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主旨、任务及其使命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m17207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7-0063-03
  
  本文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谈一些个人之见,和大家共同切磋和商榷。
  
  一、与民休养生息的战略举措
  
  我国的“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在世界上都是比较突出的。这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多种社会因素,但不能不说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有关。从农民那里拿走得太多,剥夺了农民的财富和权利,致使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民经济收入低下,农业效益偏低,农村的生活条件较差,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
  农村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大本营、大后方、大舞台、大市场。虽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但在近多年,城乡差距、贫富悬殊越来越大,造成严重对立和极度反差。中央坚持与民休养生息,放水养鱼的指导思想,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来弥补农业发展的短腿和农村经济滞后问题。农民利益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命线,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生活,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旨,所以中央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目的是着力于发展农村生产力,着力于民生建设,着力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中国几千年来的皇粮国税被取消了,老百姓说,这是古今奇观未有过的事。
  经过长期以来努力,特别是近几年新农村建设举措的实施,农村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社会公益事业不断提升,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大好局面,因此应该依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和实事求是作风,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这种难得的大好形势。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后来又加上生态良好,这就是新农村建设的24字方针,它有着明确的主旨内涵和有序的实践结构。但在时下,一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出现只重视村庄建设,忽视生产发展,轻视乡风建设,漠视管理民主,使新农村建设在实践结构方面发生严重偏差,在有些地方甚至步入误区,走上了南辕北辙之路,一是跳起“独步舞”。不少村子不注重生产发展,片面追求村庄建设,眼睛只盯着建新村、盖新房,围着村庄建设打转转。在一些地方至今没有像样的产业,仍然是种几亩地,打几石粮的传统农业,群众增收步履艰难。有些地方群众收入多年徘徊不前,个别群众因学因病又进入贫困行列。二是修筑“碉堡群”。一些地方违背群众意愿,把村庄建设成“远看像碉堡,近看像兵营”。有些还硬性规定建两层三层楼房,因为农民是在土地上作业,有生产资料,总不能扛着铁锨上楼梯。由于强求一律的标准化、模式化建筑,完全丧失了村庄建设的文化记忆,在形而上学的指导下加上体制的原因,就很难产生历史上的微居、晋居的民宅特色,更没有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的民居风格,农家的田园风光也就荡然无存了,三是片面“垒大户”。在一个乡武装一两个村,在一个县集中建设那么十几个村,名曰抓典型,实为垒大户,短时间内一些新村拔地而起。同时,又搞起捆绑式的开发扶持,水利、交通、农业、土地、扶贫、教育、卫生等专项资金全部组装捆绑,倾斜到那么一些村,百分之九十的村都得不到扶持。群众说,这是给新农村建设注射激素,使其进入膨大期。这些村表面上五光十色。实际是经不起一吹的灿烂泡沫,好看不中用,好看学不来。四是人为造景观。刻意培养一些“亮点”,这些点就选在原来基础好、发展快的村,或选在集镇附近或路边、街边,为上级参观指导撑面子。有些地方为了应付检查,便让群众改换门楼、刷围墙,然后在村中或村头搞个广场,外移几棵大树,搞些体育活动器材,这样新村面貌就具备了。新农村建设第一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生产力不发展,后边的五句话祁是空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样的新农村建设对农民来说只能是画饼充饥。
  
  三、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吸取“左”的教训
  
  “左”的错误在党的历史上危害甚烈,教训十分惨痛,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警惕和防止“左”的错误危害。据新华社的一则消息报道:“福建平和县坂子镇西坑村号召农民建起40多幢别墅,成为当地大力宣传的明星‘小康村’。但西坑村却也因此欠下了130多万元的贷款,成为老百姓的负担;四川绵阳农业科技示范区建了五个别墅小区,农民住着用贷款修建的欧式豪华别墅,却为一日三餐发愁。许多住别墅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别墅,举家外出打工糊口”。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实,不能不让人反思其缘由。一是“急”。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于出政绩,二是“快”。赶急求快,下指标赶进度,一年建成30%小康村,三到四年全部建成小康村。三是“偏”。偏离生产力发展这个中心,以村庄建设代替新农村建设,生产建设投资少,产业扶持抓得少,帮助农民致富少,干了些舍本逐末的事。四是“浮”,浮而不入,华而不实。现在一些干部存在“三浮”:心理浮躁,得陇望蜀;作风浮夸,好大喜功;思想浮肿,忘乎所以。
  
