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陕西小吃“甑糕”的读音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zq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那年花开月正圆》出现了“甑糕”一词,“甑”的普通话本应读作“zèng”,但剧中人物却读作了“jìng”。本文具体探究“甑(zèng)”在方音中读作“jìng”的原因。
  关键词:甑糕;“甑”读作“jìng”;尖团音
  作者简介:郝从燕(1995-),女,重庆万州人,重庆三峡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2
  一、引言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是2017年的一部热播剧,相信不少的人都看过。剧中经常提到泾阳地区(隶属陕西省咸阳市)的一种传统小吃“甑糕”。这“甑糕”的普通话读作“zèng gāo”,但剧中主人公却读作了“jìng gāo”,是读错了么?还是在陕西方言中“甑”应该读作“jìng”呢?本文拟探究这个问题。
  二、尖音、团音的变音规则
  我们知道,语言是变化的,语音也是变化的。单就声母而言,从古到今就有合并和分流的情况。拿《广韵》的声母和今普通话比较:一是声母由35个变成了22个;二是《广韵》声母中的全浊声母全部消失,演变为同部位的全清和次清;三是零声母大量增加;四是《广韵》声母“精”组字和“见”组字分流出普通话的“j、q、x”来。
  而谈到普通话声母“j、q、x”的来源问题,就不得不提到汉语的“尖音”、“团音”。尖团音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圆音正考》的序言部分:“……试取三十六母字审之,隶见溪群晓匣五母者属团,隶精清从心邪五母者属尖,判若泾渭,与开口、闭口,轻唇、重唇之分,有厘然其不容紊者。爰辑斯篇,凡四十八音,为字一千六百有奇,每音各标国书一字于首,团音居前,尖音在后,庶恭观之下,举目了然。” [1]5这就是说,“精清从心邪”这组音被称为“尖音”,“见溪群晓匣”这组音被叫做“团音”。具体地讲,古代三十六字母中的“精清从心邪”,到今音分化为两组,分化的条件是韵母中的“洪细”(以i、ü为韵母,或以韵头为i、ü的韵母为细音,否则为“洪音”。)如果是细音,“精清从心邪”分化成今音“j、q、x”;如果是洪音,“精清从心邪”则分化成今音“z、c、s”。同样,“见溪群晓匣”到今音分化为两组,如果遇到细音则今音为“j、q、x”,如果遇到洪音,今音读作“g、k、h”。[2]124
  我们以“尖音”来举例加以理解。比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的“憔悴”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其声母并不相同,但我们查《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3]697,这两个字都属“从”母字。同一字母里的字发展到今天,按道理应该相同,那为什么今天又谈作“q”和“c”的差别呢?这就与前面所说的规律有关。“憔”的韵母是 “iao”,是以“i”为韵头的细音,那么当“从”母字遇上细音,该字成为“尖音”字,按照“精清从心邪”这组字母的变声规律,“憔”的今声母就应该读为“q”。“悴”的韵母为“ui”,是不以i、ü为韵母的洪音。当“从”母字和洪音组合,声母不能为“j、q、x”,只能为“z、c、s”,所以“悴”的声母只能为“c”,不能为“q”。又例如,“簪(zān)”和“僭(jiàn)”,都属于“精”母字。并且从字形来看,都是属于形声字,它们的声符都为“朁”,照理说其今声母应该完全相同,但今声母却分别为“z”和“j”。这也与它们的韵母洪、细相关,其中“簪”的韵母为“an”,属于洪音,“僭”的韵母“ian”则是细音。按照声母变化规律,“僭”的声母为“j”;而“簪”的聲母为“z”。
