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向是一张报纸的生命线,关乎报纸的生死存亡。那么,为什么说晚报、都市报更要讲导向呢?
其一,导向正确是办报纸的基本要求。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在中国,媒体承担的这种作用更加明显。江泽民同志说:“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胡锦涛同志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这些要求不只是对党委机关报而言,对晚报、都市报同样也要有这个要求)。
晚报、都市报也是党报,《深圳特区报》总编辑黄扬略说:“党报,不仅仅是指各级党委的机关报。它指的是在党的领导下,以机关报为核心和旗帜,具有新闻舆论导向功能和社会意识引导责任的报纸系列,这些报纸的共同特点是党管党办,以不同的市场定位和报道方式宣传党的主张,发挥党的舆论工具作用。例如,深圳报业集团所属的四大报,即《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都是党报;全国各大党报集团内部的机关报和都市生活类报纸也属于党报系列。晚报、都市报也是党报,在导向要求上与党报没有差别”。
其二,晚报、都市报发行量大,在群众中间影响大,更应该始终把导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由于晚报、都市报办的生动活泼,深受老百姓欢迎。同时,在我国大中城市,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基本上是晚报、都市报。最近几年,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中国报纸进入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的名单,上榜的绝大多数是晚报、都市报。晚报、都市报贴近群众,贴近市场,对群众的影响往往是“润物细无声”。所以,从晚报、都市报的地位和影响力来看,在导向上一点都不能放松,如果导向出问题了,由于传播的叠加效应,小问题往往会酿成大事故。
其三,晚报、都市报有讲导向的传统。中国晚报办了近百年。新中国成立后,“晚报首先应该认真肩负新中国新闻媒介的共同责任,即应成为党、国家和人民的宣传阵地和舆论喉舌,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共性。”(晚报有自身的“特殊性”,但其特殊性是在“共性”前提下的“特殊”,自然也要讲导向。全国晚报界一向对导向很重视,早在1957年,晚报界的老前辈赵超构就说过,所有的报纸都应该宣传党的政策,都应该宣传社会主义,都应该具有指导性。人们需要高尚的情操,需要健康向上的趣味,需要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满足劳动人民这方面的需要,是很庄严的政治任务,是高度的思想性的工作,当然是有教育作用的。作为晚报,应该把这个任务担当起来。新民晚报原总编辑丁法章说,“舆论导向是报中之魂,我们这张每天都跟几百万人打交道的晚报,导向是否正确,报道的指导性是否强,报道的力度和深度是否理想,都直接影响到报纸的存在价值”。
1995年,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各地纷纷仿效,短时间内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都市报方阵。《华西都市报》办报宗旨为“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让党和人民都喜欢”,该报原总编席文举说“在我的内心深处,从来是把《华西都市报》当做一张党报来办的”。可见,从都市报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导向问题始终就被置于重要位置。
其四,晚报、都市报容易出导向问题。最近几年,有的都市报在导向上出了问题。《郑州晚报》创刊已经60年了,全新改版也7年了,近些年来在导向上却出了一些问题,2008年就被批评了三次。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有的人对导向问题思想认识有偏差,或者认识不到位,认为晚报、都市报可以放开、可以随意一些,为了提高发行量,大搞“轰动效应”,缺乏基本的政治素质;另一方面采编人员大都是新近毕业的大学生,缺少经验,激情有余,理性不足,理想往往与现实脱节。一张报纸如果导向经常出问题,是不成熟的体现,是很危险的。《都市快报》认为,做强的首要前提是安全生产,警报声四起的报纸只有两个出路,要么是受到漠视,要么就是消失。党报有讲导向的传统,讲导向的意识应该牢牢地植根于党报采编人员的心里,晚报、都市报的采编人员如果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和积累,则应该加大培训的力度。
笔者认为,要做到导向正确,须把握以下四点。
一是坚持导向与市场的统一。晚报、都市报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市场的考验,不是不要导向,相反要更加重视导向,事实上,坚持正确导向与追求市场利益的最大化是一致的。黄扬略说,我们坚持正确导向,唱好主旋律,弘扬主流文化,必然为受众接受。这意味着导向与市场的统一有坚实的客观基础。
