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对比手法凸显戏剧性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du38sbf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2000年7月全新改版之后推出的一档演播室谈话节目,每次时长60分钟,为目前中央电视台播出时间最长的严肃节目。它以时代前沿的思考,重量级的嘉宾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构成其独特魅力,据央视索福瑞调查结果显示:《对话》栏目已经成为央视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栏目之一。
  《对话》的节目定位是关注经济生活的经济界精英人士。在媒体都追逐于平民化的时候,《对话》独树一帜,将节目的主要收视群体定位于精英,与媒体谈话节目主流——平民化形成强烈的对比,旨在用谈话的形式,使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互动,共同来谈论一些热门的财经事件和财经人物。①
  而《对话》最突出的特点则是对比,它以对比的方法贯穿整个节目的策划、选题、组织全过程,从而真正地形成“对话”。所谓对比,就是将要描写的对象用两种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相互对照衬托,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加强印象。《对话》栏目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节目的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娴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
  本文将从话题的组织、嘉宾的选择、节目的风格三个方面来探讨对比是如何在《对话》中凸显节目戏剧性效果的。
  
  一、以对比手法设置问题悬念
  
  1.话题选择上,强调素材的冲突性。
  《对话》的主要收视群体是关注社会经济生活的精英,围绕这一定位,《对话》常常选择反映当代社会热点的经济现象和经济人物作为节目主体。其话题大致可以分为经济类和非经济类两大部分,经济类占70%以上的比例。
  但是,不管是经济类节目,还是非经济类节目,《对话》在话题的选择中,都强调素材的冲突性,它往往选择具有戏剧化的素材,讲一个故事给观众,从而增加节目的感染力。众所周知,在节目中加入冲突性、戏剧性的内容历来都是电视节目吸引人的铁律。而选择富有戏剧性因素的话题并挖掘、展现话题中潜在的冲突,则是谈话节目的基本技巧。较为激烈的交锋,一方面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另一方面也能使谈话深入到谈话的核心。②因此,电视谈话节目不仅不回避冲突,还尽一切可能加强、渲染、表现这种冲突。《对话》在选择话题时,就首先看话题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录制中是否拍到矛盾或者有无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
  2.在结构安排上,运用对比手法设计节目形态。
  《对话》节目时长为60分钟,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减少审美疲劳,《对话》在结构安排上采取上下两个半场的播出形式,常常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或者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对比来强化节目主题,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例如,《对话俞正声》是一期展示湖北在中央“中部地区崛起”的整体战略下,如何打造“中部地区的战略支点”的思路和做法的节目。节目上半场为“成就篇”,主要是湖北省成就和先进做法的展示,这一部分通过对湖北省已经解决或正在着手解决的难点的分析,充分展示湖北省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展示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意义和底气。
  节目下半场则是“问题篇”,侧重对湖北省当前面临的新问题进行探讨,由俞书记提出自己在湖北发展过程中比较困难,并希望大家提出建议和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请现场观众,包括本地名流、各方专家、各界乡亲给湖北献计献策。
  节目的整个设计结构由成就和问题两部分构成上下半场的对比,既展示了成就,又提出了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湖北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受众在一个小时的节目里获得全面客观的信息,同时结构上对比鲜明,层次清晰。整个逻辑结构按照先正后反、正反对比,最后提出解决方法的方式展开,符合认识问题的一般程序,利于受众接受信息。
  
  二、以对比手法形成“对话”的“对垒”
  
  嘉宾是每期节目的主体,嘉宾的现场表现常常能左右节目的成败。《对话》的嘉宾通常是商界成功人士和热点人物。在嘉宾的选择中,《对话》侧重运用对比来展现冲突。因为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化。因此,《对话》常常把嘉宾放在矛盾中去展现,重视从矛盾冲突中去挖掘内心,用矛盾冲突去体现、深化嘉宾的思想中蕴含的时代精神。
  但《对话》中的冲突又不同于戏剧中的冲突,它不强调表面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更为关注的是经济界人士对于重大敏感经济问题的深层思考,挖掘深层的观念冲突和价值冲突。其冲突是隐在的,深层的,客观的,在表层的人物冲突上进行深度挖掘,以冷静客观的方式引导观众去体悟深层突破。③
  《对话》节目善于组织冲突,展示冲突,对每一种冲突都展示了精彩而丰富的内容。在具体操作中,《对话》的嘉宾一般分为主嘉宾和次嘉宾,主次嘉宾的选择上以能够构成对话的双方为主体,双方往往具有强烈的对比性,构成矛盾的双方,在观点上具有激烈的碰撞,能够营造出很好的戏剧效果。嘉宾、主持人、现场观众碰撞成趣,往复回流,节目因为人物的丰满而充满人文色彩。
  
