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信托风险需要时间来化解

来源 :中国证券期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4669856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投資者在对房地产信托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同时,也因其常与所谓的高风险联系在一起而在投资之前心存疑虑
  房地产信托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能够丰富资本市场投资品种,为满足投资者需要更好的解决稳定获利问题的投资渠道,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广受追捧。很多投资者在对房地产信托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同时,也因其常与所谓的高风险联系在一起而在投资之前心存疑虑。特别是在当前,股市欺诈接连不断、股指一厥不振,政府货币宽松政策的背景下,大量的资金要寻找稳定的投资获利渠道,房地产信托化风险始终成为媒体、行业、投资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媒体唱衰 居安思危
  继13亿债务压垮浙江帝都控股集团之后,近期,南京郊区一大型旅游地产项目千盛农庄,也因股东方之一锋尚投资的资金问题而挣扎于信托违约泥潭,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市场恐慌。在很多市场人士看来,地产信托曾经是一个不太靠谱的“坏小孩”,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曾被媒体乱翻曝光的数起信托违约事件为整个信托行业带来也极大的困扰,同时投资者们由于受到媒体对地产信托行业“兑付危机”等唱衰信号的影响,也为促进信托行业走上稳健的发展之路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2年共有566款房地产信托成立,合计募集资金1417.92亿元,比2011年分别下降了27.34%和31.51%。尽管许多投资者目前仍然抱着保守的态度持续观望行业走势,但当记者将“兑付危机”这一行业敏感语汇抛向资深业内人士洪伟时得到的却是十分轻松的应对,可能在老生常谈的行业环境浸淫多年之后,这个被外界视为红色风险警告的信号根本就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信托公司的兑付危机我从08年就开始听了,到现在也没出现。”
  “其实这两年媒体一直在唱衰信托,我觉得风险必然是存在的,但未必会影响到信托兑付。我觉得短期内地产行业风险不大。今年年初尽管出现了各种地产兑付压力的报道,但是现在马上三季度过去了,还不是安然无恙,我觉得媒体唱衰有好处,就是居安思危,让信托公司警惕风险,加强管控”。北京金谷信托公司高级理财顾问洪伟在谈到信托危机时爽朗的向记者表面了他的立场。
  常态危机 时间化解
  益信托工作室研究报告指出,2012年集合信托风险暴露较多,这种情况已经延续到2013年,保兑付仍然是各信托公司短期内主要任务。其原因主要是,房地产信托兑付高峰尚未过去,在前期风险爆发较多的环境下,在房地产行业告别暴利时代的过程中,接盘资金会相对谨慎,这会加剧信托公司的兑付难度。今年,银监会发布两道令牌,《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敦促信贷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夯实项目资本金。
  在谈到兑付危机的未来趋势时,洪伟给出了一个令记者意料之外颇具哲学意味的答案:“行业内兑付风险只要时间足够长,就不存在值得担心的危机了。虽然目前一线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但同时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却处在有价无市的状态,它们与一线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能在将来,像鄂尔多斯这样的空城会越来越多。我觉得克强经济的初衷是要转变投资方向、拉动经济均衡发展,但是事与愿违,市场内多数货币还是到了地产行业进而推高房价,当地产聚集的广义货币开始退场,狭义货币泛滥时,中国式的经济危机恐怕才是投资者真正应该恐慌的事情。”
  借新还旧 风险对赌
  今年开发商在各城市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也给信托公司带来新的机会。据信托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房地产信托新增规模达3076亿元,创下自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房地产信托从第二季度开始反弹后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呈现出整体规模继续进一步快速扩大的态势。一家信托公司的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些抵押比例高,且收益率高的产品,往往几个小时就被抢空了。
  诺亚财富投资顾问沈湘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快到到期兑付的信托资金,开发商和信托公司谁也不想看到违约的情况出现,因此,为了支付信托资金,许多开发商要么降价促销,尽快回笼资金,要么借旧还新,通过信托渠道进行再融资。
  金谷信托公司高级理财顾问表示,短期内地产行业风险不大。“就目前来看信托还是很火爆的,即便有危机,信托公司也可以募新还旧解决。从内部来看,信托的风控机制起着很大的作用,比如我发给你一块地的抵押,对融资方和信托公司来讲,就是一个对赌,哪怕还款来源不理想,融资方肯定不愿意抵押物被处置,所以,届时融资方会详尽办法还款,再退一步,即便融资方还不了款,对投资者而言最多就是多一个处置周期,延期兑付,不会出现真正的亏本。
