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茶馆之百年人物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u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海茶馆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让人无法忘怀的名字,他们或许是社会精英、文坛领袖,或许是影星名媛、红粉佳人,甚至有可能,他们是从社会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帮派大亨……一个个明亮鲜活的身影、一段段错综重叠的往事,共同勾勒出了最生动也最具力量的上海镜像。
  
  名士清流
  
  最后的鲁迅
  自1927年10月开始,鲁迅生命中最后十年的时间是在上海度过的,这个在中国文坛备受尊敬的斗士,大多数时候住在虹口区一条叫“景云里”的弄堂。他平时的活动就是和进步青年交流,因此也经常受到密探盯梢。在个人安全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鲁迅却经常去多伦路48号的恒丰茶庄喝茶,因为那里是进步人士经常光顾聚会的地方,包括茅盾、瞿秋白、柔石、丁玲等人,都曾在这里铿锵陈词。聚会过程中,鲁迅习惯端坐于茶桌一角,安静聆听大家的讲话,他的眉目之间透着少许凝重,带有一丝自嘲的高昂。而有时,鲁迅也会透过窗户,望向多伦路的幽静街道,心中涌起一种日暮乡关的思愁。
  早前鲁迅写过《喝茶》一文。他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这种清福在鲁迅到上海以后,已渐渐淡去,因为国家的内忧外患以及个人身体的病痛,他安静喝茶的时候越来越少。
  鲁迅一生去过很多城市的茶馆,但他最后的脚步却永远留在了上海:1936年10月19日凌晨,这个为中国和中国文学呐喊了一辈子的人,在上海大陆新村9号寓所的床上,脸稍朝内,永远停止了呼吸。多伦路48号,从此失去了这个清癯的身影。
  
  
  醉茶郑逸梅
  郑逸梅是苏州人,是当年上海滩著名的报人,因通晓文史掌故被称为“补白大王”。他一生通晓茶史、精于茶道,是一位品茗高手和茶艺专家。
  孩提时的郑逸梅,经常跟祖父去南京路浙江路口的日升楼茶馆喝茶。每当泡好一壶茶,祖父就放松下来,和身边老友天南地北地闲聊,而满心好奇的郑逸梅就居高临下,看马路上人山人海,以及有轨电车穿街而过的盛况。福州路的青莲阁,也是郑逸梅常去的地方,它的原称是华总会茶园,青莲阁是后来改的名。据他回忆,鼎盛时的青莲阁“楼上卖茶楼下百戏杂呈,什么幻灯片、西洋镜、订弹子、珍禽异兽、高矮畸形人等,节目五花八门,供人参观,所以生意很盛。逢到春节,一般曲院中人,艳妆绮服,驾着马车绕行福州路一带,使得青莲阁几乎成为临时观望台,茶客尤为拥挤”。
  作为报人,郑逸梅也喜欢去茶馆听书,因为那些民间艺人的表演,总能让他有新的发现和灵感。他在《茶馆酒店旧闻》中写当时的盛况,认为那时的书场以城隍庙的茶馆最为突出,如群玉楼、春风得意楼、四美轩等,而上海本地或外来的说书人,只要曾在柴行厅登台亮相,就会被听众认为见过大世面,也对其刮目相看了。
  如今,郑逸梅一生的品茶心得,已尽收录在他的代表作《艺林散叶荟编》里,书中共有关于茶俗、茶具、茶联、茶诗以及品茶的奇闻轶事70余条,已成为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笔可贵资料。
  
  
  
  聚雅俞达夫
  旧上海茶馆中以雅致而著称的,是画家俞达夫所办的“文明雅集”,它地处二马路(今九江路)口的小花园附近,是当时书画名家们吃茶聚会、谈书论画的场所。
  俞达夫,本名俞礼,是大画家任伯年的入室弟子,在画花鸟方面自成一派。他从扬州老话“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中得到启发,在九江路“洗清池”浴室隔壁开了这家茶馆。因为茶馆内陈设雅致、窗明几净,四面墙挂满名家字画,一扫寻常茶馆浅陋粗俗的气氛,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当时上海的一帮画家们,每当傍晚无事,就团坐于“文明雅集”,谈天说地、考古论今、互相取乐。特殊的文艺氛围,使得一些古董贩子,也带着手头的书画古玩、印章陶瓷,来这里兜售生意。另外,上海出名的灯谜社团“萍社”也常借此地举行活动,其在茶座间悬挂灯谜,并备文具用品以作奖品,供来此品茗的茶客消闲取乐,成为一时盛事。这期间涌现出的精彩灯谜,后来由进步书局编成了《春谜大观》出版。
  “文明雅集”引起轰动的事还不止于此,后来它还举办过蜡像展览,在沪上引发人头攒动的盛迹,这足见俞达夫作为画家,却有出色的经营才能,这一点到现在都被人津津乐道。
  
