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人间的老电影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iaohui8709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见天日
  2001年10月的一天,香港电影资料馆的职员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男子的声音:“我这里有一批先人留下的电影资料,你们来看看有没有用,有用就拿走好了。”顿了顿,男子又说:“对了,还有一套影片拷贝,叫《孔夫子》。”
  平日里,资料馆也会接到很多捐赠者的电话,但这天这个电话却有点不寻常,“孔夫子”这三个字引起了资料馆工作人员的注意,“诗人导演”费穆在1940年曾经拍过一套同名电影,历经半个世纪的战乱动荡,那套影片失传已久,捐赠者说的会不会就是那套?
  香港电影资料馆的节目策划主管何思颖清楚记得,那是同年的11月24日,资料馆专门派出搜集组和修复组一行五人前往“侦查”。他们先来到捐赠者位于湾仔的家,搜到一些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电影画报、宣传单张之类,并无惊喜发现。
  之后他们再随捐赠者到尖沙咀搜寻那组胶片。当工作人员接近那堆胶片,闻到阵阵杏仁味,大家不禁心头大喜,因为只有早期的硝酸底片才会发出这种味道,说明这个胶片是上世纪早期的产物,凭名字和胶片年代,基本能判定这正是费穆的那套《孔夫子》。
  当时捐赠者已经将拷贝整理放成一堆,除了正片底片、声片,还有一些零碎的胶片碎片,锈迹斑斑的胶片铁盒铭牌上印着“孔夫子”三字。由于年代久远,这些硝酸底片已经黏合成一团,它在尖沙咀这个小阁楼里,静静躺了超过半个世纪。
  早期硝酸底片十分不易保存,燃点低,经常会在放映机上放着放着就自燃,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描述二战时期的近作《无耻混蛋》有一幕剧情是女主角把纳粹军官骗进电影院,然后用一根火柴点燃胶片,熊熊大火瞬间便把整个影院吞没掉,那种胶片正是硝酸片,这足以说明它的易燃性。以香港潮湿闷热的气候,《孔夫子》的硝酸底片能存放超过半个世纪,简直不可思议,“好像冥冥中有天意一样”。何思颖说。
  
  《孔夫子》往事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入侵上海租界为止,上海租界变成了一个由沦陷区所包围的孤岛。孤岛偏安一隅,经济得以短暂歇息,电影业也从此前的萧条恢复过来,形成了表面的繁华。1939年张善琨导演的古装故事片《木兰从军》契合了当时的时局氛围,在娱乐观众的同时也触动了他们的爱国情怀,电影异常卖座,也掀起了古装片热潮。就是在这个热潮下,费穆连同热心的商人金信民、童振民等成立民华影片公司,筹资拍摄古装巨片《孔夫子》。
  费穆编导《孔夫子》目的是在于将孔子从神坛拉下来,还原成有感情的血肉之躯,费穆当年写道:“孔圣人和孔夫子根本是两个人格。‘孔夫子’是一个诚笃可亲,完全人格的学者与君子……‘孔圣人’是后世学者将他神格化的创造物。”拍摄孔子,表现其“凄凄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的一生,在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也能引起志士仁人的共鸣。
  费穆出了名的慢工细活,这部民华公司的创业巨作,一拍就拍了一年时间,当时一部影片投资约为8000元,但《孔夫子》则用去了16万元,严重超资。影片于1940年圣诞节前夕在全国公映,当时古装片热潮渐渐消退,虽然影片在公映后口碑甚佳,但始终敌不过市场现实残酷,上映大概一个星期后便匆匆下线。此后胶片底片一直存放在上海联华营业公司的片库。香港电影资料馆查阅过上世纪40年代的《申报》,发现影片在抗战胜利后1948年的8月曾重新上映过一次,当时为了照顾市场,片商曾自行对影片进行剪辑,费穆对此大为不满,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个启事表达抗议,重映也就匆匆夭折。这是该片最后一次公开放映的消息,此后历经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孔夫子》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当中,无迹可寻。
