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管声韵意悠悠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是父亲节。望着杨柳依依的熟悉老屋,仿佛枝条披拂的柳阴下,院中父亲就坐在小凳上悠闲地喝着香茶,冥冥之中,仿佛又听见那时而深沉、婉轉,时而轻盈、高亢的芦笙妙幻的乐曲。
   父亲,生活在音乐世家,因祖父家业好,做生意,又是远近闻名的民间艺人,家中还组织了鼓乐班。姑姑和叔叔们又相继考上了大学。父亲也念些书,因父亲八岁时我的祖母就病逝了,所以父亲过早地承担了家务,还没读完初中就跟祖父去上活。那时,无论春夏秋冬,一到晚上,父亲就与前来家的叔叔们吹拉弹唱。乐器,父亲样样通,但我还是喜欢他吹芦笙的梦幻旋律。
   童年时,每当晚上父亲与叔叔、堂哥们和乐,我就坐在他的对面,凝视父亲吹芦笙时的样子,那两腮一鼓一鼓的,笑容可鞠的脸上还泛着红晕,脖子一扬一扬的,觉得很好玩。父亲吹芦笙时,时常会撩我一眼。父亲不太健谈,但为人却很热情,他喜欢泡茶饮,来家的人,他都要让一句“喝茶!”。父亲黎明必起,在院中用四块砖叠落两边,茶壶放砖上,在壶下空间,一点一点续着小树枝,自己烧水泡茶喝,然后再去上班。晚上回来仍如此。常来家与父亲要好的叔叔、堂哥们,吹拉一段;若夏天、秋天,大家就围坐到院中那“小炉”旁,边饮茶,边说笑,边谈论一些国家大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粮食短缺,那时家中条件一般,可比起别人家还较好些。因我家中人少,孩子又小,所以粮食还蛮可以够用。父亲会主动将粮食借给邻居和人口多的李叔家,一年又一年,但对我们总说:“什么都要节省,以后日子还长着呢。”
   待我上高中时,家中条件好转多了,可尽管我每月回家一次,父亲见我也不多说几句,神情多夹杂几分忧愁,就是事先买了许多蔬菜和水果。一次我偷问长姐:“父亲怎那么少言又没表情?”长姐叹气说:“想儿子,你若是儿子,有多好。”这时我才知,长兄十四岁时,因饥饿误吃炒熟的杏仁,不幸离开了我们。当时父亲失魂落魄一样,整日去坝外看席下的长兄,不让下葬。后来几乎天天到小哥的葬地徘徊,回后一语不发。那时父亲已年过五旬,中年丧子让他痛断肝肠。我与姐都落泪不止,是啊,那么孝顺、那么优秀的长兄,为人热情,小唢呐吹得那么棒,小小的年纪就替父亲上活,难怪父亲的打击那么大。可祸不单行,头几个月涨洪水,将家中房屋冲毁了,父亲只好望着那刹那间的一堆大水花绝望了。而没过五年,一次不幸,后盖的房子又被无名大火烧得一无所有。这接二连三的打击,让父亲悲痛欲绝,他望着整日伤泪洗面的母亲,一切苦痛埋压心底,只好默默去工作,从此几乎寡言少语。
   上世纪,改革开放的前夜,小哥单位文艺队排练节目,他经常把队员带到家中演练,父亲下班后也积极参与,帮着排练。他吹芦笙、拉二胡、吹唢呐,望着他指挥演员时手势一上一下的样子,真像个指挥家。“宫、商、角、徵、羽”,是我国五声音阶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类似现在简谱中的1、2、3、5、6音阶),他也很懂,所以,别人唱他就能合乐,时而放下芦笙,口中哼着调,一时间满屋的悠扬音乐之声,让父亲释怀了许多。
   平常父亲虽不擅表达,但默默的热情善良的心地让人感动和难忘。后院二舅妈与母亲情同姐妹,后来迁居三十里外的沙岭镇,不久患重病,父亲竟陪母亲走了半天的路去探望,归来便倒炕昏睡,可想而知,那时他已是古稀的年岁了……西院常家大舅,急于给长子筹办婚事,且无地方盖新房,父亲得知后与母亲商量,竟把高高的房基地给了他。那时小哥,眼看也成家了。晚上父亲在饭桌上与我们说:“你常舅家大哥三十岁了,结婚娘家要新房,我们暂时不急用房基地,我家有难时,你常舅那么关心,跑前跑后的,还总把省下来的钱给你们买东西……”我们这才眉头舒展开来。
   今天,父亲的风采不再依然,但您就是那承载我生命的河。您背负着狂风暴雨的侵袭,肩扛含辛茹苦的磨难,心藏悲恸欲绝的痛苦。可您却总缄默不语,顽强支撑一片蓝天,培育儿女长大成人,一生给予我们笑对生活,善以助人,博爱情怀……这儿女一路成长的宝贵财富,远胜过金山银山,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受用终生。世上赞美母爱的诗文数不胜数,而赞美父爱的诗文除鲁迅先生的《答客诮》、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之外,廖廖无几。但在漫漫人生岁月长河之中,父爱如山,负重前行,就像默默耕耘的老黄牛,在面对丰收在望的金色麦田之际,不居功自傲,将重负与喜悦深埋心底!这深沉博大的父爱,深深凝聚着责任与担当!
