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年轻时在法国的经历

来源 :紫光阁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vage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0年9月11日清晨,邓小平和同学们从上海黄浦码头出发,乘坐邮船“盎特莱蓬”号奔向法国。“盎特莱蓬”号是法国往来于欧、亚、美三洲的一艘万吨级巨型邮船。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乘坐的四等舱,实际上是半明半暗的最底层的货舱,里面还堆放着各种货物,这是专为留法学生临时设的。近百号人挤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呼吸着污浊的空气,忍受着蚊虫的叮咬,日子并不好过。
  除了忍受恶劣的环境外,邓小平和同学们也面临着海上航行未卜的危险。9月底,邮船经过印度洋时,经历了三天的风暴。当时风暴裹挟着海水,掀起山峰般的巨浪。四万吨的邮船在这样的风暴中犹如一叶扁舟,被反复掀上浪尖,又打下谷底。邓小平和同学们“不但一点东西也吃不进,就连胆汁都要吐出来了”。10月初,邮船行经阿拉伯海。由于此海域有许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留下的危险物,为防不测,邓小平和同学们一起在船上进行救生练习。虽然戴上了救生圈,但大家“心中总是忐忑不安,如有所失一般”。
  10月19日,邮船抵达法国马赛港。次日,《小马赛人报》报道:“100名中国青年到达马赛的安德列勒蓬桥上。他们的年龄在15岁到25岁之间,穿着西式和美式服装,戴着宽边帽,穿着尖皮鞋,显得彬彬有礼、温文尔雅。”
  就在到达法国马赛港的第三天,根据巴黎华法教育会的安排,邓小平与20多名中国学生一起来到距巴黎200多公里的小城巴耶,开始了在巴耶中学的寄宿制学习生活。小城的風光有点像四川的广安,对于只有15000人口的巴耶来说,一下子来了二十几个中国学生,在当时的确成了新闻。10月22日,《巴耶日报》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学生到巴耶》的消息:“20多名中国学生在两名法文讲得非常流利的同乡带领下,于昨天晚上到达巴耶市。这些年轻人是由他们的政府派往法国的,并在巴耶中学学习他们感兴趣的课程,以便使他们了解法国的语言和风土人情。他们是寄宿制学生。”
  巴耶中学主要的课程是法语,并要求学生初步领略法国的文化风情。学校作息管理严格,早6时起床,6时半自习,上午8时至11时、下午2时至4时为上课时间,晚8时就寝,9时熄灯。邓小平后来回忆说,学校待他们像小孩子一样,每天很早就要上床睡觉。才上了几个月,没学什么东西,吃得却很坏。
  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两年,法国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已经不像“一战”期间那样紧迫,这样的局面直接影响到了勤工俭学学生们的境遇。到1920年底,在法国的1000多名中国勤工俭学学生中,能够找到工作的不到总数的四分之一。
  尽管省吃俭用,但邓小平随身所带的费用仍旧很快用尽了。1921年3月13日,邓小平与其他18位同学一起告别学校,前往法国中部城市克鲁梭,加入了打工族的行列。据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开支细目账记载,邓小平当月应付学校费用244法郎65生丁,其中生活费200法郎,浆洗缝补费7法郎,卧具租金7法郎,校方收费12法郎,杂支费18法郎65生丁。从那之后,邓小平不得不开始四处寻找工作,希望能够通过劳动挣钱,继续读书。邓小平在法国唯一的一次正规的学校教育至此画上了句号。
  1921年3月,经过不断努力,邓小平终于获得了在法国的第一份工作。法国最大的军工厂——施耐德钢铁厂录用了他。施耐德工厂的档案中,现在还存有当年工厂人事部雇用登记处留下的邓小平的登记卡。上面记载:“工卡号:○七三九六。姓名:邓希贤。年龄:十六岁。出生年月:一九○四年七月十二日(农历)。婚姻状况:单身。出生地:四川省重庆市。职业:学生。过去工作及其他有关情况:系邓文明及淡氏之子,受哥伦布市(巴黎西郊小城市)法中救济委员会派遣在巴耶中学求学。身体状况:一九二一年四月二日体检。服务部门:轧钢车间。工种:杂工。工作能力:很好。工作表现:好。日薪金:六法郎六十生丁。评语:志愿来工厂工作。”
  在施耐德工厂里,像邓小平这样没有技术的工人,只能当散工。散工,即杂工。他们没有固定工种,视工作情况需要而流动工作。散工的地位很低,劳动强度很大,经常遭到工头的责骂。因散工的法文发音为“马篓五”,学生们就戏称“马老五”。有一位四川籍的学生还自娱自乐地写了一首《散工曲》,倒也能体现散工的辛苦:“做工苦,做工苦,最苦莫过‘马老五’。‘舍夫’(法文,即“工头”)光喊‘郎德舅’(法文,意为“非上帝的善类”),‘加涅’(法文,意为“赚得”)不过‘德桑苏’(法文,二百个小钱,即10法郎)。”
