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境下影像的社会意义探索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亦称非物质社会。信息社会需要全面丰富的信息流通,影像无疑是最好的传播载体,并已然逐渐取代文字成为最重要的话语工具。影像因其自身的优势特点,满足了社会快速发展的视觉文化需求与当代语境下全面发展的人的需求,提供了公众平等对话的交流平台,从而成为科学领域最重要的见证方式和研究方法,并对社会发展、人文需求以及科学进步产生诸多重要意义。
  关键词:当代语境 影像 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一 当代语境释义
  1 当代语境诠释
  当前,我们正从工业社会的物质文明向信息社会的非物质文明转变,正在进入一个数字化的非物质社会。“所谓非物质社会,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字化社会、信息社会或服务型社会。”这种变化的趋势,佐证了踏着全球化的步伐迅速进入消费社会、媒体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当代社会,图像的巨大威力和视觉文化的兴起。在这种社会语境下,“读图”必然成为其主要特征。在媒体文化的信息技术的带动下,海德格尔语言的“读图时代”已经来临,并成为当代语境的最佳诠释。
  2 当代语境的特征
  (1)信息成为财富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取代自然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它是信息本身和支持信息活动的各种物质、技术、手段等的集合。在当今世界,把信息作为一种战略性社会资源来开发和利用,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通过信息资源开发,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以,在当代社会,信息的占有和传递显得尤为重要。
  (2)权威的消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信息流通快速并且丰富,特别是网络媒体的盛行,其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为信息互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这个时候,人们对以往所谓的“权威认同”已经开始产生消解,权威性产生危机。权威性危机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问题。权威评价及其结论不具有权威性,成了现代突出的社会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说,社会权威性的淡化和消解,使得每个人都有发表评论的权利以及个性思考的空间,其实是一种平等对话平台的建立和大众获得话语权的胜利。
  (3)社会评价标准发生变化
  如今我们已经走向非物质社会,而在这之前,“两级对立”是人们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人们对真假、善恶、美丑、主客等关系是严格区分开来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然而在非物质社会,随着信息的侵入,物质与精神的对立似乎正在消失,随着这种对立的消失,工具理性以及这种理性的逻辑原则也正在受冷落,正如现在对人衡量尺度很宽泛,评价总是比较中性的。“严密的逻辑原则的失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
  二 影像在当代语境中的地位
  1 影像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角色转变
  自古以来,文字一直是人类活动记录的最重要工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分类也不断地扩大和细致,文字早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吸取与单一理解。从影像的诞生开始,其一直作为进一步清楚地展现各种信息的文字辅助功能而存在。而社会发展到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字的理解已经显然不能与影像所带来的直观、快捷、易读的优点相比。例如,影视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眼球集中在电视机前面,而放弃了阅读的时间;形形色色的影像广告成为最诱使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营销形式;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更是形式多样的图影信息。从而使影像从辅助文字到超越文字,成为人类交流信息的主要载体。
  摄影诞生了170余年,电影、电视诞生的时间还要短一些,从人类的历史来比较,人类生产影像的时间是极为短暂的。如果说古代的皮影戏仅仅被视为一种小小的有趣消遣,那么,电子时代终于使得影像的生产能够符合后工业化社会的特征,即拥有了工业生产的规模。影像产品的产量如此之大,影像产品的类别如此之多,影像对人的影响如此之深远,以至于人们时时在与影像共同生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影像的社会将是什么样的社会。
  2 影像的基本特征
  (1)纪实性
  这是影像所使用的物化手段给它带来的特有个性。影像可以完全记录一个真实存在的现场,无论从空间的角度还是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这都是其他记录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纪实性是影像超越其他表现技巧的特殊性能。它既是优势,也是一种弊病。在以纪实为重要特征的实用影像中,由于强调成像的清晰和逼真,纪实是实现“复制”的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纪实与创造,再现与表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立又统一的。纪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再现性与表现性的统一,是影像艺术的本质特征。
  (2)图像性
