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岁的时候,我就要离开出生的“岭后街”,搬进新村。我将有一个心爱的书房,漆成我迷恋的粉红色,有洁白的浴缸,明亮的镜子和可以映出入影的木地板……院子里比我小的孩子们一脸痴迷地听我讲着这些,我知道他们肯定没见过纯平电视和开着就会很暖和的灯,心里暗爽。
想着能在新房子安度晚年,最高兴的莫过于爷爷奶奶了。在搬家那阵,奶奶前前后后不知疲倦地张罗着,好像一下年轻了起来。奶奶不止一次地跟我说爷爷盼着这样的房子很久了,他就喜欢安安静静的单元房,朝南的阳光可以安静地叫他起床,而不是院子里的吵闹声……我都还能想见奶奶说着话暖洋洋的表情。爷爷那时身体已经不太好了,可是依然可以感觉到他因为将要搬新家精神不少。最忙碌的还要属爸爸了,货比三家地骑着摩托满城跑,嘴里还对奶奶说都凭你,你们要什么样的跟我说,我去买。可在刚要房的时候。爸爸却是比谁都独断,一定要让爷爷奶奶住新房子,说是尽了这份孝心,才算功德圆满。
爸爸也是在老房子长大的,他是当时从岭后的院子里出去的唯一一名大学生,他跟我讲刚恢复高考那几年录取率还不到百分之十。他告诉我他小时候,有双回力球鞋那叫一个“牛”,多数人穿小白鞋,用白粉笔涂得白白的,就这样平时不大舍得穿;塑料凉鞋也是缝缝补补,有时是光脚跑。他记得小时候经常摔,不是被坑坑洼洼的石板路绊倒,就是磕在门槛上。他对我说,这点,你随我。
我知道他又指桑骂槐笑我笨拙了。说是以前我在天井里看月亮,总是对月圆很是忧郁,只有等它弯成个优美的弧度才喜笑颜开,翻过门槛进屋拿出识字卡片对着看,出去的时候就栽在了门槛上……妈妈跟我讲的时候,她和爸爸都笑得前俯后仰。反正我是毫无印象了,好似我不曾有过的经历一般。正像我的脚下从来是耐克匡威,而不是拿粉笔涂的小白鞋。
如今,老屋琳琳的青瓦白墙,磨得光溜溜的木门槛,还有用透明胶带粘补过的玻璃窗,早已被留在十年的身后,变得模糊依稀了。岭后的巷院也尽数拆毁,新的楼盘拔地而起,哪还有一点影子。老屋连同我幼年的时光虽然现在想来总是淡淡怡怡撩人怀念,可是我却不能回去了。像那样没有灯光的浴室、土垒的灶台里烧的是黑黝黝的蜂窝煤、连晚上多点一颗灯泡,都要时时提防院子里会不会跳闸的生活,我不会再习惯了。我曾经愿望有天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买下个徽商晋商留下的大宅子,装进三五好友,有看不完的书,再续我的老宅旧梦,从此脱胎换骨逍遥天地。可我却发现自己真的比想象的物质,我离不开因特网、整体橱柜、空调以及冲水马桶,并且是注定要迈进触手可及的信息时代了。
我曾在岭后拆迁前回过一次老屋,顺着潮湿石板巷子好像没多久就站在了我家院子前,门口堵了一辆皮卡,天井四面的住户陆续搬走。我唤了儿时的伙伴,提议最后到祠堂那里走走。我们在祠堂的戏台上蹦跶。我问这里还唱戏吗。他说:“早没了,人们都愿意看电视,之后除了出丧热闹点……”
我们把能记起来的巷子都走了一遍。转回院子前,刚过了中午。他说我回了,有空来我新家打游戏,我说好,可我从来不知道他搬到哪里。
这些构成了我对老屋最鲜明的回忆。
点评:本文很好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老屋的变迁,“我”家居住条件的改善,表现了十几年来老百姓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作者回忆中的老屋物象生动有特色,与现代生活中的因特网等形成鲜明的对照。回忆中融入了“我”一家三代人浓浓的情感。
