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拳理的佛学智慧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6031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读王壮弘先生《水性太极拳讲记》,书中多次提到太极拳是佛家拳,佛经是最好的太极拳理论,释迦牟尼是最好的太极拳老师。初读此谈话,觉得匪夷所思,甚是迷惑,后接触一部分佛教经典,了解一些佛学基础常识,方始知王壮弘先生所言真实不虚,是这位太极拳名家实修亲证所得出的关于太极拳究竟意义的结论。下面笔者根据实训谈点学习体会。
  一、太极拳的宇宙观与佛门宇宙观相似。佛家认为宇宙一体,万物皆备宇宙信息,一微尘里、一毛端里有宇宙,宇宙外有宇宙。宇宙内有宇宙。这个宇宙观念指导并派生了太极拳的太极观。太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字下面一点意为任何大都由极细小构成,脱离小不成其大,而极则是穷尽到无可穷尽,故致广大,极精微。太极拳正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拳,太极拳者把大自然当大宇宙,人体当小宇宙。小宇宙的物质(人体)与精神(神、意、灵)的演练必须适应、顺随大宇宙,这就是天人合一,拳我不二,随机顺势,顺性顺德,从外到内、从内到外求得人体物质与精神的高度和谐稳定,身体与心理就调理顺和,疾病就跑了,健康就来了。
  二、用意是训练太极的要核。太极拳训练的意念为先符合意念主宰一切的佛学的本体观。佛家认为:一念三千,一念千山随行,一刹那,一弹指,一秒钟,在很短很短的时间内,可产生三十二亿百千念,一刹那里九百生天。一念可周遍虚空,可达五湖四海,一念如同一个信号发射台,它可以影响我们身心世界,影响他人世界,影响天地日月、山河大地,影响花草树木。在这个原理作用下,太极拳理论家们提出了一个众所共认的训练原则,用意不用力,因为意念的力量十分强大,不可思议,用意来带外形、来引动作,其动力源泉可得到不停的开掘,因而无穷无尽。故训练家反复强调意念主宰。
  三、性与相、理与事、因与果是佛家提出的分析对待事物并在实践上取得成功的六字真言。其主旨中“性”是第一位的、永恒的、不变的,相是千变万化的;事还可以因时间、地点、人物的差异而变化,而根本性的大道理是不变的。这便是万法不离其宗。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总是先有因后有果,从因到果由缘(即条件,意念是根本条件)来决定。太极拳的训练有千千万万、林林总总的动作、招式、套路、门派,这一切可视为“相”,而把“太极者无极而生”视为“根性”。人人皆有自性,“相”是用来证“性”演“性”的,若习拳者被千变万化的“相”所迷惑颠倒,迷失了根性,在大理上进退维谷,必定失败。太极的动作演练是“事”,而总原则则是“理”,此因不能结彼果。成功的练拳者,须始终把握住性与相、事与理、因与果六字里所透露的缘定智慧。
  四、净定中生慧。人心先须静而达净,即静而后定,定能才安。安而有所为。佛门主张人人皆有德慧,人人可开发自性性能而修成佛。不成者多是因为各种烦恼所造成的业障所致,心不能静,皆不能净,遮蔽了天性,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本至诚清明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意。太极拳名师们在授徒拳艺时会反复强调习拳者要保持心静体松,因为只有静到极处才能谓之净,才能没有名闻利养、没有自私自利、没有五欲六尘、没有贪嗔痴慢,一净则百骸松,松到透彻澄明。松到空灵明彻,则太极动作得心应手、得意忘形,必定如游龙入海、如鹤鸣九天、如日月行空、如大鹏展翅,自由自在,一招一式圆融究竟,练一次有一次之效果,练一次有一次之体悟,如此境界的太极拳哪里还分什么心与行、形与神?已经达成了心行合一、形神兼备,随心所欲、无为无所不为之境。自性一旦被开发而现,动作便随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就达到了“何期自性,本身清净”(六祖慧能语),因而一切俱足,能生万法,智慧充盈。拳家们认为太极拳训练应首练中定之身,修阴阳中和之体,如此可开发人体潜能,使人变得聪明通达,这决不是虚言与夸饰,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效果例证的现实存在。
