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出走的孩子找到后,请删除朋友圈关于他们的信息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iph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和老祖宗的生活截然不同的地方在于:足不出户,就可以洞悉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的隐私不能称其为隐私,任何一个拥有话语权的人都可以随意发起不同范围的网络暴力。
  前不久,微信朋友圈盛传的关于某市某品学兼优的初一学生某同学走失的事,就是其中之一。在正文的信息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某姓同学不同表情和形象的照片,可以看到他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及班级信息,可以看到他离家出走的理由:因为漏做了作业,老师找家长谈话,谈话后家长让孩子自己骑车回家,孩子就悄无声息地不见了……
  为了找到孩子,我的大半个朋友圈几乎都加入了转发大军,因为有在这个城市的朋友认识这个孩子,确认信息属实,集体催眠下,身在日本的我也不例外。很快,大概在48小时之后,朋友圈传来消息,来自电视台的报道,宣告该姓同学在杭州西湖边被找到了!其父亲对媒体表示,以后对孩子要宽容点,妈妈则称以后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
  看上去,这一起事件就算是圆满结束了。虽然其间当事人和家人包括老师同学也许都过得惊心动魄,但孩子被顺利找到,终归是一件可喜的事。但是事后网络一片的责骂声让人十分惊悚——
  这样的孩子真是自私,属于不肖子孙!
  这些自私的孩子是在浪费公共资源!
  为了找到他,电视这么一传播,微信这么一转播,会不会让更多同龄孩子学样,跟着他一样用这样的方式向父母和老师表示反抗?


  这种小破孩回家狠狠抽一顿,下次再也不敢出走了!
  无独有偶,听说J市也有一起俩女孩因为害怕迟到被骂离家出走的事,当时也是全城惊动,到天黑时才找到。大概是为了不被挨骂,俩女孩继续撒谎,声称自己是被骗了,靠砸小黑屋的碎玻璃才跑出来的。据说,当时媒体一个劲死缠烂打追问细节,孩子面对镜头捂住脸,显得非常无助……不少网民也是振臂高呼骂她们是熊孩子欠打……
  毫无疑问,现在人际连接技术高度发达,某人在飞机上丢失了手机或笔记本电脑,某某生病需要众筹,都可以通过这种跨越地域和时间的人际互联方式传播信息,替当事人达成心愿,孩子或老人走失也不例外。但是,另一方面,例如第一个案例当中的同学,倘若他的“走失”属于自己的主动行为,那么这也就是他在面临和老师及父母的冲突时一个非常隐私的个人举动。
  当孩子的走失惊动了大量人群,势必也会在事态平息之后为自己的行为被如此大面积地曝光和议论感到耻辱,这将对孩子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二次伤害——如果说不被父母和老师理解,会招致孩子的愤怒或委屈的话,那么耻辱和屈辱感,则是削弱一个人自我功能的破坏指数最高的情绪种类!
  面对一个孩子离家出走的选择,作为成人,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孩子为什么要离家出走?
  按理说,家是最能够让一个人感到温暖、舒适和安全的地方,为什么我们会想逃离?这个家庭空间里到底充斥了什么,让一个孩子产生了窒息的感觉,想要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城市呼吸“新鲜”空气?我们有没有关注过,在这个孩子的生活里,他的老师和同学是如何对待他的?他的父母是如何与之互动的?很多人都认为,发生这样的事是孩子的耐压能力太差,抗挫能力不强,在强调要对孩子进行“挫折训练”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考虑过,一个人的“抗挫折”能力是如何产生的?
  如果一个孩子在生命的初期没有受到过来自父母的“善待”,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储蓄到足够的温暖和爱的力量,这个孩子在面临挫折的时候,是拿不出任何的力量来面对这样的处境的。而且,孩子也没有“过去的”成功经验,来帮助自己面对。所以,当发生这样的行为之后,我们首先要意识到,我们的孩子遇到困难了,孩子的焦虑感在急剧上升,我们需要在确保他的人身安全之后,充分理解和抱持他的情绪和状态,让孩子的焦虑感降下来,再来仔细聆听孩子的需求。
  所以,某同学在被找到之后,部分有识之士在朋友圈发出的呼吁非常好,那就是倡议大家删掉朋友圈所有与此有关的信息,也不再转发此话题的资讯,让孩子恢复一个平静的日常生活。如果说,之前的传播是为发动大众的力量,帮忙找到孩子,那么在孩子被找到之后,我们要学会“得体地退出”,不再关注一个13岁孩子在青春期伊始跌跌撞撞的探索行为,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程度的爱护和保护。
其他文献