《华西都市报》1995年7月至10月关于“府南河大合唱”的系列报道令其发行量大增,报纸的影响和威信大大提高。《楚天都市报》1999年2月29日至3月20日围绕关于大学生肖栋栋舍己救人的事件,发稿子50余篇,“至3月20日,楚天都市报仅在武汉市场的零售量,就比3月1日增长了36%,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两个报道都是主旋律报道,都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都扩大了报纸的发行量。
二是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报纸不是有闻必报,每家报纸都有一个新闻的取舍标准,车祸、火灾、各种案件每天都发生许多起,不要说16个版,如果有闻必录,多少个版面都不够用,况且,打开版面全是这类新闻,当地是何种形象?哪个领导会允许这种报纸存在?老百姓也不会买这份报纸的账。
都市报必须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郑州晚报》提出温暖、温情、向上、向善的新闻处理原则,就是坚持正面报道为主这个方针的具体体现。要通过新闻报道给人希望,让人看到昂扬向上的东西,让人看到真善美的东西。不能猎奇,不能低级趣味,不能血腥暴力,不能鸡零狗碎。正面的东西不是没有人看,关键看如何去做。既要迅速、及时反映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同时要注重引导报道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三是严守新闻纪律。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第二天《郑州晚报》没有按照上级一律用新华社通稿的要求,用了《金陵晚报》和成都当地媒体的新闻稿件,受到批评,省新闻月评也进行了点评,给晚报工作带来许多被动。这件事再次提醒我们,做报纸要服从大局,听招呼,严守宣传纪律。
有个新闻界前辈说过,地市级报纸为什么办得不好看?因为太听话。怎么看待这句话?我理解,听话肯定没错,但听话绝不是不能创新,绝不是不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用“听话”来掩盖技能上的不足,“听话”往往是报纸办得不好看的借口。
新闻圈内有句行话,大事多请示、小事不存疑。就是多与上级沟通,多听听上面的意见。
四是做好规定动作。对都市报来说,规定动作虽然不像党报那么多,但也是经常碰到的。对这个问题如何看?我认为要有一个正确认识。都市报也有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的任务,既然有这个任务和要求,就要做好,做出都市报的特色,既让领导满意,也让读者满意。2008年《郑州晚报》关于郑州解放60年的报道、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报道,社会反映不错,也凸显了晚报的影响力,实现了导向和市场的双赢。
其一,导向正确是办报纸的基本要求。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在中国,媒体承担的这种作用更加明显。江泽民同志说:“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胡锦涛同志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这些要求不只是对党委机关报而言,对晚报、都市报同样也要有这个要求)。
晚报、都市报也是党报,《深圳特区报》总编辑黄扬略说:“党报,不仅仅是指各级党委的机关报。它指的是在党的领导下,以机关报为核心和旗帜,具有新闻舆论导向功能和社会意识引导责任的报纸系列,这些报纸的共同特点是党管党办,以不同的市场定位和报道方式宣传党的主张,发挥党的舆论工具作用。例如,深圳报业集团所属的四大报,即《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都是党报;全国各大党报集团内部的机关报和都市生活类报纸也属于党报系列。晚报、都市报也是党报,在导向要求上与党报没有差别”。
其二,晚报、都市报发行量大,在群众中间影响大,更应该始终把导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由于晚报、都市报办的生动活泼,深受老百姓欢迎。同时,在我国大中城市,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基本上是晚报、都市报。最近几年,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中国报纸进入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的名单,上榜的绝大多数是晚报、都市报。晚报、都市报贴近群众,贴近市场,对群众的影响往往是“润物细无声”。所以,从晚报、都市报的地位和影响力来看,在导向上一点都不能放松,如果导向出问题了,由于传播的叠加效应,小问题往往会酿成大事故。
其三,晚报、都市报有讲导向的传统。中国晚报办了近百年。新中国成立后,“晚报首先应该认真肩负新中国新闻媒介的共同责任,即应成为党、国家和人民的宣传阵地和舆论喉舌,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共性。”(晚报有自身的“特殊性”,但其特殊性是在“共性”前提下的“特殊”,自然也要讲导向。全国晚报界一向对导向很重视,早在1957年,晚报界的老前辈赵超构就说过,所有的报纸都应该宣传党的政策,都应该宣传社会主义,都应该具有指导性。人们需要高尚的情操,需要健康向上的趣味,需要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满足劳动人民这方面的需要,是很庄严的政治任务,是高度的思想性的工作,当然是有教育作用的。作为晚报,应该把这个任务担当起来。新民晚报原总编辑丁法章说,“舆论导向是报中之魂,我们这张每天都跟几百万人打交道的晚报,导向是否正确,报道的指导性是否强,报道的力度和深度是否理想,都直接影响到报纸的存在价值”。