  五、一门深入,长期熏修。佛家认为:一经通、百经通。佛经浩如烟海,仅《大藏经》三千部,中有八万四千法门,穷尽毕生精力数十年而难以通达。佛学的舍生求法者及历代的高僧大德总结出了“一门深入,长期熏修”的窍诀,坚持十年,必有所成。为此,佛门提出了以戒为师、以苦为师的原则。这正是指导太极拳家的修证法要。太极拳发展到今天,门派多、套路多、招式多、动作多,也称得上八万四千个法门。一个习拳者如何在相对较短时间内获得理想效果?除了肯吃苦训练,生活也应有所约戒(如戒烟酒、戒贪、戒嗔恨、戒痴、戒傲等)之外,就必须十分重视正见正法,不能被邪见邪法所扰乱。其中“一门深入,长期熏修”之要旨与中国儒道之哲人所主张的“教之道,贵以专”、“精于一,万事毕”、“一通百通”不谋而合。以北京的太极拳家魏树生先生为例,他在汪永泉师的指导下艰苦探索杨健侯的太极秘传精髓,经过十年穷力治疗了他的各种疾病,后继续探索将近半个世纪,总结出“神视凌空点运行,意纳胸吞背气呈,手移足出已不知,奥妙尽在时机中”的训练要诀,实证并丰富了杨式太极拳的理论,对杨式太极拳的习练者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在太极拳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魏先生现年已八十大几,依然精神健旺、头脑清醒、身体健康,令习拳者与不习拳者皆赞叹不已。
  佛法甚深微妙,太极拳广博精深,余之证悟甚少。笔者浅识谬言,以期引起人们开拓思路,深入探讨。
其他文献
尹大居、尹二居弟兄俩有大鸿拳双雄之称,乃江苏丰县欢口镇东北尹庄村人,是丰县大鸿拳鼻祖张健的孙子张振邦最得意的弟子,深得邦公大鸿拳之真传,并将大鸿拳练得出神入化、运用自如
1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体育彩票工作会议传出消息,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中国体育彩票发行20年来累计销售8781亿元.筹集体育彩票公益金2484亿元。1994年至2013年,体育彩票公益金
一、鹤舞势  1?郾立正姿势,两脚尖摆成外八字,脚跟靠拢,两臂自然垂于体侧,呼吸自然,目视前方(图1)。  2?郾左脚向左横开一步,两脚间距比肩略宽(图2)。  3?郾两脚跟略外展,屈膝下蹲成马步。两掌握固,屈臂上抬于胸前,两肘平肩,拳面相对,拳心向下;同时,将气提至胸间,目视前方(图3)。  4?郾两拳及前臂内旋,伸指成掌,掌心向前,掌尖相对,虎口向下(图4)。  5?郾两掌向前推出,直至双臂伸
何谓“碾脚”?碾脚是太极拳步法之一种。吾师陈龙骧大师释之为:“以脚跟作轴,脚尖外展或内扣,或以脚前掌作轴,脚跟外展。”可见,“碾脚”是以一脚脚跟或脚掌为轴,脚尖或脚跟内扣或外摆旋转的一种步法。既为步法,有的人又将之称为“碾步”。  杨式太极拳步法歌云:“坐曲撤碾钓副插,连仙分翻垫塌绞,斜敛追冲十八步,轻灵转动捕鼠猫。”“碾脚”在杨式太极拳步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碾脚”在太极拳中运用十分广泛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半球脑肿胀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其早期行开颅减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本组199例急性外伤性半球脑肿胀患者均早期(伤后24h内)行开颅减压术,选取年龄、性别
要有蔑视敌人、视大若小、视强如弱和敢于拼搏与压倒一切的气概。有了这种胆识,在临场时便可以产生一种无形的威慑作用:有了这种胆识,才能够沉着应付和不会因为对方的强大而手忙
脑膜癌病(meningeal carcinomatosis,MC)又称脑膜转移瘤、柔脑膜转移或癌性脑膜炎,是恶性肿瘤细胞转移并弥漫性浸润软脑膜、蛛网膜下腔,临床表现为脑、脑神经和脊髓受损的症状,占所
民国时期,丰县赵庄西北2公里有个尹楼,尹楼有个姓冯的中年男子,因他个头大、饭量大、力气大、傻平乎的,人们都叫他冯大傻。他虽然有力气,干起活来一人能顶仨,可是小户人家找短工都
期刊
拳书云:“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太极拳中的“折叠转换”呢?许多名家都曾对其进行阐述。如曾乃梁认为折叠转换是太极拳动作之间的衔接问题;吴文瀚认为折叠转换是针对推手而言,是指导推手的原则;张全亮认为折叠转换是太极拳运动的一个基本规律,每个式子都应该有折叠转换;赵幼斌和傅清泉认为折叠转换的目的就是因敌变化示神奇;刘伟认为没有折叠转换就没有太极拳;已故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认为不懂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