  红颜风月
  沉香张爱玲
  没有了张爱玲的上海,是平凡的上海。1920年9月30日,一个叫张瑛的女孩,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麦根路313号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她的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李菊耦则是李鸿章的长女。谁也想不到这个出身显赫的女孩,童年却少有幸福,由于大家庭的复杂和父母婚姻的破裂,她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看人脸色,大人们喝茶打牌,她就在一旁小心翼翼地站着。
  成年后,她以笔名张爱玲为世人所知,热爱物质,同时精于茶道。在张爱玲看来,喝茶是一种有着深刻含义的举动,所以在自己的小说中,她经常描写各种各样的喝茶动作和环境。比如《半生缘》中,她写分别十多年的曼桢和世钧在茶馆重逢,两人在清冷幽静的茶座上,曼桢只说了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刹那间,多少辛酸一起奔涌而出。而张爱玲自己,根据胡兰成的回忆,她爱喝红茶以及奶茶,喜欢西化的茶馆氛围,因为和曾留学法国的姑姑以及印度同学炎樱亲近,她主张自由主义的生活方式,有着独立、叛逆的性格。
  张爱玲出生的老宅,现在已成为上海武定书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基地。在这里,老茶客们常常一边喝茶,一边听曲艺家演绎评书,一边遥想当年那个冷漠清高的女子。这场景,无怪乎有人会这样评论:“张爱玲的茶点伴随浦西的洋泾浜英语,与上海阿拉们成长了整整半个世纪。”
  飘零的周璇
  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周璇这个名字,无疑是最时尚的符号。随便走进一家茶馆,就能听到留声机里传来嗓音细细的《夜上海》,周璇的“金嗓子”,响遍申城的每个角落。
  周璇的一生短暂而不幸,在她短短37年的生命里,时常备受内心煎熬。她从小被人收养,不知道自己的家、自己的亲生父母在哪里,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姓名。为此她终生都在寻找亲人、寻找温暖的家,可直到去世也没有找到。由于嗓音出众,12岁,周璇就进了黎锦晖创办的明月歌舞团;14岁时,她参加全上海歌唱比赛获得亚军,从此一举成名。
  在周璇早期的电影《马路天使》中,她和影人赵丹合作,扮演了一个在茶馆卖唱的歌女小红。17岁的周璇,以本色演活了这个纯真可爱的贫苦女孩。她在影片中演唱《天涯歌女》时,带着深深的感情,怀着对自己身世不尽的感伤。这部诞生于旧上海街头茶馆的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因为其艺术水平以及思想水准之高,为当时罕见。而周璇自己,也在多年后和赵丹的交谈中,说起自己拍的许多电影时,感叹说:“我这一生,只有一部《马路天使》。”
  周璇最后的岁月,是在病房中度过的,由于她的精神总是不正常,所以两个儿子周民和周伟,只能托给赵丹和黄宗英夫妇抚养。1957年9月22日,周璇因患脑炎永远离开了人世,从此后所有对金嗓子的怀念,只能成为上海老茶馆中一道不散的轻愁。
  
  
  
  潇洒如唐瑛
  旧上海交际女王这一称呼,该非唐瑛莫属,她曾是上海滩最耀眼的一朵玫瑰,亭亭玉立,拥有良好的家世和教育背景,是当之无愧的名媛。她是中国首批留洋学生唐乃安的女儿,是上海教会学校“中西女塾”的高材生,当年与轰动北平(今北京)的陆小曼齐名,素有“南唐北陆”之称。
  唐瑛多才多艺、秀外慧中,擅长戏曲,也会演舞台剧,曾主演过洪深编导的话剧《少奶奶的扇子》,也曾用英语演出整部京剧《王宝钏》,流利的牛津口音,曾倾倒整个上海滩。因为唐家是基督教家庭,唐瑛就学的又是教会的贵族学校,所以她的生活很西化,并且有条不紊:她每顿饭都会对照合理的营养要求进行搭配,甚至会精细到几点吃早餐,何时用下午茶,以及晚饭几点开始。
  对唐瑛而言,下午茶十分重要,因为这是一种优雅浪漫的社交方式,她有时精心安排下午茶的聚会,招待志趣相投的朋友。当陆小曼迁居上海后,两人一拍即合、惺惺相惜,一起登台演出了《茶馆》。两人闲来还一起开服装公司、吃精美西餐、泡红茶馆,十分要好。在上海一些保存完好的老茶馆,如今走进门,可能还会有人介绍当年她们坐过的位置。
  世事荏苒,后来陆小曼因徐志摩的不幸而闭门谢客,唐瑛也离开上海,远去美国。1986年,她在纽约的寓所里静静离世,从此后“南唐北陆”的这杯“茶”,唯留空谷余香。
  
