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艺术生态的动向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ven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艺术的表达方式和角度正在不断拓宽,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会在创作时结合数字媒体、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技术进行跨学科合作创作.在“他山之石”线上讲座中,活跃在艺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艺术家、策展人、研究者和制作人正结合他们自身的从业经验,从不同角度,追踪跨学科艺术生态的动向.他们共同探讨了科学和新知识在艺术感知中的作用、合作创作中的工作机制与方法、艺术如何引发社会和文化中新现象的对话,以及技术手段的发展对创作者和机构的影响等话题.
其他文献
施勇一直追求艺术创作本身的实验性,表现在他对于文字、语词、文本和观念的思辨使用.以此为灵感,他创作了大量在国内外艺术界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他也被称为简洁大师,他的作品是一种简洁写作的诗学,具有鲜明的风格,极具辨识力.多年来,他坚持把极其丰富的观念浓缩在作品之中.2021?年11月7日,施勇的最新个展“向内,直至消失”呈现了其新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展览同名作品《向内,直至消失》奠定了展览的基调:艺术家在整个展厅空间营造了一种克己、内敛的氛围,其中却隐含一种无形的张力,迫使观者进入内心进行反思.
期刊
随着图书情报专硕招生规模的急速扩张,能否承载与发扬数字管理能力上的专业竞争优势,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梳理了国内图书情报专硕培养单位的基本情况,重点分析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点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通过访谈调查深度剖析其内在形成机理,并给出做好“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数字管理能力建设相关建议.
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医疗卫生档案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对一些经典的病情病例进行记录,从而为新入门的医护人员提供宝贵的经验,更能够为我国医学学术领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而在医疗卫生档案管理的过程当中,开展档案规范化认证能够帮助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进行,从而使我国的医疗卫生档案管理的水平得到提高.
具象人物的开端rn在上大学之前,张恩利最早读的一本杂志是《美术丛刊》,从这里他知道了贡布里希,这为他的艺术之路埋下了种子;再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创办的《美术译丛》,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江苏画刊》《艺术家》等杂志,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年轻的张恩利开始从平面、从文献里了解艺术界.但在当时,这种方式缺少对于艺术的直观感受,日常生活与文本知识是完全脱节的.直到进入江苏无锡轻工大学艺术学院学习,他才从平面设计出发,开始临摹、作画.
期刊
曾经,在西方,最高明的艺术家往往是职业的;在中国,最高明的艺术家往往是非职业的.职业艺术家首推技术,非职业艺术家首推趣味.于是,伴随着两者的相通,近世以来中国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便是以职业的身份去追求非职业的趣味.王劼音的绘画,就好比是一个旋转的星云中甩出的光斑,以一种若即若离的姿态,出现在光彩斑斓的艺术舞台上,显得卓荦不群.
期刊
最近一次与屠宏涛短暂会面,我们聊到西王母在中国文学史中的早期形象,比如《山海经》中的半人半兽,蓬发戴胜,虎齿豹尾,其粗野狰狞与后来的雍容华贵相去甚远.末了,他开玩笑说,这是为了离人远一点.对话戛然中断在秋夜的上海街头,潮热未消,城市霓虹斑斓,人迹寥寥.我们匆匆道别,他隔日就回到了成都.
期刊
与蚕同行rn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你本次的回顾展“蚕我?我蚕”相较以往的个展有哪些特别之处?为何取名为“蚕我?我蚕”?rn梁绍基(以下简称“梁”):与蚕同行三十多年了,我从1989年就开始养蚕实验,春秋二季适合养蚕.蚕的生命虽然短暂而又微弱,但它休眠、吐丝、化蛹、结茧、产卵巡还往复的过程吸引着我,它有着对于重生的顽强意志.在长时间的养蚕实验过程中,这个小生命给了我无穷的灵感,它是我的“诗”的源头.“回顾展”其实是危险的禁区,很容易罗列、堆积自己以前所有的作品,侯瀚如老师当时也提醒了我,这次展览应该是
期刊
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Bourgeois)四十岁那年,开始在纽约正式接受精神分析治疗.一年前,父亲的离世让她悲伤不已,深陷抑郁之中.从1952年开始,她每周拜访亨利·洛温菲尔德(Henry?Lowenfeld)医生四五次,每次约一小时,长达十年.此后,两人的会面断断续续,直至1985年洛温菲尔德医生逝世,布尔乔亚的精神分析治疗一共持续了三十三年.
期刊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举办的“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通过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前沿学者和创作者的讨论,试图在艺术、科技、伦理的交汇处,共同探讨和构建当代人工智能艺术领域的知识网络,探索人工智能艺术领域目前最受关注的话题.同时,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也宣布正式成立,这是国内首个探索 AI艺术领域的实验室,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菲利波·法布罗基尼(Filippo Fabrocini)、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康思达(Kostas Terzidis)以及独立设
期刊
时间退回2020年初,一场全球化的疾病潮催化了科技在艺术领域的进一步开拓.在线展览、虚拟现实体验、NFT交易拍卖层出不穷.21世纪是被数据建立起来的时代,“人工智能”“数字货币”“算法偏差”“加密网络”“有知觉的机器”等新词汇都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信息的爆发以及数据的传播与处理,造就了当代人的存在方式.展览“今日的信息”[ INFORMATION (Today) ]将当代的国际艺术家们集合,通过视觉形态向观众揭露数据笼罩下的今日现象.该展览的灵感来自纽约现代艺术馆(Museum of Modern Ar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