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wer400l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烈日炎炎的海南岛农田里,在广袤肥沃的松花江畔田野上,有一位40多年像候鸟一样迁徙的人——他没有闲暇,四季育种;无畏艰辛,一生奔波;心系“三农”,甘于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他,就是《黑龙江日报》1989年9月19日头版头条刊载的,《“泥腿子”闯进了科学宫》的农民育种家、全国劳动模范——刘焕奎。
  时隔近30年,人们不禁要问:当年的农民育种家、全国劳动模范刘焕奎,到底人生如何?现今咋样了?
  让我们走近他,领略这位“三农”的功臣、粮食安全的守护神、农民育种家的靓丽风采。
  一次机遇
  点燃了希望之火
  刘焕奎出生在巴彦县富江乡振发村。16岁就完成了“高中”学业,在“史无前例”的高潮中,背着语录兜,随着上山下乡的人流,回到了老家务农。其时1968年。
  他亲身经历了3年困难时期吃糠咽菜、忍饥挨饿的历史一幕,也耳闻目睹了父辈们“撅腰瓦腚捋垄沟,粗米糙饭不管够”的现状。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守着这黝黑黝黑、用手能攥出油来的黑土地,为啥还吃不饱饭呢?都说人勤地不懒,父祖辈们经年累月、起五更爬半夜地侍弄着庄稼,怎么就打不出粮食?国家早就颁布了农业八字宪法,这“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个环节,咱这做的都不差,粮食亩产怎么还在“纲要”(400斤)以内徘徊呢?到底哪疙瘩有问题,他很想弄明白。
  这个蔫了吧唧的半大小子,就这样带着他的“哥德巴赫猜想”,当上了农民。但他手里干着庄稼活,脑里却一刻也没闲着,苦思冥想着地里长粮食的事。
  转过年,队长看他肚里有点儿“墨水”,人干啥靠谱,让他当农业技术员。他决心利用这个机会,好好探讨探讨粮食问题。
  他严格按照科学要求操作。自打苞米窜蓼,就每天在地里转悠,把住了苞米拔蓼关,圆满完成了育种工作。因所育种子质量好,得到了县种子公司赞扬。
  一年后,因工作出色,被抽到大队任农业技术员;1973年,又被抽调到公社种子站任站长。成了掌管一方种业的当家人。时年,21岁。
  是偶然?还是必然?
  从此,这位倔强的后生,沿着这条希望之路,便一发不可收了。
  一张白纸
  浓墨重彩绘人生
  “一定要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种子!”这个信念像一粒顽强的种子,在他心中扎下了根,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它萌发。
  书到用时方恨少!面对农业科研,他,就是一张白纸!要想画出绚丽的画图,只有付出百倍的心血、千倍的汗水!
  自打当上农业技术员,焕奎就横下了一条心,一头扎进了田地里和书堆里,像饥饿的人扑在了面包上。
  县图书馆、科研中心、大队、公社、县三级种子站,但凡是有书可读的地场,都有他频繁光顾的身影。家里的事全撂给了妻子。煤油灯下,他把借来的书抄写下来。在实践中,他写下了2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和实验总结。
  有许多次,他在书店柜台前徘徊,兜里揣着家里卖鸡蛋换生活用品及给孩子补充营养的少许钱,其结果都是换回了心爱的书。回到家里如何面对抱怨的妻子和企盼的孩子,是可想而知的!
  乡里、县里有农业技术方面的讲座、培训,都不会缺少他;只要听说哪里有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他都会想办法先睹为快;只要有不懂的问题,都会跑到乡、县问个明白。
  书越读越多,可他总觉得不懂的问题也越来越多。1981年,当听说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招收第一批学员时,他毫不犹豫报了名。所在乡20多人同时报名该校,5年后毕业时,只剩他一人。因表现出色,被评为省级优秀学员。并在农广校建校十周年时,获授全国十佳学员。
  几十年来,无论是在村、乡、县农业科研岗位上,还是退居二线及退休后,他从未间断探求新知,也从未间断科研实验。培育玉米新品种已成为他的终身事业和永恒追求。他的实验基地一直承担国家和省、市农作物品种实验示范业务,并被评为“省级标准化试验点”,他本人也被评为省级实验先进个人。并于1993年获评高级农艺师。退休后又被评为省、市优秀老科技工作者;哈尔滨市创新、创业先进个人。所创办的玉米大豆研究所,被哈市老科协命名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知识,为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奋,为他铺开了通天之路!