  枭雄霸局
  多面杜月笙
  作为青帮头目,杜月笙是依靠黄金荣的赏识而上位,但他后来对上海甚至20世纪前半叶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却超过了黄金荣。他文质彬彬又心狠手辣、巧敛豪夺又看淡金钱、目不识丁却又重视教育,因他在黑白两道无人能及的号召力,被称为“三百年帮会第一人”。
  杜月笙生于上海浦东的穷人家,父亲曾在茶馆当过跑堂,但收入微薄难以糊口。童年时,父母相继因病过世,继母也被人拐卖,杜月笙就成了孤儿。他曾经沿街乞讨,也到酒楼、茶馆捡过剩饭剩菜,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成年后,过着浪荡生活的杜月笙加入了青帮,后来又傍上了黄金荣,他经常跟黄金荣去聚宝茶楼,帮着黄处理一些需要“吃讲茶”的情况。自那以后,他也染上了黄金荣的习惯:每天上午九十点钟起来,先往茶馆里一坐,泡壸茶,吃点心,仿佛这样就过上了有脸面的生活。茶馆成了杜月笙联络各种事情的地方。他不像黄金荣,满足于简单的打打杀杀、收保护费,他想建立属于自己的实业王国,因此把触角伸向了上海的各行各业,成为海上闻人。转眼间时光流去,当年杜月笙最爱去的湖心亭茶楼,至今还矗立在上海豫园内,接待如潮水般的游客。
  杜月笙是特定年代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人物,他的一生,曾经为虎作伥,做了许多冷血残忍的事,同时却又拒绝与日本侵略者为伍,决不当汉奸,甚至参与了对日军的部分军事行动。1951年夏天,他在香港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临死前怀着复杂的心情,望着家乡上海的方向,幽幽叹道:“我没希望了,中国还有希望。”
  
