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对立 统一的整体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21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从二十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作者就开始构思,在一九六八年时开始动笔,最终出版时间是一九七五年。这部作品也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索尔·贝娄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美国的文化经历是比较复杂且尖锐的。索尔·贝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创作的作品自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在《洪堡的礼物》中,作者将犹太宗教的哲学家马丁·布伯的相遇哲学观点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作品中主人公洪堡所持有的“我一它”人生观和西特林持有的“我一你”人生观以及他们各自的命运将这种哲学观念体现出来。这其实是一种对立的特征,即不同的对立,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洪堡的礼物》中,索尔·贝娄通过对两个人人物形象的塑造,将哲学观念引入其中,也体现了作者渴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种愿望和诉求。美国文艺批评家莫里斯·迪克斯坦曾经说:“六十年代无疑是我们文学史上的分水岭。”《洪堡的礼物》就诞生于这样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五十年代政治文化冷战刚刚结束的时代,是黑色幽默与现实的不协和涌动的时代,是黑人民族主义产生的时代,这让很多的艺术家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索尔·贝娄通过《洪堡的礼物》将自己的一种对立统一的相遇哲学观念进行描述,也是他内心一种诉求的体现。
  在《洪堡的礼物》中,作者通过对不同时代的两个作家不同命运的刻画,将美国现代生活中瞬息万变的场景以及当时美国人比较混乱的生活状态表现出来。
  洪堡在小说中出现的场面虽然并不是很多,但他却是这部小说的一个中心人物。他曾经是著名的诗人,创作诗歌、歌谣,他本身也是个充满了纯洁、机智气息的人物。他希望用柏拉图的观念来改变美国的生活,但是在当时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洪堡成为一个过时的形象,时代的变迁将这个诗人从云端拉到了谷底。于是他的思想、性格、意志等都发生了变化,到最后这个社会让他一步步堕落,一步步消沉。《洪堡的礼物》将洪堡的变化和当时的社会进行结合,将洪堡的一生刻画得很清晰。而与洪堡的人生形成对照的是西特林,他已经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得到了所有的一切,金钱、地位、名声等等,虽然过着很奢靡的生活,但精神已经颓废。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善于用对比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比如洪堡在失败的谷底时,西特林却正在成功的顶峰;洪堡在酒吧出演发疯的闹剧,西特林却在彩排他的剧本。仔细品读小说可以发现,作者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体现当时社会光怪陆离的一面以及令人眩晕的节奏。这种对立的特征,其实背后是一种统一的观念。
  洪堡的人生观
  洪堡的人生观念是“我-它”。洪堡在作品中是一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著名诗人,西特林是他的学生。洪堡对他说:“有许许多多的人在等着我摔跤,我有成百万的冤家对头。”有这句话可以看出,洪堡将周围的一切都看成是一种敌对的姿态,周围的“它”是异己的。他说:“假如生命不使人陶醉,那么它就不是生命,什么也不是。让生命要么燃烧,要么腐烂。”这其中也体现了他对生命的观念,他认为生命本身也是供人利用的一种“它”,生命是有利用价值的,因此生命才有了存在的意义。无论是让生命燃烧还是腐烂,生命始终是一种异己形态存在的。洪堡的这种想法使得他自己的价值观失去了一种中庸和平和的态度。他命运中的悲剧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与他的思想有很大关系。
  洪堡的“我-它”的人生观从他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也能看出来,比如西特林就觉得洪堡是一个十分难以相处的人:“他会变得叫人害怕。不曾警告,突然就会翻脸不认人。”对洪堡来说,周围的人不是一种平等对话的主体,他对朋友也是以一种利己的态度和观念在相处的。因此,在洪堡的人格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他太以自我为中心,并且有很强的操纵欲望。小说中有描述,洪堡在落难的时候找西特林叙旧,他提出交换两人的密码以证明两人的关系很好,但是在两人交换了存折密码的时候,洪堡却将西特林的钱毫无声息地取走。由此可见,洪堡在对人的态度中,感情只是悲哀利用的,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需要,他太以自己为中心。
