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中的王致和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a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7月6日,由著名戏曲剧作家张永和先生编剧的北京曲剧《王致和》在天桥艺术中心再度上演,落第举人华丽变身“东方奶酪”——臭豆腐创始人的传奇故事,又一次令京城观众大饱耳福。

儒生的自尊与骄傲


  王致和本人是清朝康熙年间安徽籍的举人,这是历史的真实。我们知道在清朝,一个省能够中举的秀才不过二三百人,而在一个县里,能够中举的也不过一二人。这说明王致和是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同时,这与徽州地区“贾而好儒”的人文风俗,与徽商“贾者力生,儒者力学”的儒家思想也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张永和先生循着这一历史的真实,着力刻画王致和这个徽州举人身上卓尔不群的“儒生”气质,紧紧抓住一个“儒”字,大做文章:且看他一袭湖蓝色长衫,策马扬鞭赴京赶考的翩翩气度;且看他在徽州父老面前夸下海口,“不中进士誓不还乡”的自信满满;且看他一路志在必得、午门看榜的自信与骄傲……处处体现着一个“儒”字。紧接着,杏榜无名的巨大心理落差,把这个儒生的心理节奏彻底打乱,“我的大名,我的大名,王致和,没在榜上题……”一个满腹锦绣文章、江南省头名解元,如何在北京城安身立命?他又怎会心甘情愿地放弃科考这条路?这里面不得不提一下儒家思想:
  受汉代以来“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影响,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把读书进仕、立身扬名作为正途,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这条路非常不好走,可以说成功者寥寥,失败者无数。往远了说,魏晋时期还没有科举制度,是世袭制,当时很多名士,嵇康、阮籍、杨修……可以说才华过人,最后都丧身于政治旋涡;往近了说,清代的蒲松龄、曹雪芹,都是落第举子,被关在科举大门之外……中国的士阶层历来都是充满矛盾的,一面希望施展抱负,实现自我价值;一面又受到现实的重重制约,每当他们精神深处受到冲击,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他们就在寻找一种出世与入世的平衡。比如,用道家思想的出世,用玄谈抒发政谏,用佛学安顿身心……王致和身上,也一样印着儒家思想烙印。一个平民举子,希望通过科举光宗耀祖,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当这条科举路走不通时,命运要求他不得不改变的时候,王致和用什么方式,来调和这种矛盾?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在韩冬雪的鼓励下,王致和决定靠磨豆腐的手艺先在京城安身,三年后再战春闱,他用力扯开了身上的长衫……曲剧《王致和》演出时,这一段表演非常有震撼力,这是王致和经过一番非常痛苦的思想斗争、心理矛盾爆发后的极度外化,这一个动作,扯开的是封建社会1300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金科玉律,是中国知识分子根植于儒家思想精神深处的那份尊严和傲骨……而王致和的积极意义也在于,他没有像历史上那些孤标傲视的文人,消极避世,愤世嫉俗,而是走上了一条自食其力、安身立命、务实发展的新路。从儒生傲骨到安身立命,既体现了历史的真实,又刻画出复杂人性的真实!

两个女人的情感写照


  剧中韩冬雪、曹春雨这两个人物,完全是艺术虚构的。但她们的思想性情,完全符合徽州文化与老北京文化的特点:一个温婉内敛、静如处子,一个泼辣仗义、情如飞瀑。为了使韩冬雪这个人物更加丰满而富有艺术感染力,张永和先生为她设计了这样一段身世经历:韩冬雪的丈夫是上一科来京会试的歙县举人,祖上在徽州经营歙砚买卖,丈夫春闱落第后,起早贪黑在京城卖砚台,晚上伴着青灯苦读,不幸身染重病去世。韩冬雪看到王致和的一刹那,一种强烈的共鸣与同情便在心底萌芽开来,她默默地鼓励着王致和,“豆腐身软志不软,出身虽低品不低”,希望他能够为卖砚台、卖豆腐的平民举子争一口气!这就是人性深处的可贵,感同而身受,惺惺而相惜。如此巧妙自然的笔墨铺陈,使观众对于王致和与韩冬雪之间萌生的感情,非但没有排斥和反感,反而愈加触动心弦。尤其是当韩冬雪在王致和梦境中被绑缚刑场之际,大胆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两个人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升华,更加令人觉得可信、可亲、可敬!
  在张永和先生的原作中,曹春雨也是一个有思想,有性情的徽州女子。她能够站在丈夫的角度,深深理解王致和与韩冬雪之间的知己情义,对于王致和进京赶考求取功名,一直抱着“只要夫妻团圆,哪怕跟他卖一辈子豆腐”的淡泊安然思想。曹春雨能有这样的思想,并非全部是艺术的虚构,这得益于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崇文重教的风俗,一些开明之士的家训中强调,“女子最要先明大义,如《孝经》《论语》及《教女遗归》等书,皆宜课女儿读”。因此,曹春雨身上既有传统徽州女人的隐忍、贤淑、善良美德,又不乏自己独立的思想见识。
  曹春雨、韩冬雪两个人物的安排,可谓全剧的神来之笔,巧妙地把京城文化和徽州文化通过两个女人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对王致和支持的不同侧面,变现了女性的不同特征,同时又都有共性,就是都支持王致和走上一条安身立命之路。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她不排斥任何文化差异,并且能兼容并蓄,同时也是人性根植于历史真实的鲜活写照。

