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文化血脉”(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点评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exLiuN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懂得“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的道理。
  2.能够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说明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3.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激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2.难点:增强文化自信的原因及做法。
  【教学方法】情感体验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文化宿迁宣传片》,导入新课。
  师:视频虽短但很经典,曾登上中央电视台。细心的同学,你发现视频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风景?
  生答(略)。
  师继续问:这些人物、风景能够代表和展示我们宿迁吗?为什么?
  生答(略)。
  师小结:是的,无论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楚霸王项羽,还是绵延逶迤的大运河,抑或喜庆激昂的泗洪锣鼓等,它们都已经浓缩成了独具宿迁特色的文化符号。
  师导语:文化,在英文、拉丁文中叫culture。其本意是对自然界的野生动植物加以驯化和培养,使之文明化。所以文化和文明息息相关(引导学生浏览课本59页“相关链接”内容,深入感知文化和文明的关系),有人甚至直接将文化与文明等同起来。一个地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直接体现她的文明进步水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和融入中华文化,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的内容,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用心用情去思考新时代如何延续中华文化的血脉。
  活动一:话节日,识中华文化
  师介绍:按不同标准,文化有许多分类——比如依据存在状态,文化可分为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如我们宿迁号称“江苏酒都”,就在努力打造苏酒文化;按照表现方式,又可分为行为文化、言语文化等。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0页最后一段)师小结: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创造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以上不同的划分可以看出,文化浸润、渗透到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个历史时期。其中,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明在民间社会最直观、最生动的表现形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幻灯片打出活动主题:“诗词中的中国传统节日”。课前一周,组织各有5名左右的学生自由组成的、分别以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端午节、春节和清明节为主题的4个探究小组开展探究活动,具体要求是:各选1~3首有代表性的诗词;突出节日的内涵、意义以及现实影响、世界性影响;多媒体演示;课堂汇报时间控制在4分钟以内;等等。
  4组学生代表依次登台展示其探究情况——
  第1组代表A同学(边多媒体演示边介绍):我们探究的是“感先贤之圣德”的端午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便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和屈原,古今有不少诗词歌颂他们。同学们,你们知道的有多少呢?
  A同学和其他同学互动问答。
  A同学(边演示边继续介绍):关于端午节的诗词确实很多,如苏轼的“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舒由页的“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A同学和其他同学一起齐声配乐朗诵宋朝张耒的《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A同学解析《和端午》:整首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现在,端午节为我国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还确定屈原、哥白尼、拉伯雷、何塞·马蒂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第2、3、4组代表依次登台演示和介绍他们关于春节、中秋节与清明节的探究情况,其间也有和其他同学的互动问答,场面活泼、热烈。
  活动二:赏汉字,悟中华文化
  师过渡:我国传统节日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内涵意蕴更深刻,所以大家要多重视中国人自己的节日,少去盲目追逐洋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古代文人墨客借这些传统节日绘景、抒情或励志的名篇佳作,都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59页最后一段,要求学生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师小结:中华文化内涵丰富,除了我们刚才学习的节日文化、诗词文化,另外还有课本上所列举的语言文字、科技工艺、文学艺术等。其中,“方块”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其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播放视频《汉字》。
  师(放映王羲之手书图片并强调):可能世界上也只有汉字才能拥有书法艺术,才真正配得上拥有书写的艺术美;绝大部分优秀的中华文化都是通过“方块”汉字来记载和传播的,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们应该继承好汉字,学好汉字、写好汉字!
  多媒体展示本班一些同学的优秀书法作品照片并当场指名表扬。
  师(展示自己曾经写过的文章《“写”出好分数》并解释):我曾经公开发表过一篇文章,呼吁同学们为了考试能出高分数,应该注重汉字的书写。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站在中華文化的历史高度上,我们更应该把汉字学好、写好。
  活动三:列成就,爱中华文化
  师过渡:凭借着汉字——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块”字,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内容浩瀚、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中华文化,它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炎黄子孙,你对这个宝库知之多少?下面大家从建筑、科技、文学、艺术等四个方面说一说你究竟了解多少中华文化。   全班学生分为4个合作学习小组:1组讨论中国建筑成就,2组讨论中国科技成就,3组讨论中华文学成就,4组讨论中国艺术成就。同时提出要求:(1)讨论前,每组同学要推举一个代表进行组织和快速记录,讨论结束就由这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2)思考、讨论的时间是5分钟;(3)列举的中华文化成就既有古代的,也要有现代的,以此突出课本60页“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穿越时空焕发现代活力”这一论点;(4)合作学习成果汇报由课前和老师共同备课的黄柳杨同学来主持。
  主持人黄柳杨(5分钟后走上讲台):讨论到此结束。下面请各组汇报共同学习的成果。
  各组代表汇报(略)。
  (各组代表汇报结束后)主持人依次:①(放映“中华文化之建筑篇”图片并强调):中华建筑确实丰富多彩、风格多样。②(放映“四大发明”图片同时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直领先世界,特别是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巨大。“知识改变命运”这句名言的作者——英国思想家培根甚至高度称赞“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③(放映“中华文化之文学篇”图片同时强调):正如德国文豪歌德所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中国的文学的确历史悠久!④(放映“中华文化之艺术篇”图片并小结):中华艺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
  主持人:中国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广泛。比如还有——
  放映“中华文化之茶文化篇”和“中华文化之园林文化篇”的图片。
  主持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那么你更喜欢其中的什么呢?(幻灯片放映文字进行话题提示:“我最喜欢的中华文化的代表是?喜欢的理由是?” )
  五位同学畅谈(略)。
  主持人:我们班有不少同学学习乐器,尤其是蔡雨乐、张子钰的笛子和二胡,听说演奏得非常棒。这两样乐器都是中国最典型的传统乐器。下面就请这两位同学谈谈他们为什么喜欢以及学习的感受。
  两位同学分别谈喜欢的原因和感受(略)。
  主持人:从大家的交流中,我们确实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底蕴深厚。谢谢大家!