  洪堡的“我-它”的人生观不仅体现在他与朋友的关系中,在他与妻子的关系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他和妻子之间始终是一种主导的关系,是没有平等的语言的。他始终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对妻子做不到尊重,比如他臆想着妻子有不忠的行为,于是想要开车撞死妻子。这也可以看出,洪堡的人生中,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是格格不入的,是一种异己的力量存在。著名的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当人们把外面的世界都看成是一种异己的力量,看成是一种敌对的“它”时,人们就失去了主观的能力,是被自己的欲望蒙蔽的,会被他所认为的那个“它”所控制,而洪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洪堡的人生态度中的“我-它”的观念支配了他的生活,使得他对外界没有免疫力。他对西特林说:“我垮了。我的齿轮上的齿统统断掉了,我的衬垫也迸出去了。一切都坏了。我没有力量去承受柏拉图美丽的诗句,于是我哭了起来。那原始清新的自我已不复存在。”很显然,洪堡在“我-它”的人生观念的支配下,想要征服外部世界的这个想法最终也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因为这种人生观本来就是错误的。
  西特林的人生观
  西特林的人生观与洪堡的人生观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人生观念是“我-你”。这种人生观念也是一种对立哲学观念的体现。在书中,西特林的人生观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和洪堡与西特林交往过程中的人生观体现一样,西特林的人生观也在与洪堡的关系中有所体现。“他可笑地谋算着发财,然而他真正的财富是文学。他胸罗万卷”,这是西特林对洪堡的描述。在与洪堡的交往中,他对洪堡的看法是没有功利性的,对洪堡的才华也是真心地欣赏。他认为洪堡的财富就是他的才华,尽管洪堡一直在追求金钱。西特林是一个很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在与洪堡相处的过程中,体现的是一种慈悲和宽容的心态。洪堡自己在遗书中有提到,即使洪堡处心积虑地在中伤西特林,但他仍然在替洪堡办好事,就算是洪堡去世了,他也还在反思两人之间的关系,想要找寻两人心中相通的那一份契机。
  在与前妻的关系中,西特林的那种人生观念也有十分明确的体现。西特林一直都用“我-你”的人生观念在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西特林的前妻是一个十分凶悍的形象,虽然已经离婚,但她仍然想通过诉讼的方式将西特林的钱全部榨干,但是西特林面对前妻的蛮横无理,他没有像洪堡由于臆想对妻子那么凶残一样地对待自己的妻子,他始终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在对待前妻。“我不应该以她的死来使我得到满足。最重要的 是孩子们。她们不能没有母亲”,西特林认为妻子虽然是有问题的,但总罪不至死。从他对待自己妻子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充分地意识到了前妻这个形象的主体性,意识到她存在的价值,是把前妻当做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她”在对待的。此外,在西特林与情人的关系中也体现了他的这种人生观念。莱娜达是西特林的情人,但她是美国当时社会形态下培育出的庸俗市民,见风使舵,物利至上,但西特林还是将她当成是一个平等的对象在进行对话与交流。在与莱娜达的交谈中,他了解到了世俗的观念和自己的理想观念之间的一些差异,他不断调整自己待人处事的方式,以便让自己能更加轻松地应对这个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马丁·布伯的哲学观念中强调应该将周围的人和物都当做是一种有生命力的个体来对待,当做一种平等的对象来相处,西特林对莱娜达的态度体现了这样的一种观念。他很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且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给对方的主体性发挥留有十分广泛的空间,最终实现个人内心的平衡。
  此外,西特林的“我-你”的人生观念在他与自然的关系中也有所体现。在小说中,西特林与自然之间是进行平等交流的,他把这种交流的方式看成是摆脱内心浮躁境界的一种途径。他把自然也当做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他”,他在生活中会与花、树等进行交流,只有将周围的一切都当做是一个平等的形象,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这个世界,才能获得永恒的发展。
  索尔·贝娄在《洪堡的礼物》中,把现代性当做是自己用文字抨击的对象,他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在作品中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洪堡接受了现代主义的观念,最终以失败结束自己的认识,而西特林很巧妙地对现代主义的观念进行回避和逃脱,因此,他的生活与洪堡是完全相反的。
  索尔·贝娄在《洪堡的礼物》中,对洪堡以及西特林的人生观念进行刻画,通过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念来体现各自的人生观,洪堡是将周围的一切都看成是一种异己的力量,而西特林则将周围的一切都看成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他”,是一种平等的对象。因此,在两人的处世过程中,最终的结局也是不一样的,但是这种不一样的对立特征,最终还是体现了一种统一的思想。
其他文献
对文化进行内向、深刻化这一路向上的研究,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适应这一需求,《大中华文化的汉语根基探究》这部学术专著应运而生。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大众潜藏于心底的精神文化需求被释放,文化日趋兴旺,其作用和地位日渐提高,目前成为企业、地区,乃至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此形势下,对文化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相关研究论文、著作层出不穷,但其基本路向是外向的、具体化的,
期刊
