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策分析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anhu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规律来看,河南将是未来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产业转移可以给河南带来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等。同时, 产业转移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给中部地区转移来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的融入会给河南省相关产业带来发展机遇。合理利用自身优势,研究和探索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模式,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河南;产业转移;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0-03
  
  随着我国发展不平衡和多个区域开发战略的推进,产业转移逐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也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政策导向、地域位置等原因导致河南等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东南部地区产生了更大的差距。相对来说,中部地区具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等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在国际产业转移、国内产业地区转移和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河南等中部地区合理利用比较优势,研究和探索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模式,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
  (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应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域产业结构也不相同。当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阶段相适应时,区域经济就能顺利发展,否则就会陷于停滞。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主导产业将呈现出有序更替,已衰退的主导产业将让位于新兴的主导产业。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阶段的适应性如何,主要是看衰退的主导产业能否顺利地退出,新兴的主导产业能否及时地承担起带动区域经济下一个阶段的发展重任。
  (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应与区域优势相适应
  区域经济的本质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空间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实现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空间经济的整体效益。当一个区域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与区域优势相适应,并且在全国区域分工体系中也处于优势地位时,该地区经济将得到非常顺利地发展。当一个区域主导产业与区域优势相适应,但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时,虽然近期难以快速发展,但却具有完善全国区域分工体系的功能和具有远期发展的潜力。这类地区一方面应等待市场产生有利于其优势产业发展的时机,另一方面应通过促进地区发展优势的动态变化创造发展机会。任何地区都不应该放弃自身的优势,去发展其他地区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已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三)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应具有系统完整性
  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完整性,首先取决于区域主导产业与辅助配套产业之间是否协调,形成主导产业技术先进、带动能力强、辅助配套产业保障有力、组织结构合乎规模经济要求的产业发展格局;其次。取决于区域主导产业与主要为区域内服务的基础产业部门是否协调,既要重视主导产业的发展。又不可忽视满足区域内需求的基础产业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得聚集经济效益。因此,注重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完整性,兼顾不同产业的发展才能最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区域内整体效益。
  (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应满足适当的增长速度
  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使各企业、各行业、各部门和整个生产更有计划性和组织性,它是完全符合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生产的客观要求的。只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保证各产业按比例地协调发展。这种按比例的协调发展,正是争取一定增长速度的前提条件,没有协调发展就没有发展速度。但是,按比例发展本身还不完全等于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因为不同的增长速度有不同的比例,或者说不同的比例条件下有不同的增长速度。发展速度的要求,又为协调发展规定了目标。根据区域自身的优势和各个发展阶段,统筹区域各部门经济协调发展,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评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合理化标准。
  (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应放大比较优势,提高承接产业的竞争力
  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准确把握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增强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承接产业的竞争力,一是依托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综合成本优势是承接产业转移最具有竞争力的优势。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土地、工业用水等基本生产要素供应充足、价格低廉,具有综合成本比较优势。二是依托区位交通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达地区一些传统加工企业,急需开拓新的市场,需要把产业转移到市场辐射面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欠发达地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交通优势,尽可能地承接这些产业的转移。三是依托产业优势,积极承接配套产业转移。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坚持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
  (六)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应创新发展政策,提高承接产业的吸引力
  资本总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哪个地方的政策好,资本和项目就落户哪里。只有创新发展政策,才能提高承接产业的吸引力。一是严守政策底线。当前,为了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地方政府按照国家政策规定降低门槛、放宽条件,是合理的,但有些地方为了争引项目,相互之间互拼优惠政策,土地“零地价”甚至是“负地价”转让,对税收进行减免甚至全额返还,这突破了国家税收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底线,是对国家利益的严重损害。因此,国家有关的政策底线必须严守。二是推动政策创新。要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的同时,努力推动政策创新。要在土地使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配套政策,形成吸引和富集生产要素的洼地效应,以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七)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应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承接产业的效率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要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增强服务质量,以提高承接产业的效率。一是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办事行为,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行政效率,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二是健全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主要是完善公平、公正的政策法规制度,营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法律环境;三是规范市场发展环境。主要是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四是建立诚实、守约的信用环境。通过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健全信用考核制度,奖励守信者,惩治违约者。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要通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降低企业的隐性成本,激发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赢得长久的,持续的竞争力。