家里小丫头今年三年级,由于从小就看一些迪斯尼、巧虎之类的视频,且幼儿园常常就宣传圣诞节什么的,所以从小就有圣诞节的概念,打从懂事起就要过圣诞节。  第一年过圣诞,起床时第一件事是看看自己丢在床尾的袜子里有没有礼物,结果发现有一大包平时就想要的东西,那个开心啊。  以后每一年的圣诞总是非常非常开心的时候。  随着小丫头慢慢长大,她原本深信不疑的圣诞老人逐渐变得可疑起来,曾经小丫头反复问过我是不是真有
期刊
最近和朋友闲聊,说起几件挺神奇的事。  有一位我们都认识的家长,他的孩子叫东东,今年读小学四年级,平时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而且他们学校的数学老师是很厉害的奥数带教老师,每天都会给成绩不错的同学留两道比较难的奥数题目。但最近东东妈发现她对数学慢慢失去了学习兴趣,老师留的奥数题目也不太愿意去做,总说很难不会做。东东妈很生气,指责她不愿意动脑筋。  有一次,东东妈带东东出境旅游,中途到一个有时差的地区换机
期刊
从小在爸爸的世界里,习得的友善和亲热,使我不知不觉建立了对世界的信任感。当我因为“善恶不分”,独自面对某种险境,父亲给我的一切和潜意识调动的女性直觉,也会帮助我。我22岁才第一次独自出远门,那之后我常常独自旅行,遇到过一些一念之间的险境。我一直觉得爸爸一路在陪伴我、照顾我、保护我。  大学毕业前两个月,我第一次以独自旅行的方式纪念22岁生日,从四川达州去安徽合肥(当时我的男友、现在的丈夫在中国科技
期刊
这个学期女儿六年级,平日里和我聊起学校中的大小事件,各种“谁喜欢谁”“谁不知道谁喜欢谁”的小话题越来越多。上周就有这么一天,我偷懒不想做晚饭,带着她去楼下凑合一顿麦当劳。结果,吃饱之后回家一路上,我就不得不忍受她兴高采烈地跟我嘚吧她班上的八卦。  后来,我听得实在有些烦了,就干脆转守为攻地反问说:“哎,那你跟我具体说一说,你们天天说的 ‘喜欢’‘谁和谁一对儿’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从 ‘对上眼了’ 往
期刊
众所周知,含有丰富维生素的蔬菜,尤其是有色蔬菜,是人体所需维生素的主要来源。生活中,很多人在吃蔬菜比较少时,会通过维生素片补充营养。还有人认为蔬菜中含有丰富维生素,只要摄入足够的蔬菜,就没必要吃维生素片。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因为蔬菜和维生素片是不能互相代替的。  一方面,维生素片不能代替蔬菜。因为蔬菜中的维生素是天然成分,而维生素片大多是人工合成的,两者在性质上有差别。蔬菜是多种维生素的集合体,
期刊
在日本有一种普及性似乎不高却披着神圣光环的体育运动,那就是相扑。大体看来,相扑其实跟中国的摔跤运动十分相像,画一个圈,比赛双方被限制在这个圈子里打拼争斗。摔跤运动是看谁把谁摔倒在地,然后用身体压住,以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得翻身而判定输赢。相扑则因运动员庞大的身体形状,其胜负规则更简单,只要一方将另一方推出圈外,就算赢了。如此简单的游戏,却成为日本全国人民顶礼膜拜、带有很强宗教色彩仪式般的头号运动。同样
期刊
在微博上我的ID是资深边缘人,不是矫情,的确是常常走在社交圈的边缘。这种边缘感表现在对“集体”这个概念的接纳无能:  班集体、校集体、公司,甚至包括家庭。出国以后,海外中国人的圈子,教会、老乡会、社区、校友会,都接触过,但都只能浅尝辄止。不是中国人的圈子更没有多大的动力和热情了。也许这是第一代移民不可避免的尴尬,也许是我这个人天生孤僻,我在各种不同城市居住过,上过好多学校,经历过各种工作单位,每到
期刊
前阵子,我的朋友求救,说她的孩子得了“异食症”,总是喜欢吃纸啊笔啊这类怪怪的东西,却不好好吃饭。这个孩子上小学,经常因为喜欢闻卷子、吃纸和咬笔头而被老师批评。  老师让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认为应该是身体缺乏某种微量元素造成的。然而检查结果都很正常,医生只好猜测是不是因为在校学习压力大造成的,建议多带出去玩玩。  孩子舌质并不红,也没有什么厚腻苔,不胖,脸色也有点儿黄,应该是脾胃比较虚弱……  想
期刊
像我们60后出生的人,大多兄弟姐妹众多。那时候家长也没时间管孩子,孩子们就如同小草,在庭院、路边自己疯长着,经常是晚上回家,破头破脸的,却因为衣服又撕了大口子挨一顿数落,就这样居然也都长大了。  80后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一家一个,又都住上了楼房,邻里间来往也不多,孩子常常闷在家里,看着他们的小模小样实在是寂寞,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在家里养了一只猫、一条狗。  猫和狗的性情很不一样。猫很独立,但
期刊
在我的大女儿豆豆2岁时,太太买过一本《小王子》,但翻看不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就扔到了一边。因为那时候,我虽然已经是一个爸爸,但繁忙的工作让我没有足够时间陪女儿,当然也未能感受如何做一个称职的爸爸。但我当时依然自以为是地认定,我当然会是一个温和、慈爱的好爸爸。  后来我们全家去了加拿大,我成为一个全职爸爸。当时4岁的女儿豆豆很快用频繁的尖叫、不合作、反抗和叛逆耗尽了我的耐心,我从说教、批评、斥责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