  四、从县情乡情村情出发确定工作思路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资源偏少,生产力不发达是基本国情,所以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从这一国情出发。就一个县的范围之内,乡与乡之间由于自然条件各异,贫富悬殊也很大,在一个乡之内也亦然,所以必须吃透农村的实际情况。一是正确认识农村形势。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给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的形势下。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能量和潜力已经有限。所以目下的“三农”问题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村经济处于爬坡阶段,农民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也在徘徊中下滑,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变化不大,一些体制、机制因素严重阻碍着生产力发展,因此。认识农村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看到潜在的矛盾和问题,对农村形势估价不可盲目乐观、心存侥幸。二是充分认识农村贫困,陕西省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全省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贫困原因多,扶贫帮困的任务非常之艰巨,在全省107个县市区中,有国家扶贫重点县50个,省级扶贫重点县27个,二者之和占到72%,这就是省情和县情。就咸阳市来讲,地处关中腹地的“白菜心”,大多数县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不错,但还有贫困村902个,贫困人口87.2万人,分别占到行政村和农业人口的25%和22.3%。其中渭北“早腰带”地区生存条件较差,自然环境恶劣,尚有47万人没有解决饮水,很多村子靠肩挑驴驮,103个村未通电, 5万人急需移民搬迁。三是合理估计农民收入。现在城乡差距过大,农民收入偏低,有些群众为上学、看病发愁,不少乡村的经济还比较落后。所以不能只看到少数富裕村,便认为农民富的不得了,认为农村到处是莺歌燕舞。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树立忧患意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区别情况,分类指导,推进新农村建设。
  
  五、必须防止政策和资金的“路损”问题
  
  现在是“三农”的春天,中央关于强农惠农的政策,如春风和煦、阳光雨露,使农村大地万物复苏,滋润着老百姓的心田。强农惠农政策几乎覆盖方方面面,惠农资金多渠道、全方位投入“三农”项目。国家帮助农民修路、通电、引水,并且实行教育“两免一补”、种粮补贴、地膜玉米补贴、良种繁殖补贴、农机具补贴、养母猪补贴、栽树补贴、治气补贴,等等。2007年中央下拨“三农”资金5000多亿元,每年以两位数增长,这还不算地方的投入补贴。中央还在构建体制上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比如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制度等。中央惠农资金是否都到了基层、发到老百姓手里,其使用效益如何,应该成为各级政府的重大责任,必须防止和解决政策及资金的路损问题。现在确有歪嘴和尚念错经的,上边政策很好,在下边执行起来不是打折扣就是走了样,其原因是为我所用、各取所需。所以对症之策:一是实行资金直通车,建立银行专线,一站式分文不少地发到老百姓手中;二是对大型工程项目,实行严格报账制,专款专项专用,跟踪查效,严禁做手脚的跑、冒、滴、漏;三是严格审计稽查,对于下拨资金一年度一审计、一个项目一审计,发现截留挤占、贪污挪用,严惩不贷;四是实行地方政府责任制,哪里出了问题先拿领导试问。
  