理想与现实的重构


  王致和在经历过两度科考的辛酸,情感的冲刷与洗礼,南柯一梦的冲击与磨砺之后,当他无意中发明了闻着臭、吃着香的人间奇味“臭豆腐”后,他对自身命运的抉择、价值的取舍,对理想与现实的构架,发生了由内而外的质变。此时,王致和已经由最初的书生意气、儒生傲骨,转变为一个精神独立、对自身理想價值重新构架的大写的“中国书生”!这种转变,俨然不是他一个人完成的,而是源于徽州文化与老北京文化的思想碰撞,两个女人的情感支撑,一个中国读书人对于自身人格转型的重新思考与定位, 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扎扎实实踩在脚下的那份家国情怀……
  臭豆腐的诞生和热销看似是个偶然,实际上偶然中蕴含着必然。封建社会走到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些萌芽已经有所展现,特别是像北京这样的皇城,更是商贾云集,各种行当逐渐成熟,这一点从北京的一些胡同巷子中便可窥知一二。
  正因如此,王致和这段“中国故事”才能在寥寥数语的历史真实之中,焕发巨大的生命力,因为这里面蕴含着人性深处至真至善的品德,蕴含着徽州文化与京城文化的博大兼容,蕴含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自尊与傲骨,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其他文献
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首次出版,很快受到无数成年人和青少年的追捧,当然,这其中也夹杂着很多批评和质疑。但无论如何,最后的结果是这本书成了公认的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之一,它真真切切地叩击过一代又一代读者摇晃的心。  今年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70周年,作为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作品的一贯中文出版方,译林出版社为读者奉献了一个纪念版本。封面和装帧沿用了70年前的色块和风格,红底黄字,
期刊
章文,男,北京人,1965年出生,2002年开始参与环保事业.勤俭节约,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传统美德.年少时,外婆对章文的严格要求,培养了他的节俭观念,并始终将绿色出行、绿色环保
期刊
山东能源新矿集团伊犁一号矿井(简称“伊犁一矿”)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琼博拉镇,“一矿一头一面一百人一千万吨”“五个一”的现代化矿井即将建设完
期刊
2018年11月12日,承载着千年大计的使命,人大附小援助雄安新区办学正式签约。我作为一名附小的教师,同时又是一名共产党员,当仁不让地主动报名。就这样,我成为人大附小雄安新区的一名援建教师。  去之前,郑校长说:援助雄安“我们必须来”!要把附小艺术创新的理念传递给那里的师生们。  2019年2月,我肩负着学校的信任,开启了我的援教征程。  开学第一天,我首先想到的是传承附小《开学第一课》的课程理念
期刊
我是陈经纶中学的一名教师,2020年1月20日, 和爱人一起从北京驱车回婆家过春节,计划正月初三返京。婆家所在的湖北省仙桃市是距离武汉不到100公里的一个小城市,因新冠疫情暴发,于大年三十封城,这一封,8天的探亲假,一下延长到了80 天。  公公是一名中医,在仙桃经营着一家个体诊所。1月31日早上6点,公公接到了诊所所屬地医院打来的电话,要求他去支援一线。公公着急了,午饭都没顾上吃,拿着医师证就出
期刊
徐光耀的文学成就和北京大有渊源。  1950年10月至1958年9月徐光耀在北京学习生活了8年时间。这8年的时间,徐光耀既体会了云端的风光无限,也感受了谷底的煎熬和痛苦,在这里他编制了自己宏大的文学梦。一  1938年7月,徐光耀参加八路军,那一年徐光耀才13岁,和他笔下的小兵张嘎一样的年龄。1939年深秋,徐光耀从特务营调到警备旅,在锄奸科当文书。他在部队的表现非常优秀,参军当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
期刊
融媒体时代,企业宣传的内容、媒介渠道等都依据新传媒的兴起做出相应调整.通过分析融媒体的亮点,新媒体在企业宣传工作的切入点和风险点进行类化分析,总结企业宣传机制进行改
提起吃涮鍋子,北京人谁不知道东来顺?东来顺代表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美食,更是北京人的品牌。这一品牌历经百年,谱写着北京饮食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改革开放后,东来顺进入了市场 化的运作模式。40年来,东来顺经历了从步履维艰,到驰骋中外的过程。在这背后,则是东来顺人的默默坚守与奉献。  经历与目睹东来顺这40年发展的北京东来顺集团公共关系部部长杨景山,在这40年里先后荣获“中国金厨奖”“北京特级服务大师”
期刊
什么是“老字号”?长寿的企业和企业名称品牌。多长的寿数能称得老字号?人有百年寿星之称,企业有百年老号之说。前门大栅栏就有众多老字号,大多是百余年,最长寿的号称600岁。这让人不由得想追寻:他们是怎么修得的长寿,有什么特殊的道行?六必居:大酱园和大“油盐店”  说到六必居,北京人一准要侃六必居严嵩题匾的传说,且有各种版本,说法不一。对六必居字号的解释,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是在六必居店堂里挂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