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募基金的业绩在2011年一落千丈。而一向自得的私募也出现了90%的亏损,只有10%的产品达到正收益。但是在龙舫看来,这对于投资人未必不是一个好机会。
2011年的天空,无论是对于公募还是私募,都笼罩着浓厚的乌云。
虽然前几年公募的业绩出尽风头,但在2011年却一落千丈。除了货币型基金略微自保外,其它品种基金都无法逃脱负收益的败局。而一向自得的私募在去年也出现了90%的亏损,只有10%的产品达到正收益。
“两者新品的发行都显得困难重重。”私募排排网总编辑龙舫说。
不过,相比于公募基金,阳光私募基金还是略胜一筹。有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底,已披露净值的阳光私募全年实现正收益的产品数量达62只,占比为5.89%,1053只非结构化阳光私募全年平均整体收益率为-15.44%,而同期沪深300指数全年下跌25.01‰相比之下,阳光私募业绩超越大盘指数近一成。
行业不景气催生产品与策略的创新
私募看似偶然取胜的现象,在龙舫这里,却有着不同的理解。
“中国的公募基金是看天吃饭的行业,因为大部分基金都属于股票型基金,在市场行情不好时不能做对冲而受到束缚,在行情好的时候也没法满仓。加上策略的单一,在熊市时要保持仓位,全线告负的局面也就可以理解了。”
与之相反,阳光私募之所以有10%的产品取得正收益,“是因为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而配置仓位股票,既可以满仓,也可以空仓。”在龙舫看来,相对于公募大规模、难管理的特点,阳光私募显得“船小好调头”。
“因为规模都比较小,管理也比较容易。这是阳光私募胜出的一个重要因素。从2011年的业绩来看,有些公募基金公司,由于前期业绩良好,便迅速扩大规模。但由于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没有跟上,反而导致业绩的下降。”
当然,这只是阳光私募浮现在水面上的特点之一。如果深究下来,在2011年震荡的市场行情中,阳光私募产品单一、策略同质化的问题也被暴露无遗,让人对其规模发行和业绩表现上都捏了一把汗。这同时也开启了阳光私募的创新之旅。
“由于行情不好,使得许多私募企业‘穷则变’。为了走出困境,不少企业进行了产品的创新尝试。”龙舫介绍,据融智评级报告显示,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6种创新型阳光私募产品。
相对来说,定向增发基金的发行比较火爆。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定向增发股票除了较高的超额收益外,投资者还可以拿到一定的折扣,这样的诱惑刺激了该类产品的爆发式增长,不少企业纷纷参与其中。
作为定向增发市场中的常客,江苏瑞华和凯石参与的次数和涉及的金额名列前茅。证大和天堂硅谷也经常活跃在该市场上。博弘数君更是发行了一系列的产品专门参与定向增发,其中采取增强指数型方式参与定向增发的产品,一发就是20多亿。
相比之下,风险缓冲型和目标回报型私募产品的结构创新也受到了市场的关注,但暂时还不能与定向增发相媲美。而同时出现的其他结构模式的创新产品,“行业私募基金、数量化投资型基金等,不会成为私募产品创新的主要方向。”龙舫说。
同时,与产品的创新相对应的是创新型策略产品的频频出现。据私募排排网数据统计,截止2011年11月,国内共有各类创新型策略私募基金产品123只,事件驱动(53只)、股票市场中性(22只)、相对价值套利(14只)三种策略是目前创新策略最为集中的区域,而宏观策略(4只)和多策略(3只)产品相对较少。
“目前来看,市场中性和相对价值套利的低风险创新策略产品颇受青睐,成为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对冲型策略品种。”龙舫介绍说,2011年11月,这些创新型策略产品平均收益率-0.86%,整体表现略优于私募基金整体业绩,给整个阳光私募行业带来了一线生机。
抄底基金
虽然市场萎靡,让很多人谈基金色变,但是在龙舫看来,“对于基金的购买,与其说是风险,不如说是机会。”他说,因为基金已经发展到了相对的底部,这个时候购买基金,反而可能有好的收益。
“市场不可能永远是熊市,也不可能永远是牛市,在低谷的时候进入市场,上升的时候会取得更高的收益。”
持这样的观点,不仅仅是因为市场规律在起作用,频频吹来的政策暖风,也为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带来福音。
“《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草案)的修改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一旦颁布,不但将阳光私募纳入监管范围,同时还可以挑战公募基金。”龙舫表示,《基金法》的修改对于阳光私募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私募排排网对全国40多家私募公司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68%的私募认为私募纳入《基金法》监管范围是好事,82.05%的私募愿意公开发行产品,挑战公募基金。
同时,股指期货原本不允许加入信托产品,但在2011年7月《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业务指引》颁布不久,华宝信托即成为首家获股指期货交易业务资格的信托公司——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私募产品都可以做股指期货了。”
此外,随着《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的即将颁布,“在基金行业中,我们可以用融资融券的方式来规避市场波动的风险。”龙舫指出,虽然目前有些政策条款尚未颁布,但是政府扶持基金行业的意愿,也让投资人看到更多的希望。
虽然有种种利好,但是刚刚起步的中国基金业,目前市场还远没有发展成熟。“原本证券化市场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就很小,而作为占比更小的基金行业,还面临着较大的改变。”龙舫表示,阳光私募基金企业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面对这场新的变革,基金行业的投资人更需要谨慎。
尤其要注意的是,高净值客户配置阳光私募产品作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主要是为了获取高收益和对抗高通胀。“由于目前市场上的产品种类较多,投资者如果没有充分了解投资产品的风险,就很难做好投资组合的管理,也很难选出适合自己的投资标的。”
“在选择产品的时候,被过往业绩优异的产品所局限的时候,也就是高估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时候。”龙舫总结道。