  半个世纪以来,包括当年民华的老板、影片的监制金信民也一直在苦苦追寻该片的下落,也一无所获。金信民的女儿,一直长居香港的金圣华撰文回忆:“听父亲说,多年来,各方人士都在努力搜寻,到香港找,去南洋找,但《孔夫子》仍杳如黄雀,无影无踪。”金圣华也是在2007年接获林青霞的传真告知,才获悉《孔夫子》胶片在香港被发现的消息,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
  关于这套胶片为何会沦落到香港,最初拥有者是谁,那些正片之外的碎片何以形成,那名至今仍不愿意对外透露身份的神秘捐赠者表示也不清楚,这套胶片是他在清理其叔父遗物时发现的,这套胶片甚至也不是由其叔父拥有,他叔父也是由先人那里辗转易手得来的。当资料馆的搜集组问及这位捐赠者的经历以及他叔父的身份时,他也只字不提,“就当是一份从天而降的礼物吧。”他说。
  
  十年修复路
  何思颖形容《孔夫子》的修复过程好比CSI做侦破一样,充满了曲折传奇。2001年拿到胶片时,部分的光学声片严重黏合在一起不能分开,硝酸胶片分解也让正片胶片变坏,那一堆影片的碎片也杂乱无章,无从下手。多年来,香港电影资料馆对影片的修复几乎是束手无策,只能做做影片相关的历史资料搜集。
  “破案”转折点是在2008年,经熟知行情的行内人介绍,香港电影资料馆辗转找到了意大利著名的影片修复工作室L'Immagine Ritrovata,这个工作室隶属于博洛尼亚电影档案馆,是全球知名的电影胶片修复公司,曾替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基金会成功修复过意大利电影大师卢奇诺·维斯康蒂作品《战国妖姬》(1954)等影片。
  L'Immagine Ritrovata对《孔夫子》采取的是“全浸式湿印片技术”,他们首先将黏合的底片全部浸泡在特制的药水里,药水在不损害正片的情况下,让黏合的胶片分解开,迈出了修复的第一步。胶片分开后,略作处理,翻印出一条新的底片,这被称之为安全片。之后所有的修复工作都在这条安全片上展开,技术人员除了要处理画面上的划痕、斑点外,还要修复声音,声画同步,最后印制出新的拷贝。
  这还不算大功告成,何思颖说整个《孔夫子》修复最难之处是在那些神秘的胶片碎片,这些碎片共计9分钟,是谁剪的、它原先是放在正片胶片的哪个位置,不得而知。经过一番资料搜索,电影资料馆找到了《孔夫子》1940年底上海首映前出版的电影特刊,里面刊登有《孔夫子影片说明书》,几乎就是一个分场剧本。香港这边根据说明书反复思量和调整整理出安插碎片的位置,远隔重洋指挥意大利那边进行碎片的插入、合并。
  “意大利修复工作室那里没有华人,他们不懂中文,所以沟通相当麻烦,后来他们找到一个当地华人作为沟通的桥梁,后期的修复工作进度才加快了。”何思颖说。
  《孔夫子》的修复之路艰辛漫长,耗费的不只是人力,更花费了巨额的物力。何思颖介绍说,《孔夫子》在10年的两期修复工程里前后共花了70万港币,作为香港政府管辖的职能机构,每年预算有限,像这样要斥巨资送到国外深度修复的,只能平均一到两年修复一套。“有历史价值的影片实在太多了,作为政府公益机构,我们又不能随便向社会集资,感到非常遗憾。”何思颖的语气中透出了无奈。
  
  修复之道,在于还原
  一套年代久远的电影胶片,要将它修复到什么模样、恢复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不同年代、不同地区对于电影修复这个概念的理解都不一样。