  二、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则
  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不能无条件、无选择地承接,对于转移方转移过来的产业来者不拒,而应当根据河南当地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一些基本性的原则选择可承接的产业。
  (一)比较优势原则
  要移入的产业在河南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具有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链条,把转移方转移的企业转移到河南比在转移地继续发展该产业对该企业未来的发展更加有利,承接地或者是具有更丰富的劳动力或者是有更丰富的资源。只有河南相对移出地具有比较优势,企业的赢利空间才可能扩大,把该产业转移到河南才有意义、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即使进行了转移,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转移以后利润反而会下降,最终产业转移是失败的。
  (二)适宜性原则
  要结合河南省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河南省发展的优势行业进行承接,不能为了承接而承接,过犹不及,不是承接任何产业都是合适的。一方面河南省不可能适合任何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河南也没有能力承接所有的产业。
  (三)重点突出原则
  河南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要以几个重点产业的承接为主,以其它产业的承接为辅,集中主要力量发展河南省的优势产业,充分利用河南省的优势条件,明确应该着重承接的产业,确保转移方和承接方的成功对接,同时以优势产业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共同繁荣。
  (四)可持续性原则
  河南在承接东部转移出来的产业时,不仅要注意该产业能否促进河南经济快速发展,同时还要看该产业是否是环境污染型企业,河南承接该产业是否会对河南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要按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节能、节地、降耗、环保的原则,引导经济发展方式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转变,着力推进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可持续发展。
  (五)产业特色匹配原则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原则。在选择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过程中,要根据河南省的资源优势和已有的工业优势,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将传统的低产值、高能耗产业向技术密集产业转变,提升地区产业的竞争力。
  三、河南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产业发展软环境和投资环境
  河南省应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强化河南省人民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为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推动和引导作用,适应市场一体化的要求,深化行政体制管理体制改革,破除体制障碍,推进公平准入,努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宽松政策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办事效率,建立务实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合力,全力营造安全可靠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开放开明的政策环境、高效快捷的政务环境、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依托河南省现有的优势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发展。要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法律体系和制度,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保护河南省经济健康有序的进行。把法制建设落实到实处,保障移入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协调解决企业投诉,为移入企业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竞争环境和诚信环境,促进东部企业向河南的转移。强化政府服务意识,为移入企业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从移入企业的立场出发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速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增加政府透明度,制定支持相应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
  (二)以优势产业为核心,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转移企业在选择承接地的时候,一个地区产业配套能力的高低,产业集聚的程度都是影响转移方选择承接地的因素,要综合考虑承接地各个方面的情况。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购买投入品、销售产品,也需要相关的服务业的支持,如果承接地有较长的产业供应链,比较完善的信息,发达的物流服务等配套产业的强力支持就可以减少企业的相关成本,扩大企业的赢利空间,对转移方形成潜在的拉力,吸引企业向承接地转移;否则转移企业即使在当地有一定的优势如低廉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但如果信息滞后、运输能力差,转移企业转移到该地区以后进行生产的各项活动都不方便,这会大大削弱承接地的优势,阻碍企业转移到该地区。
  因此河南省要根据河南省优势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科学制定产业承接规划,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避免区域内产业同构和无序竞争,增强产业承接的针对性。要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大力发展产业集群。要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大力承接资源精深加工企业,发展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要依托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和发展纺织服装、建材化工、塑料制品、机械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要依托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和承接加工贸易产业,加快发展金融、商贸物流、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构建高效、快捷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要围绕河南省优势产业,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进入,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配套、壮大产业集群、实现规模经济。培育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利用产业带和产业群吸引更多的东部产业转移到河南,发挥产业链的整体作用,促进河南优势产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
  (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这次东部产业转移浪潮即为改善河南产业结构,发展河南经济提供了机会,也给河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河南省各项政策得当、承接方式科学,就能够在众多愿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省份和地区中脱颖而出,抓住这次机遇,改变目前河南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层次低的现状,促进河南省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否则,面对这次难得一遇的机会,河南会白白丧失这次机会。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重产业承接和资金引进,轻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是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河南省应该注重学习转移企业的技术,真正掌握承接的技术,然后根据河南省的具体情况进行创新,使之适合河南的新环境,这样从东部转移的技术带动东部经济发展,被东部沿海淘汰以后仍然可以推进河南经济的发展,这样不仅延长了这项技术的生命周期,更是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而且河南在引进、吸收中东部企业先进的技术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河南省总体技术水平。在较高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河南才可以进行较高层次的技术研发。
