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动漫走出去,从上海出发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20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中国正在崛起,经济发展的势头强劲,“中国制造”不断走向世界。但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呈现着“单向透支”和“文化赤字”现象。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她说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这句有些尖刻的话不时提醒着中国人,中国要真正崛起不应该仅满足于做人类物质生产加工厂的包工头,更需要发出、发好自己的声音,做调整当代世界文明进程的参与者、引领者。正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一刻不停,大型文化交流活动频繁举办,各种演出团队纷纷迈出国门。与此同时,单枪匹马在世界文化的空间中闯荡,为建立中国文化市场的“井冈山”而努力的文艺尖兵也不断涌现,作家、导演、摄影师张旗就是其中之一,他创作的新神话主义长篇小说《龙马神灯》(英文版)曾作为国礼送给了到访北京的法国总统。
  九月的一天,依然在为《龙马神灯》马不停蹄的张旗终于坐定,开始激情澎湃地向笔者述说他十几年的经历,也解开了笔者的一个个疑问:区区一神话小说居然能成为国礼,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凭一部处女作就揽获众多国际奖的影坛新秀缘何改投动漫行业?一个被朋友笑称为国际流浪犬,自称“生活就是一张张票根”的北方汉子,为何对上海独有情钟,流连忘返,并将之作为不可替代的创作基地?
  
  中国文化不仅仅是走向世界,而更应该是回归世界
  1986年,张旗得到加拿大尼尔森大学电影摄影系的奖学金,留学海外。1996年,他的处女作《Chinese Chocolate》获第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世界电影艺术联合会奖、第7届美国棕榈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优秀奖等诸多国际奖项。一颗影坛新星冉冉升起,人们期待他带来一部接一部的感动与震撼。然而,除了1998年导演了电影《Yellow wedding》外,张旗似乎在电影界销声匿迹了。直至2008年,他再次亮相,摄制导演了十三集《全能冠军》动画片,在中央台播出,并获中国学院奖。这让不少人大跌眼镜,期许中才华横溢的电影大导,韬光养晦十余年,竟然只折腾出了一部动画片,难道是江郎才尽?
  “1999年,我在巴黎拍戏,经常与当地的艺术家交流,那时有不少人问我,你们见面还作揖吗?曾经还有一位欧洲最前卫的女权主义者问:‘你们中国有女权主义吗?’我立刻向她讲了一千多年前卓文君和武则天两位中国女性的事迹,使她惊讶得闭不上嘴巴。”虽然提及的是十多年前的事情,张旗依然眉头紧蹙,忿忿不平。他发现,在西方,除了极少数汉学家外,绝大多数人都不懂中国文化,在大多数国外人的脑海中,中国就是那个被他们打败的扎着辫子的落后国家,三百年清朝成为了他们印象中中国的代名词;大多数国外人观念中的中国文化,就是被清朝奉为“圣经”的孔孟之道;即便是一些研究中国文化的专家看到的也多是以儒治国,以佛、道安邦;国外人一边把“东方神秘”这个看似美丽的称谓给了中国,一边又认为其神秘到无法理解而敬而远之。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严重误解和错误定位让张旗耿耿于怀,同时,一种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从不把“得到西方文化权威的承认”设为目标、也不乐于过安稳舒适生活的张旗,忽然感觉到自己更重要的使命:让周围的西方人认识真正的中国,重新正确定位中国文化。于是,他毅然改变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要建立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的理念,否则就很难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不会有广阔的心胸去感觉、融汇不同的文化,去做到真正的开放。”十几年的海外生活,世界40余个国家的游历让张旗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所以,中国文化不仅仅是走向世界,而更应该是回归世界,因为中国文化本来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但中国五千年历史文明,很长时间被忽略、误解。”