  刚进工厂的邓小平被分配到轧钢车间,工作就是人工拖送热轧的钢材。轧钢车间内温度在40℃以上,可邓小平必须身着厚厚的工作服。为了防止火星灼伤脚背,邓小平的脚上要穿一种特制的木鞋。木鞋坚硬,不利于行走,一不小心就会摔跤。如果摔倒在钢材上,全身就会被烫伤。更可怕的是,有时轧钢机发生故障,被轧的钢条向外弹射,很容易造成伤亡事故。邓小平的夫人卓琳谈到这段做工经历时说:“老爷子在法国那时候,他去留学实际上是做苦工,拉红铁,就是把铁烧了,那么粗的铁,烧红了,拉出来,弄得细一点,一遍一遍最后弄成铁丝了,他就做这个工作,他说热,热得他都没办法了,他都脱光了,那时候留学是做苦工。”
  工作强度如此之大,劳动环境如此危险,每天却只能换来6个多法郎的薪金,连饭都吃不饱,更不要说积攒上学的费用了。邓小平肩负着家人的殷殷期望,怀着“工业救国”的美好理想千里迢迢来到法国,然而,他在这里体验了劳动者被压榨的悲惨境遇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体验了工人受压迫、受剥削的苦难处境。恶劣的工作环境、微薄的薪水和远超出年龄的高强度劳动,让邓小平不得不做出了离开的决定。4月23日,邓小平辞去在施耐德钢铁厂的工作,去了巴黎。厂方在辞职原因一栏注明:“体力不支,自愿离开。”这个说明非常符合实际情况。后来,邓小平多次说,他个子小的原因就是因为年轻时干了重劳动,吃不饱饭。
  邓小平第一次失业了。
  4月下旬,邓小平回到巴黎,住进华侨协社,等待做工机会。从4月26日起至10月,邓小平只能靠领取中国驻法公使馆发放的每天6法郎维持生活。他每天只吃两顿饭,主要是面包加自来水。在此期间,邓小平曾做饭馆招待、火车站码头搬运工、清洁工等各种杂工。他后来回忆说:“生活的痛苦,资本家走狗——工头的辱骂,使我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很大的影响,最初两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痛恶略有感觉。”
  到了1922年,法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一些工厂逐渐恢复招工。1922年2月,邓小平从巴黎乘火车到达位于巴黎以南120公里处的蒙塔尔纪,随后又步行数公里,来到一个叫夏莱特的小城。他在市政大厅外国人登记簿上登记了父母姓名和自己的出生年月日,还登记了来这里以前的住址拉加雷纳哥伦布市德拉普安特街39号,身份卡编号1250394。夏莱特靠近农村,生活费用较低,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喜欢聚集于此。邓小平在这里找到了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到哈金森橡胶制品厂做工。哈金森橡胶厂当时是欧洲唯一的橡胶厂,以生產胶鞋和自行车内外胎出名。邓小平被分配到制鞋车间工作。
  工作相对稳定后,邓小平有了一点积蓄。他想继续求学。10月17日,邓小平辞掉哈金森橡胶厂的工作。11月3日,他带着做工挣得的一点钱和家里寄来的一小笔钱,离开夏莱特来到塞纳,打算在夏狄戎中学学习,但因学费不足,最终没能入学。
  邓小平的求学之梦彻底破灭了。无奈之下,1923年2月初,邓小平再次回到夏莱特市,继续到哈金森工厂制鞋车间做工。一个多月后,他又一次离开哈金森工厂。档案卡上所注的离开原因是“拒绝工作”。厂方人事部对他非常不满,在他的工卡上还写道:“永不录用。”
  邓小平之所以放弃这样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是因为他找到了一个新的人生目标——共产主义。
  (摘自《伟人的足迹:邓小平档案背后的故事》)
  (本文选自:公务员文萃 2017年06期)
其他文献
贫穷限制了想象力,是当下的流行语之一,嘲讽与自嘲进退自如。世界杯赛,挺深情的,最具仪式感的全球化行为场景里,讲讲球星养成史,好故事比比皆是,当成鸡汤的话,自然可以一饮而尽。  卢卡库的故事随着他的一粒粒世界杯进球,尽情刷屏着。苦寒出身,终日吃食不过是廉价的面包和牛奶,当看到母亲在冰箱前向牛奶中兑水时,小卢卡库禁不住脑海中一闪念——贫穷正在摧毁他的家。随后的日子便是近一个月的黑暗中度过,家中无力付电
期刊
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在这所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里,陈佳洱度过了63年,84岁的他说:“我亲眼见证了北大的‘半辈子’。”  陈佳洱曾是北京大学最有地位的人物之一,任副校长12年,校长3年;他也曾是北大脑子最好使的人物之一,中国加速器物理的领军人物,手握诸多“第一台”“第一个”。  陈佳洱今年84岁,身体很硬朗,记忆力却有些下降。所以,一想到什么马上去做,免得忘了。“不过,对于那些很久以前的事
期刊