2011年的天空,无论是对于公募还是私募,都笼罩着浓厚的乌云。
虽然前几年公募的业绩出尽风头,但在2011年却一落千丈。除了货币型基金略微自保外,其它品种基金都无法逃脱负收益的败局。而一向自得的私募在去年也出现了90%的亏损,只有10%的产品达到正收益。
“两者新品的发行都显得困难重重。”私募排排网总编辑龙舫说。
不过,相比于公募基金,阳光私募基金还是略胜一筹。有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底,已披露净值的阳光私募全年实现正收益的产品数量达62只,占比为5.89%,1053只非结构化阳光私募全年平均整体收益率为-15.44%,而同期沪深300指数全年下跌25.01‰相比之下,阳光私募业绩超越大盘指数近一成。
行业不景气催生产品与策略的创新
私募看似偶然取胜的现象,在龙舫这里,却有着不同的理解。
“中国的公募基金是看天吃饭的行业,因为大部分基金都属于股票型基金,在市场行情不好时不能做对冲而受到束缚,在行情好的时候也没法满仓。加上策略的单一,在熊市时要保持仓位,全线告负的局面也就可以理解了。”
与之相反,阳光私募之所以有10%的产品取得正收益,“是因为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而配置仓位股票,既可以满仓,也可以空仓。”在龙舫看来,相对于公募大规模、难管理的特点,阳光私募显得“船小好调头”。
“因为规模都比较小,管理也比较容易。这是阳光私募胜出的一个重要因素。从2011年的业绩来看,有些公募基金公司,由于前期业绩良好,便迅速扩大规模。但由于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没有跟上,反而导致业绩的下降。”
当然,这只是阳光私募浮现在水面上的特点之一。如果深究下来,在2011年震荡的市场行情中,阳光私募产品单一、策略同质化的问题也被暴露无遗,让人对其规模发行和业绩表现上都捏了一把汗。这同时也开启了阳光私募的创新之旅。
“由于行情不好,使得许多私募企业‘穷则变’。为了走出困境,不少企业进行了产品的创新尝试。”龙舫介绍,据融智评级报告显示,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6种创新型阳光私募产品。
相对来说,定向增发基金的发行比较火爆。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定向增发股票除了较高的超额收益外,投资者还可以拿到一定的折扣,这样的诱惑刺激了该类产品的爆发式增长,不少企业纷纷参与其中。
作为定向增发市场中的常客,江苏瑞华和凯石参与的次数和涉及的金额名列前茅。证大和天堂硅谷也经常活跃在该市场上。博弘数君更是发行了一系列的产品专门参与定向增发,其中采取增强指数型方式参与定向增发的产品,一发就是20多亿。
相比之下,风险缓冲型和目标回报型私募产品的结构创新也受到了市场的关注,但暂时还不能与定向增发相媲美。而同时出现的其他结构模式的创新产品,“行业私募基金、数量化投资型基金等,不会成为私募产品创新的主要方向。”龙舫说。
同时,与产品的创新相对应的是创新型策略产品的频频出现。据私募排排网数据统计,截止2011年11月,国内共有各类创新型策略私募基金产品123只,事件驱动(53只)、股票市场中性(22只)、相对价值套利(14只)三种策略是目前创新策略最为集中的区域,而宏观策略(4只)和多策略(3只)产品相对较少。
“目前来看,市场中性和相对价值套利的低风险创新策略产品颇受青睐,成为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对冲型策略品种。”龙舫介绍说,2011年11月,这些创新型策略产品平均收益率-0.86%,整体表现略优于私募基金整体业绩,给整个阳光私募行业带来了一线生机。
抄底基金
虽然市场萎靡,让很多人谈基金色变,但是在龙舫看来,“对于基金的购买,与其说是风险,不如说是机会。”他说,因为基金已经发展到了相对的底部,这个时候购买基金,反而可能有好的收益。
“市场不可能永远是熊市,也不可能永远是牛市,在低谷的时候进入市场,上升的时候会取得更高的收益。”
持这样的观点,不仅仅是因为市场规律在起作用,频频吹来的政策暖风,也为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带来福音。
“《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草案)的修改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一旦颁布,不但将阳光私募纳入监管范围,同时还可以挑战公募基金。”龙舫表示,《基金法》的修改对于阳光私募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私募排排网对全国40多家私募公司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68%的私募认为私募纳入《基金法》监管范围是好事,82.05%的私募愿意公开发行产品,挑战公募基金。
同时,股指期货原本不允许加入信托产品,但在2011年7月《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业务指引》颁布不久,华宝信托即成为首家获股指期货交易业务资格的信托公司——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私募产品都可以做股指期货了。”
此外,随着《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的即将颁布,“在基金行业中,我们可以用融资融券的方式来规避市场波动的风险。”龙舫指出,虽然目前有些政策条款尚未颁布,但是政府扶持基金行业的意愿,也让投资人看到更多的希望。
虽然有种种利好,但是刚刚起步的中国基金业,目前市场还远没有发展成熟。“原本证券化市场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就很小,而作为占比更小的基金行业,还面临着较大的改变。”龙舫表示,阳光私募基金企业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面对这场新的变革,基金行业的投资人更需要谨慎。
尤其要注意的是,高净值客户配置阳光私募产品作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主要是为了获取高收益和对抗高通胀。“由于目前市场上的产品种类较多,投资者如果没有充分了解投资产品的风险,就很难做好投资组合的管理,也很难选出适合自己的投资标的。”
“在选择产品的时候,被过往业绩优异的产品所局限的时候,也就是高估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时候。”龙舫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