  六、撑起扎根在土地上的支柱产业
  
  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最艰巨的任务,陕西农民人均收入2052元,比全国农民人均收入2560元低36%,扣除生产生活资料之后,没有多少余钱发展生产。农民要致富,必须有产业,把农民增收的基点放在种、养、加等方面。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围绕种植、养殖业来发展加工业。农民要在土地上做文章,要讲规模、讲效益、讲产出,形成产业链。比如咸阳的苹果生产,已发展到260万亩,人均6.7分,总产量近300万吨,年收入57亿多元,全国苹果20强县咸阳占了五个。有了苹果的规模产业,便形成了包装、贮藏、营销、加工等产业链,礼泉、旬邑的不少苹果外销到东南亚和俄罗斯。要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解决人多地少,提高农业效益的最佳途径。一亩地膜玉米顶二三亩平栽玉米,一亩大棚蔬菜每年三四茬,每亩收入3万元左右,比起大田蔬菜高出好几倍。在养殖业方面,包括关中养奶牛、陕南发展生猪,一头奶牛年收入5000多元,每户一个小钱库,养猪、养奶牛带动了玉米生产、秸秆青贮,家畜粪便又是沼气的原料,沼气又熟化了肥料,养殖业走着一条循环经济的绿色生态道路。河南的“双汇”火腿肠誉满全国,是由粮一畜一肉一肉制品转化的产业链典型。
  在新农村建设中,随着生产力发展,再逐步到规模化、集约化,实施产业提升,转化经济发展方式,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像江浙地区,一个纽扣就做到全世界,义乌靠一条领带闯天下,除了人家的智慧、辛勤之外,这里有一个企业文化环境、开拓意识、科技含量等。所以发展农村产业必须因势利导,适应市场,运用经济手段和商品生产规律,扶植培育产业的生成和发展。
  
  七、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
  
  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桥梁是市场,市场是杠杆,是纽带,更是无形的手。要让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去发展、去拼搏,必须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复杂劳动者,要逐步摆脱卖力气、下苦力的简单劳动。要使每个农民都有经济头脑,会赚钱,靠知识技术吃饭,要实行农村技术培训,技术资格认证。发展农村产业,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靠的是“一劳一技”,人人都有技能,每个劳动力都是手艺人。同时要灵通市场信息,什么能赚钱就发展什么,什么能卖出去就生产什么,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商品率,这样才能使产品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获得经济效益。要大力培养种植业、养殖业的能手,鼓励科技带头人,发展农村经纪人,支持专业合作社领办人,让农民在把产品变成商品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专业合作社,支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帮助农民搞好信息服务、法律咨询、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同时要出台相关配套法规政策,使农民理性进入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赢得自主权和收益权。
  
  八、农民的自主权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农村已经有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个法律适应了农村的市场化趋势,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一些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尝到了村民自治的甜头。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能缺失,而必须强化和突出其地位。我国农村差别很大,可以有不同的自治方式,但主流应该是民主自治,让农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特别要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让农民公开推举有公心、善管理、能实干的当家人,鼓励能人回乡村创业和大中专学生当村官,国家要开启和畅通优秀村干部进入公务员的渠道,从农村基层选拔培养领导干部,以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的干部素质结构。坚持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民主决策村民的事情,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遵循这一原则。不要老念叨“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紧箍咒,放手让农民去创业,只要给政策,就可以产生出奇迹。一个生产责任制就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事求是,再不能“政治作秀”,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群众意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带领群众致富。
  