  在张旗看来,“人类共性”这个理念的树立,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至关重要。只有在这个理念的引导下,人们才不会以文化制高点的傲慢而固步自封或因认识不足导致文化自卑而踟蹰不前。“110伏和220伏的电不能接通,不是因为两者的电流不够强大,而是缺少变压器。文化也是如此,不同文化的对接,需要在‘文化平等,文化转换,文明共享’的基础上,确定文化转换器,积极接通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欣赏习惯。”这也就是说,一个作家、艺术家,要将自己的作品推出国门,必须用适应对方的方式、别人听得懂的语言,把观点传递过去。张旗用了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如同教外国人吃中国菜,如果先讲规矩:先要学会用筷子才能吃啊,人家可能就因为用不会筷子,不吃你的菜了。但是你的目的是让他们吃东西还是用筷子?为什么不用他们习惯的方式,把你的好食品给他们吃呢?西方人本来不吃生鱼,甚至煮熟的鱼带头带尾也不爱吃,可是今天无论在欧洲还是在北美,日本生鱼都成了最风行的午餐,不是吃的食物生鱼变了,而是日本寿司美观、干净、独立的制作方式符合西方人的进食习惯。”
  
  美国文化走向世界,打先锋的是白雪公主和米老鼠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需要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故事,这已成为共识。但是什么是最佳的国际语言?哪个才是最易让西方民众与我们产生文化认同的中国故事?实际现状是,除了《毛泽东选集》、李小龙主演的影片外,走进国外民众一代人心里的文艺作品寥寥无几,即便被国人津津乐道的认为驰名海外的《红楼梦》多数也只是在学术圈内交流。
  张旗发现,美国文化走向世界,打先锋的不是人权宣言,也不是好莱坞巨片,而是白雪公主和米老鼠,是童话。这些可爱的卡通人物和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交朋友,同时把美国的文化理念根植于他们心中,等这些孩子长大后又传递给下一代,一代又一代,无形中,美国文化就在异国土壤里生根发芽。甚至美国过度使用军事力量的冷硬形象,很多时候也被他们所创造的米老鼠、功夫熊猫等卡通形象所软化、缓解。
  通过童话走向世界,张旗似乎在一片混沌中看到了一条可行之路,然而,朋友的一问“你们中国有童话吗?”把张旗问懵了。“童话?司马光砸缸?仔细一想,我发现中国优秀童话很少,教育儿童的话却太多。我又一想,我们有神话啊。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在神话里种下了最优秀的文化基因。同时神话也是人类文明形成初期人类共通、共有的一种文化思维和文学创作,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最容易沟通、理解的方式。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古代中国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一样辉煌灿烂,几千年前中国的西岐之战和欧洲特洛伊之战一样,有史诗般的震撼力。”然而,当张旗试图在历史的长河中打捞时,他发现中国丰富的神话是支离破碎的,或已被历朝历代的士大夫们改造得面目全非,想象力的翅膀被绑上了功利世俗的傀儡而摇摇欲坠。