  高新技术的吸收、创新、研发,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目前河南省虽然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要培养高技术人才,提高河南省普遍的劳动力素质水平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低水平的劳动力以及相应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吸引的只会是劳动密集型的较低层次的产业的转移,只有具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那些较高产业层次的产业才会转移到河南,进而改变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促进河南经济的长远发展。
  任何事情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好的,虽然目前河南在产业转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能够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河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大方向依然是正确的,前景依然是美好的,潜力依然是巨大的。
  (四)有重点、有选择的承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河南省政府应该根据河南省目前的产业状况,明确哪些产业是河南省应该重点承接、重点发展的产业,在选择这些产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河南省的优势、和该产业在河南省目前的发展情况,充分利用河南省的产业优势,扬长避短,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合理承接。从10个可承接的重点产业中选择部分产业重点发展,如食品业和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等要么河南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要么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通过政策导向,鼓励那些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并且符合河南省产业转移优势的产业的承接,限制和禁止高污染行业的承接。河南在选择承接产业的同时也要考虑这些产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对于那些环境污染严重,但是为了国计民生和长远利益而又不得不发展的产业,要注重新技术的研发和污染的治理,尽力将危害降到最低。同时要注意尽力避免承接那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产业,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促进河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承接载体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园区
  工业园区和开发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要明确重点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结合产业转移,搞好规划衔接,选择培育优势产业和主导主业,明确园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主导产业聚集的工业园区。要加强园区道路管网、通信网络、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建设,提高园区吸纳功能和承载能力。要大力支持开发区加快环境建设和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开发区的承载功能、服务功能和配套能力。
  (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注重资源环境保护,完善地方环境标准,做好宏观决策和政策引导,加强招商引资的审批管理,严格控制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向中部转移。要通过造地、盘活闲置和存量土地、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等措施,在保障项目用地的同时,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摸索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承接模式,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
  中部地区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发人力资源,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提升产业素质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谈判队伍、营销队伍和项目推进队伍。要重点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东西联合办学,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解决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要大力实施劳动力“回归工程”,鼓励劳动者在家门口就业,破解企业用工难题。
  (八)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要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强化交通基础设施,扩大对外运输通道能力,逐步消除交通瓶颈。要加强水资源保障能力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要加快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建设,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要不断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公共型保税仓等配套设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九)建立良性的金融政策体系
  金融政策如何促进河南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效结合,成为目前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应成立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机构,增加对转移企业的有效资金供给;构建有针对性的贷款担保机制,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完善有针对性的信贷管理制度,妥善解决承接产业转移中的融资体制问题;创新有针对性的业务品种,满足转移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河南应该搭建银行与转移企业的合作平台,提升产业转移的金融服务水平。成立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机构,增加对转移企业的有效资金供给。除不断发展原有银行机构、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措施之外,地方政府应着力引导各类资金通过设立针对性的融资服务机构,增加对转移企业的资金供给。如鼓励转出地政府和相关企业与承接地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研究成立投融资基金组织、贷款公司以及合作银行甚至园区银行等;还可考虑成立阶段性的开性金融机构,专司对产业转移中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项目的投资。构建有针对性的贷款担保机制,增强企业融资能力。针对因抵押不足存在融资难的多数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特点,一方面尽快组建由政府牵头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并探索发行由地方财政担保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另一方面鼓励各种社会资本参股,逐步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的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应给予风险补贴和免税优惠。完善有针对性的信贷管理制度,妥善解决承接产业转移中的融资体制问题。金融机构应根据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政策和资金倾斜,加大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结合转移企业特点,建立和完善分类、分地区信用评级和授信制度,确保项目转移后企业融资需求,应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期基建投资给予必要的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园区建设。同时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快培育黄金客户群,对发展前景好的转移小型企业及民营企业给予积极的资金支持。创新有针对性的业务品种,满足转移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转移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产业链企业互保、订单、原材料、库存商品、应收账款、专利等灵活有效的抵押担保方式。同时,创新中间业务,东部企业对银行的配套服务类业务有较高要求,金融机构应积极向转移企业开展账户信息管理、流动资金头寸管理等综合性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邹积亮.产业转移理论及其发展趋向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6):23.
