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你迷茫又着急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haoj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岁,你迷茫又着急。你想要房子想要汽车,你想要旅行想要享受生活。你那么年轻却窥觑整个世界,你那么浮躁却想要看透生活。
   如今普遍的名人讲座里,在提问环节你几乎很难错过一个问题,“XX老师您好,请问您对当代年轻人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一些讲演者众口一词抱怨,这几乎是最令他们反感、厌倦的问题。或许连提问者自己都很难意识到,这个愚蠢的问题潜藏着一个不易察觉的心理成因:请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像您一样成功、出人头地?
   如某位学者所言,一个年轻人恳请一个老东西教自己如何面对新鲜世界。荒唐吗?爱干嘛就去干嘛,关我什么事?你们好不容易生在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时代,却还想让别人指导你该怎么活。
   当真连自己喜欢做什么,该如何活都不知道么?想赢怕输罢了。该做些什么、走什么样的路,难道不是循着内心的声音一步步摸索、试错出来的吗?走岔了,就退回来;走得急,就缓一些。时不时停下来想想,望一望,琢磨琢磨,再继续走。
   怎么可能不摔跟头呢?怎么可能诸事顺利呢?怎么可能有条一马平川叫做“成功”的路供你走呢?不多试几个怎知自己跟什么样的人处得来呢?同理,不多尝试一些怎知自己喜欢什么不适合什么呢?
   青年人的选择就如整个国家急功近利的写照,“先污染后治理”,先成功后成长,先找工作再找兴趣,先出人头地再寻找自我。
   在18岁~23岁那段时间,我很没出息地爱翻阅名人履历。每知晓一个佩服、羡慕嫉妒恨的人,便去搜寻他的经历——几岁硕士毕业?何时修完的博士?多大年龄开始在职业领域崭露头角?何时达到今日的成就?
   年龄,年龄,年龄,那是一种对时间的焦虑。张爱玲一句“出名要趁早”,害了不知多少人。我反感成功学,因为显而易见,不是每个人努力都能成功,但我确信自己是幸运儿中的一个。我野心勃勃、精力充沛;我狂妄自大,对自己在外形和才华上的优势得意洋洋;我思考一切严肃的话题,阅读跟这个世界奥秘有关的书籍,向着古往今来浩瀚的文明致敬;我期待人们在出版物上阅读我的文字,在媒体上谈论我的名字;我向往声名、金钱、漂亮姑娘的长发,我反复阅读许知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为另一个同样骄傲的灵魂而心潮澎湃。
   可我才20岁。
   所有的名人书籍、讲座都告诉我,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做成事情。时至今日,无数同龄人的文章、微博里,在大受追捧的出版物里,还充斥着类似观点,甚至已成为带有反成功学意味、带有天然“正确性”的话语,大受“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思想青年认同。
   但是,你问一个刚刚告别机械枯燥的高中生活,对世界和生活的认识刚起步的年轻人,他想要什么?他想要优异的成绩、同学间的声望、漂亮的女朋友,他还想要毕业后找到令人称羡的工作,尽快赚钱、成名、成功。
   有人会问,这有问题吗?诚然,这也是“我想要什么”,但却只是模式化的流水生产线,试图把所有年轻人都打磨成一样的面孔。“想要什么”不应只关乎俗世的职业、功名,它应该切合更深层次的命题、人本身的挣扎和探索,即——我是谁?
   你是谁?想拿遍大学里所有的奖学金,想过上物质丰裕的生活,想获得一个高薪的职位,想在北京四环内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No……你是谁?
   为什么那个愿意在一切可能的物体上涂涂画画的家伙,去做了一名公司职员,只因大家都说,自由画家的生活没有稳定保障?
   为什么那个立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姑娘,进入了国企,只因父母苦口婆心的劝,记者收入不如国企高?
   你是谁?我是说,剥离掉一切外界赋予你的定位和枷锁,隔离开所有父母长辈试图左右你、干涉你的声音,忘掉全部大众传媒、明星名流以及出版物曾经输出给你的价值判断,你又是谁?你躯壳之内那个砰砰乱跳、嗡嗡作响的他、她、它,是谁?
  世事多舛,你来何干?
   20岁的年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仅不是灾难,反而可能是一件幸事。
   但你一定朦胧知道自己是谁,对什么事感兴趣吧?如果连这都不知道,就真的是灾难了。
   知道对什么事感兴趣,就一点点做起来吧。无论多少声音试图扭转你,说你热爱、着迷的这件事情,没钱途、没前途、没发展、没出息,都请悠悠的对他(她)说:Fuck off,this is my own life.
