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浅释了“环境友好”和“环境友好学校”的内涵,并对环境友好学校的建设主旨、建设主体及实现方式作以简要论述。
关键词:环境;友好;学校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環境友好的内涵
环境与友好两个词组合成一个复合词——环境友好,最早出现于1992年联合国的《21世纪议程》。
“环境”一词,在环境学上通常指环绕人们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友好”一词通常用以表述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亲善和睦、和谐关爱、相互合作关系的程度。
环境友好将原本沉默的自然环境拟人化。要求人类必须走下可以肆意忘为“主宰”大自然的“神”坛,视大自然如亲人、朋友那样亲密无间、关怀备至、“礼”尚往来,要象爱护自己的眼睛那样爱护大自然,象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亲近大自然,将人与人、人与社会行为规范和操守的“大爱”延伸到大自然,走向生态文明新境界;要求人类将生产活动、消费强度等控制在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限度之内。综合运用技术、经济、 法律、管理和教育等多种措施,以降低经济社会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环境友好学校的内涵
所谓环境友好学校,即倡导和促进良好环境行为习惯和能力养成,提升“知行合一”环保技能、技巧和践行能力的示范平台。
从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角度出发,重在引导学生树立生态价值理念和环境友好态度;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知识和思维方法;鼓励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行为方式,影响和促进良好环境行为习惯养成;提升“知行合一”环保技能、技巧的践行能力;鼓励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学校环境与家庭、区域、国家和全球的环境改善相联系。
将兼具中华传统文化、道德符号的 “老吾老、幼吾幼”、“和为贵”等,传统的“大爱”理念,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大爱”延伸到大自然,充实和展示生态文化(文明)的“正能量”。
三、环境友好学校建设范畴界定
1.建设主旨
环境友好学校注行为习惯修为训练。以良好环境行为习惯和能力养成为节点,制定环境友好学校标准和评估方案,建立规范化环境友好学校平台。
围绕通过环境友好理念渗透和推动学校环境教育,以及相关实践和环境体验活动、环境管理和建设,影响和促进良好环境行为习惯和能力(个人、群体、学校)养成,充实和展示生态文化“正能量”,并回馈给社会和大自然。
2.建设主体
环境友好学校建设应包括大学、中学和小学(含幼儿园)多元一体化建设主体体系。从阶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审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幼儿园到大学,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3.实现方式
实现方式主要包括环境教育、环境管理和建设、社会参与和共享(见下表)。环境教育主要包括各科渗透环境教育、专题环境教育课、综合实践活动和环境体验活动。
(1)环境教育
①学科渗透环境教育。中小学按国家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和指南要求,通过各科渗透实现相关环境教学内容。大学可自主设置在各科渗透环境教育,落实并完成相关教学内容。
②专题环境教育课。中小学按国家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的实施建议要求,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落实课时、相关教学内容。大学可通过地方或自主设置环境专业课程、非环境专业选修课程、自修课程,落实并完成自主确定的环境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或自修内容。
③综合实践活动和环境体验活动。。中小学按国家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指南要求,开展相应的环境教学实践活动课、主题活动和环境体验等活动。幼儿园、大学可自自主安排和开展相关环保实践活动和环境体验活动;大学可结合科学研究、科技成果推广和社会化服务,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和环境体验活动。
(2)环境管理和环境建设
环境管理主要包括健全环境教育、环境监管和执行机制;制定并执行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相关规章制度;实现内、外部评估可改善环境项目;建立相关原始资料档案等事项。监管与评估同步实施。可采取联席会议或其他形式,以相关负责师资构成为基础上,增加学生、食堂管理员、设备维护人员、家长等成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议案或方案。
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健全基础设施;校园污染源达标排放;垃圾集中回收分类投放;可绿化面积的绿化;普及水、电等节能器具;生活废水无害化自行处置;中水回用、雨水再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用;废旧资源回收再利用等事项。
(3)社会参与和共享
各级政府和环境宣传教育主管部门、社团(机构)和媒体,介入和参与环境友好学校建设,在政策、资金、技术、物质和智力支持;扩大通过媒体传播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促进和效益,并形成良性相动。
环境友好学校建设与家庭、区域环境改善关联与共享。主要包括学生与家庭、学校与社区和周边单位的互动。从我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行动,通过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通过一所学校带动一个社区,通过一群学校带动一个地域,倡导和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影响和推动全社会形成环境友好氛围。