  三、以对比手法形成风格上的情理交融
  
  1.主持人形象塑造——理性与幽默的完美结合。
  主持人形象不但会影响被访者的访问状态,也是节目是否能够实现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话》在选择主持人上,有契合自身特点的考虑。从内在修养来说,《对话》选择的通常都是比较知性的主持人,像张蔚、陈伟鸿等,他们首先都懂经济,且思维缜密,思路连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真正的社会精英,如果没有深厚的修养,将无法直面嘉宾,形成“对话”。从外在表现来说,《对话》的主持人都是语言风趣幽默的人。因为商场如战场,经济领域的话题通常会比较严肃,揭露的问题也比较尖锐,而每位嘉宾的创业经历也必然是一个艰辛的历程,若主持人不能用比较活泼的言语调动场上气氛,节目看起来就会很压抑。④
  现在《对话》栏目的主持人是陈伟鸿,他给我们展示的首先是一个深谙经济运行规律的稳重成熟的形象,他和嘉宾就经济界问题进行深层探讨,并进行引导,从而在主次嘉宾之间,嘉宾和现场观众之间形成一个交流的对话场,使各位嘉宾就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交锋和碰撞,以求挖掘出各自思想中最为本质最为独特的东西。其次,陈伟鸿又是一个幽默风趣、反应敏捷、具有很强观察力的主持人。在节目现场,他常常妙语连珠,以形象的比喻,或者充满智慧的笑料将节目调剂得丰富多彩,其主持风格使节目既有深度,又“好看”,使观众在接受经济信息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解说词语言风格——思想的深邃和表达方式的活泼。
  《对话》作为一档经济类谈话节目,最大的特征就是内容严肃,偏于理性。为了避免理性过于沉闷的倾向,《对话》解说词的文案设计上采取活泼幽默的风格,有意加入一些情感因素,调动观众的收视欲望。
  例如,《你vc了吗?》在文案设计中,围绕夫妻关系谈风险投资,把项目方比作要嫁入豪门的魅力女子,投资方则是腰缠万贯的钻石王老五。把项目方陈述自己的优势期待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比作妙龄女子寻求嫁入豪门;把风险投资方与项目方在投资中的种种经济关系比作婚姻中夫妻双方的财务问题。
  风险投资与项目方二者一个罗敷有情,一个使君有意,观众也在期待着一场皆大欢喜的美好姻缘。谁知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三个创业团队的项目展示全被投资商无情“砍”掉,把一场春意融融的相亲变成了血淋淋的杀人游戏。
  通过这种手法,从而使整个节目妙趣横生,把晦涩的经济理论问题用形象的夫妻比喻深入浅出地引出来,既满足了经济界精英人士的审美诉求,也满足了一般受众了解信息的欲望。内容上的理性和形式上的感性,思想上的深邃和表达方式的幽默活泼相得益彰,形成了强烈的戏剧效果,起到了抓住观众“眼球”的目的。
  3.电视语言的综合运用——以节目包装强化对比效果。
  《对话》节目在传播中不仅运用语言等主要传播手段,还运用了体态语、影像照片等手段强化对比效果,形成节目冲突。
  例如,《你vc了吗?》在节目录制过程中,节目组以往对于所有嘉宾的要求是着正装,但是现场的两位主嘉宾沈南鹏和丁健作为风险投资人,他们更倾向于随意和冒险,具有不拘小节的风格。录制时,《对话》节目摄制组破天荒地第一次给观众展现了两位不打领带的主嘉宾。作为体态语的服装,在这里很好地向观众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风险投资人不拘泥于传统的一面,他们是更具有挑战性和冒险精神的一群人。随意的衣着和严肃的谈话内容也形成了一种强烈对比,强化了戏剧性效果。
  在节目形式设计上,运用嘉宾背对背、现场辩论、问题问答等各种方式来对节目进行包装,从而强化对比效果。
  
  小结
  
  总之,《对话》栏目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之贯穿于节目定位、话题选择、嘉宾甄选、主持人形象塑造等方面,运用对比形成矛盾,营造戏剧性效果,从而全方位地成就了《对话》,使之成为中央电视台目前最具有竞争力的节目之一。
  
