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请大家想象自己来到了疯狂小镇,置身于岌岌可危的技术产业泡沫当中;再请想象一下,这里最大的创业公司估值不断攀升,又随时会经历动荡。当然,想象的目的是为了展开讨论,并不一定成真。好了,现在请假设如下情况:我们置身于产业泡沫中,哪家创业公司会重演Webvan、Pets.com的悲剧?10年后,当我们回顾往事时,又有哪些公司被高估了呢?
高居榜首的可能是Instacart,该公司为用户提供智能手机购物,在线销售杂货并送货上门。Instacart的创始人和投资人坚信,它能为上万人提供就业机会,为小型和大型实体杂货店的经济前景带来光明,可以帮人们免去跑腿儿的麻烦。
然而,其成功可能仅依赖于一些关于市场的无端假设:上门送货高效快捷,并且能够维持低价;在偏远郊区和密集城市都可实现;一旦此类业务繁荣起来,还会让大型连锁杂货店生意更加兴隆。
一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Instacart将可能改变杂货生意。从那时起,我也时不时会关注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阿普瓦·迈赫塔(Apoorva Mehta)的最新进展。最近,我拜访了该公司位于旧金山的总部,与迈赫塔讨论了Instacart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并探讨它的经营在飞速发展一年后发生了什么转变。
迈赫塔回答了部分问题,同时又有所回避。我也与Instacart的杂货合作商进行了交流,其中有店家透露了自己在Instacart上的销售情况,可以看出该创业公司运作良好。据我推测,其成长率可能在两位数。
但还有更深层的问题,Instacart每单能否赚到足够的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零售商通过该服务体验到的业绩攀升又能否维持下去,这些都至关重要。
Instacart乍看起来是个不错的想法,但也是个巨大的赌注。
Instacart显然有种泡沫的意味:在过去一年两轮融资后,其股价上涨了十几倍。今年1月,硅谷一些名气最大的风险投资人共为其注资2200万美元,Instarcart的估值最终被哄抬至20亿美元左右(约合124.01亿元人民币)。
公司用这笔钱进行了扩张。去年,Instacart只涉足了15个城市的几个市场,今年则拓展到了更多城市。迈赫塔表示,一年前该公司有50名全职员工,如今则扩展到大约200名;到今年年底,员工总数将达到500名左右。这还不包括为其提货送货的快递承包商。
Instacart估值不断升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其销售暴涨。去年12月,迈赫塔表示,该公司2014年总收入上涨了10倍之多。他拒绝向我透露有关增长的最新消息,连业绩上升还是下滑这一问题也闭口不谈。他也拒绝讨论公司是否盈利、成本如何的问题。
理论上,Instacart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与之前许多不景气的杂货快递公司(例如Webvan)不同,Instacart并没有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库房和冷冻车上,而是利用了现成资源。像Uber一样,它与那些用自己的货车送货的工人合作,产品也都是在其住所附近的商店购买的。
其提升杂货销售的潜力也建立了与全国大型连锁超市的新关系。在创建初期,Instacart很少跟超市有正式的合作关系;因为超市消费者会直接去实体店购物,这些商店或者不知道Instarcart的存在,或者并不在乎。每笔订单除了10%至20%的销售提成,Instacart还向消费者收取3.99美元左右的运费。
去年夏天,迈赫塔才发现这种模式的局限。加了提成的价格比实体店高,这让消费者一点也不高兴,而商店也无权决定Instacart的运营模式,更不用说价格了。
于是Instacart开始重组。通过与十几家连锁超市达成合作,该公司正式确定了新的定价,商店可以在每笔订单上为Instacart提供分成。这样一来,消费者便可以获得与实体店一样的价格。最近,它在网站上推出了“透明标价”功能,用户可以看到,哪些商品的标价比实体店高,哪些标价跟实体店一样。公司表示,Instacart大部分的标价都与实体店一样。
基于可以获得更多业务的理论,零售商愿意分一杯羹给Instacart,毕竟后者可以让更多人购买该实体店的商品。
迈赫塔说:“商家通过Instacart获得了更多销量和销售额,所以才愿意与我们合作。”他还拿出了数据:杂货店的订单增加了52%至78%,也就是说,如果没有Instacart,商家不会得到这些订单。
Whole Foods是Instacart最大的零售合作伙伴,该公司在2月的收入报告中称,其每周在线销售业绩为100万美元。不过Whole Foods年收入总额高达140亿美元,在线销售额在其总收入中所占份额还不到0.5%。
这些数字很可能会上升。但Instacart的长期隐患在于,去实体店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其销售额则面临下滑,这可能会使零售商不再愿意与该公司合作。
