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基本前提与西方信息经济学的缺陷

来源 :经济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zz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全信息、经济人及资源稀缺性等假设并非是西方经济学的独立的基本前提,西方经济学真正的、更为基本的前提应该是“知识涌现速度不快”的假设。西方信息经济学由于不知道西方经济学真正的基本前提,也未弄清完全与不完全信息命题的性质,其全部努力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本质上是要在保留新古黄理论的基本前提条件下,推翻这一前提的逻辑推论,并强行嵌入与基本前提不相符的不守全信息命题。这也逻辑上是极其荒谬的。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探究隐喻语言的构建机制,认为认知隐喻构建要素源于一个庞大的潜势系统网络,即“隐喻概率云”。参与认知隐喻构建的元素是认知主体在潜势系统中进行多项认知“淘沙”的认知操作后的产物,具体的认知操作是互动体验、侧重识解、经验唤起、经验聚焦。认知主体为了构建认知隐喻在隐喻潜势系统中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会造成层级性的“隐喻概率云塌缩”,塌缩的结果便是认知隐喻映射。隐喻语言是认知主体经历了“体验认知→认知隐喻构建→情景识解→语法结构生成→多空间词汇语法整合→隐喻句输出”的多空间在线加工后的产物。
本研究运用Translog和TAPs收集了在英语显性否定和隐性否定汉译过程中,译者进行词汇提取的640组时间数据,探索两类否定的汉译难点以及性别、翻译练习时间、二语水平等因素对否定项提取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隐性否定较显性否定在词汇提取速度上更慢,难度更大;显性否定中的形容词、动词和隐性否定中的副词、名词、动词的翻译属于汉译难点;在词汇提取速度上男性普遍快于女性,尤其在显性否定中形容词和副词的提取速度上男性显著快于女性;翻译练习时间与词汇提取速度呈现不对称性特征;不同二语水平者在词汇提取速度上无显著差
本文采用翻译识别任务,研究了英汉非平衡双语者心理词汇表征的认知神经机制。实验发现:1)在汉英词汇正向翻译中,翻译对等词比非对等词诱发了波幅较小的P200和较大的P400;2)在英汉词汇反向翻译中,翻译对等词比非对等词诱发了波幅较小的P200和N300;3)汉英词汇翻译比英汉词汇翻译诱发了一个波幅较大且潜伏期较长的P400。据此,我们认为在英汉心理词汇表征中存在着汉英、英汉翻译启动效应及其非对称性,从汉语到英语存在较弱的词形联结(P200)和较强的语义联结(P400),而从英语到汉语则存在较弱的词形联结(P
本文基于42项外语效应实证研究文献的系统性回顾,梳理了外语效应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本文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从外语效应的主要表现形式来看,双语者运用外语时,其对风险的评估会变得更为理性,两难的抉择变得更为实用,因果的关联变得更为科学,自我的评价变得更为客观;2)已探明的外语效应影响因素包括外语水平、习得年龄、外语性和实验任务,具体表现为外语水平越低、习得年龄越晚、外语性越强、实验任务的情感融入度越低、认知负荷越大,其外语效应就越明显;3)改进后的“外语效应的作用机制模型”可从外语效应的表现形式
口译过程中,先备知识运作障碍是指译员不能顺利启用与口译任务相关的各类先备知识,以致口译认知加工受阻。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Amos分析技术,通过对我国华东地区四所高校312名口译学员的口译测试和问卷调查,考察先备知识运作障碍对口译过程的影响以及对口译忠实度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口译认知加工受先备知识运作障碍的影响,表现为语义激活障碍、记忆检索障碍和原型选择障碍三方面。其中,先备知识运作障碍对记忆检索障碍的影响最大,原型选择障碍次之,语义激活障碍受其影响最小。同时,先备知识运作障碍对口译忠实度具有直接中高度负
为加强中外英语教育领域交流与合作,推动新时代中国英语教育迈上新台阶,2020国际英语教育中国大会将于2020年7月23-26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本届大会分设12个议题,包括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人工智能与外语教学、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及农村英语教育等,将邀请国内外英语教学专家、学者及优秀教师,通过主旨发言、专题研讨、工作坊等多种形式,交流分享英语教学研究及实践成果。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研究倾向于采用西方学者提出的理论和方法,现在开始注重开拓创新。这不仅有利于推进学术研究的发展,还可以研促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在叙事作品研究中,关注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背景这三大要素一直是中外学界的共识,都沿着一个主题轨道来探讨作品的表面意义和挖掘情节的各种深层意义;解构主义力图解构的也是情节的意义。但笔者发现,在不少作品的情节背后,还存在一股叙事暗流。它既不是情节的一个分支,也不是其深处的一个暗层,而是自成一体,自始至终与情节发展并列运行。
动词复制是一种常见于多种语言的动词短语连用现象。本文从跨语言的角度出发,讨论英语、希伯来语和汉语中动词复制现象的异同,并由此分析其背后的句法推导过程。本文认为,英语里动词复制由话题提升驱动,涉及整个谓词部分vP的移位,并在之后插入助动词do表达时态;希伯来语里VP1同样是话题成分,但仅由vP的部分移位得到,同时动词前后两个拷贝都得以保留,最后延时合并NP2作为谓词部分的嫁接语;汉语中的动词复制结构与上述两种语言不同,并不真正基于动词的复制和移位,VP1是从语境中直接提取的信息,合并于谓词短语之上做次要话题
“反频加工”是屈折词形加工中的异化矢量效应。本研究通过两项基于不同认知负荷下的命名范式实验,验证“反频加工”在日语母语及二语屈折词形产出过程中的心理现实性及其具体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反频加工”作用机制存在母语-二语差异;2)母语屈折词形产出中“反频加工”效应稳定,作用机制不受规则变化程度、范式认知负荷等内外部因素影响;3)二语频度效应呈现形态随动性和范式依存性,且在矢量、分布、强度等方面异于“反频加工”。作用机制差异性可能源于母语-二语加工自动化水平的区别,其强度则与效应阈值激活区间的变化相关。
具有现代意义的西诗汉译至今有一百年了。其间,诗歌翻译经过多次演变,一次又一次突破旧的模式,尝试新的方法。本文聚焦中国诗歌翻译史上历次诗歌翻译方法的演变,探讨伴随这些变化所发生的理论建构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