  于是,张旗萌生了想写一部让当代全世界儿童都喜欢的中国新神话主义长篇小说的想法,用穿越剧的方式,把除《西游记》之外的其他散落的神话传说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并通过对古中国神话个性化的描述,表达人对宇宙、对生命、对人生、对理想的上下求索和史诗般跨越时空的言情言志,如同当代少儿版、小说体的《离骚》。2000年张旗开始创作《龙马神灯》。“在创作中我努力抓住两点:一是写孩子之间的友谊,从天上到人间,从古代到今天,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的友谊。二是用科学解释神话,让读者感到神仙并不陌生,神话并不离奇,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神话就是古代的科幻,科幻就是今天的神话,两者的内涵是相通的。”幽默,科幻,以人为本的理念,《龙马神灯》试图用当代人熟悉的国际语言把中国神话的精髓传递给西方人。
  这一写就是十年,写出了七个系列。2002年《龙马神灯》在国内首次发行后,部分图书(中英文本)已由五家出版社用不同的书名在国内外出版。此外,张旗还写了由上、下两集长篇小说《贵族狗寻根记》和《中国狗历险记》组成的民俗文学作品,以及原创漫画图书《鼠老大》,此书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百本最有价值阅读图书奖。悠悠十年,但是在张旗看来还是太短了。“美国人用了六七十年时间才把米老鼠唐老鸭打进国外民众的心里。文化不是牛不喝水强按头的东西,必须让对方在尊重中体会、理解到你,文化才会变成一种挡也挡不住的力量。”可见,张旗有着不小的野心,他不只想在世界文化的广袤平原上建几棵有中国符号的树,还想要建一片绚烂得让人无法回避的有中国特色的动漫树林。于是,2009年,在《龙马神灯》七部文学原创长篇小说的丰富内容基础之上,张旗又启动了中国第一部百集系列漫画的原创工程。
  “动漫是宣传一个国家文化形象很好的表现手法。动画和传统的电影、电视剧不一样,它是通过虚拟的形象来吸引观众,表现方式更具有国际性。它不靠过多的语言对白,而是靠故事情节来吸引观众。而卡通形象生动活泼的表现手法,可以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推进,不断引起人们的新鲜感。”亚太动漫协会秘书长王六一说。
  2009年,张旗成为成都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开创了动漫专业高等教育的新学科,提出了“动漫文学视觉思维主导”的创新理论;并主编了中国第一本“动漫文学”的高校专业教程。“中国动漫创作的瓶颈,不是没有画得好的人,问题不是出在绘画上,而是出在文化和视觉语言上。电影学院有文学系,戏剧学院有文学系,动漫学院却没有普及文学专业。同为视觉艺术,而动漫艺术没有人类表演艺术非常重要的直接参与,从内心独白到肢体语言,全部表演都要通过视觉思维来完成,然后才是成形或画出来。由此而言,动漫文学专业只能是以视觉思维想象为主导的文学专业。”
  
  上海提供了一个复杂的多维空间,是极佳的创作基地
  身材高大,一张嘴就滔滔不绝,一口的京味儿,一看张旗就是典型的北方人。然而回国后,他独独偏爱上海:国内只在上海买过房,开过服装店,大部分作品是在上海创作出来的;即便现已无固定居所,他把希尔顿酒店咖啡吧里的一个座位坐成了他写作的专座。见了朋友面张旗也一个劲夸上海好:“萨特说‘选择就是一切’,一座城市好与不好在于提供的选择多不多。上海是一个交汇点,各种文化的交汇点,历史和今天的交汇点。上海是中国土地上的伟大城市,是不能替代的,这是几百年的文化积累造成的事实。小范围内有时上海比西方的巴黎还巴黎,二三百个花园大酒店,郁郁葱葱的大树,四季如春的草坪,人们可以在那里各尽其美,不比欧洲的感觉差。很多人来了上海就不愿意走了,因为其他城市有的东西它有,其他城市没有的东西它也有。”
  不少朋友问张旗:“你是不是拿了上海市委的宣传费了?”这是玩笑话,但是张旗在上海这座城市里获益良多,确是事实。“我写的是一个华裔少年带着不同种族的伙伴们进入古中国神话世界的故事。而上海恰恰具备这种穿越的感觉,带给我很多穿越的想象。在上海漫步,可能一转角是一幢带有上世纪三十年代浓郁风情的海派别墅,又一个转角,是一片非常现代的摩天大楼群,再一转角是类似于豫园这样的极具东方特色的古建筑。小弄堂里,夕阳照过来,照出一个个买菜阿姨的身影,多生活啊;在黄浦江边,10块钱一杯茶,坐下来看着江水奔腾而来,大船呜呜呜地驶过来,而远处是名片式的建筑物,多么震撼啊!上海是东西方文化结合的极佳范本,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都很深入,但是其他地方都是单项的,没有比较,没有鉴别,也不可能穿越。”