  一生奔波
  南繁北育苦亦甜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一点儿不假。
  1973年,县种子公司选派他到海南育种,他慨然而允。
  可“南繁”一去就得半年,且要克服诸多艰难困苦。婚后不久的妻子和年近花甲的二老,都不同意他去。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踏上了“南繁”的路。
  这一去,拉开了他40多年“南繁北育”的序幕。
  上世纪70年代的海南农村,简直是原始的生存状态:
  生产力落后:浇地使用唐朝造、用脚蹬的水车;吃米用石窝捣;田间劳动主要靠人肩挑背扛……
  日用品奇缺,一物难求:灯油,食油,肥皂,甚至油盐酱醋……
  时时防天灾(风、涝、鼠、虫等);田间怕蛇咬;睡觉蚊虫扰;壁虎钻被窝;孤独、寂寞、炎热、劳累……
  高温下钻玉米地授粉,一干就是几小时。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脸上剌出血口,肩上晒出血泡……
  天灾不断,鼠害严重。几乎天天夜晚防鼠,人得不到休息,异常疲劳;有一年玉米灌浆期,却意外遭受了鼠灾,两亩多玉米,只收回大半袋棒子;一次玉米螟灾害泛滥,尽管全力灭虫,但也减产40%左右。
  母亲病危时,他无法陪伴身边,育种结束赶回时,老人家第二天就撒手人寰了;许多次,得知孩子有病却回不去……留下诸多遗憾。
  这些艰难困苦,都不能撼动这位年轻人钢铁般的意志。他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尝到了向育种家们近距离学习的乐趣。他已暗下决心:做一名育种家,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   第一次“南繁”,他就带回300多份各种农作物种子,开始了“北育”的实践。以后每年都会带回几百乃至几千份进行培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时,实验田没有了,实验经费断绝了。这无疑当头一盆冷水,怎么办?是就此打住,还是继续前行?他决心用自家的16亩承包地,自己掏经费,坚持育种。
  承包地做试验田?少收4000斤粮食,再交4000斤合同粮,育种每年总得千八百元的投入,这家怎么活?
  妻子当然拗不过他的牛脾气。埋怨归埋怨,她还是他最称心的助手,不管风吹日晒,总是忙活在试验田里。难怪焕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指妻子)的一半”。看来这话用在这样贤惠的妻子身上,还真名副其实。
  育种不但是复杂的脑力劳动,也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培育一个良种,用大海捞针来形容并不为过,因为往往要经过几千到上万个组合、数百次实验。一个省级区域品种,从设计、选育、繁育到区域推广,需要12年左右的漫长辛劳。且成功率只有十二万分之一,这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是严峻的考验,因此,许多人一生育种都无成果。
  可焕奎铁心要做那十二万分之一。从此,他的承包地成了试验田,家里成了不挂牌的植物研究所和义务咨询站。直至1995年,这个家庭农科所才正式挂牌成立,命名巴彦县玉米大豆研究所。
  目前,他家已拥有育种基地180亩:即南繁品种地10亩,北育品种地共计170亩。其中,原始材料圃30亩,品种展示田40亩,杂交实验鉴定圃130亩。
  1988年,他呕心沥血,历经14年培育的以早熟、高产、抗病、质优见长的“巴单1号”玉米新品种,在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会上以满票通过。其亩产高出当地3个当家品种15.5%,有6个省区及我省5个地区引种。
  1989年国庆节,他以全国劳动模范身份,参加国庆观礼。