   不为什么,因为热爱。千金难买热爱。
   朋友问我,以后想做一个出色的记者吗?我说,不知道。他诧异,你不是混传媒圈吗?我亦诧异,为什么要在20出头的年纪给自己的人生下一个定义呢?定义即枷锁,即画地为牢。难道这个年纪,不应该是尽一切可能伸展自己的触角,去触摸不同的、多元的事物,感知并观察丰富、蕴藏无限可能性的世界么?
   下了定义,即关上了可能性的大门。你怎知日后不会遇到更令自己好奇、亢奋的事情?你才20岁。我为什么不能去做职业旅行家?为什么不能在码了几年字后,突然迷上了摄影?为什么不?
   阅读名人传记,好处是能藉由他者在人生关键时刻的抉择,参照自己的生活;而负面效果却可能更致命——“从小立志做一名……”。
   若你回头梳理自己的人生履历,花些心思,会看到一条似乎清晰的轨迹和路线,进而“恍然大悟”:我正是循着这样的路一步步走来的,原来我从一开始就是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啊。如果你写过申请学校的PS,可能有类似体验。但,这或许是欺骗性极强的“假象”——回望过去履历难免会总结、归类,拎出一条主线来并不困难。很可能,你从一开始并不是想成为这样的人,甚至并不知道自己要走怎样的路,只是迷迷糊糊的,循着兴趣走过来了。
   是的,是兴趣,而不是规划——“从小立志做一名……”。
  若日后我莫名其妙成了一名电游玩家,我在个人传记里也可以深情回顾“我从小就立志做一名职业电子游戏玩家”,因为我4岁开始玩电子游戏,至今仍不辍,算得上发烧友。
   莫忘了,冯唐年轻时是个诗人、文艺青年,后来修了妇科博士,再后来做咨询公司,现在又做实业。莫忘了,老罗直到27岁之前,还认为自己终生跟“老师”和“英语”这两个词绝缘。
   我一直对“规划”二字持有戒备,所谓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忽悠者众。人生是靠感知的,如何规划呢?职业生涯是靠机遇和摸索的,如何设计呢?而规划如何成功,更是无稽之谈。
   如果我四五十岁时功成名就,有机会受邀到年轻人中去开个讲座,一定要叫做“我的人生无规划”;如果我混得灰头土脸,在世俗意义上是个无人问津的loser呢?那我就跟自己的孙子吹吹牛讲讲“无规划之人生”中好玩儿的故事呗。
   黄律曾有条状态写道,“现在想想中国父母从小到大灌输的要一直读读读,抓紧把书读完最好读到博士,然后去工作实在是害死人,这样看起来是沉得下去的表现,其实越到后面就读得越浮躁。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澳大利亚人,大学毕业后在半岛电视台做了三年记者,游历了欧洲,后跑去念了一个哲学一个经济学的硕士学位,又到非洲做了两年义工,等他跟我一个师姐成为名叫“人权”的硕士项目同学时,已经33岁了。师姐说:“我不解,他读完硕士为什么不继续读博士呢?”“他在生活中发现一个新的兴趣点才跑来念一两年书,但这些兴趣的程度都没到博士那么深入,而博士研究的方向很可能是一生的志业。生活本来就是个沉淀的过程,急匆匆地往学位阶梯上爬干什么!”“那他毕业后都35岁了,做什么呢?”
   这似乎是一个不靠谱的反面典型。正如一些老同学对我的印象。他们一边说,羡慕你丰富多彩的生活,听完我近期打算又同情地啧啧叹道,那你留学回来都多大了?27岁。那你何时结婚?谁知道呢,30岁?也说不定念书的时候就闪婚了。你也太不靠谱了吧……那你留学回来能找一个多牛的工作?我说,出国未必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目前想从事的职业不出国留学也能做的。啊?那出国意义何在?
