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与刀螂

来源 :少年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90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秋之交,晴朗的白天,翠绿的豆地里,传出一片蝈蝈的琴声,走向前去,变成了雄壮热烈的大合奏,毫无停歇之意。
  小伙伴们喜欢把“琴”带回家,中午前后,是逮蝈蝈的最佳時机。提着蝈蝈笼,来到豆地边,将笼子的细绳衔在嘴里,腾出双手,小心翼翼地走进去。
  但再小心,豆棵晃动,都会被身边的蝈蝈发觉,琴声便戛然停止。此时,它头顶上那对细长的棕黑色触角,正探试着周边;头上那对敏感的复眼,正窥视着眼前。只要再有人影晃动,它会立即逃之夭夭,迷藏于豆棵深处。
  但只要原地不动,不再触碰豆棵,不再发出任何声响,停奏的蝈蝈就不会逃走,在眼前某一片豆叶上待着。仔细环视身边豆棵上的每一个叶片,就会发现,蝈蝈正背着翠绿透亮的琴键,静静地待在一片翠绿色的豆叶上,使人难以觉察。但却逃不过小伙伴的眼睛。于是,将双手摆出合围的架势,悄悄靠近,猛一合拢,连同那片豆叶一起握进手中,确信成功后,慢慢合掌,将其轻轻地挤压在两掌之间,再用手指捏着,不碰折它的大腿,小心翼翼地装进小笼子里。
  但是,双手合拢的瞬间,灵敏的蝈蝈得到了触角的警报和复眼的信息,常会绝处逢生。
  逃掉的蝈蝈,顾不得弹琴,只能先回一下神再说。这时,小伙伴只能离开这儿,向着琴声正烈处走去。
  尽管常有逃脱,但地里蝈蝈众多,总会有几只被擒,对小伙伴们来说,这已经满足了。回家后,立即分笼,一个笼内只能养一只,否则,互相残杀,轻则搞得缺胳膊少腿,重则弱肉强食,把对方咬死。分笼后,多余的可以放到墙头上的葫芦秧中。
  蝈蝈很容易喂养,将笼子挂在向阳的墙上,每天向笼内供应一个鲜辣椒,不忘淋一次水,它就会以悦耳的琴声进行回报。有时高兴了,晚上也弹上一段。这时,被流放在墙头的伙伴会和它一起合奏,更加动听。
  一天上午,邮递员叔叔送来了一封信和一卷书。信是在省城工作的父亲给母亲寄来的。书则是父亲给我们兄妹几个的儿童读物,刚好每人一本,都迫不及待地翻阅着。母亲忙着在桌子上写回信。过了一会儿,信写完了,墙上的蝈蝈仍在不停地弹奏着。母亲想到了什么,对我们几个说:“有个谜语,看谁先猜出来。”大家都停止看书,听母亲说谜语:“有翅无毛小飞禽,一飞飞到墨松林。墨松林里唱大戏,小孩儿听见都想去。”
  我说:“这谜语不对,世界上哪有‘有翅无毛的飞禽’?”弟弟也接着说:“除非叫人家逮着把毛给拔秃了。”“拔秃了毛就不能飞到墨松林了。”妹妹笑着说。
  母亲看我们几个都没有猜出来,提示说:“看看墙上,就知道了。”
  “蝈蝈!”我恍然大悟,“蝈蝈不就是有翅无毛的小飞禽吗?”而且,也应了后面那句:“小孩儿听见都想去。”去干什么?逮它。
  深秋天凉。晚上我把蝈蝈提进屋里,白天再挂出去,让它边晒太阳边弹琴。
  冬天来了,不能再把蝈蝈养在笼子里了,学别人的做法,从墙头上摘一个“油葫芦”,掏空后扎上几个眼,把蝈蝈养在里面,晚上拿进被窝里,白天在堂屋外间晒太阳。这时,它偶尔也弹奏一会儿,但节奏却慢多了,似乎不勉强应付一下,对不起大家对它的喂养。
  严冬终究不是蝈蝈生存的季节,它无力再弹,终于有一天,一动也不动了。
  每次外出割草或下地干活,我忘不了带上蝈蝈笼子。回家时,笼子里常捉有几只刀螂和蚂蚱。
  母亲让我把刀螂放进蚊帐里,好叫它晚上吃蚊子。这是很有效的,天明起床时,它们分别霸占了上面的角,之前,这些暗角是蚊子躲藏的地方,此时,蚊子却不见了,蚊子都到哪里去了?不言而喻。
  但我认为,放进蚊帐里的刀螂是需要换班的,蚊子只是小小的点心,填不饱它的大肚子,又无甘露可饮。因此决定,每次捉来新的刀螂,就把原来蚊帐里的放出去,让它凭本事打活食,饮甘露,享受它原本喜欢的生活。
  有时,捉到大个头儿的,当天晚上,把它放进蚊帐里,让它展示一下捕蚊子的本领,第二天就把它单独放进笼子里。那笼子原本是给蝈蝈准备的,现在养它也很合适。再把捉来的大小蚂蚱分批放进去,供它享用。算是对它捕蚊子的奖赏。它不客气,不大一会儿,笼子里只剩下几片蚂蚱翅膀了。
  “用餐”之后,它站在那里望着我,我也望着它。一会儿,它又把三角脑袋扭一下,似乎在斜眼瞅我。它那雄赳赳的样子,好像是一只昂首挺胸的小鹿。当然,这比喻不恰当。小鹿虽大得多,但它是吃素的;刀螂虽小,却是吃肉的。小鹿喜欢群体活动,而刀螂却是一个独行侠。
  我佩服造物主对它博采众长的形体设计。首先,它细软的脖子让脑袋转动自如,这一点,对刀螂来说十分重要,使得那对出神的复眼,可以通过灵活转动的脑袋,“观六路,看八方”。复眼是由无数个眼点组织的网络矩阵,对移动性的物体反应尤为敏感,满足了刀螂捕捉活食的需要。蚂蚱虽也有复眼,却由于长了一个粗笨的脖子,脑袋不能转动,只能直视。
  另一方面,刀螂却又吸取了蚂蚱的长处,生有一对长袍般的漂亮翅膀,紧急情况下,可以飞速前进,而蚂蚱则只能小步快跑。
  不同时期捉的刀螂,翅膀的颜色是不同的,说明它会随季节环境的变化进行乔装打扮。春夏之季翅膀是绿色的,而秋天的翅膀多是枯黄色。这当然不是在“时装表演”,是为了捕食方便和自身安全进行的伪装,是造物主赋予它的一种本能。