  主持人回座位,学生热烈鼓掌!
  师小结:大家讨论学习得很深入,我在旁边听了收获也很大。特别是蔡雨乐、张子钰两位同学,谈得很好!如果有时间,我们一定要欣赏他们美妙的演奏。
  活动四:看世界,扬文化自信
  师过渡:正如主持人所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底蕴深厚。放眼看世界,中华文化对世界有什么样的影响?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华文化的呢?请大家带着3个问题欣赏并分析一组图文和视频材料。
  幻灯片出示问题:
  (1)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2)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
  (3)怎样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材料一:“中国针灸与蚊帐”图片。师介绍:在巴西里约举办的奥运会上,中国有两样东西被外国运动员和教练员奉为“神器”——这就是在中国已经存在三四千年的拔火罐技术和防止蚊虫叮咬的蚊帐。用简单的瓶子拔火罐,可以有效减轻疲劳和伤痛;学生宿舍里10块钱就可以买到的蚊帐,在美国亚马逊购物网站上竟然被炒到300多美元,合人民币近2000元!
  材料二:“西方人眼中的孔子”——“上帝所造万物中,最伟大的是人类,能够以思想涵盖人类和自然的,就是孔子”,1985年美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将孔子列为古今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等。
  材料三:视频《全球共庆美好中国年》。
  材料四:中国高铁发展状况——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中国应用了世界高速铁路人类文明的成果,同时在这个程度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提升和创新。”
  材料五:孔子學院的发展及其影响。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61—62页的七个段落,学生思考并根据教材内容回答上面三个问题,师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结概括。
  师(幻灯片放映文字并强调):我优秀,所以我自信;我们的文化优秀,所以我们要有文化自信!
  师生齐诵配乐中华文化赞美诗——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
  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卓越辉煌。
  最后播放视频《中华文化宣传片》,进一步渲染和深化学生情感。
  二、教学点评(江苏省宿迁市中小学教研室 孙建国)
  学生是教学的主人和主体。如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直是我们教师不断研究探索这种 “生本”教学的核心问题。高鹏老师让学生参与备课和让学生走上讲台担任“小老师”的做法,无疑是实践这种“生本”教学理念的一次有益尝试。
  1.让学生参与备课,使得学情分析和把握更精准。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设定教学目标的基础和实践教学内容的依据。学情分析和把握不准,教学成功的概率势必大大降低。而对学情的精准把握莫过于学生自己。这节课的两个活动环节,高老师不仅让学生担任主持人、“小老师”,更让一些学生参与到老师的备课之中,可以说非常成功:在设计“列成就,爱中华文化”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时,高老师让对本班同学“知根知底”的课代表与部分学生充分发表分组意见,从而做到知人善任地分组和挑选小组代表。在设计另一个活动环节“话节日,识中华文化”时,高老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小组代表以“小老师”的身份在与同学互动中汇报探究情况。说者头头是道、意蕴深厚;听者聚精会神、受益匪浅。学生参与备课,精准把握住了他们的兴趣点,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爱学、乐学的欲望,这是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
  2.让学生当“小老师”,使得学生和课堂更具发展力。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主角,取代教师完成部分教学任务,这是一次大胆但心里没底的尝试。特别是那位主持人作为“小老师”张弛有度的活动把控、大方流利的语言表达、适时恰当的提问点评,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很多,显然“小老师”是下足功夫的。让学生当“小老师”,使教学者与被教者之间拉近了距离,课堂气氛变得更轻松、融洽、活跃,富有生趣;而让学生走上讲台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培养了学生的勇敢精神,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另外,高老师没有拘泥于教材的结构和顺序,在坚持尊重教材、用好教材和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大胆地利用时事新闻、学生熟悉的地方文化去更新教学案例和素材,设计情境。这种把教材内容由难变易、变虚为实的创生方式,让学生更浅显通俗地理解文化自信、潜移默化地树立文化自信,很值得提倡。
其他文献
2011年7月21日,“与全球共舞伴卓越组织共赢”暨“本土化企业如何进行品牌国际化突围”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中视金桥国际传媒集团联
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I卷政治试题把鲜明的时代特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独有的学科特色融合在一起,坚守育人初心,牢记学科使命,突出学科的能力思维,加强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目的:鉴定和分析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候选致病岛(a putativePathogenicity Island,PAI)UU146-UU170,并探讨其与不孕不育症的关系。   方法:收集女性健康组解
2018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Ⅱ、Ⅲ卷政治试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考试
2018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I卷政治试题在知识涵盖、知识运用、题肢设置、材料选择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结合试题命制的一些原则与技巧,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分
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I卷思想政治部分,用教育考试的奋进之笔,为我们描绘出了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未来发展的崭新蓝图.整套试卷通过创设不同层级的问题情境,将高考的“四翼”核心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最高形式,艺术家所观察到的自然并不完全与现实自然相吻合。在绘画的观察认识上,我们强调从宏观总体的角度对观察进行认识,强调作者主体的体验,以及观察物象
201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民事立法进入民法典时代.《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开篇之作,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又是民法典的总纲,规定
期刊
摘 要:活动教学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种教学方式,与“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的课改理念相契合。基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学实际,教师可在教学中运用参与体验型、讨论探究型、行为实践型与综合创新型四种活动教学方式。探析活动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路径,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意义重大。  关键词:活动教学;道德与法治;实践路径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促进课程的实践性,实现“课程
人工智能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它的基础研究难度大,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体系.目前,人工智能的研究处于什么状态说法不一,但其有代表性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