  据资料馆修复组负责人介绍,电影修复的工作早于上世纪中叶便在美国开始,在1950年代以前,电影胶片广泛使用的是燃点低的硝酸片,俗称易燃片,不易存放,胶片存放了一段时间后要重新上映便需要对拷贝进行修补工作。当时人们对胶片修复还没有形成理念,修复时对原作的改动随意性很大,每个片商几乎都可以任意删改。为了讨好观众,当时胶片修复偏重于画面润色,甚至为了画面清晰强行描边锐化,伤害了电影原意。何思颖拿出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大师弗里茨•朗(Fritz Lang)1927年科幻名作《大都会》举例,80多年来,由于美国发行商不断对胶片进行删改,原作面貌几乎面目全非,在此基础上历代不断出现的修复版本,均未能准确还原导演原意。直到近年在阿根廷发现的首映版本拷贝,才让这部作品有了“还原”的可能性。
  香港电影资料馆馆长林觉声向我们谈及电影修复的哲学,首先便提到了“还原”的概念。还原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还以电影胶片最初本来的面貌、本来的颜色。电影胶片经过岁月的洗礼,颜色走样不在话下,胶片拷贝又因为各种原因衍生出各种不同的剪辑版本,修复的哲学就在于还其本来颜色、恢复其本来面貌。例如这次电影资料馆修复《彩色青春》一片,便根据留存下来的电影海报、剧照,确定影片的原始色调,但这还不足够,资料馆还参考了多部上世纪60年代同时期的彩色电影,揣摩当年电影人的用色习惯,以此作为修复色调的参考。
  “还原”的另一层意思是,要还以最符合导演、电影人原意的剪辑版本,林觉声向我们提到一个例子,去年他们修复香港导演唐书璇作品《董夫人》的时候,遇到颇棘手的问题:这部电影最先在美国首映,之后才折返香港公映,便有了两个不同的剪辑版本,甚至颜色也不一样,哪个版本才是“善本”?资料馆请来了唐书璇一起参与修复工作,最后修复的版本甚至与上述两个版本皆不同,原来唐书璇对此前的版本都不满意,在修复时,他干脆也对影片动了剪刀。林觉声认为这样也是可行的,尊重电影人的创作理念,也是修复工作中特别要注意的一点。
  修复哲学之二是“可逆性”。 林觉声介绍说,由于修复的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一旦有新的技术出现,原先修复的成果可能便要推倒重来,这时候已修复的胶片必须能逆回到初始化、未修复的模样。像这次《孔夫子》的修复,迄今为止资料馆认为只达到了80%的完成度,胶片碎片还有两段未能确定准确位置,当年剧照中出现的“天下太平”一幕也没有找到对应胶片。一旦将来有新的资料出土、新的技术出现,《孔夫子》也会全部推倒重修。
  修复永远没有完美状态,并不代表着修复工作就不能进行。林觉声坦言,此前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当时大家都认为一定要有足够完整的资料才能着手修复,这是错误的。在现有所能掌握的资料基础上就可以着手修复,分阶段不断修复,更利于影片的不断完善,像这次《彩色青春》的修复迄今仍缺失部分场面,“我们正在竭力追寻所缺部分,以期展开第二阶段修复工作。”林觉声说。
  修复既没有终点,也没有开始,随时都可以开始,这便是修复哲学之三。
其他文献
炳胜  白切奄仔鸭  奄仔鸭是在珠三角和海南各地都有人养的一种“走地鸭”,从小在淡水湖边长大,不仅不喂饲料,而且只吃湖边的小蚬,因此肉质有着一股清香。炮制的方法也很简单,只需要在鸭肉上抹一点盐,然后用白切的方法做好,就可以上桌,清香扑鼻,肉质香嫩,吃完肉以后再咬吮一下鸭骨,有更鲜甜的滋味。  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冼村路2号首府大厦1-4楼  020-38035888  推荐:白切奄仔鸭,RMB58
期刊
董洁与窦骁?把这两个名字联系在一起,除了都是张艺谋一手挖掘出来的演员,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关系,这两个差了8岁的男女,在娱乐圈却像离了几个光年的距离。十足文艺范儿的霍建起,拉来他俩演了一部叫《秋之白华》的电影,坚信两人身上的特质会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从合作之初的疑惑,到合作之后变挚交,冷静如冰的董洁,热情似火的窦骁,在剧中把彼此融化得刚刚好。  这就是霍建起的电影格调,冰火两重天。  董洁一边化妆一边接
期刊