  首先,影像图像,是影像纪实再现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影像艺术形象的物质存在方式,凝结着影像者主体的情绪、情感和态度,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图像性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指其区别于绘画的画面形态。摄影的“质”是指画面形象的形态、光影、色彩、空间结构、影调、质感等,在视觉上与客观对象无与伦比的等同性,或者说,它是被摄客体通过光学和化学作用的直接转移,并且使画面摄影具有自然形态时的全部视觉特征。最后,利用摄像器材来记录对象,记录的结果是形成具体的视觉图像。这种视觉化的图像具有直观特征和真实性的特征,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正是基于这种特征,人们将影像比喻为“超越语言文字的世界通用语言”。
  (3)复制性
  影像制造的原理决定了其复制特点的必然性。由于具有这个特点,从而为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快速的复制,可以使信息传播迅速到达受众位置,保证人们对所需要的信息及时掌握。快速复制既符合后工业社会“工业流程”的客观需要,又使得影像产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为受众接受,使以影像为载体的信息流得以顺畅传播,在复制了影像的同时,也“复制”了财富。
  (4)虚拟性
  影像对现实世界的对象的模拟,已经成为现代人工作与生活不可缺少的技术,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和完善生活质量的必要手段。如航空科技中对宇宙空间的数字模拟,物理学中对实验的虚拟及医学中无需对病人做解剖就能深达病灶等诸多优点。而生活中,数字虚拟电影、游戏及随处可见的视觉文化,更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
  (5)平等性
  社会是开放的,每个人都有拥有接受信息的权利。在信息依靠文字阅读的时代,由于人们的文化水平不同,对信息摄取量与理解也不尽相同。文字是一种具有特权倾向的信息媒介。一些未受过教育或是很少受教育的人们,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文字信息的歧视。而影像以其直观、易读的特点,弥补了文字信息的弊端,使每个人都拥有识读信息的机会和能力,而在其发挥话语功能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促成了大众平等对话平台的建立。
  三 影像在当代语境下的社会意义
  1 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视觉文化需求
  由于影像的可视性,使得这种手段具有大众性和普遍的可理解性;由于影像的可复制性,使得其具有传播迅速的特点。它既直观生动,又简洁快速,所以,在现代信息咨询种类繁多、更新频繁的社会状态下,人们对视觉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影像则成为信息资源传播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实现了数字影像的新的展示、欣赏、传播、接受、流通和收藏方式。用户只要拥有一台电脑,用于接收数字影像信号的显示器及信号网线,即可对海量的数字影像信息进行浏览、下载、储存和共享。所以,影像承载着传播信息、指导生活、开阔眼界、审美教育以及娱乐等社会功能,并对各自的视觉文化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 满足当代语境下的“全面发展的人”的需求
  “当代影像文化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视觉文化的繁荣,不但标志着一种新时代形态的日趋成熟,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转换”。进入21世纪,文字阅读已经不再是一种主要的方式了。电子文化异军突起,颠覆了文字的霸权,文字沦为影像的附庸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人与现实的关系,也从语言转向了图像,当今时代的象征和标志已呈现为“观看”,这无疑会使人类的交流途径更加简捷明快。由于电子文化强调的是形象而不是语言,那么相互间的交流就不再是间接性交流,而是直接性交流。人类再一次获得了一种空前的“轻松”。这种“轻松”则契合了人类自身物质需求与精神满足和谐发展的目标,亦即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这一目标或结果的实现,则完全来自于信息社会的影像。
  影像产品在大批量生产、复制、传播,这些影像正强力地影响或改变人们的生活,形成了现代人新的生活方式。影像的快速发展,将会不断为人们提供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以满足全面发展的人的需求。
  3 提供公众平等的对话交流平台
  信息交流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通过交流人们可以加强彼此的沟通与理解,寻求必要的帮助与支持。以往,受众信息的形式多数是通过文字,内容形式单一、枯燥,往往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方法传播信息,无法与公众形成交流互动。这样,会使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造成信息交流不畅,信息不透明。
  进入信息化视觉时代后,传播媒介从文字转向以图形图像为形式的影像。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播载体,影像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打破已往的界限,为公众的平等对话交流平台的缔造建立了必要条件。尤为突出的是在互联网上,网络中的数字影像强调观众或用户的参与意义,突出了影像接受的主体地位。同时,由于科技发展水平增强,影像的“制造”技术变得简易,公众通过大量的影像记录,在互联网上传播信息,通过直观、生动的表述,来完成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达到平等对话的目的。如新兴的视频网站,需要大众的上传、下载、评论、解释等,极大地联系公众,使人们参与其中,互动交流。虚拟的网络游戏则更加人性化,游戏中的角色对应一个玩家,游戏内容就是一个社会内容,信息的交流更显得格外重要。