  [3]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8).
  [4]王雪.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业技术经济,2006,(10):13.
其他文献
摘要:苗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人数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贵州安顺地区是苗族的重要聚居地,比较集中地代表了西南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一直以来,贵州安顺地区苗族所用的梳子属纯手工制作,而且世代相传。由于“手艺不外传”的古训,使得产品的原料、配料、制作工艺、流程以及技法等形成独有的排外性。  关键词:贵州安顺;苗梳;手工;制作工艺;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J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
期刊
一、基于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英语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理论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的基本做法是:依其任务类型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
期刊
一、日语词汇研究概观  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学习一门外语的基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证明可以通过学习者的词汇能力判断其语言能力。虽然词汇很重要,但是开展了近半个世纪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对于词汇的研究却相对滞缓。直到20世纪80年代,词汇研究才有较大发展,但是仅限于英语的词汇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 日语的词汇研究才有一定发展。今井(1993),水口(2002),松田(2000),等
期刊
摘要: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如何推进国际社会达成新的减排承诺协定,成为近年来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核心议题。由于各方利益博弈,“巴厘岛路线图”确定的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在实际操作中举步维艰,成果寥寥。本文对巴厘岛会议以来的国际气候谈判过程和结果进行了粗略梳理,并基于此对将于2011年底在南非德班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谈判结果进行展望,以期为进一步认识谈判不力的根源所在和研
期刊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后者是狭义的解释,前者是广义的解释。文化是一种社会范畴,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审美观、价值观、兴趣、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每一种文
期刊
近年来,随着英语教育在国内全面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满足于一种外语的习得,倾向于选择第二种外语。有些在高考投档时直接选择了除英语之外的小语种作为专业,有些在大学阶段自行选修了第二外语,而对于录取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第二外语更成为其大学必选科目之一。在众多小语种中,法语因其语音动听、语法严谨、用途广泛,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选择  首先,对于已经学过英语的大学生而言,学习法语并不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
期刊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作为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在这个时代发挥着它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行为和思维方式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公司局域网络的建设是公司向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公司局域网网络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不仅为现代化教学、综合信息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等一系列应用提供基本操作平台,而且能提供多种应用服务,使
期刊
一、两者都以义位为中心  常用词在词汇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常用词是从其使用频率的角度来定义的。常用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的词汇,起着保证词语的连续性和为创造新词提供重要的基础作用。从词汇演变的角度来说,常用词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并没有其他词汇演变灵活,但其演变影响却是深层次的,对整个语言系统都有重大的影响。常用词演变有两种,第一种是以词的名称为准,这个词的名称在表示义位上的变化,是义位扩大了,还
期刊
摘要:随着全国铁路大提速,相应的对于铁路管理和设备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供安全稳定的电力供应便成为铁路供电部门的重中之重。电力远动系统 作为铁路行车供电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铁路行车运输安全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以南宁铁路局黔桂线为例,说明电力远动系统在铁路中的应用及其作用。  关键词:电力;自动控制  中图分类号:TM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电力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对电力供应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本文通过介绍电力设备在电网系统中的地位,说明电力设备高压试验的重要性。并对电力设备高压试验的基本概念以及特点做了介绍。  关键词:电力设备;高压试验;试验站  中图分类号:TV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01    电力系统中的发电机、电力变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