为市场咨询公司NPD Group进行食品与饮料市场分析的达伦·赛费尔(Darren Seifer)表示:“消费量是衡定的,随着它们不断渗透到市场当中,市场就会饱和,这样的现实更加残酷。”
如何防止这一趋势继续蔓延,将决定Instacart的未来。
高居榜首的可能是Instacart,该公司为用户提供智能手机购物,在线销售杂货并送货上门。Instacart的创始人和投资人坚信,它能为上万人提供就业机会,为小型和大型实体杂货店的经济前景带来光明,可以帮人们免去跑腿儿的麻烦。
然而,其成功可能仅依赖于一些关于市场的无端假设:上门送货高效快捷,并且能够维持低价;在偏远郊区和密集城市都可实现;一旦此类业务繁荣起来,还会让大型连锁杂货店生意更加兴隆。
一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Instacart将可能改变杂货生意。从那时起,我也时不时会关注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阿普瓦·迈赫塔(Apoorva Mehta)的最新进展。最近,我拜访了该公司位于旧金山的总部,与迈赫塔讨论了Instacart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并探讨它的经营在飞速发展一年后发生了什么转变。
迈赫塔回答了部分问题,同时又有所回避。我也与Instacart的杂货合作商进行了交流,其中有店家透露了自己在Instacart上的销售情况,可以看出该创业公司运作良好。据我推测,其成长率可能在两位数。
但还有更深层的问题,Instacart每单能否赚到足够的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零售商通过该服务体验到的业绩攀升又能否维持下去,这些都至关重要。
Instacart乍看起来是个不错的想法,但也是个巨大的赌注。
Instacart显然有种泡沫的意味:在过去一年两轮融资后,其股价上涨了十几倍。今年1月,硅谷一些名气最大的风险投资人共为其注资2200万美元,Instarcart的估值最终被哄抬至20亿美元左右(约合124.01亿元人民币)。
公司用这笔钱进行了扩张。去年,Instacart只涉足了15个城市的几个市场,今年则拓展到了更多城市。迈赫塔表示,一年前该公司有50名全职员工,如今则扩展到大约200名;到今年年底,员工总数将达到500名左右。这还不包括为其提货送货的快递承包商。
Instacart估值不断升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其销售暴涨。去年12月,迈赫塔表示,该公司2014年总收入上涨了10倍之多。他拒绝向我透露有关增长的最新消息,连业绩上升还是下滑这一问题也闭口不谈。他也拒绝讨论公司是否盈利、成本如何的问题。
理论上,Instacart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与之前许多不景气的杂货快递公司(例如Webvan)不同,Instacart并没有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库房和冷冻车上,而是利用了现成资源。像Uber一样,它与那些用自己的货车送货的工人合作,产品也都是在其住所附近的商店购买的。
其提升杂货销售的潜力也建立了与全国大型连锁超市的新关系。在创建初期,Instacart很少跟超市有正式的合作关系;因为超市消费者会直接去实体店购物,这些商店或者不知道Instarcart的存在,或者并不在乎。每笔订单除了10%至20%的销售提成,Instacart还向消费者收取3.99美元左右的运费。
去年夏天,迈赫塔才发现这种模式的局限。加了提成的价格比实体店高,这让消费者一点也不高兴,而商店也无权决定Instacart的运营模式,更不用说价格了。
于是Instacart开始重组。通过与十几家连锁超市达成合作,该公司正式确定了新的定价,商店可以在每笔订单上为Instacart提供分成。这样一来,消费者便可以获得与实体店一样的价格。最近,它在网站上推出了“透明标价”功能,用户可以看到,哪些商品的标价比实体店高,哪些标价跟实体店一样。公司表示,Instacart大部分的标价都与实体店一样。
基于可以获得更多业务的理论,零售商愿意分一杯羹给Instacart,毕竟后者可以让更多人购买该实体店的商品。
迈赫塔说:“商家通过Instacart获得了更多销量和销售额,所以才愿意与我们合作。”他还拿出了数据:杂货店的订单增加了52%至78%,也就是说,如果没有Instacart,商家不会得到这些订单。
Whole Foods是Instacart最大的零售合作伙伴,该公司在2月的收入报告中称,其每周在线销售业绩为100万美元。不过Whole Foods年收入总额高达140亿美元,在线销售额在其总收入中所占份额还不到0.5%。
这些数字很可能会上升。但Instacart的长期隐患在于,去实体店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其销售额则面临下滑,这可能会使零售商不再愿意与该公司合作。
为市场咨询公司NPD Group进行食品与饮料市场分析的达伦·赛费尔(Darren Seifer)表示:“消费量是衡定的,随着它们不断渗透到市场当中,市场就会饱和,这样的现实更加残酷。”
如何防止这一趋势继续蔓延,将决定Instacart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