1995年,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各地纷纷仿效,短时间内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都市报方阵。《华西都市报》办报宗旨为“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让党和人民都喜欢”,该报原总编席文举说“在我的内心深处,从来是把《华西都市报》当做一张党报来办的”。可见,从都市报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导向问题始终就被置于重要位置。
其四,晚报、都市报容易出导向问题。最近几年,有的都市报在导向上出了问题。《郑州晚报》创刊已经60年了,全新改版也7年了,近些年来在导向上却出了一些问题,2008年就被批评了三次。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有的人对导向问题思想认识有偏差,或者认识不到位,认为晚报、都市报可以放开、可以随意一些,为了提高发行量,大搞“轰动效应”,缺乏基本的政治素质;另一方面采编人员大都是新近毕业的大学生,缺少经验,激情有余,理性不足,理想往往与现实脱节。一张报纸如果导向经常出问题,是不成熟的体现,是很危险的。《都市快报》认为,做强的首要前提是安全生产,警报声四起的报纸只有两个出路,要么是受到漠视,要么就是消失。党报有讲导向的传统,讲导向的意识应该牢牢地植根于党报采编人员的心里,晚报、都市报的采编人员如果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和积累,则应该加大培训的力度。
笔者认为,要做到导向正确,须把握以下四点。
一是坚持导向与市场的统一。晚报、都市报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市场的考验,不是不要导向,相反要更加重视导向,事实上,坚持正确导向与追求市场利益的最大化是一致的。黄扬略说,我们坚持正确导向,唱好主旋律,弘扬主流文化,必然为受众接受。这意味着导向与市场的统一有坚实的客观基础。
《华西都市报》1995年7月至10月关于“府南河大合唱”的系列报道令其发行量大增,报纸的影响和威信大大提高。《楚天都市报》1999年2月29日至3月20日围绕关于大学生肖栋栋舍己救人的事件,发稿子50余篇,“至3月20日,楚天都市报仅在武汉市场的零售量,就比3月1日增长了36%,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两个报道都是主旋律报道,都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都扩大了报纸的发行量。
二是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报纸不是有闻必报,每家报纸都有一个新闻的取舍标准,车祸、火灾、各种案件每天都发生许多起,不要说16个版,如果有闻必录,多少个版面都不够用,况且,打开版面全是这类新闻,当地是何种形象?哪个领导会允许这种报纸存在?老百姓也不会买这份报纸的账。
都市报必须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郑州晚报》提出温暖、温情、向上、向善的新闻处理原则,就是坚持正面报道为主这个方针的具体体现。要通过新闻报道给人希望,让人看到昂扬向上的东西,让人看到真善美的东西。不能猎奇,不能低级趣味,不能血腥暴力,不能鸡零狗碎。正面的东西不是没有人看,关键看如何去做。既要迅速、及时反映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同时要注重引导报道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三是严守新闻纪律。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第二天《郑州晚报》没有按照上级一律用新华社通稿的要求,用了《金陵晚报》和成都当地媒体的新闻稿件,受到批评,省新闻月评也进行了点评,给晚报工作带来许多被动。这件事再次提醒我们,做报纸要服从大局,听招呼,严守宣传纪律。
有个新闻界前辈说过,地市级报纸为什么办得不好看?因为太听话。怎么看待这句话?我理解,听话肯定没错,但听话绝不是不能创新,绝不是不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用“听话”来掩盖技能上的不足,“听话”往往是报纸办得不好看的借口。
新闻圈内有句行话,大事多请示、小事不存疑。就是多与上级沟通,多听听上面的意见。
四是做好规定动作。对都市报来说,规定动作虽然不像党报那么多,但也是经常碰到的。对这个问题如何看?我认为要有一个正确认识。都市报也有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的任务,既然有这个任务和要求,就要做好,做出都市报的特色,既让领导满意,也让读者满意。2008年《郑州晚报》关于郑州解放60年的报道、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报道,社会反映不错,也凸显了晚报的影响力,实现了导向和市场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