  此外,信托公司还有很多管理模式和控制机制,都可以促使信托计划对付。从外部来看,有实力的信托公司借助其股东的背景资源实力、在金融行业内的话语权等都是其处理坏账的有利保障。”
其他文献
11月的最后一周,黄金市场上美国三季度GDP强势上扬,欧元区通胀压力保持低迷,令国际金价始终无法在1200整数关口上方站稳。然而,OPEC会议决定维持产量不变,没有出现预期中的“温和减产”,令国际原油价格单周大跌逾10美元。受原油价格的拖累,国际金价11月28日“晚节不保”,在连续受阻于1200之后,开始转头向下,最终跌破1175后收低于1167.04美元/盎司。  美经济数据参差不齐  从27日
期刊
从公募到私募,王亚伟的变与不变。从持仓的品种来看,他的投资逻辑和风格一脉相承  歲月真是把杀猪刀。  听到公募“一哥”王亚伟投身私募一周年的消息,我吃了一惊。在我的记忆里,仿佛就在昨天。  一年前的2012年9月28日,“深圳千合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王亚伟任法人代表。同年12月27日,旗下首只私募产品昀沣成立。当时该产品刷新了阳光私募的几大纪录:轻松募资20亿,固定管理费率达到2.5%,认购门
期刊
在发行节奏交给市场的情况下,不排除新股批量出现,造成二级市场短时间大规模的“失血”  已经暂停有十余月的IPO何时开闸仍是个未知,但却时时刻刻牵动着市场的心。从暂停至今,重启传闻不断,但时间表和最终的改革定案却仍然是个谜团。  有消息称,近日监管部门召集券商高层以及学者闭门座谈,就新股发行改革方案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讨论,要内容包括强化中介机构责任,讨论发行方式等,旨在进一步优化细节,博取市场更大范
期刊
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提速,产品额度有望扩大,参与主体的门槛也将大大降低,券商、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均有望“分一杯羹”  华尔街有句名言,“如果你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 2005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正式启动。十几年间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几度经历暂停、禁止,重启、开放,可谓几经周折。8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被业内看作是我国
期刊
今年以来中国概念股开始集体发力,国内不少人开始告别温吞的A股市场,将目光瞄准海外的美国股市  今年以来中国概念股开始集体发力,i美股中概30指数从年初的726.5点一路涨至1147.16点(截止9月29日),与此同时国内不少人开始告别温吞的A股市场,将目光瞄准海外的美国股市。  因为一份在网上流传甚广的“傻瓜美股开户攻略”,作者汤润芝在圈子里受到不少尊敬,在他建立的A股新手交流群中,大伙都称呼他“
期刊
最值得为之关注的是,在以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的我国金融市场,一定要防止商业银行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行,“以劣换好”将不良信贷资产包装之后进行证券化  再次启动的资产证券化犹如一场诱人的盛宴,欲參宴者满怀欣喜。目前,央行已联手多个部门推动证券交易所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对接,以搭建新交易平台,即外界所称的“信贷资产流转平台”。有部分银行已经向监管部门上报了这一轮参与试点的项目和额度的方案
期刊
从明星经理谭旭到菜鸟经理刘格菘,6年间中邮核心成长如坐过山车般,从风头浪尖跌落至谷底,这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只基金成立6年,净值缩水过半,基金经理几易其手。根据2013年半年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中邮核心成长基金份额净值仅为0.4446元,不仅在中邮创业旗下多只偏股基金中垫底,在同类基金中亦属靠后。而正是这样一只被基民戏称为“别人跌的时候你在跌,别人涨的时候你还在跌”的“最差”股基
期刊
一旦越来越多的持卡人透支贷款无法偿还,信用卡链条就存在断裂的危险,造成的坏账最终只能成为一个无底洞  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已达到3.64亿张。这巨大的数字后面凝聚着银行用无孔不入的营销手段和越来越大的刷卡优惠来吸引消费者的良苦用心。但在信用卡业务持续上升的同时,信用卡坏账风险也在加大,坏账率出现反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国内银行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196
期刊
一个骗子造假吴颖慧身份证在中辉期货上海营业部开户,通过对敲转走其银行存款的一幕浮出水面  几个月来,山东枣庄的吴颖慧(化名)女士比较烦,本山大叔的经典小品在她身上上演,“最最悲催的事是,人活着钱没了”。2013的4月1日,她到银行取钱时,发现卡里的41255元钱不翼而飞,这让最近没有任何刷卡消费的吴女士惊出了一身冷汗。  在营业厅的帮助下,很快查到了这笔钱的去处-——太原市中辉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以
期刊
银行和保险公司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构筑了一条不透明的银保利益链条,会促使目前发展前景朦胧的银保渠道走向健康和积极吗  近段时间,泛鑫保险中介美女高官涉嫌诈骗携款潜逃事件引起多方关注。据悉,在泛鑫案的违规保险产品销售中,其连环骗保陷阱和自制理财产品骗了五千余名消费者,不少受害者表示是从银行客户经理处得到该类保险产品的推荐,于是,银行保险风险性由此事件生发面临着来自监管整治与市场竞争的双重“大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