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五斗米 折腰又何妨

来源 :当代工人·精品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ioop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國古代,朝廷的工作人员是由国家支付薪水,在这一点上类似公务员。那么,古代同样面临如何给“公务员”涨工资“增俸”或是降工资“减秩”的问题。
  总的来说,各个朝代的做法并不一样,但“增俸”基本上都是向基层、普通“公务员”倾斜。
  陶渊明辞职的真相
  工资,在古代叫俸禄。由于古代“公务员”的俸禄大多偏低,故称之为“薄俸”。因为俸禄太薄而辞职的,在古代并不鲜见。先秦时期的《墨子·贵义》中,就记载了一个因嫌钱少而“辞官”的例子。当时的文化名人墨子曾推荐一人到卫国做官,但不久此人便回来了。原来,卫国国君起初答应给1000盆禄粮,结果到岗后只给500盆。墨子当即问此人:“授子过千盆,则子去之乎?”意思是,如果给你的粟米超过1000盆,你还辞职吗?那人坚决地回答不辞!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样有不少人根本不想当官。虽然客观原因是国家动荡,但与俸禄太少也有相当大的关系。以三国时期的曹魏来说,魏国“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便相当低。曹叡(明帝)当皇帝的景初年间,“公务员”的俸禄只有以前的1/5。《三国志·魏书·高堂隆传》记载,时大臣、关内侯高堂隆在奏书中是这样说的:“将吏俸禄,稍见折减,方之于昔,五分居一。”
  这一时期借口工资低而退出官场的代表人物,当属东晋的陶潜(陶渊明)。 《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在辞去彭泽县令、归隐南山前,说了这么一句话:“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五斗米”,虽然在史学界有日俸和月俸之争,但属低薪是基本肯定的。
  千百年来,大家一直认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其节操所在。事实是,由于当时县令的俸禄很低,多由年老胥吏或退役的下级军官充任。这些官员的形象很差,为世人所不齿。既拿不到什么钱,口碑又不好,陶渊明选择离开“公务员”队伍,实乃无奈。
  涨工资从基层抓起
  显然,“薄俸”对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是颇为不利的。为此,古代朝廷往往通过“涨工资”“增福利”的手段,稳定“公务员”的情绪,让他们安心本职。
  古代涨工资叫“增俸”,降工资称为“减秩”。相对来说,增俸的机会大大多于减秩。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西汉“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也就是说,全国拿财政工资的公务员共120285人。平均算下来,每人月工资在1380钱左右,并不高。但在实际分配时,20亿财政经费中的大多数,都让高官拿走了,低级官员和底层“公务员”待遇很低。为此,西汉至少两次给普通和基层“公务员”增俸。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刘询(宣帝)下诏,决定给全国的“小吏”增俸15%。
  刘询给普通“公务员”涨工资一事,记载于《汉书·宣帝纪》。刘询认为,“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吏百石以下俸十五。” 增俸15%,这个工资涨幅还是很大的。值得一提的是,刘询给“公务员”增俸的动机,除了考虑他们工资确实太低外,还有防范公职人员贪腐的意思,刘询因此被认为是古代 “高薪养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和实践者。
  从史料来看,古代“公务员”涨工资的基本趋势,是向普通“公务员”倾斜,享受对象通常以级别较低的官员和基层公职人员为主,缩小高级“公务员”与普通“公务员”之间收入差距,使薪资分配趋向合理、公平。
  古代工资也参考物价
  在宋初,“公务员”的工资仍比较低,远少于唐朝。《宋史·职官十一》记载,北宋前期的“公务员”工资基本沿用五代时期的俸禄制度:“所支半俸,复从虚折”,俸禄只有唐代一半。
  由于所支半俸中,大多数为实物工资,变卖成现金,又要损失一些,宋初“公务员”的实际工资只有唐朝的1/4。好在宋初的物价不高,东西便宜,不至于挨饿受冻。宋人王在《燕翼诒谋录》中是这样说的,“物价甚廉,粗给妻孥,未至冻馁,然艰窘甚矣。”
  在财政转好后,朝廷开始筹备给“公务员”涨工资。赵恒(真宗)当皇帝的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始议增给”。《宋大诏令集·定百官俸诏》记载,在这年的11月,“定加文武职官月俸”。这是北宋第一次大范围给“公务员”加薪,从最高的三师三公,到最低的奉官、殿直,均涨工资,幅度从“增二贯”到“百二十贯”不等。
  古代给“公务员”涨工资,涨幅基本上跟着物价走。北宋中期,物价不断上涨,“公务员”的工资根本不够开支,朝廷只好不时增俸。在赵顼(神宗)当皇帝(公元1068年至1085年)后,北宋又作出了一次较大的工资制度改革,在时同平章事(位同宰相)王安石的推动下,以阶易官,定为二十四阶,此即《寄禄新格》,史称“元丰新制”, “公务员”的工资大幅增加。到南宋时,由于财政困难,加上宋金征战不断,“公务员”的加薪机会基本上没有了,“减秩”反成了常事。
  高薪没能“养廉”