廖俊波,福建省南平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曾任南平市政和县县委书记。2015年获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2017年3月18日傍晚,廖俊波出差途中遭遇车祸,抢救无效因公殉职。  廖俊波给自己的微信昵称取名为“樵夫”。这个相貌普通的“砍柴人”,到底拥有着怎样的魅力,竟如此令人念念不忘,如此深得人心,如此声名远扬?  “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  工作岗位不断变化,廖俊波有一句口头禅始终不变——“能到现场就不在
期刊
因为一家此前被认为是行业追赶者的公司突然高调发声,自摩拜被收购之后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共享单车行业再次引发热议。但对这个行业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不再是无止境地投放新车,而是找到切实可行的商业化途径。  异军突起的“第三股势力”  “哈罗单车在一年半内逆袭摩拜和ofo,日订单总量超过前两者之总和。”这一席话让自4月初摩拜单车被美团收购之后已沉寂了两月余的共享单车市场再起波澜。说出这一言论的人是阿里巴巴
期刊
2018年朝鲜半岛迎来了从未有过的机遇:完成核计划冲刺的朝鲜重新打开外交的大门,美国换上了不受意识形态限制的特朗普。  关注朝鲜半岛局势的全球社会一面希望和平尽快到来,一面不敢忘记半年多前半岛还一度濒临战争边缘,以及朝鲜为换取安全保障在谈判桌上的反复。  这场外交转圜其实来的并不突然。2016年,作为总统候选人的特朗普公开表示,他愿意和朝鲜领导人坐下来,“在会议桌上吃汉堡”。特朗普的言论为奥巴马任
期刊
上胜盯居住着1700多人,但他们几乎不生产垃圾。  日本有座叫“上胜町”的小镇,它隐藏在茂密群山之中,交通不便,半数居民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却每年人人创收千万日元。这里缺少系统化的垃圾回收体系,缺少先进的处理技术,十几年来却率先解决了令全世界头疼的垃圾问题。  这几年,上胜町闻名遐迩,不仅仅因为如诗如画的山川和茶园,悠久宁静的村庄令它被评为日本最美的14座村庄之一,更因为这座“日本最环保小镇”缺
期刊
木版水印常被看作是古代独一无二的一种印刷术,它可静观宇宙,又可格心成物,字与画共同复印出了一幅相似的生活场景。透过纸张的缝隙,不管是寻常老百姓还是传统文人,他们都能在这方小小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心灵抚慰。  中国单色木版印刷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技艺,远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具有相当水平。到了明末,胡正言开创的十竹斋,更是将“饾版”“拱花”等套色叠印技术发展到极致,《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的相继问世,
期刊
1.观赏日出与日落  海岛观日当然和陆地上的体验不太一样。风平浪静的天气里,海天相连,清晨的淡粉柔光从云层细密渗出,云雾涌动时,太阳利落地从天边跃起,照亮天地和小岛。这里看日出的绝妙在于四望无物,极目远眺视野极开阔,光线像金屑落在海上,扑面的金光越过千里迢迢,只为你而来。落日时分也自有海岛的不同。太阳从海平面落下前,海面、渔船、小岛都覆上金色的余晖。夕阳不多会儿就爽快地从天际线滑落,从不被山川林木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总书记简要回顾并精辟总结了我们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和所走过的艰辛的光辉历程,科学地分析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础和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要求、新战略,体现出强烈的使命意识、勇毅的使命担当、坚
期刊
和日本保守的“去汉字化”不同,韩国和越南的“去汉字化”可谓非常彻底,但背后的原因却大相径庭……  韩国:“去汉字化”政策摇摆不定  韩国国内围绕汉字的争议背后,始终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躁动。  在古代韩国,汉字是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的分界线。能写一笔好的汉字书法,能用汉字写诗作赋,是上层社会的身份标识。而下层社会的庶民则与汉字无缘,其所使用的语言也没有相对应的文字。  公元1443年,朝鲜世宗大王下令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