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院的黄菊,一缕阳光,一位老人,那幅恬静的画面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多年前,我还在老家念书,住在婆婆家里,楼下有个小院子,小院的主人不常回来,各种野花和野草在院子里恣意的生长着,成了我们一群小朋友的游乐园,我们在院子里捉虫子、采野花、做游戏,乐此不疲。不知从哪一天起,院子里搬进来了一位老人,年近八旬,头发花白,走路脚有些跛。听小院的房主说他从湖南来,孤身一人,因为看上了院里的花圃,才租了底楼的小屋。我每天都在婆婆家的阳台上默默的关注着楼下小院的变化,想看看老人将把小院改造成何模样。
老人住进来的第一天就开始清理花圃,把那些杂花杂草一点一点的挖出来,然后插上新的花枝,也许是因为老了,再加上腿脚不方便,他的动作非常迟缓,但看得出来他很细心,像对待婴儿一样,将花枝插满整个院子的花圃。老人话不多,整天都在院子的花圃里为了他的花枝忙里忙外,遇到邻居们也只是点头笑笑,从不主动跟大家聊他的往事。
某天,街上的小朋友们跑进老人的小院玩耍,砸坏了两盆黄菊,因为害怕老人责备,小朋友都不敢承认。老人发现后,没有追究,也没有大声责骂,只是默默的收拾了破碎的花盆。我在楼上的阳台,看到老人打扫完散落在地上的泥土,悄悄的抹去了眼角的泪珠。
所有的街坊领居都很奇怪,一个理应享受天伦之乐的老头子,干嘛要孤独一人,远道而来整理那从来没人关心过的花圃,大家都对这位老人充满了好奇。
老人每天都在花圃重复着松土、除草、施肥等工作,精心的打理他栽下的花枝。即便是空闲下来,老人也搭把椅子坐在院里的梧桐树下,出神的望着花圃,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仿佛舍不得离开。
花圃虽小,对于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日常照料花枝的工作还是过于繁重。自打老人搬进院子,开始打理花圃起,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老人的腰更弯了,眼神一天比一天便的疲惫,曾经只是略微有些跛的脚也必须借助拐杖,才能蹒跚的行走。看到老人这么辛苦,邻居们开始主动帮老人打理小院的花圃。放学后,我也会帮老爷爷做点事,给他打打下手,关心关心他的花,我想他种的一定不是普通的花,因为老人从来不告诉我那是什么花,只是说到了秋天就知道了。
原本沉默少言的老人在热心的邻居们的帮助下,也逐渐跟大家熟悉起来。后来,大家渐渐地了解到老人姓彭,年轻时当过军人,打过日本人,不过关于他为何千里迢迢跑到四川的一个小城里来的原因,老人从没说起过,出于对这位抗日老英雄的尊敬,也没人追问。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秋天到来了,花圃里的花枝上终于有了花骨朵儿,那几天,老人特别兴奋,倦容一扫而光,眼睛又变得炯炯有神,看着花圃里的花骨朵,好像看着自己即将出生的孩子一般,等着它们一朵一朵的绽开。那段时间,老人成天在院里忙碌着,对那些花骨朵儿更是关怀备至,精心的照料着即将开放的花株。
终于,花苞一个接一个的绽开了,黄黄的,是极普通的菊花,没过几天,整个院子都淹没在一片嫩黄色里,虽然没多浓的香味,可它的绽放给小院增添了一抹颜色。大家都不明白,老人为何如此珍爱这普通的黄菊花。
花开了,老人当然很高兴,他高兴不仅仅是因为劳动有了收获,还因為他的愿望就快要实现了。老人找来了小拖车,在邻居们的帮助下,把那些开放的黄菊花搬到了城郊的烈士陵园。那个关于老人的迷也随之解开了,老人说他原籍四川,参加过巴山游击队,做过队长,大大小小打过不少的战役,他共有二十三个战友们,都是四川老乡。抗日战争时期,老人和战友们出川抗日,在一次战斗中,队员们全部阵亡,其中一个队员为了掩护他,替他挡了枪子,而这个队员的家乡就在这座小城。老人腿上中了一枪,幸运的活了下来。
抗日战争结束后,老人随着军队去了湖南,之后一直生活在那里,那些与队员们生死与共抵抗日本人侵略的岁月,是他一辈子最最难忘的日子。老人一直想回到四川,回到那位替他挡枪的队员的家乡,祭奠曾经的战友。现在他老伴去世了,儿女都不在身边,他来到这座小城,想亲手种些黄菊献给自己曾经的战友,算是圆自己的一个心愿。
最后,老人栽的所有的菊花都移到了城郊的烈士陵园,在陵园高高低低的墓碑前,我看到了鲜嫩的菊花,鲜黄、鲜黄,每一朵都诉说着一个英雄的故事,每一朵都是对人间真情的纪念。
秋天过去了,老人的儿女来接他回湖南,老人说他原本栽了二十三盆黄菊献给二十三位战友,但打碎了两盆,明年他还要回来,亲手给剩下的两位战友献上自己载的黄菊。
老人走后,楼下的小屋又空了,只留下了老人栽花的花盆,房东和邻居们新买了两个花盆,不约而同在空花盆中种起了黄菊,每年秋天回到小院,黄灿灿的菊花都会开满整个院子。
