软件产生兴趣。在教学实践环节,教师也需要创设不同的趣味性任务。比如,在修饰文字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字体大小、颜色,制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字作品等,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趣味性学习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教学途径。
二、分解学习任务,从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思考
在实际教學中,有的教师不注意分解学习任务,一下来就是一个大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这是一种脱离学情的懒惰的教学行为。教师抛出的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层次性。教师要将一个大的知识点问题化,并且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而且这些小问题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学生将这些小问题逐个解决后,就弄懂了大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目标性更强,更有效果。
以《插入表格》这一课为例,这一课教学重点是掌握文件插入表格的操作方法等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将知识点问题化,进行分解。比如,设计一个大问题:如何在文档后面插入6行8列的表格,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是无从下手的。因此,教师需要将这个问题细化,设计出几个小问题,比如:①了解行与列的概念。②掌握插入表格的方法。③合并几个单元格等等。分解的几个小问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从而最终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问题分解,细化,才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思考,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设计分层任务,从个体到全部,引导学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每一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根据学情特点,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通过设计分层任务,将知识点问题化。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找到与学习能力相匹配的问题。一般来说,教师需要根据所授对象的特点,设计二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第一层次是基础知识,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的。第二层次是拓展问题,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需要掌握。这种分层设计,更有针对性与操作性,让全体学生得到锻炼。
以《收发电子邮件》这一课为例,这一课是教学生学会登入电子邮箱,并且掌握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等内容。对于这个学习任务,可以分层设计问题。比如,问题一,什么是电子邮箱。问题二,如何注册电子邮箱。三,如何利用电子邮箱进行群发邮件等等。收发电子邮件,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群发邮件的操作就有一些难度了。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好学生帮助后进生,教师巡视指导,最终问题解决,都得到了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要根据学情特点,设计分层任务,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精心研读教材,将教材的知识生活化,通过创设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春.任务驱动,“驱动”信息技术核心素养[J].内蒙古教育,2016(26)
[2]王淑人.任务导向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J].学周刊,2015(15)
【关键词】教学任务;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性
新课改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的理论基础。在这个教学理念之下,教师通过创设有效任务驱动教学进程,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这一种教学方式是教与学相结合,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教学结果来评估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方式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在循序渐进的任务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实际操作,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自学能力。
一、设计趣味任务,调动学生兴趣,参与学习活动
不同年级段的学生特点不同,但小学生有一个共性,即活跃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心强等。因此,如何在课前的“黄金时间”调动学生兴趣,就显得十分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趣味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教学效果。
以《编辑文档》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知识点比较简单,即帮助学生掌握文字与段落的修饰等内容。由于,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输入文字和修改文字的简单操作。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趣味性的学习任务导入新课。比如,导入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竞赛性的学习任务。即通过多媒体将一段文字显示在屏幕上。这一段文字中存在着一些错别字!教师与学生进行比赛,看谁可以将错别字更正过来。由于学生还不能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的“替换”的操作,因此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修改。而教师则可以通过“替换”的操作,瞬间修改完毕。教师如果快速的操作,一定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Word文字处理软件产生兴趣。在教学实践环节,教师也需要创设不同的趣味性任务。比如,在修饰文字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字体大小、颜色,制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字作品等,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趣味性学习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教学途径。
二、分解学习任务,从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思考
在实际教學中,有的教师不注意分解学习任务,一下来就是一个大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这是一种脱离学情的懒惰的教学行为。教师抛出的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层次性。教师要将一个大的知识点问题化,并且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而且这些小问题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学生将这些小问题逐个解决后,就弄懂了大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目标性更强,更有效果。
以《插入表格》这一课为例,这一课教学重点是掌握文件插入表格的操作方法等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将知识点问题化,进行分解。比如,设计一个大问题:如何在文档后面插入6行8列的表格,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是无从下手的。因此,教师需要将这个问题细化,设计出几个小问题,比如:①了解行与列的概念。②掌握插入表格的方法。③合并几个单元格等等。分解的几个小问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从而最终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问题分解,细化,才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思考,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设计分层任务,从个体到全部,引导学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每一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根据学情特点,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通过设计分层任务,将知识点问题化。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找到与学习能力相匹配的问题。一般来说,教师需要根据所授对象的特点,设计二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第一层次是基础知识,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的。第二层次是拓展问题,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需要掌握。这种分层设计,更有针对性与操作性,让全体学生得到锻炼。
以《收发电子邮件》这一课为例,这一课是教学生学会登入电子邮箱,并且掌握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等内容。对于这个学习任务,可以分层设计问题。比如,问题一,什么是电子邮箱。问题二,如何注册电子邮箱。三,如何利用电子邮箱进行群发邮件等等。收发电子邮件,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群发邮件的操作就有一些难度了。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好学生帮助后进生,教师巡视指导,最终问题解决,都得到了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要根据学情特点,设计分层任务,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精心研读教材,将教材的知识生活化,通过创设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春.任务驱动,“驱动”信息技术核心素养[J].内蒙古教育,2016(26)
[2]王淑人.任务导向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J].学周刊,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