   个人阅历、视野和自我完善。看看更大的世界,在自己身上发现更多的可能性。这话我终究没说出口。
   (李 亦)
其他文献
“国庆”最初的含意  严格来讲,古代是没有“国庆”这一节日的。何谓国庆?国家成立XX年,当然是普天同庆。  “国庆”,意为“国之庆典”, 指举国欢庆之事。那么,在古代,究竟哪些重大事件值得举国同庆呢?《晋书·武帝纪》:“遣使之始,未知国庆,但以书答之。”南朝宋鲍照《数诗》:“三朝国庆毕,休沐还旧邦。”这里“国庆”指正旦(正月初一),也就是元旦。唐朝司空图《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记》言:“翌日堰乃成,……
期刊
我珍藏着一枚钮扣,天蓝色,圆圆的。有时坐在小窗前,把蓝扣子放在掌心,在月光下端详,蓝扣子泛着柔润动人的光泽,宛若一个晶莹的蓝色梦幻。  梦幻里,是那段已逝去多年的少年故事。  1  那年我考上了镇里的高中,见到了许多新鲜的面孔。那时我酷爱着绘画,便用破笔头逐一将这些面孔涂抹到我粗糙的画纸上。现在看来,自然是画得奇形怪状,乱七八糟,但那时却博得了同学们的许多喝彩。因为那时我已稍稍懂得了如何突出特征,
期刊
乐颖姐姐:  我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几乎一帆风顺。可是我经常自卑,总觉得自己“不过如此”,也有些时候会觉得自己挺聪明,可更多的时候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心目中的那样优秀。每次当我并没有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就取得很好的成绩时,总是惴惴不安。这样的后果是严重的,我在面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时,十分害怕,甚至会逃避,似乎没有信念能够战胜。考了第一名,最先涌出来的是惶恐和沉重的压力,哪怕是在付出努力之后,也丝
期刊
说起动画作品,很多人便会条件反射似的想起日本,但近两年,越来越多国产网络动画(又称“ONA”,Original Net Anime的缩写)开始引起大家的關注与讨论,比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十万个冷笑话》《画江湖之不良人》《狐妖小红娘》……如果说以上这些作品的火热程度还是相对于集中在所谓“二次元”群体的话,那么今年有两部作品就更具代表性了,它们用流量和口碑证明,国产动画如今也有了冲破次元壁的实力。
期刊
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主持界,老将渐次隐姓埋名,新人却还挑不起大梁;另一方面,又有金星、吴秀波、郭德纲等大量其他行业的人跨界抢饭碗,再加上真人秀节目中主持人的地位越来越弱,娱乐主持人行业正面临着大变革。  还有主持什么事吗  早在2014年,凭借《中国好声音》走红的娱乐主持人华少在温哥华主持一场华人大型演唱会,问及台下观众是否认识他时,齐声答曰:“认识!念广告的!”而当他用《中国好声音》中那样的语
期刊
留学是渴望远方的人眼中一束绚丽的光,而思乡是游子心头一根隐隐作痛的刺。是的,这便是留学,便是远方和故乡。  自清末中国派出第一批公费留学生以来,中国学子便开始了百余年孜孜不倦的海外求学历程。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也许不同,出国的原因和目的也不相同,但思乡、拼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不变的主题。  爱国派:《我的法兰西岁月》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中国,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为了寻求救国之道,1
期刊
侯金知  派出所的警员一般是分片负责某一个具体社区的工作,因此被群众昵称为“片警”。那年我26岁,来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阅海万家社区,成为了一个女片警。作为一名社区民警,我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更深知传统的社区警务工作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下人们对平安的需求。而事务庞杂、千头万绪的社区警务工作,光靠社区民警和几名协警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社区警务工作的新思路和
期刊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一直以来,优秀的传记作品都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和教育功能。一本好的人物传记,可以让那些我们好奇抑或崇拜的人物再一次真实而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可以让我们近距离接触他们的人生。当然,阅读的过程也是近距离接触自我的过程,也许,在了解他们的奋斗史、心灵史,与那些勇敢的心灵作伴后,我们也会变得更加淡定从容。  《人类群星闪耀时》:历史是最伟大的诗人和演员  涌动着匪徒、探
期刊
早都听说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名,一到秋天,无数游人会涌去北美,只为一睹那漫山遍野的红色。绚丽的夏天已经渐渐走远,而在我心里一直藏着比绚丽更摄人心魂的一抹红色,只等着它们一片,两片,三片,直到把眼睛填满,把整个心都占据……那一定是比夏天更加浓烈的一份炽热体验。  听一曲枫叶交响乐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加拿大赏枫的最佳时间到了。枫叶让加拿大的秋天恬淡而浪漫,当你身处其中,不禁会感叹:上帝竟是
期刊
枯树枯树你开了花  我心中有一簇迎着烈阳肆意生长的花,纵然风雨猖狂,依旧野蛮生长。  ——题记  万里迢迢,沧海茫茫。万物太渺小,生命皆短暂。人的一生能够实现什么?或许我有一腔热血,有一颗炽热的心,我会献身于祖国吧,我会拼搏于沙场吧,我会驰骋在大好河山吧。又或许我只有一片纯净花园,我只有一屋、二椅、三餐、四季,那我会尽力去爱、去恨,去田野、去小溪,去看看不同的地方里不同的风情。再或许,我什么都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