  
  风雨黄金荣
  黄金荣,也是旧上海赫赫有名的青帮头目,出生于上海一个开茶馆的人家。尽管家境并不富贵,但他从小就娇生惯养,以至于不爱读书、装病逃学,母亲都由着他。
  长大后的黄金荣,当过裱画匠,做过巡捕、包打听,后来被法国巡捕房提升为唯一一个华探督察长,同时还凭着势力自称为上海滩第一门派“天字辈”青帮老大。当巡捕时,黄金荣成天泡在茶馆里,喝茶、吹牛,从中收集情报,联络眼线;成为帮派头目后,他就插手茶楼业和酒店业,并霸占戏院,强夺大世界,成为各个行业的“佼佼者”。因为他参股了一家叫“聚宝”的茶楼,每天上午起床后会先到那里喝两小时茶,在这期间,手底下的巡捕、助理纷纷前来汇报工作或待命。于是在黄金荣影响下的上海,各茶馆经常有“吃讲茶”的情形:一帮江湖流氓借着解决纠纷为名,敲当事人的竹杠,受害方却敢怒而不敢言。“吃讲茶”对茶馆的治安影响很大,最后上海有许多茶馆主忍不下去了,纷纷在醒目处贴出告示:“禁吃讲茶!”市民对此也抗议颇多,黄金荣只得慢慢收敛。
  在茶馆长大的黄金荣,一生都喜欢“孵茶馆”,晚年时他一天更只做三件事:喝茶、泡澡、搓麻将。1953年,黄金荣在孤独中死去,这个曾叱咤风云的流氓大亨,至此如烟云散。
其他文献
我也终于明白,这世上有许多人、许多事都无法强求,只有发自内心的芬芳,才经得起岁月的冲泡。    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有首诗好像是这么写的吧,反复读这首诗的时候我22岁,脑门光滑、目光平和,终日听着《小情歌》。我记得那天师大毕业生代表致辞的情景,所有上台的人都忙着表示对母校的谢意,只有吴琛安静地坐在角落里,我走过时他叫住我:同学,你把它传给倒数第三排穿绿色短袖衬衣的
期刊
博主简介: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讲师  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专栏《茶潮》作者  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作者    著作《喝茶慢》、编著《约会中国茶》(合编)  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宿舍村华文学会茶道讲师  中国福建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客座讲师    “第5届有时喝茶茶艺生活营”于2011年12月19至21日举办时,我们开出的课程内容有:中国茶道、日本茶道、韩国茶道和英国
期刊
茶在杯中,悠悠然,由浮而沉,由浓而淡,淡了红尘,远了时光。    “梨花疏雨,朗姿玉畅,一盏红茶,一抹远香,二三知己,半窗幽思……”山东莱阳,自古便人文繁华、才子风流,如今的公园南门,更有一个绝佳去处—思半居,非独为吃茶所在,实则文人羽客清谈雅集之地也。临其境,如宋元小品,墙上挂着花鸟国画,笔风苍逸萧散、清雅精绝。因主人雅怀,往来此地的人物,尽清风之客。吾亦尝作小令助兴:“半水半花半园,半师半友半
期刊
上海话常讲“吃tea”,就是吃下午茶,特指英式下午茶,而咖啡、茶、蛋糕、三明治或曲奇饼干,是“吃tea”的主角。    茶是液体状,理应称“饮茶”或“喝茶”,上海话偏偏叫“吃茶”,好像茶是可以咀嚼的。上海人一说“饮茶”,必要咬着舌头作广东话发音,因为“饮茶”是指那一盅几件的,有茶水、有小吃的点心。若说“喝茶”,早几年上海人会暗自讪笑这不是正宗上海话,多少带点外帮人口音,所以“吃茶”一语看似不合语法
期刊
我有时想起过去,就泡上一杯宁红茶,让茶香隐隐地笼罩我。静默中,我仿佛能闻到心底的某一处,散发出岁月的回甘。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在江西修水一所高中实习,做高二一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这所学校被群山环抱,高山上云雾缭绕、满目葱茏,大都是茶园,更远处是大片的原始森林。尽管已入十月,山中的秋意却并不浓厚,风起时微含凉意,带着清香。  我很快就和学生打成一片。因为事实上,我不过比他们大了四五岁,又
期刊
其实,洞庭山碧螺春早就不仅仅是农产品,更是一种艺术品,其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弥足珍贵。    “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每年的3月中下旬,苏州市太湖洞庭山一带的茶园就呈现出绿意盎然的景象,春光里,成片的茶树在吐露新芽,茶香沁人心脾。没错,这就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的故乡,在这里,有着将近三万亩的茶园,和沿洞庭东、西两山四散分布的村落。许多世居于此的茶农,因碧螺春这一历史传奇的名字
期刊
放下名利、放下奔波、放下了生活中诸多不如意后,我们正以这有滋有味的茶汤,让生活变得细致,让心灵彻底自然。    在武夷山生活久了,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惊喜,比如我和几个朋友间的“斗茶“,便是不得不说的一趣。  正月的一个晚上,齐子来电话邀请我和叶子去他家喝茶,说林子夫妇和茂子也会一并过去。于是吃过晚饭,我匆匆把碗涮了,便从楼上取了一泡大坑口的牛栏坑肉桂和春蕾的马头岩老枞水仙,与叶子一起顶着凛冽的寒风往
期刊
武夷山是世界双遗产地,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生态保护极其重要。日前,武夷山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指出禁止在十大区域开垦茶山。  这十大区域包括:风景名胜区、城村古汉城遗址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多样性保护区、九曲溪上游、25度以上的陡坡、国土部门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地、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以及主要河流、主干渠、铁路、公路两侧一重山,以上范围内违规开垦茶山的,要坚
期刊
2011年12月12日,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的“2011年福建省外国文教专家和外籍教师八闽行武夷山之旅”拉开了帷幕,来自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18所省内院校的60余名外国文教专家和外籍教师代表,来到了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地武夷山,近距离考察了名胜古迹和闽北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  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外教专家们听取了中国茶文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朱子文化等
期刊
二泉的茶事依旧繁盛,二泉的曲风也依旧深沉,一阕最通俗又最高雅的《二泉映月》,征服了万千心魂。    江南出好茶,江南也有好水,我自小生长在无锡城外的惠山脚下,最爱用惠山泉也就是俗称的二泉水泡茶。而我祖父擅长音律,一喝到二泉茶,就情不自禁地拉起那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于是,每当家中飘起袅袅茶香,我便沉浸在这如泣如诉般的旋律中,回味一段并不久远的过去。  《二泉映月》是由民间艺人华彦钧整理创作的,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