[摘要]先进典型人物报道是新闻议程设置下建构和谐健康绿色拟态环境中的重要传播载体,任何时期都受到主流媒体的重视。尤其是在当今新媒体环境的媒介生态下,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在思考如何转型与生存的同时,肩负着独有的社会责任与文化传承的严肃使命。文章通过抽取省级党报《广西日报》在2012年一版的样本,分析人物典型报道这一新闻报道文体在地方主流媒体议程设置中的应用。  [关键词]人物典型报道;议程设置理论;《
期刊
[摘要]文章以爱奇艺为主要研讨对象,从栏目类型设置特点、栏目内容选题特点和栏目制作形式特点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视频网站自制栏目的特点。  [关键词]视频网站;自制栏目;爱奇艺  [作者单位]芦珊珊,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2009年,国内视频网站对优质视频版权的争夺逐步进入白热化阶段,直接带来了采购成本惊人、内容同质化严重等后果。于是,包括爱奇艺在内的少数勇于创新的视频网站开始尝试自制内容。目前,IP
期刊
[摘要]低碳生态图书馆的研究一直处于前沿地位,得到核心期刊的重视与认可,在图书情报专业研究领域中达到一定水准,属于近年来的显学。但是,我国低碳生态图书馆研究的地域分布与经济发展、地理方位密切相关,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研究差距大,国外直接的研究成果极少;研究多集中在高校,公共图书馆和其他机构相关研究薄弱;学科分布单一,以图书馆学等软科学方面为主,建筑、环境、能源等工程学科方面的研究相当欠缺。鉴于十八大
期刊
[摘要]本文着重关注媒体在进行灾难性新闻报道时,如何通过构建新闻框架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对社会风险进行控制。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选取《中国青年报》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新闻报道为样本,运用新闻框架理论进行分析。分析发现,《中国青年报》等报纸媒体关于灾难性事件报道是一个客观、理性、人本主义的新闻框架,在全方位呈现事实、合理引导舆论和降低社会风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灾难报道;新闻框架;报道
期刊
2014年,中国书业将进入实质性“转型”阶段,中国梦及出版梦日渐清晰。在出版发展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我们期待各方能够充分沟通,破局难题,挺起出版的脊梁。作为开年图书集中展示的大舞台,也是被誉为“出版界风向标”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如期在北京举办,透过订货会的方方面面,我们触摸到出版市场发展的脉动,对今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中国出版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如果要评出版行业的热词,“坚守”会是其中之一。但这种坚守
期刊
2005年,余华的《兄弟》创下了文学图书市场销量之最,而时隔七年之后,余华试图以新长篇《第七天》刷新这个由《兄弟》创下的销售纪录,再次让文坛为之讶然。而这部让读者期待的作品究竟写得如何,小说内容和艺术质量与出版方的宣传是否相符,这可能是很多读者所关注的问题。笔者从阅读期待、图书包装、出版评介等角度,对余华《第七天》火爆销售状况进行分析,以此来反思当前纯文学图书出版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读者对经典
期刊
2013年10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之日,我一早就守候在手机旁,不停地刷屏。七点刚过,看到艾丽丝·门罗的名字,顿时激动万分。虽然很久之前就锁定了这位短篇小说巨匠,并已经在筹备作品集的出版,自己心里也曾暗暗期许这位82岁的老太太能斩获殊荣,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20年都没有垂青过北美作家,加拿大更是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这样每年都呼声震天的大师,我心里对艾丽丝·门罗获奖,一直抱着听天命的态度。如今,
期刊
[摘要]完善的图书赔偿制度不仅可以优化馆藏资源,补充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不足,而且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文章以广西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分析改革后图书赔偿制度的优劣势,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图书赔偿制度改革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图书赔偿制度;价值;措施;优劣势  [作者简介]薛宏珍,广西科技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课题(编号201204LX282):“知识产权视角下的图书赔偿制度研究”
期刊
究竟什么是历史?是官方出版的历史书上记载的东西,还是民间口口相传的东西,哪一种才是信史?其实,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都可能只是历史的某一面,而不是全景。真实的历史,绝不仅仅是历史书上那些冷冰冰字句,它更多的是由历史进程中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一件件真实故事汇集而成。每个人,都是历史中的一部分。  现在,关于1949年以后历次运动以及“文革”十年,我们从正史上所了解到的东西,十分简短,往往只是交代了个大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