  1990年,他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1991年转为国家干部,并被县种子站聘为技术员、繁育股股长、研究所所长、种子公司副经理。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而后又被聘为省种子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他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等70多项次奖励。
  但成功没有使他陶醉,他把成功作为了新的起点。
  一个信念
  甘为国家育良种
  从青丝熬到白发,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育种,但却做得风风火火,轰轰烈烈。
  继巴单1问世后,20余年间又相继培育出10余个玉米新品种:离岗前,又有4个新品种靓丽登场,即巴单2至巴单5。退休后,更是硕果累累,巴玉6至巴玉12相继问世。2015年以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感召下,更激发了他创新作为的热情和活力。他亲力亲为,率所内技术人员深入开展所育新品系与国外品种的分析比较,利用优势互补,集多方品种之大成,以达到育成理想新品系的目标。他每年做玉米杂交组合4500余份。年提交4个—8个优良品系参加省及国家区域实验。至今,后续品种仍源源不断:目前,有两个新品种(巴玉13和巴玉15),正在省种子局参加实验,即将审定,还有6个正在参加我省及全国区域实验。
  这些新品种,具有抗倒伏、增产潜力大的优势。2012年,适逢台风布拉万肆虐,瞬间给无数农田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但人们惊奇地发现,第二积温带大面积推广的先育335(美国引进)新品种,全部倒伏。而他的巴玉7、巴玉10、巴玉12等新品种却鹤立鸡群,屹立不倒,经受住了狂风暴雨的洗礼。
  专家总结:这些品种根系发达,抗倒伏,且同时具有抗病、高产、爱密、优质、适应机械化等特点及优势。它们的出粮率在90%以上,亩产1500斤以上。已累计推广1500多万亩,增产粮食10亿多公斤,创造社会效益10多亿元。近年年推广面积200余万亩,增产粮食1亿多公斤,增加农民收入一亿多元,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二、三积温带的主推品种。
  他的研究所不但为远近的农民提供网络及咨询服务,还每年召开种子田间博览会5次—6次,培训农民千余人次。所内每名技术人员每年下乡十几次,为农民做田间调查和技术指导,使许多农民掌握了选种、栽培等种植技术。并安置7名人员就业,其中下岗职工3人。每年雇用临时工千余人次,拉动了社会就业。而今,研究所已发展成为集科研、育种体系配套、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我省著名的民营科研玉米育种单位。
  他的事业后继有人。三个儿子相继参加研究所工作,孙子也就读农校,现已在研究所实习。大儿子担起了研究所所长职务,他担任荣誉所长兼顾问。
  他已到了退休年龄,该好好休息休息了。但他深知:种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他无法放下这块事业,依然奔波在“南繁北育”的田地里。
  由于多年过度操勞,身体已严重透支,疾病缠身。妻儿劝他安心养病,但他清醒的知道:创新无止境,高产无尽头。培育优质良种永远在路上。
  孩子们都还年轻,要有个主心骨。去年“南繁”遭遇水涝,将已七八个叶的玉米苗一夜之间夷为平地。在他的沉着应对下,重新播种,才确保了实验顺利进行。
  为此,即便带着病,他依然在“南繁北育”的队伍中。
  近日,他雄心勃勃地在日记中写道:“而今再立雄心志,探索科学誓不移。甘为国家育良种,初心不忘永擎旗!”