  4 在科学领域,影像成为最重要的见证方式和研究方法
  影像在科学领域的应用,使人类视野达到了难以涉及的宏观和微观世界。影像科学的进步,促成在相片上能看出视觉和望远镜看不到的特征。放大摄影获得信息影像,广泛用于生物学、考古学,如通过影像手段,可以看到植物细胞构成、基因图谱的构造、古生物的生长状态等。延时摄影获得的信息影像,多用于记录极慢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红外线摄影获得信息影像,则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心理学、植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没有影像科学,就不可能发现宇宙的扩张,拓展人类视野的影像在现代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没有影像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就不可能从事外星勘探。中国神州六号的发射成功,是通过各种影像系统的监视、联系及科学的测算相互配合,才得以实现。“嫦娥”1号登月计划也是通过影像的传播,才能和地面取得联系,把信息及时传送回来。总而言之,影像在科学领域的作用是巨大的,成为最重要的见证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发展。
  四 结语
  现代社会的高度进步带动了影像的快速发展,影像本身又贡献、服务于社会。影像的真实、直观逼真和可视特点,成为人们在社会活动、交流思想、了解自然观像和传播信息的一种共同语言。影像反映的真实感情和客观世界,得到社会的广泛信任,也得到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各民族的普遍欢迎。研究和探索当代语境下的影像的社会意义,是当代影像研究者和创作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1532191)。
  
   参考文献:
   [1] 马克·第亚尼,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 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3] 韩丛耀:《图像传播学》,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
   [4] 王刚:《论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危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 郝松:《论影像与大众文化建构》,《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硕士论文。
   [6] 盛希贵:《影像传播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段海龙,男,1972—,黑龙江海伦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理论、影像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现象:尾气呈蓝白色病症:机油进入燃烧室燃烧如果排气管在热车行驶后排出的废气是蓝白色的,则表示车辆机油进入燃烧室燃烧,这是一种吃机油的病症,必须送回修理厂加以检修。这
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日益完善 ,原粮收购中存在的计量准确度问题 ,也逐渐显现出来。原粮收购主要涉及到定等定价 ,而定等定价 ,则要考虑到重量、水份、杂质等三个因素。
内蒙古化肥厂自1996年12月17日投产以来,经过全厂职工的努力奋斗,克服原料不足、资金短缺、设备及运输等方面的困难,3年上了3个大台阶。1997年生产尿素160-7kt,1998年生产尿素322-6kt,1999年在确保全年完成400kt尿素的基础上
The Institute of Soil and Fertilizer,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evolved from itspredecessor,the Soil and Fertilizer Departmentof National Agricult
上海圣化物资有限公司常年供应化肥专用管。材质有 :2 0 # 、2 0G、1 5CrMo、1 2SiMoVNb、1 0MoWVNb类合金钢 ;1Cr1 8Ni9Ti、Mo2Ti类不锈钢等化肥专用高压无缝管以及 1 2Cr1MoV、1 5CrMoR等合金板。表 1中所列品种规
●《山东农业科学》是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学会、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本刊大 1 6开 ,双月刊 ,56页 ,每期订价 3 .5元 ,全年定价
2008年2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南宁举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自治区主席马飚正式宣布,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本文针对大学生的阅读取向与阅读品位的变化问题,指导学生学会提升阅读品位,让学生热爱并亲近祖国古代诗文经典;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 This article aims at the ch
闽水流西域 ,福州紧靠东。金山围北廓 ,农大建其中福建农业大学蜂学系巡礼(十首)福农大校址 Min stream of water, Fuzhou close to the east. Jinshan Wai Kitao, Agricult
今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任务和目标是 :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围绕调整结构和农民增收等重点工作 ,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和效益 ;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