  九、积极扎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在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有这几个关键词: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让农民得到实惠。
  为了这个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做到五个结合:一是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结合,注重内容的丰富和优化。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能片面追求所谓的指标,不搞数字竞赛,摆花架子,作表面文章。二是坚持量力和力争相结合,讲求工作实效。抓住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急需的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抓一件成一件,发挥效益一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力争干一些谋全局、利长远、为群众的实事,要爱惜民力、珍惜民财,不能劳民伤财,急功近利,,也不能贪大求多,赶急求快。三是坚持民主和协商相结合,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群众的事大家说了算”。坚持村民议事规则和“一事一议制度”,村上重大事情必须民主协商,尊重和听取群众意见,不得超越群众意愿而盲目冒进。新农村建设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决不能吹冲锋号,更不能打着办实事的旗号,以各种名目变相向群众集资、摊派、增加群众负担。四是坚持个别和一般相结合、实行分类指导。在具体工作中必须讲究工作方法,实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坚决反对一刀切、一鞭赶、一阵风现象。比如在村庄建设中要尊重民俗、彰显民风、体现特色、保持风格,反对“一个样板按到底,家家户户一个样”的模式化建筑。五是坚持引导和扶持相结合,发挥两个积极性。要充分利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大好机遇,努力奠定“三农”工作的基础,依靠农民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创业精神,调动起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不能靠上级包办代替和单纯等、靠、要的思想,让惠农政策和自我努力互为一体,发挥共建的效益。
  各级要切实履行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的政治责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一定要吸取大跃进、穷过渡时期的教训,坚决反对强迫命令和长官意志的瞎指挥,切不可重犯“左”的错误,让老百姓遭殃,切实尊重群众意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强农惠农政策的效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干、一环扣一环地落实,用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内在力量,全面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责任编辑:秦玉珍]
其他文献
摘 要: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契约关系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目标不相容是造成政府公信力递减的主要原因。契约理论认为,民主政治模式下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包含多个层面的契约关系。如果排除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发展阶段和国际政治环境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仅从契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政府与公民间的契约是天然的不完全契约,并且存在“目标不相容”、“信息不对称”等委托代理问题。可以通过自我执行机制与激励策略修正政府与公民间的契约
摘要:“生态人”理念是生态伦理学家在整体主义、和谐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更加符合人类本质的理论设定。“生态人”是人在全面发展过程中“量变中的质变”;“生态人”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推动了“人—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人;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定位;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6-0040-0
[摘要]在一个三重叠加一次转型社会的当今,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作为职业技术教育范畴的高等职业教育,建构什么样的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怎样培养社会需要的当今人才和未来人才,如何使其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给予了一个科学解读。高职教育在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过程维度上应具有的状态,对我们发展高职教育、确立办学理念和组织运作教育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
摘要:“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作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命题和任务,突出反映了我们党对自身建设历史经验与现实状貌的深刻总结和理性把握,其本质在于倡行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价值取向和行动原则。使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真正立基于科学,立基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客观规律之上,从而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求全党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勇于探索、求真务实,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
摘 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是信仰大众化,它既是理论大众化的升华,又是实践大众化的动力。“向文而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本原指向,“以理服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主导机制,“以文化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重要资源。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文化品格不是“价值无涉”,而是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要兼备文化指向、兼循文化逻辑及兼顾文化资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
[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坐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历史地解答了社会主义代替或跨越资本主义的问题。但如何把社会主义与审场经济有机统一起来,仍是当今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这个难题的实践解答和理论发展,它确认了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由和谐经济、和谐政治、和谐文化与和谐人所构成的有机体。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
摘要:提升政府效能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融合下的电视问政为公民在场参与政府效能评价提供了可能,经由现场直播和场内外互动形成的舆论压力及其引发的行政问责,成为公共部门提升政府效能的驱动力。公民在场、媒体融合和行政问责构成电视问政提升政府效能的运行机制。电视问政的优化应积极介入公共服务项目的事前协商,构建“事前协商-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的一体化平台,实现电视问政对政府效能提升的全流程
[摘 要]司法是法治的维护者,司法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法治得到维护和实现的程度。目前,影响司法公正的主要是立法、审判和管理等制度方面的因素。要促进和实现司法公正,应完善立法,逐步实现司法独立、确立司法权威,完善司法监督体系。  [关键词]法治;司法;司法公正  [中图分类号]D92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11-0089-02    一、法治与司法公
摘要:作为城市管理创新的“网格化社会治理”,是近年十分流行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但网格化治理渗透了“管制型思维”,实质上有悖于法治与民主的方向,应当受到合法性考量。更优化的社会治理,必须发挥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建立法治导向、民主协商、文化融入的新型治理模式。  关键词:基层社区;“网格化”社会治理;协商民主;法治中国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6)
摘 要:现代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由于自身的局限,越来越限制公民身份潜能的发挥。基恩·福克斯在反思现代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二元结构假设的基础上,回应西方各种新社会运动诉求,提出了以居住地为范围,以宪政爱国主义为认同,以整体公民身份为内容,以强制性投票、社区服务、公民收入为促进方式的后现代主义公民身份思想,试图克服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的理论局限,实现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当代转向。  关键词:公民身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