  面对“拱手作揖”的刀螂,想起孩童时期对它的“崇拜”。那时,几个孩子决定去那里挖菜之前,要先“问一下刀螂”。具体方法是,谁先捉到一只刀螂,就捏着它的脖子,大家围在一起,一齐大声喊:“刀螂,刀螂,马猴(狼)待那里?你不和我道我杀你!”等了一会儿,仍不见它表态,用力捏一下,来催一催它,它便将大刀向前一指,大家立时相信:“前面有狼,不能去。”
  冬天在野外,常常看到它那黄褐色指肚大小的卵鞘孤零零地附在树枝上。我取了放在堂屋窗台上,惊蛰前后用草把子绑在大门外的杏树上。不久树上便出现了一只只淡绿色小刀螂,卵鞘上留下了一个个的小孔,如同出过蜂的蜂巢。
  发稿/赵菱
其他文献
目的:将腹腔镜经脐单孔法腹腔外阑尾切除术与传统三孔法腹腔内阑尾切除术进行比较,总结治疗经验,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总结我院2003年6月至2006年3月行腹腔镜阑尾切
出租屋的门口,竖着一块广告牌,上面写着:出租各种精灵,只有想不到,没有租不到!  据说,出租的精灵能满足人类的各种心愿和不同需求。  每天来这里的客人络绎不绝。  一天,一个瘦高个子的男人跨进了精灵出租屋。  “我想租一个搬运精灵,什么都能搬运的那种。”男人用和他的纤细身材很不匹配的粗重声音,对店主青枝说。  青枝正在给屋子里的树浇水,听到顾客的问话(虽然不是很有礼貌),马上放下手中的小水壶,来到
期刊
面对电视直播的挑战──电子新闻时代记者工作方式的思考夏林1997年11月8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在即。那天下午,我打开电视,一幅千军万马横断长工的历史性画面顿时呈
【1】  什么可以改变长久以来对一个人的看法?  对一个人的看法是怎样的?又或应该是怎样的?  “易川这次模拟考又是年级第一,唉,学神的地位永远撼动不了……”  “你就不要想那么多了,进学校以来你见过他被别人超越吗?如果有……那只能是他自己。”  “好想知道他都用什么复习资料,复制一份就能考第一了,哈哈哈。”  “你想多了吧!指不定人家每天复习到凌晨!俗话说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能做到吗?
期刊
作为《森林美食报》的资深专栏作者,我对美食极其挑剔是不可避免的.开果酱店的松鼠太太、开蛋糕店的獾太太和卖鲜鱼、熏鱼、咸鱼的鸬鹚太太总是这么议论我花栗鼠小姐也太苛刻
期刊
目的:对靶控输注异丙酚镇静的病人,探讨舒芬太尼对不同效应部位浓度下的异丙酚麻醉的影响以及评价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index,BIS)和大脑状态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
我的自然课是在大地课堂上的,而我的美学课是在雾气里上的。  我的老家是一个有着大山大江的地方。大山大江里,常常涂抹着像大雾那样浓重的自然色彩,演绎着奇妙景观里呈现的故事和场面。  我等着雾来,想在它里面找到明朗晴天找不到的东西。  它就来了。  雾时常在早上我上学的路上出现。它使我平时看到的山道、树林、房子还有人都像躲猫猫一样躲了起来,周围的世界从明丽的水彩色变成了朦胧的水墨色,在一片时淡时浓的乳
期刊
六岁那年夏天,我被爸爸妈妈从外婆家接回老家罗岭,准备上学。我从生下来起,就被忙碌的爸爸妈妈撂在外婆家,很少见到他们。我对爸爸妈妈是陌生的,我学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外婆”。  这是一个永恒的词。它的发音婉曲,却音调铿锵,就像把一枚石子远远地扔进水里,石子在空中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然后重重地落入水中:砰。涟漪荡开,久久不绝。外婆说,我刚说出这个词时,把“外”字念得轻而长,“婆”字念得重而短,“歪——婆!
期刊
“总结报告”病例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工作总结报告为了彻底清理校园周边环境,保障校园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派出所根据分局《关于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组织民
凌霄花架下有块空地,不放点什么不好看,又想不出该放点什么,就任它长了一段时间的杂草。直到某日,在老家上湾堂兄家,看见了一个废弃的石碓窝,眼前一亮,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了回来。  这个碓窝,我太熟悉了。我小时候的夏天,伯父三更半夜去扎黄鳝泥鳅,每次收获多多。黄鳝泥鳅就是放在这个石器里换水。看换水,或者伸出手,去摸一摸那滑溜的活物,成为我童年难得的乐趣,更何况还经常能赚到一碗鲜美的汤喝。  我把碓窝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