川菜给外地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麻辣,但要以之一概而论的话,未免有失偏颇。川菜早就得到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评价,是几大菜系中最重视调味艺术的。行内曾经有笑话——粤菜师傅每天得起个大早,到市场上采购最新鲜的食材,川菜师傅却可以睡到日上三竿,赶晚集去买打折食材——便是说川菜靠调味,食材的新鲜度倒不是最重要的。但这个笑话在今天要过时了,起码在凉菜这个领域,川菜厨师对新鲜食材的要求甚至不下粤菜。  杜非
期刊
有一道菜,是我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做一次的。每次去做时,都缘于想念一个人——我那已经登上天国的父亲。  老爸抱病时,最喜欢、也经常吃一道菜,而这道菜,也是受他传教而袭的。说白了,就是普通的一道“老少平安”:鱼肉和豆腐混合了,加点蛋清拌匀再去蒸,细软细软的。没骨头,适合小孩;没硬物,适合老人,得其名。  以前自己做这道菜,都坚持买回新鲜的鲮鱼肉,用刀刮出鱼蓉,而小刺则黏在皮上。加少许盐和水,用筷子搅拌便
期刊
芝士这东西并非本国产物,小时候在西方童话故事或者动画片中看到但吃不到。芝士看着就像天上的浮云,还有棉花糖般的香甜似的。因此感觉它是一种鲜黄色、吃起来又香又甜的东西。可爱的老鼠冒着生命危险去老鼠夹里偷吃,一定很好吃。曾经还把芝士和牛油搞混了,第一次吃了块牛油到处去吹嘘自己吃了芝士,如何香甜软滑,被人指出错误还和人争得面红耳赤。在20几年前的经典港剧《大地恩情》中有这么一个关于芝士的情节(又暴露年龄了
期刊
我从小就对蒙面的男人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当然前提他不是恐怖分子,不是阿拉伯人,不是马贼,也不是医生。这种崇拜源自小得不能再小的时候看的电影《佐罗》,那位老帅哥阿兰·德隆现在没了消息,估计住在法国哪家疗养院里做白日梦。平时是普通市民关键时刻做超级英雄的故事套路已经被好莱坞用滥了,当我的包里揣着一本《蒙面骑士》坐在咖啡馆里时,闺蜜笑得像得了帕金森症,“你太虚无了。”她说。  她说得没错,我一拿起《蒙面骑
期刊
麦玲玲*自幼跟随名师学习术数,尤其精于分析感情事宜,经常往来于国内及东南亚各地做风水勘察及术数分析。  麦氏多年来推出不少著作,并经常接受主流媒体的访问及主持玄学节目,深受海内外欢迎。玲玲老师微博:http://t.sina.com.cn/88mailingling    张柏芝与谢霆锋相识相爱结婚生子,11年的感情基础,如今突然闹婚变,甚至传出柏芝一度以自杀威胁霆锋不要离婚的消息,让千万网友发出
期刊
绝对伏特加:瓶身72变  在资深饮家眼里,伏特加这种经过多重蒸馏与过滤后淡得像水那样的酒液实在没什么值得饮用的,但绝对伏特加在“把自己塑造成好像人人都想喝的样子”方面的功力让它足以在传播史上留名。从安迪沃荷开始,已经有近400位艺术家先后为绝对伏特加设计酒瓶。而公司每年推出的限量版,更是高居藏家们必买榜单的前几位。  去年冬季推出的Absolut Glimmer绝对闪耀限量装,是绝对伏特加首次改变
期刊
很多没有亲自品尝过用来酿酒的葡萄的人,都听说酿酒用的葡萄不好吃,非常酸。但这是一个误区,酿酒葡萄实际上都很甜。根据葡萄酒的发酵原理——糖经过酵母的催化作用,产生酒精、二氧化碳以及化合物。所以没有足够的糖分的葡萄,难以酿制出足够酒精度的葡萄酒。  这也是酿酒师要不断测试葡萄的糖分含量来决定采收葡萄的日期的原因,也导致了每年的采收日期都不一样。酿酒师还会在已经发酵的葡萄酒汁里添加同一批采收的葡萄原汁,
期刊
晚上的广州街头,灯火璀璨的夜景闪烁着都市人的迷离。倒退的树影,渐行渐远的路灯,仍消不去街头喧闹的余温。一掠而过的身影,充满着自信与活力,原来是疾速前行的奥迪A3 Sportback,穿梭在大街小巷中,灵动自如。或许你会问,拥有纯正德国血统的全进口奥迪A3 Sportback最让人心动的是什么?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就是那份深藏在骨髓中勇于突破常规、追逐自由的力量。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悸动,是对信念的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