  40多个春夏秋冬,40多次寒来暑往,在如火如荼的希望田野上,留下了无数闪光的足迹。这些足迹至今还在倔强地、坚实地延伸着……
其他文献
日前,龙煤双鸭山矿业公司煤矿辅业总公司工会在强力落实困难职工帮扶措施中,以中国工会十七大精神为动力,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扶贫为工作统领,积极在强化基础工作,统筹规划目标和强化帮扶措施上将帮扶工作全力推进。  深入调查了解,精确识别建档。该公司工会结合企业实际,通过完善制度和周二、周四深入基层日,深入到职工群众之中,了解困难职工情况,严格按困难职工标准,准确界定解困脱困对象,按照“精准识别、
期刊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工会作为学院党委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履行四项职能,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曾两次被评为“市先进职工之家” ,荣获“市五星级工会”“省级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示范单位”称号。  特别是近年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工会认真贯彻落实《企业民主管理规定》及《黑龙江省创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工作百分考核办法》等有关精神和要
期刊
案情回顾:  2016年8月,陈先生应聘担任一家科技信息公司副总经理,约定每月工资标准为1.6万元。2017年8月,公司与其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今年4月初,公司董事会以严重亏损为由,决定调整公司组织架构,取消副总经理职位。4月12日,公司正式下发通知免去陈先生的副总经理职务。同时,通知他办理劳动合同解除及离职手续。  陈先生不认可公司的做法,认为此举构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遂申请劳动争议仲裁,请
期刊
省治愈攻坚专家组组长——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的新职务。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位中国药理学家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开启了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正面较量。  忙碌,已是常态。每天视频会、研讨会、团组会,填满了他的日程。但人们感受到更多的是他的科学严谨,有条不紊,疫情发生已五十余天,他带领团队不分白天黑夜辗转各个战场开展防控工作。  科学研判总结经验  及时与国内的院士、专家学者沟通信息,了解疫情最新
期刊
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表面化学工程与防护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卢松涛,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在钻研极端环境用特种功能涂层的领域。经过不断努力,克服重重难关,卢松涛所在团队研究出了集高结合力、高空间环境稳定性和高光学性能于一体的超黑涂层,并已成功应用于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海洋系列卫星等多种型号航天器的生产,有效提高了我国航天器制造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兴趣事业齐头并进  2009年,卢松涛在哈工大攻读博士期间接
期刊
刘文明是兄弟5人中最小的一个,跟随兄长们十几年的经商经历,培养了他勤于思考、善于捕捉商机的智慧和商业头脑。多年前,伊春林区出产的大量蘑菇、木耳、松子等山特产品吸引了他的目光。当时,这些东西都没有什么市场,价格低得可怜,最大的用处就是邮寄给外地的亲戚朋友们吃个新鲜。刘文明心里琢磨:外地人,尤其是城里人喜欢这些山货,为什么不能把这些蘑菇、木耳收集在一起打包銷售呢?在那个“木”字号经济独大的年代,他就敏
期刊
《北方人》杂志:  两年前,我在车间工作时不幸受伤,还被认定为工伤。这次工伤经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被评定为七级伤残、劳动功能障碍、生活部分不能自理障碍。我也因此获得了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  近几个月來,我总觉得自己的劳动功能障碍明显加重,经有关专业人士检查也肯定了我的预感。  请问:在这种情况下,我能否通过再次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以获得更多、更好的工伤保险待遇?  读者:刘丽红  刘丽红读者
期刊
穿上机械外骨骼,就能轻松举起重物,仿佛拿起一根筷子,连续举重500下,却丝毫不感觉疲劳;轻轻启动电源,就可以在水中轻松的游动毫不费力,探险神秘的海底世界……科幻电影中的智能装备让哈尔滨深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晗生心生向往,并通过他和团队的不断创新与挑战,一步步变成现实。  1994年生人的李晗生从小就是个军事迷,目前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读研二的他在大学期间创立了公司,并以海洋航行器设计
期刊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苹果姐姐(郑辰雨)以各种形式出现在自媒体的圈子里,她17岁以全额奖学金考到美国读高中,然后在普林斯顿读大学,去牛津做过交流,加纳做过义工,毕业后走入华尔街和硅谷。如果只是以上的背景,不会使苹果姐姐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不过是实现了美国梦的其中一人。  苹果姐姐被许多人熟知源自于她的不租房行动,白天从事高节奏的工作(美国优步总部),晚上拖着行李箱奔走在各式各样的民宿里。她住过树屋、蘑
期刊
《海王》是部超级英雄电影,同时,它也是一部魔幻片,一部科幻片,一部史诗片,一部冒险片,一部硬派动作片,里面有魔法,有科技,有恐龙,有怪兽,有枪战,有冷兵器,有自然災害,有屋顶跑酷,有飞车(船)追逐,有浪漫爱情,有兄弟阋墙,有恐怖惊悚,有幽默搞笑,有绝地寻宝,有大场面对战,还有俊男美女卖肉。  不管何种口味的观众,总有一款适合你。  元素众多,所以电影节奏也非常紧凑,直入主题,毫不拖泥带水,转场极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