   每当我走过那条狭长的小路,就会无意间寻找从前的老屋:那长长的院墙,两棵杨树,三棵柳树摇曳在房前院墙内,一棵甜杏树、两棵桃树守候在东侧园中,屋后还有年轻粉颜的三棵樱桃树,红润嫩脸缀满枝……美丽的夏日傍晚,柳枝披拂下,父亲坐在小木凳上,慢慢喝茶的身影和屋中来回走动的母亲。父亲,多想走近您,亲切地问候一声:“父亲!您一向好吧?”多想再坐在父亲对面,端祥一下满面红光、高大魁梧的父亲,再看一眼您那一鼓一鼓芦笙响起时的腮……
其他文献
1  院子里的柿子樹  把日子过成了一把耀眼的火炬  清风过来举一下  路过的人们的目光过来举一下  有不知名的鸟儿也过来  像飞蛾扑向了火  2  总是想找那个软柿子  总是想看鸟儿冲向那个软柿子  总是会有一个义无反顾的声音  掉了下来  如卧佛寺里的梵音敲响  锤子  每一锤子下去  山体就疼一次,一点点被肢解  锤子也疼  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聚宝盆啊  锤子一边在做着事,一边在呐喊  恨不得
期刊
油彩划過的踪迹,笔锋下的山河  迷失在夜空里  明朗如你,孤寂如你  笑颜如花,洒脱亦如你  脚下的路,延伸到了云彩里  捧出一颗心  把心跳紧紧攥在手心里  少年啊,愿你  眼含星辰,心怀大海  彩虹  红的,黄的,绿的  彩虹融化在水里  在思念里挥洒  与纸张缠绕,舞动  谢幕,低语  目光飞向了窗外  与鸟儿歌唱  眼中的颜色  又怎会是  水底天的颜色?  天青色  缘起,拥抱烟雨  随
期刊
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1922——1985),20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20世纪50年代英国主流文学“运动派”主将。1985年因喉癌在赫尔去世。  家是如此悲哀  家是如此悲哀。它保留原有模样,  还为最后离开的人带来舒适,  似乎是为了迎他们回来。相反,想要  愉悦所有失去的人,很难,  没有勇气把那些学来的体面丢弃  回到当初开始时的情形:  充满快乐,事物都是它
期刊
北风赶走  小南风  暴躁的喜鹊  赶上树  一切温润的事物  凉凉的  又剔透晶莹的  蛰虫开始  藏匿  秋菊傲娇地  怒放  对于美  都無法说出  一个界限  卑微与高贵  都各自有  完美和遗憾  和善而又富有的  尘世里  慢慢的走  渺渺的来  ——跟风说  ——跟树说  ——跟云说  一个事物的  退去  是为另一个  事物的出场  ——铺垫
期刊
长枪  我已经不记得 这支长枪是谁送给我的了  但我一直很喜欢它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和它形影不离 只是闪着寒光的枪刺过于招摇  一些路人甚至露出惊慌失措的神态  对我而言 这支长枪不过是一个称心的玩具  至多是一件防身的物件 这么多年  我和它相依為命 彼此没发生过任何不快  也不曾对任何人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短枪  朋友曾送给我一枝短枪 有很多年  我用它来防身 有时也拿出来显摆一下  它
期刊
吕公眉,男,辽宁盖州人,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吕公眉先生擅长诗词,尤其长于绝句,辽南无出其右,曾深得沈延毅赞赏,被誉为营口市旧体诗坛十家之首,被收入《中国当代诗词家大辞典》和《中国文艺家大辞典》等,是省内外公认的诗词大家。吕公眉先生逝世后,他的学生郭绍光、邰育诚把他的诗文结集出版,定名《山城拾旧》。  早春在故乡里,见不到什么动人的风色,连清明时节尚且不见细雨纷纷,有时东风吹来还要夹带一阵薄雪,何况
期刊
一只乌鸦站在夜晚的高原上  一只乌鸦站在夜晚的高原上  黑暗军团的包围 使它相形见绌  接近黑暗但不是 它一生都将被组织拒绝  它没有飞走 就像那些无法进入天堂的恶棍  只是飞离柏树 落到桉树之上  瓦拉纳西  帝国的终端  河流赶着冰雪走下喜马拉雅山  群峰下 疯狂的狮队在撕扯平原  神在哪儿 文明不停地争辩  语言精疲力尽 青铜舌头上密布花纹  印度庙有印度庙的熔炉  清真寺有清真寺的白布  
期刊
坐化  黄昏,一个人  躺在河边的草地  听流水潺潺  身体里的一些事物  渐渐被流水  带向远方  想离开时,自己  已是一截河床  河水在体内  缓缓流淌  子夜里的大光明  不用乘船,我也能在水面上行走  像微风起于青萍  没有朋友,我也能和他们把酒言欢  子夜的凌河多么宁静,如沉睡的婴儿  偶尔跃出水面的鱼,是她轻轻的鼾声  河边的路灯全灭了  子夜开始更像子夜  这夜色层层包裹起来的安宁
期刊
人间  继续往前走。风推着风  踉踉跄跄的是草木  它们如同行尸走肉  作妖人间  而我披着人间华丽的外衣  赶着瘦弱的牛羊  骗取羊身上的毛皮取暖  用它们的肉身  果腹我的肉身  施舍  那一年我去灵隐寺  跪拜、焚香、素斋、粉嘟嘟的花  满院满院的开  春天施舍了大地的芬芳和色泽  我像更多的施主一样  试图让摇摇晃晃的身体站稳  或是,能预知什么  或者能到达的地方万无一失  一条路能施舍
期刊
想写一些字在秋天,它像果实一样地急于暴露,急于定位它的雏形,它的果核和种子。本是要写诗的,急于行走的我总是忙得停不下来。诗总是每天要写的,形成于影子的跟随,只是长短不同,情感的介质也不同,构筑的层面也不同。只是今天要写一篇短篇,非要借助于我的嘴,我的心,再把这些话倒序出来。   冬天就要来了,冷也是在递加着一种秋天的镜像。树叶在路上卷起它的枯败,飘摇地落着,又成片地被扫走,燃成一片灰烬。我不会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