  给“公务员”涨工资,目的是稳定公务员队伍,以增加“公务员”的工作热情,并通过提高待遇,消除官场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但在事实上,增俸不仅未能解决和根治古代官场腐败,反而陷入 “高薪养廉”的误区。这项政策最早出自汉宣帝刘询,此后不少朝代都或长或短实行过,如宋代便实行过“高薪养廉”,当时叫“重禄”。王安石是“重禄”的积极主张者,他于熙宁年间推出的一揽子改革计划中,即有“重禄法”,首先在高级“公务员”三司中间试行,不久王安石针对低层“公务员”(吏人)“素无常禄”现象,建议“吏人普遍给俸”,仅京师便增吏禄413400余缗,财政压力大增。
  重禄的初衷是想解决低层“公务员”因低薪无薪引发的贪贿问题,但是许多拿了“重禄”的官员,仍贪污受贿,《宋史·食货志下一》称:“良吏实寡,赇取如故。”
  明朝一度在镇守一类军官中间推出“养廉地”制度,划给一定数量的土地,以遏制官员任意侵占田地的行为,实现“养廉”。事实也很让朝廷失望,《明神宗实录》中记载,当时“将官假养廉而侵夺其膏腴之地。”
  鉴于明朝“公务员”工资过低引发贪腐的教训,清朝“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有所上升。在固定工资即“正俸”之外,还有“养廉”“恩俸”“双俸”等多项福利性工资,这其实是变向给“公务员”涨工资。
  “养廉银”制度是清朝独创,实行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首先在地方官员中推出。其资金主要来自地方“火耗”或税赋,以此补贴“公务员”正式工资的不足。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怪现象,养廉银大大高于本俸,且多在本俸的10倍以上,甚至100倍。由于京官没有这一丰厚的“外快”,怨言四起,为增加京官的收入,朝廷又推出“恩俸”“双俸”制度。
  “养廉银”的措施本是“因官吏贪赃,时有所闻,特设此名,欲其顾名思义,勉为廉吏也。”但事与愿违,养廉银并未完全解决廉洁守纪“公务员”的生活问题,反而让官场腐败丛生。
其他文献
一边是趣店砸下的1亿广告费、百万在线人数和百万奖金的刺激,一边是模式同质化、人数奖金造假疑云、外挂泛滥的风波。无论惊叹还是质疑,直播问答还在继续撒币。  一切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归结于“是否可持续发展”。从中引申出“会不会入不敷出(商业模式)”“如何沉淀用户(竞争)”“模式内容如何升级”“外挂造假是否会毁了直播答题”等。  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来看看目前的直播答题有哪些特点。  与传统电视答题的区别
期刊
撕裂山谷、江河的疼痛  裹挟着世界末日的预言  我们以为家园没有了  肩上还要扛着沉重的山川  悲凉的场景如此晦暗  不想,爱像潮水涌来  阵痛的心里分娩出甘甜  拨开雾霾的日子越来越亮  岷江呼喊着号子  山风在村镇的天空回荡  砖垒起来树种起来  猎猎旌旗飘起来  道路通畅了  楼房长高了  校园宽敞了  灯光更加绚烂了  岷江奔腾出滑翔的跑道  酣畅的群山  张开綠色的翅膀  载着梦想正欲起
期刊
当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湖北省襄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步入新境界, 对政法机关进一步践行法治服务大局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 全市政法机关要切实增
期刊
程昱的舞台只是企业一隅,小得不能再小。当然,这也是个公共舞台,很多个班组的小舞台组成了公司这个大舞台。刚刚走马上任的李大嘴似乎对这个大舞台别有用心,总想着搬转腾挪,让公家的大舞台成为自己的后花园。  程昱就是在李大嘴即将大功告成时冒出来的。之前程昱一直在泵房旁边的休息室里喜欢着他的京剧,兴致上来了,就唱上一段马派的《甘露寺》,气宇轩昂。要说一个工人喜欢京剧,多少会让人感觉有点儿不务正业。工友颜老猫
期刊
诗人喜欢向天空突围,他们采用旱地拔葱的身法,或羚羊挂角,或呼啸而去,我们不容易在诗人的手段里发现其学养和踪迹。小说家委身于虚构,希望让蒙面人代自己说话。在我看来,他们的学识是神龙见首又见尾,像那些穿墙的大师,上半身融入了雾气,下半身却卡在了现实的墙壁间,露出了毛手、毛脚。我丝毫不敢看矮他们,我的意思是,散文家的学养无法遁迹,鉴于散文没有欲盖弥彰的技术,所以在举手投足之间,散文的每一行字,就是写作者
期刊
在前期工作中,我们报道了一个三苯胺基团键接氰基二苯基乙烯单元的分子TPNCF,并认为从局域激发态到电荷转移(CT)激发态的快速内转换,能够有效抑制E/Z异构化反应.为了进一步证
目前,欧洲两大著名期刊《Archives des Sciences》和《Wulfenia》已经沦为网络犯罪的牺牲品——罪犯不仅盗用其身份,而且堂而皇之创建了虚假的期刊网站,向科学家们骗取出版费
“我时常觉得自己是一只忧伤的白鸽,停驻在只有六户人家的康家地,听他们的喜怒哀乐,但我只能望着成片的树林叹息,我是一只什么也做不了的忧伤的鸟儿.我从一个台地飞到另一个
期刊
管女士等11人所在的公司为更好地对员工进行管理,严格控制迟到早退行为,购买了一台指纹打卡机,准备让员工上下班时推行指纹打卡。  鉴于有关指纹泄露造成危害的报道时有发生,在公司采集员工指纹过程中,管女士等11人拒绝采集。公司遂以不服从管理为由与其解除了劳动合同。  看似已经被公众熟知的指纹考勤,其实还隐含着侵犯人身权利的可能性。  什么是隐私?指纹是否属隐私?单位是否有权采取指纹考勤?员工隐私权与单
期刊
主持人  数学不及格的黄冈人,不会跳舞的新疆人,不会骑马的内蒙古人,以及没看过升国旗的北京人……这些不具备当地特征属性的当地人,被网友戏称为“地域拖油瓶”。这是个有趣的称谓,略带歧视性色彩的调侃。但我们从中要弄清楚的,是生长于斯却生活方式不同于斯的人生样态,与歧视无关。  枉为潮州人妻  梁女士 34岁 会计  【诉说】我是新疆汉族人,考上了广东的大学,毕业后在潮州工作,男友阿良又是地道的潮州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