  这种规则在普通话与西南方言的对比中也可以看出,如“卒”字,在普通话中表“士卒”意义时读作“zú”。但是重庆方言中表示“士卒”的象棋棋子读作“jú”(当“ü”韵母遇上今声母“j、q、x和y”时变为“u”,所以读“jú”时,韵母其实为“ü”,属于细音),称为“卒(jú)子”。“卒”属“精”母字,根据变音规则,“卒”的方音韵母为“ü”,是细音,“精”母字的“卒”,其声母就应读作“j”,才有了重庆方言中“jú”的读音。普通话读作“zú”时,因为韵母为“u”属于洪音,所以今声母为“z”。再例如“往平静的水池里扔一块石头,就会溅起水花。”这句话中的“溅”字,普通话读为“jiàn”,在重庆方言中读作了“zàn”(因为重庆人“z、zh”混同,所以“zàn”常读为“zhàn”)也写作“灒”字。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灒”字的释义一写到:古方言。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八:“(溅),又作灒,同于旦反。”在释义七中写到:应钟《甬言稽诂·释地》:“今谓激水飞洒曰灒,书面多用溅。”说明这两个字在方言中是相通的,但完全两个不同的字,却能有相同的读音“zàn”,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发现在《上古声部常用字归类表》[3]696中,“溅(jiàn)”属古代“精”母字组,它的韵母为“ian”,是属于“韵母为i或ü”的细音。根据上述所提及的“精清从心邪”这组字的变音规则,所以“溅”在普通话中的声母为“j”。但又为何重庆方言中将其读作“zàn”呢?那也是因为此变音规则,在方音“zàn”中,韵母为“an”属于洪音,所以声母不读“j”,而读成“z”。这些方音与普通话读音之间的差异都显示了声母受到“洪音”、“细音”的影响而发生的变音。
  而在我们看来,普通话“甑(zèng)”在陕西方言中被读作“jìng”,其道理与上面所说的变音规则相关。
  三、“甑糕”的读音解释
  “甑”在《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为:甑,《广韵》子孕切,去証,精。①蒸食炊器。其底有孔,古用陶制,殷周时代有以青铜制,后多用木制。俗叫甑子、《周礼·考工记·陶人》:“陶人爲甑,實二鬴,厚半寸,唇寸,七穿。”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酱法》:“用春種鳥豆,於大甑中燥蒸之。”元费唐臣《贬黄州》第三折:“甑中還有米也没有?”周立波《扫盲志异》:“他到灶屋抓了一把甑边饭。”②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器皿。如:曲颈甑。[4]《古史考》中也曾提到:“有黄帝始做釜甑,火食之道使成。”[5]可见“甑”这种用具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出现。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甑”属古代“精”母字。“甑”普通话发音读“zèng”时,其韵母是“eng”,即韵母不是细音,而是洪音,所以其声母应当为“z”。而陕西方言中“甑"的韵母为“ing”时,韵母是含有“i”的细音,所以按照变音规则,“精”组中的字,声母当读“j”,所以“甑”在陕西方言中就被读作了“jìng”。这才是《那年花开月正圆》把“甑糕"读作了“jìng gāo"的原因。
  顺便说到的是,“甑糕”是西安、关中地区一种特有的传统小吃,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周代,由宫廷御膳食品“粉糍”演变而来[6]。这种“甑糕”实际上就是用甑子所做出来的糕点,由于黄河流域一直将“甑”读作“jìng”,所以将“甑子”叫做“劲子”,又将其所做的糕点叫“劲糕”。这种“甑糕”的做法在《中国烹饪词典》有记载:“甑糕,陕西小吃。糯米用水泡软;红枣洗净再用清水泡1小时,甑底放水半锅,甑中放铁算子,上铺一层红枣,枣上铺一层糯米,如此数层,净布封严,加盖,大火蒸约30分钟,取下锅盖,揭去湿布,给甑内浇洒清水,仍盖上湿布,锅盖,依此法浇水三次后,小火蒸六小时即成。”其口味香甜,口感松软,深受人们喜爱。这种糕点在宋人笔记《东京梦梁录》和《武林旧事》中称其为“小甑糕”、“小蒸糕”;今天湖北的武汉和孝感地区叫“蒸糕”,也有叫“挺糕”;荆州地区叫“顶顶糕”[5]。
  四、小结
  本文针对“甑糕”的“甑”的读音问题进行了探讨,“甑”字普通话中读“zèng”,由于其属于“精”母字,而“精”母字属于尖音,根据变音规则,它是可以读成“jìng”的。但由于尖团合流的原因,所以普通话读作“zèng”,而陕西方言读“jìng”。《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甑糕”以陕西方言的读音出现,笔者认为是恰当的,实际上是尊重了客观的语言事实,凸显了语言的地域特色,以及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7]。
  参考文献:
  [1]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 254经部:小学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5)296.
