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妥善安置,各得其所—这是我国目前针对转业、复原、退伍军人就业安置问题的基本方针,对于不符合安排工作的退休、供养的退役士兵,采取政府扶持、自主就业的方式安置,主要是义务兵和服现役不满12年的士官。但同样针对这些士兵,可享受一次性退役金、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待遇。
1973年入伍,在军队渡过了13个春秋的王振怀对此深有感触,虽然也经历过失业、待业、做生意赔本等诸多失意,但他最终还是凭借着对人生的积极信仰,在养殖猪行业中成就了自己。
愿做一块砖 哪里需要哪里搬
采访老兵王振怀,用上了电话、QQ和微信等通讯工具,虽然不是面对面,在所有的过程中还是感觉到老王精神矍铄,言谈的干练让人很难想象他已经60多岁。他告诉我,“在部队的时候,因为有领导、有集体,所以很多事情都不用自己操心,这就是有组织的好处了,一晃十几年就这样过去了,从来也没想过退伍之后有什么打算。现在想想,在部队虽然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但服从命令、服从上级的定性思维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其实在部队,脑子灵活,思维敏捷,有创新能力的士官大有人在,而我却不属于那种类型的人,”他说着在电话那边笑了。
老王在80年代转为志愿兵,一干就是十几年。1986年,从部队转业分配到河南登封市,这是他的家乡,他被安排在一处煤矿担任保卫工作。这是一个还算有点规模的煤矿,矿上矿下包括后勤管理人员大概有1000多人。但人多规范管理的确是个问题,加之煤矿与当地民众之间也有一些偶发的利益和冲突,所以,一旦有纠纷和冲突,脾气火爆的矿工与矿工之间、矿工与当地民众之间的争吵、打架等等就需要保卫部门来处理。每到这时,王振怀就一马当先,一次次让矿工和当地民众们领略到这位转业军人的气势,接下来的耐心劝导也多次平息了大家的火气,他独有的化干戈为玉帛的“劝架”方式,令不少人信服、佩服。当然抓小偷小摸一类的事情,对他来说就更轻松了。
在煤矿工作10多年,工种也换过多次,每天虽然工作十几个小时,工资80元/月,但对老兵王振怀来说,无论什么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也是军人的本色,只要不闲着就是最好的。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才可以继续为国家做贡献。
困难过徘徊过 等靠要不是男儿本色

然而,好景不长,煤矿因为资源枯竭,1997年不得不宣布破产,大型煤矿的破产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失业。仅仅在老王家乡的村子就有30多个青壮劳力赋闲在家。为安置这些失业工人再就业,当地政府组织多次培训活动,学习农作物种植,养鸡、养猪等种养殖基础理论知识。“我们那里是山区,靠山吃山,所以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城市打工了,很多闲置的土地被种上了树,主要农作物还是以玉米、小麦为主,植被丰富,这也是我后来选择养猪的原因之一”。
王振怀说到这里有些唏嘘,“肯定是不能一直失业在家,我就开始琢磨着做一些零工赚钱养家。”之后的两三年时间里,无奈之下也到处借过债。但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想过去找政府救助。“政府的确要保障民众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依靠政府解决、等待政府援助,对于国家而言,最终是要站在全局来考虑问题的,而不伸手和积极自助才是我们应有的本色。”
话虽这么说,但对一位40~50岁的人来说,找工作谈何容易?于是,在1997~2000年之间,他走进一段比较困难与徘徊的日子,有一整年的时间,因为没有更合适的工作,只能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去挖青石然后运到水泥厂,一吨石头10块钱,一天能挖出3~5吨,挣个三五十块钱,多劳多得,没有时间限制。而与此同时,为了彻底改变现状,王振怀也在思考着如何走出一条致富的路子。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随着城市的扩张,耕地使用面积越来越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模式被打破。这意味着回到地方的退、转业军人必须另辟蹊径谋发展。
王振怀说,“那时候,我就想着可以回家养养猪,不图赚多少钱,能尽自己最大努力担起家庭负担,也算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但当时贷款很难,买猪仔需要本钱,没办法就只能找邻里乡亲借了。”不过,现在国家针对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实行政策性补贴贷款,只要是从事正当行业的个体经营者,就可以去民政局或劳动局签署不超过5万元的贷款,而这无疑在政策上给予了退伍军人创业再就业以极大的支持。
虽然学过一些养猪知识,但万事开头难,缺钱连猪饲料都买不起也是常有的事,随着他养殖技能的娴熟,生猪数量也从最初的3头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头。但生猪养殖也要根据市场行情,有赚就有赔。2014年,我国生猪市场趋于饱和,一头生猪喂养的成本价大概需要6元/斤,而市场价却只能卖到4~5元/斤,算下来,一头生猪将近赔300~400元。王振怀说到这些话题时极为平静,对他来说,那不是过去式,而是经常式,关键是如何将风险减小到最低,并且还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看不见电话那边老兵的表情,但军人的坚毅却在电话那边清晰地传达了过来。
也许是一直坚持的结果,2015年我国生猪的市价已经能卖到7元/斤了,一年下来也能赚到好几万块钱。因为养猪场的发展和壮大,产生了大量的猪粪便,而这对于农民来说可是无价之宝,有人出钱买他都不卖,却无偿地给了邻里乡亲们用作农田、蔬菜地的肥料,不仅方便了村民,最主要的还为乡亲们节约了买化肥的钱,减少了化肥在农作物中的残留,可谓一举多得。
王振怀在回答是否有心再转战其他行业时,笑着说“我60多岁了,能看着孙儿孙女环伺膝下,猪栏里的猪仔一天天壮起来就很满足了。只是会常常想起部队里的生活,许多回到家乡的战友都成为各行业的精英,有回家创业的,也有把企业做很大的,偶尔通电话聊天时,都很怀念部队的生活,毕竟部队锻炼了我,否则我哪有今天。”