多年前,我还在老家念书,住在婆婆家里,楼下有个小院子,小院的主人不常回来,各种野花和野草在院子里恣意的生长着,成了我们一群小朋友的游乐园,我们在院子里捉虫子、采野花、做游戏,乐此不疲。不知从哪一天起,院子里搬进来了一位老人,年近八旬,头发花白,走路脚有些跛。听小院的房主说他从湖南来,孤身一人,因为看上了院里的花圃,才租了底楼的小屋。我每天都在婆婆家的阳台上默默的关注着楼下小院的变化,想看看老人将把小院改造成何模样。
老人住进来的第一天就开始清理花圃,把那些杂花杂草一点一点的挖出来,然后插上新的花枝,也许是因为老了,再加上腿脚不方便,他的动作非常迟缓,但看得出来他很细心,像对待婴儿一样,将花枝插满整个院子的花圃。老人话不多,整天都在院子的花圃里为了他的花枝忙里忙外,遇到邻居们也只是点头笑笑,从不主动跟大家聊他的往事。
某天,街上的小朋友们跑进老人的小院玩耍,砸坏了两盆黄菊,因为害怕老人责备,小朋友都不敢承认。老人发现后,没有追究,也没有大声责骂,只是默默的收拾了破碎的花盆。我在楼上的阳台,看到老人打扫完散落在地上的泥土,悄悄的抹去了眼角的泪珠。
所有的街坊领居都很奇怪,一个理应享受天伦之乐的老头子,干嘛要孤独一人,远道而来整理那从来没人关心过的花圃,大家都对这位老人充满了好奇。
老人每天都在花圃重复着松土、除草、施肥等工作,精心的打理他栽下的花枝。即便是空闲下来,老人也搭把椅子坐在院里的梧桐树下,出神的望着花圃,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仿佛舍不得离开。
花圃虽小,对于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日常照料花枝的工作还是过于繁重。自打老人搬进院子,开始打理花圃起,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老人的腰更弯了,眼神一天比一天便的疲惫,曾经只是略微有些跛的脚也必须借助拐杖,才能蹒跚的行走。看到老人这么辛苦,邻居们开始主动帮老人打理小院的花圃。放学后,我也会帮老爷爷做点事,给他打打下手,关心关心他的花,我想他种的一定不是普通的花,因为老人从来不告诉我那是什么花,只是说到了秋天就知道了。
原本沉默少言的老人在热心的邻居们的帮助下,也逐渐跟大家熟悉起来。后来,大家渐渐地了解到老人姓彭,年轻时当过军人,打过日本人,不过关于他为何千里迢迢跑到四川的一个小城里来的原因,老人从没说起过,出于对这位抗日老英雄的尊敬,也没人追问。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秋天到来了,花圃里的花枝上终于有了花骨朵儿,那几天,老人特别兴奋,倦容一扫而光,眼睛又变得炯炯有神,看着花圃里的花骨朵,好像看着自己即将出生的孩子一般,等着它们一朵一朵的绽开。那段时间,老人成天在院里忙碌着,对那些花骨朵儿更是关怀备至,精心的照料着即将开放的花株。
终于,花苞一个接一个的绽开了,黄黄的,是极普通的菊花,没过几天,整个院子都淹没在一片嫩黄色里,虽然没多浓的香味,可它的绽放给小院增添了一抹颜色。大家都不明白,老人为何如此珍爱这普通的黄菊花。
花开了,老人当然很高兴,他高兴不仅仅是因为劳动有了收获,还因為他的愿望就快要实现了。老人找来了小拖车,在邻居们的帮助下,把那些开放的黄菊花搬到了城郊的烈士陵园。那个关于老人的迷也随之解开了,老人说他原籍四川,参加过巴山游击队,做过队长,大大小小打过不少的战役,他共有二十三个战友们,都是四川老乡。抗日战争时期,老人和战友们出川抗日,在一次战斗中,队员们全部阵亡,其中一个队员为了掩护他,替他挡了枪子,而这个队员的家乡就在这座小城。老人腿上中了一枪,幸运的活了下来。
抗日战争结束后,老人随着军队去了湖南,之后一直生活在那里,那些与队员们生死与共抵抗日本人侵略的岁月,是他一辈子最最难忘的日子。老人一直想回到四川,回到那位替他挡枪的队员的家乡,祭奠曾经的战友。现在他老伴去世了,儿女都不在身边,他来到这座小城,想亲手种些黄菊献给自己曾经的战友,算是圆自己的一个心愿。
最后,老人栽的所有的菊花都移到了城郊的烈士陵园,在陵园高高低低的墓碑前,我看到了鲜嫩的菊花,鲜黄、鲜黄,每一朵都诉说着一个英雄的故事,每一朵都是对人间真情的纪念。
秋天过去了,老人的儿女来接他回湖南,老人说他原本栽了二十三盆黄菊献给二十三位战友,但打碎了两盆,明年他还要回来,亲手给剩下的两位战友献上自己载的黄菊。
老人走后,楼下的小屋又空了,只留下了老人栽花的花盆,房东和邻居们新买了两个花盆,不约而同在空花盆中种起了黄菊,每年秋天回到小院,黄灿灿的菊花都会开满整个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