  但是如果真如张旗所言,上海是一个极佳的创作基地,为何不少上海的文艺家身在福中不知福,哀叹上海文化重镇失落的同时纷纷“叛逃”,引发各方对上海原创力匮乏的担忧呢?张旗认为,很多时候不是城市的问题,而是艺术家本身的问题。“21世纪,只有在一个立体的综合的充满了复杂现象的多维空间中,才能写出符合一体化大背景的作品,而上海这座城市恰恰提供这个复杂的场。但是身处其中的艺术家是否有能力驾驭这个信息量极其丰富的场呢?如果能力不够,原创力不够,就只能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只能做浏览式的、浅尝辄止的感受、思考。”对于不少艺术家往北京跑的现象,张旗认为:“如果去那里是因为能获奖有认同,或者有利益有市场,那就是趋利的从众行为,不是艺术创作行为,这些人也只是艺术活动家而已。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不会掩盖人性的弱点,不会躲在社会、领导、家族的后面,为自己的懒惰、懦弱、贪婪找理由。一个真正的思索者是活在自己心灵的金字塔里的,他内心即是一个恢弘的宇宙,他有着旁观者清的态度,他收获的不是利益、奖项,是领悟、感觉、理念。而上海,对于一个会保持距离去审美、痴迷于探索创新的艺术家而言,是极难得的宝地。”
  在张旗看来,国内能享受孤独、仰望星空、有着发散式创造思维的艺术家太少了,更多的是“寻章索句老雕虫”式的中式八股,形而上学的“头头是道”,“满嘴是理”、“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和冗长的苏式学院派的烦琐哲学。“从小到大,会不断有人跟你说,现实点,现实点。但现实这个东西还需要人去提醒吗?你出门摔了个跟头就疼,吃饭不给钱不行,现实像影子一样跟着你,拿棒子打都打不走。如果人生是根平衡木,我们要伸开现实和梦想两只手往前走的话,真正容易被忘记和忽略的是理想和梦,那只手才需要不断强调、关注。特别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科学家,努力寻找思维前沿阵地,敢于梦想,敢于追求,这才是你的社会职责。”
  
  现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少片面的理解和认识,甚至仅仅把“走出去”当成一项政绩工程,一次“镀金”,一次花钱买来的自我标榜、自娱自乐。而张旗,放弃了更为平坦光耀的道路,一个人默默地用了十年时间,在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里不断寻找创作灵感,开始了新世纪中国神话回归时代、定位世界的勇敢尝试。虽然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靠一部书、一个系列漫画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张旗的十年践行以及感悟给了我们诸多有益的启发。
其他文献
复兴公园建园至今已经100多年了。我们小时候去复兴公园玩时,还听得老人们习惯延称之“法国花园”。那是过去法租界时代法国人开辟建造的公园,一直至今还保留着法式的园林特色,大草坪,沉床式艺术花坛,无数法国梧桐。上海几乎所有的名胜都会有中西融合的景致,还是法国花园时,就有着局部曲径假山亭台流水太湖石……  我的第一张照片就是坐在下沉花坛的石级上拍的,那年是1946年,才一岁半;到2006年一个甲子过去我
期刊
一批被岁月湮没百年之久的清末“时新小说”手稿在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被发现,去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终于回归中国。记者日前获悉,取名为《清末时新小说集》(全14册)的这批“时新小说”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学界一般认为,中国近现代小说起源的“新小说”肇始于梁启超1902年在横滨创办的《新小说》杂志,梁氏在此杂志上连载发表的《新中国未来记》被公认为导发中国小说从古体迈向现代的首部作品。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
期刊