  注释:
  ①④蒋尧尧:《给思想一片飞翔的天空》,《艺术广角》,2005(5)。
  ②张红军:《论电视谈话节目创作的特色化》,《新闻知识》,2004(10)。
  ③冷冶夫:《追求故事化 提高观赏力》,《纪录片空间》,2005(8)。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据新华社北京2005年12月24日电:“中国大地上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有望在2005年的最后几天被彻底取消。”  据新华社北京2005年12月29日电:“据史料记载,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初形成制度。”  在2005年的最后几天,几乎所有媒体都是这样宣告“皇粮国税”的结束。“2600年”这个数字,似乎已成为“皇粮国税”历史年限的定论。不仅如此,在2004年3
期刊
《驻马店日报》创办于1986年,创刊初期乃至其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各种原因,《驻马店日报》在全省几次报纸质量综合评比中,始终处于后进行列,直到1998年底,仍然没有甩掉三级报的帽子,面临着被停办整顿的危机。1999年,报社新一届班子组成后,报社党委把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新闻工作者队伍摆上重要位置,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解决了许多遗留问题,凝聚了人心,理顺了干部职工情绪,
期刊
随着2006年第二十三届“河南新闻奖”评选的落幕,“河南新闻奖”的各单项奖也名花有主。笔者不想就整个参评作品和获奖作品评头论足,也不想就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作学术上的探讨,仅想就本届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的评选发表一点感想和意见。  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化,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已成为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为了鼓励和检阅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每年取得的成绩,在“中国新闻奖”的奖项设置上专门设立了
期刊
3月6日美国奥斯卡颁奖典礼前后,《河南日报》娱乐新闻版策划先行,先后在两周内连续推出了27篇新闻报道、专栏、评论和背景资料,客观公正地展现了第7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全过程,让中国读者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奥斯卡。这组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和好评,尽管同时期省会其他报纸的娱乐版面也对奥斯卡进行了重点报道,但《河南日报》的报道却是其中最具规模、最有章法、分寸把握最好的。  策划,使《河南日报》在与都市报的
期刊
2006年4月17日,中央各大媒体在中宣部统一部署下,对林州市原康镇柏尖沟村原党支部书记许东仓的先进事迹进行集中报道。新华社报道的标题是《心碑》,《人民日报》报道的标题是《太行村魂》,《经济日报》报道的标题是《他的名字闪耀在太行山上》,《光明日报》报道的标题是《山村好支书许东仓》……全国近20家新闻单位集中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报道一个山村的普通党支部书记许东仓,使这一典型先进人物形象迅速传遍
期刊
和以往相比,中央电视台2006年的“两会”报道亮点更多,突出表现在栏目设置和节目内容更加以人为本、更加尊重观众收视规律;运用品牌战略,扩大栏目知名度和影响力;电视网络互动,实现媒体联动效应;提案、议案和新闻实例结合,增加报道深度,避免报道平面化。    以人为本,尊重观众收视规律    有研究认为,普通观众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大约只能保证12分钟,超过这个限度,观众就会感到厌倦、疲惫,难以集中精神,传
期刊
当历史成为一种记忆,当记忆被淡忘,历史文献片的作用就是,打开尘封在时间隧道深处的记忆,让历史从中走出来,生动鲜活地上演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活剧展现给今天的观众,从而能给观众一个或者多个审视历史的角度,进而让观众形象地了解历史、获得感知。  历史文献片,当然首先要重“史”,但是,在厚重广阔辽远的历史中,“人”是最基本的因素,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史之“魂”。而如何去把握这史之“魂”,如何使史
期刊
作为河南唯一一家教育专业报,近年来,《教育时报》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在教育新闻宣传和报纸发行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被评为全省新闻系统精神文明示范单位,蝉联全省十佳报纸,连年被评为省一级报纸,报纸发行量两年翻两番,在服务全省教育工作大局、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树立先进典型、塑造河南教育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首《教育时报》创新改革的实践,引发了我对教育专业报宣传与发行工作的几点思考。
期刊
记者:当前,都市报的竞争十分激烈,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一家报纸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进而做大做强,都会锐意创新,运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去打造报纸品牌。《江南都市报》经过数年的不断创新,现在已经成为江西省日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南昌招招领先。请问,《江南都市报》迅猛发展的“招数”是什么?  王晖:南昌市只有190万人口,但南昌的都市类报纸就有6家。在这些平面媒体中,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的迅速传播,
期刊
2005年的夏天,被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电视“选秀”活动搅动得沸沸扬扬,来自央视的“梦想中国”,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星空卫视的“舞动中原”,还有各式各样的模特大赛、DV大赛、少儿大赛等,为郑州原本燥热的夏天又增添了另一种热度。由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主办的“新声带”影视歌手大赛在这场“秀”中,独树一帜,以其原创、新颖、平和、参与性强等特质,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电视活动中脱颖而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