  [5]新建.担卖雪白粉食 品尝香甜古味——甑糕史话[J].服务科技.2001(6):44.
  [6]王树谷.西安宫廷美食甑糕[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3(4).
  [7]吉平,刘宗元,蔡昕蕴.论陕西方言在陕派电视剧中的审美功用[J].新闻知识.2010(7):95-96.
其他文献
目的 本研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所有比较不同材料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晶状体后囊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情况的临床对照试验进行评价,探讨目
据研究,水稻种子在25℃水温条件下浸种,从第30小时起,胚细胞开始DNA合成,这时用适当的剂量进行诱变处理,可获得较好的诱变效果.本文从辐射育种实践出发,对水稻露白种子进行
摘 要:电影讲述的是爱德华与妻子康妮本是一对令人羡慕的夫妻,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却十分美满幸福。可是一场宿命论式的偶遇,妻子的不忠,使这个家庭最后支离破碎。本文旨在分析本片的悲剧成因,从而深层次地去揭示物质世界中人类纵欲后的结果。  关键词:不忠;宿命论;康妮  作者简介:兰柳(1993-),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孙彦彤(1992-)
摘 要:在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威尼斯商人》及詹姆斯·喬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中,两位作者都塑造了犹太人的角色。但是从中却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对于犹太人不同的态度。一个是塑造了一个吝啬贪婪而冷漠的犹太商人,而另一个却塑造了一个英雄般的犹太人。  本文研究分析了历史和宗教两种因素并分析这两种因素对于两位英国作家对犹太人所形成的不同态度的影响。第一章介绍了莎士比亚对于犹太人的态度并分析了在莎士比亚时期人们对
目的报告9例关节内原发恶性肿瘤病例,探讨合理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方法 2001年8月至2011年7月共收治关节内原发恶性肿瘤的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1~76岁、平均43.8岁
摘 要:全新纪实性专题栏目《看见》自播出以来就广受好评,柴静以及她独特的采访会话风格也引起了新闻界和学术界的广泛探讨。柴静关心新闻中的“人”,话语中总是充满人文关怀,带着女性独有的温柔充当一名倾听者,去倾听受访者的内心独白。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柴静也总结出一套独特的采访提问技巧。因此对柴静的采访会话风格进行剖析,从而更好地促进新闻从业者提高新闻素养,更有效地推动电视媒体系统走向完善。  关键词:柴
电视作为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已深深介入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电视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在于创新。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的新的报道方式,在走进百姓生活的同
摘 要:《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极具讽刺性的喜剧。在这部剧中,夏洛克是一个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 犹太商人。他一生追求金钱并凭借自己的努力拥有了大量的财富,最后却落得个人财两空的下场。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他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悲剧  作者简介:于婕,就读于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三高级中学(东方外国语学校)高二年级二十班。  [中图分类号]:J8 [文
摘 要:12月出现了一个热词——“国家宝藏”,这部央视良心制作的精品节目很快就燃爆了我们的朋友圈,为什么《国家宝藏》一夜之间就能吸引众多粉丝、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话题呢?它的火爆现象又应该做何分析呢?为此,笔者从受众群体分析、文化类综艺节目兴起原因、《国家宝藏》节目特点与优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作出预测。《国家宝藏》的火爆并不是一个意外,而应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进行考察分析。  关
霜霉病是一种黄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发病时间长。尤其是大棚或温室栽培,的黄瓜,一年四季均可发病。rn 黄瓜霜霉病只危害叶片。子叶期发病子叶正面出现不规则的枯黄斑,严重时干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