想着能在新房子安度晚年,最高兴的莫过于爷爷奶奶了。在搬家那阵,奶奶前前后后不知疲倦地张罗着,好像一下年轻了起来。奶奶不止一次地跟我说爷爷盼着这样的房子很久了,他就喜欢安安静静的单元房,朝南的阳光可以安静地叫他起床,而不是院子里的吵闹声……我都还能想见奶奶说着话暖洋洋的表情。爷爷那时身体已经不太好了,可是依然可以感觉到他因为将要搬新家精神不少。最忙碌的还要属爸爸了,货比三家地骑着摩托满城跑,嘴里还对奶奶说都凭你,你们要什么样的跟我说,我去买。可在刚要房的时候。爸爸却是比谁都独断,一定要让爷爷奶奶住新房子,说是尽了这份孝心,才算功德圆满。
爸爸也是在老房子长大的,他是当时从岭后的院子里出去的唯一一名大学生,他跟我讲刚恢复高考那几年录取率还不到百分之十。他告诉我他小时候,有双回力球鞋那叫一个“牛”,多数人穿小白鞋,用白粉笔涂得白白的,就这样平时不大舍得穿;塑料凉鞋也是缝缝补补,有时是光脚跑。他记得小时候经常摔,不是被坑坑洼洼的石板路绊倒,就是磕在门槛上。他对我说,这点,你随我。
我知道他又指桑骂槐笑我笨拙了。说是以前我在天井里看月亮,总是对月圆很是忧郁,只有等它弯成个优美的弧度才喜笑颜开,翻过门槛进屋拿出识字卡片对着看,出去的时候就栽在了门槛上……妈妈跟我讲的时候,她和爸爸都笑得前俯后仰。反正我是毫无印象了,好似我不曾有过的经历一般。正像我的脚下从来是耐克匡威,而不是拿粉笔涂的小白鞋。
如今,老屋琳琳的青瓦白墙,磨得光溜溜的木门槛,还有用透明胶带粘补过的玻璃窗,早已被留在十年的身后,变得模糊依稀了。岭后的巷院也尽数拆毁,新的楼盘拔地而起,哪还有一点影子。老屋连同我幼年的时光虽然现在想来总是淡淡怡怡撩人怀念,可是我却不能回去了。像那样没有灯光的浴室、土垒的灶台里烧的是黑黝黝的蜂窝煤、连晚上多点一颗灯泡,都要时时提防院子里会不会跳闸的生活,我不会再习惯了。我曾经愿望有天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买下个徽商晋商留下的大宅子,装进三五好友,有看不完的书,再续我的老宅旧梦,从此脱胎换骨逍遥天地。可我却发现自己真的比想象的物质,我离不开因特网、整体橱柜、空调以及冲水马桶,并且是注定要迈进触手可及的信息时代了。
我曾在岭后拆迁前回过一次老屋,顺着潮湿石板巷子好像没多久就站在了我家院子前,门口堵了一辆皮卡,天井四面的住户陆续搬走。我唤了儿时的伙伴,提议最后到祠堂那里走走。我们在祠堂的戏台上蹦跶。我问这里还唱戏吗。他说:“早没了,人们都愿意看电视,之后除了出丧热闹点……”
我们把能记起来的巷子都走了一遍。转回院子前,刚过了中午。他说我回了,有空来我新家打游戏,我说好,可我从来不知道他搬到哪里。
这些构成了我对老屋最鲜明的回忆。
点评:本文很好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老屋的变迁,“我”家居住条件的改善,表现了十几年来老百姓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作者回忆中的老屋物象生动有特色,与现代生活中的因特网等形成鲜明的对照。回忆中融入了“我”一家三代人浓浓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