1973年入伍,在军队渡过了13个春秋的王振怀对此深有感触,虽然也经历过失业、待业、做生意赔本等诸多失意,但他最终还是凭借着对人生的积极信仰,在养殖猪行业中成就了自己。
愿做一块砖 哪里需要哪里搬
采访老兵王振怀,用上了电话、QQ和微信等通讯工具,虽然不是面对面,在所有的过程中还是感觉到老王精神矍铄,言谈的干练让人很难想象他已经60多岁。他告诉我,“在部队的时候,因为有领导、有集体,所以很多事情都不用自己操心,这就是有组织的好处了,一晃十几年就这样过去了,从来也没想过退伍之后有什么打算。现在想想,在部队虽然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但服从命令、服从上级的定性思维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其实在部队,脑子灵活,思维敏捷,有创新能力的士官大有人在,而我却不属于那种类型的人,”他说着在电话那边笑了。
老王在80年代转为志愿兵,一干就是十几年。1986年,从部队转业分配到河南登封市,这是他的家乡,他被安排在一处煤矿担任保卫工作。这是一个还算有点规模的煤矿,矿上矿下包括后勤管理人员大概有1000多人。但人多规范管理的确是个问题,加之煤矿与当地民众之间也有一些偶发的利益和冲突,所以,一旦有纠纷和冲突,脾气火爆的矿工与矿工之间、矿工与当地民众之间的争吵、打架等等就需要保卫部门来处理。每到这时,王振怀就一马当先,一次次让矿工和当地民众们领略到这位转业军人的气势,接下来的耐心劝导也多次平息了大家的火气,他独有的化干戈为玉帛的“劝架”方式,令不少人信服、佩服。当然抓小偷小摸一类的事情,对他来说就更轻松了。
在煤矿工作10多年,工种也换过多次,每天虽然工作十几个小时,工资80元/月,但对老兵王振怀来说,无论什么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也是军人的本色,只要不闲着就是最好的。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才可以继续为国家做贡献。
困难过徘徊过 等靠要不是男儿本色

然而,好景不长,煤矿因为资源枯竭,1997年不得不宣布破产,大型煤矿的破产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失业。仅仅在老王家乡的村子就有30多个青壮劳力赋闲在家。为安置这些失业工人再就业,当地政府组织多次培训活动,学习农作物种植,养鸡、养猪等种养殖基础理论知识。“我们那里是山区,靠山吃山,所以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城市打工了,很多闲置的土地被种上了树,主要农作物还是以玉米、小麦为主,植被丰富,这也是我后来选择养猪的原因之一”。
王振怀说到这里有些唏嘘,“肯定是不能一直失业在家,我就开始琢磨着做一些零工赚钱养家。”之后的两三年时间里,无奈之下也到处借过债。但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想过去找政府救助。“政府的确要保障民众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依靠政府解决、等待政府援助,对于国家而言,最终是要站在全局来考虑问题的,而不伸手和积极自助才是我们应有的本色。”
话虽这么说,但对一位40~50岁的人来说,找工作谈何容易?于是,在1997~2000年之间,他走进一段比较困难与徘徊的日子,有一整年的时间,因为没有更合适的工作,只能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去挖青石然后运到水泥厂,一吨石头10块钱,一天能挖出3~5吨,挣个三五十块钱,多劳多得,没有时间限制。而与此同时,为了彻底改变现状,王振怀也在思考着如何走出一条致富的路子。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随着城市的扩张,耕地使用面积越来越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模式被打破。这意味着回到地方的退、转业军人必须另辟蹊径谋发展。
王振怀说,“那时候,我就想着可以回家养养猪,不图赚多少钱,能尽自己最大努力担起家庭负担,也算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但当时贷款很难,买猪仔需要本钱,没办法就只能找邻里乡亲借了。”不过,现在国家针对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实行政策性补贴贷款,只要是从事正当行业的个体经营者,就可以去民政局或劳动局签署不超过5万元的贷款,而这无疑在政策上给予了退伍军人创业再就业以极大的支持。
虽然学过一些养猪知识,但万事开头难,缺钱连猪饲料都买不起也是常有的事,随着他养殖技能的娴熟,生猪数量也从最初的3头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头。但生猪养殖也要根据市场行情,有赚就有赔。2014年,我国生猪市场趋于饱和,一头生猪喂养的成本价大概需要6元/斤,而市场价却只能卖到4~5元/斤,算下来,一头生猪将近赔300~400元。王振怀说到这些话题时极为平静,对他来说,那不是过去式,而是经常式,关键是如何将风险减小到最低,并且还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看不见电话那边老兵的表情,但军人的坚毅却在电话那边清晰地传达了过来。
也许是一直坚持的结果,2015年我国生猪的市价已经能卖到7元/斤了,一年下来也能赚到好几万块钱。因为养猪场的发展和壮大,产生了大量的猪粪便,而这对于农民来说可是无价之宝,有人出钱买他都不卖,却无偿地给了邻里乡亲们用作农田、蔬菜地的肥料,不仅方便了村民,最主要的还为乡亲们节约了买化肥的钱,减少了化肥在农作物中的残留,可谓一举多得。
王振怀在回答是否有心再转战其他行业时,笑着说“我60多岁了,能看着孙儿孙女环伺膝下,猪栏里的猪仔一天天壮起来就很满足了。只是会常常想起部队里的生活,许多回到家乡的战友都成为各行业的精英,有回家创业的,也有把企业做很大的,偶尔通电话聊天时,都很怀念部队的生活,毕竟部队锻炼了我,否则我哪有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