抽象艺术绽放在复旦  2009年,抽象艺术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第一次走进中国大学校园。  在去复旦大学光华楼的路上,微电子专业大三学生刘洋无意中瞥见了幽暗的车库里渗漏出的一线斑斓的色彩,这里正举行学生抽象艺术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与朋友进去浏览。率先闯入眼帘的是大大小小的“眼睛”,在淡黄色的背景下呈现出各种姿态,此幅画作下标注着“一等奖”的字样。  “这也能得一等奖?这就是抽象?”一串问号
期刊
这次跨年回去台北一趟,出了机场我就打电话给妈妈跟她说我出来啦,现在在“打D”。上了车,我跟“师傅”说麻烦前面“右拐”,下车我还差点等“师傅”打“发票”。去了餐厅,叫人家“服务员”,短短几天下来发现,我一辈子在上海的时间,比我在台北的时间还久了!很多朋友问我在上海住了六年,还有什么地方跟台北不一样的?回上海后越想越多,还是写下来跟我的朋友分享吧。没有什么顺序的写,也并不代表全大陆或全台湾人的说话方式
期刊
现在,我们的生活在物质方面充满了可能性,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却从不为我们带来惊喜和意外。  初中的时候看路遥的小说《人生》,主人公高加林为了施展才华,从山村到了县城,牺牲掉乡村爱情,结果却还是被清退回乡。这原因只有一个,便是他是农民没有城市户口。看完小说,我明白了我那些来自农村的同学为什么会头悬梁锥刺骨地学习,他们中的很多人最大的梦想就是考上县师范学校,只要上了中专便可以把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在青灯
期刊
几个月前见过李玉,她刚从日本回来,《观音山》让范冰冰得了影后,两人舌吻的消息正轰轰烈烈,我这么八卦的人,一见到她当然立马就问,到底有没有舌啊!她目光坚定地回答我:绝对是PS。  其实我更诧异的是知名女导演怎么能长这么漂亮,那气场那范儿简直和当红女明星不相上下,其实李玉本人也不简单,人家原本就是出镜记者,是混过江湖的女性思想者,大眼睛,涂黑眼圈,见人就笑,温和得很,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把头发用一种匪夷所
期刊
在几近再次经历一场二战的大灾难面前,日本确实很冷静,冷静到冷酷的程度。  据说,福岛核电站是由几十位50岁以上的人,在里面坚守、清理。而且有人已经死了。对如此残酷的事情,日本社会的反应好像是理所当然。我已经五十多岁了,对这种事情很难接受。这意味着:最危险的事情,日本的态度是可以由那些身为爷爷奶奶父母的人去承担。  在中国的道德文化中,这种事情有违孝道。起源自西方理性文化的公民社会的道理之一是实用,
期刊
记得上次李玉导演的《苹果》还有一个英文片名,叫《Lost In Beijing》——《迷失北京》。不知道这回是否也给《观音山》起了外文片名,是“Lost观音山”、“Lost生死间”,或是Lost别的什么?因为我们还是在电影中看到了李玉在诉说的“迷失”。如果说,《苹果》中李玉想探讨像范冰冰这样的外来打工者对于都市的惶恐,以及对于幸福的价值观的迷失,那么《观音山》则通过死去丈夫和儿子的退休京剧演员张艾
期刊
“是谁在敲打我窗,使谁在撩动琴弦。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渐渐地回升出我心坎。”   晚上好!谢谢主持人的介绍,我很高兴地注意到你刚才讲出我名字的时候,观众席里就有了反应,最即兴的一种是——“谁?”,你好,我叫影子。  猜我刚刚在后台看见了谁?“蔡琴”,可我并没有找她签名或者合影的冲动,她也没有。我不好意思面对她,作为音乐剧专业人士,经常有人问我邓丽君和蔡琴谁唱得更好,谁更“高雅艺术”一些,我总是想了
期刊
10月10日。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当全体观众激情地呐喊出“Yes”的时候,《中国达人秀》以中国电视综艺王者的身份将这场总决赛推向了全民娱乐的巅峰。无需置疑,某地卫视尚处于“收买收视率”漩涡而高居榜首之时,《中国达人秀》已经屡次刷新东方卫视在本地以及全国收视率的历史记录,自2010年的7月17日首期节目开始至10月10日闭幕的一个赛季里,它已成功地将渐进疲软的选秀节目进行了颠覆,不仅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