作者简介:劉 畅(1977-),女,辽宁沈阳人,辽宁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环境;友好;学校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環境友好的内涵
环境与友好两个词组合成一个复合词——环境友好,最早出现于1992年联合国的《21世纪议程》。
“环境”一词,在环境学上通常指环绕人们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友好”一词通常用以表述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亲善和睦、和谐关爱、相互合作关系的程度。
环境友好将原本沉默的自然环境拟人化。要求人类必须走下可以肆意忘为“主宰”大自然的“神”坛,视大自然如亲人、朋友那样亲密无间、关怀备至、“礼”尚往来,要象爱护自己的眼睛那样爱护大自然,象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亲近大自然,将人与人、人与社会行为规范和操守的“大爱”延伸到大自然,走向生态文明新境界;要求人类将生产活动、消费强度等控制在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限度之内。综合运用技术、经济、 法律、管理和教育等多种措施,以降低经济社会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环境友好学校的内涵
所谓环境友好学校,即倡导和促进良好环境行为习惯和能力养成,提升“知行合一”环保技能、技巧和践行能力的示范平台。
从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角度出发,重在引导学生树立生态价值理念和环境友好态度;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知识和思维方法;鼓励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行为方式,影响和促进良好环境行为习惯养成;提升“知行合一”环保技能、技巧的践行能力;鼓励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学校环境与家庭、区域、国家和全球的环境改善相联系。
将兼具中华传统文化、道德符号的 “老吾老、幼吾幼”、“和为贵”等,传统的“大爱”理念,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大爱”延伸到大自然,充实和展示生态文化(文明)的“正能量”。
三、环境友好学校建设范畴界定
1.建设主旨
环境友好学校注行为习惯修为训练。以良好环境行为习惯和能力养成为节点,制定环境友好学校标准和评估方案,建立规范化环境友好学校平台。
围绕通过环境友好理念渗透和推动学校环境教育,以及相关实践和环境体验活动、环境管理和建设,影响和促进良好环境行为习惯和能力(个人、群体、学校)养成,充实和展示生态文化“正能量”,并回馈给社会和大自然。
2.建设主体
环境友好学校建设应包括大学、中学和小学(含幼儿园)多元一体化建设主体体系。从阶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审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幼儿园到大学,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3.实现方式
实现方式主要包括环境教育、环境管理和建设、社会参与和共享(见下表)。环境教育主要包括各科渗透环境教育、专题环境教育课、综合实践活动和环境体验活动。
(1)环境教育
①学科渗透环境教育。中小学按国家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和指南要求,通过各科渗透实现相关环境教学内容。大学可自主设置在各科渗透环境教育,落实并完成相关教学内容。
②专题环境教育课。中小学按国家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的实施建议要求,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落实课时、相关教学内容。大学可通过地方或自主设置环境专业课程、非环境专业选修课程、自修课程,落实并完成自主确定的环境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或自修内容。
③综合实践活动和环境体验活动。。中小学按国家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指南要求,开展相应的环境教学实践活动课、主题活动和环境体验等活动。幼儿园、大学可自自主安排和开展相关环保实践活动和环境体验活动;大学可结合科学研究、科技成果推广和社会化服务,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和环境体验活动。
(2)环境管理和环境建设
环境管理主要包括健全环境教育、环境监管和执行机制;制定并执行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相关规章制度;实现内、外部评估可改善环境项目;建立相关原始资料档案等事项。监管与评估同步实施。可采取联席会议或其他形式,以相关负责师资构成为基础上,增加学生、食堂管理员、设备维护人员、家长等成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议案或方案。
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健全基础设施;校园污染源达标排放;垃圾集中回收分类投放;可绿化面积的绿化;普及水、电等节能器具;生活废水无害化自行处置;中水回用、雨水再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用;废旧资源回收再利用等事项。
(3)社会参与和共享
各级政府和环境宣传教育主管部门、社团(机构)和媒体,介入和参与环境友好学校建设,在政策、资金、技术、物质和智力支持;扩大通过媒体传播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促进和效益,并形成良性相动。
环境友好学校建设与家庭、区域环境改善关联与共享。主要包括学生与家庭、学校与社区和周边单位的互动。从我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行动,通过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通过一所学校带动一个社区,通过一群学校带动一个地域,倡导和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影响和推动全社会形成环境友好氛围。
作者简介:劉 畅(1977-),女,辽宁沈阳人,辽宁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