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上,刚到办公室,我照例打开工作邮箱,荷兰瓦赫宁根大学Tom Deuck教授的邮件弹了出来。
我以为是研究项目上的事情,急忙打开,看到内容后,有些伤感——老Tom要退休了!
资深专家口头禅是:“I really don’t know”
时光飞逝,我到德国宇航中心11个多月了,很快就要完成国家公派出国任务,启程回国了。在这接近一年的时间里,因为研究项目的缘故,我与老Tom有很多交集,我把他列为我在欧洲一年学习的“合作导师”之一。
老Tom是加拿大人,已经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工作了三十多年,在温室调控技术、植物生理生态、逆境生物学等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他曾担任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温室园艺系的系主任、项目主管等职务,同时也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欧洲航天局(ESA)等航天机构极端密闭环境控制、生命保障系统的资深顾问专家,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New Phytologist等杂志发表专业论文300余篇,撰写专著6部,并制定了欧洲多个南极科考站温室植物工厂的环境控制标准与手册。
自从2015年我来到德国宇航中心(DLR)后,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德国诺伊迈尔Ⅲ南极科考站建立能够常年供给新鲜蔬菜的单体温室,并筛选适合欧洲人口味的高营养蔬菜作物品种。那时,我是初来乍到,对欧洲栽培的作物品种是一知半解,急需有问题时可咨询的“引路人”。经德国导师、项目总负责人Daniel牵线,我认识了老Tom。此后,原来只存在于美国动画片中的名字开始与我有了联系。
第一次见到Tom是在2016年元旦后的德国宇航中心核心设计会议上,因为之前已经有过几次邮件往来,彼此见面,我们非常亲切。Tom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的衬衣口袋总是插着3支不同颜色的圆珠笔,红、蓝、黑,随时都可以掏出来比比画画,不同颜色的线条代表了不同的东西,这样讲解、交流起来非常方便。
老Tom虽然已是我们领域非常资深的专家,但一点儿架子也没有,他的口头禅甚至是“I really don’t know”。他知道的,会解释得非常清楚,不懂的、不确定的则不会乱说。认真严谨,实事求是,是我对老Tom的第一印象。
手把手
第二次见到Tom是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2016年3月,我接受德国宇航中心的安排,派出到老Tom实验室进行实地学习。瓦赫宁根大学是一所研究生命科学的世界著名高等学府,是荷兰14所研究型大学之一,在生命科学领域是欧洲大学的领头羊。瓦赫宁根大学始建于1876年,在农业科学领域尤为突出,农业科研水平常年位列世界前三位。大学所在的瓦赫宁根是一个安静美丽的小镇,位于荷兰中部,距离其他大城市多在一两小时的车程范围之内。车辆行驶在小镇的公路,两侧随处可见成群的牛羊,青草地和低洼的沟渠相间纵横,偶尔可以看到牧者的小木屋,蓝天白云下弥漫着的是无边的绿色,甚至连空气也飘着青草味。
进入大学区,又是另一番景象,各色建筑丰富多彩,突然让我这个看惯保守北部德国灰黑建筑的人眼前一亮。这里的人们基本三句不离bio-作为前缀的东西,biology,biochemistry,biodiversity……
临近Tom的实验楼,他已在楼下迎接。登记、打卡后,我们顺利来到了他的办公室。工作人员个个都面带微笑,对老Tom充满了尊敬与崇拜,也看出这个教授治学的高等学府对人才的尊重。
寒暄几句后,我就被老Tom拉到了他们的密闭培养温室,先是一通介绍,然后就上手干活了。因为老Tom掌握着很多低矮、高产的适合极端环境种植的种质资源,栽培方式与常规方法略有不同,加上还有些技术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老Tom看我有高涨的学习热情,他就干脆手把手地教,于是,我开始学习怎么修剪枝条、怎么连接管路、怎么快速发苗,哪一步都不能含糊,得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要学的还真不少,例如,Micro-Tina小西红柿成熟高度只有20厘米,如此小的植株,修剪得当就会提高20%的产量,反之,就会减产,甚至出现绝收。这种手把手教的老师,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真的很少见,对我的帮助也是极大的。
总而言之,在瓦赫宁根大学学习的体验,便像是在繁华都市中的一片静地里读书:进屋可潜心治学,出门便车水马龙。
玩转幽默,热爱科普
第三次见到Tom是在意大利的海边小镇斯佩隆加,这个小镇的地位有点像中国的寿光,是意大利温室控制农业的产业基地。5月下旬我们都去开会,这次让我领教了老Tom的幽默与智慧。因为是涉及航天领域的国际会议,特别是有美国、德国、荷兰、意大利、中国、日本等国家共同参与时,有时气氛未免会有些严肃,甚至是尴尬,这时老Tom的外交幽默就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在圆桌会谈上,当地主办方和媒体提出很犀利的问题,比如美国NASA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是什么?欧空局为什么总是依靠NASA?独立发展的道路还有多远?每到这时,老Tom总会抛出几个西方幽默段子,让尴尬的气氛烟消云散,以致记者最后说“You really kill me”,老Tom在半秒钟内笑着接了句“I kill you!”引得哄堂大笑。
老Tom作为资深科学家,在与媒体大众交流、与政府官员斡旋等方面也是有独到之处。科普,是老Tom经常提到的“大事儿”。搞好科普,是科学家责无旁贷的事情,更是科学共同体应尽的社会责任。在荷兰,他们有科学传媒中心,会定期举办媒体发布会并促进媒体专业人士和科学家的接触沟通,探讨干细胞、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这是对媒体完全开放的,媒体的记者可以提出各种问题,由科学家来回答和解释。科学家可以大声说出真相,从科学角度进行说明和解释。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作为科技工作者的我们,不仅要瞄准科技前沿,推动科技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还要积极地推动全社会科学素质的提升,激发民众的创造力。让科技走近大众,让大众走近科学。
Good job!
第四次见到Tom,是8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由美国NASA组织的第46届空间环境控制大会上。因为我有个墙报要在展示环节公开演讲,那天晚上老Tom早早就到了会场。他先让服务生倒了杯啤酒,然后拿着酒杯踱到我这里,因为是熟人又是长辈,我立马上前打招呼。没想到,这回Tom却板着脸,让我对着他把展示演讲说一遍,非常认真的那种。我按他的吩咐从头到尾啰嗦了一遍,他极其认真地给我逐句挑毛病,哪里该详细讲,哪里该用哪个词更准确,都说得很清楚。Tom说我讲英语单词时,偶尔会有德语发音,虽然不影响人们的理解,但大家会感觉很奇怪。他还叮嘱我,自由交流阶段,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见到官员、媒体多讲意义和价值,见到专业人士多讲创新点和理论技术。Tom甚至对我的微笑提出了建议,让我正式开始前,去洗手间练一练“八颗牙微笑”。
直到演讲、提问、自由交流等环节都全部结束时,老Tom才再次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说了句:“Good job!”
10月,老Tom退休了,他说他要落叶归根,要回到加拿大老家安心养老了,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陪伴他的家人,还有他那三个可爱的孙子、孙女。
责任编辑:张蕾磊
我以为是研究项目上的事情,急忙打开,看到内容后,有些伤感——老Tom要退休了!
资深专家口头禅是:“I really don’t know”
时光飞逝,我到德国宇航中心11个多月了,很快就要完成国家公派出国任务,启程回国了。在这接近一年的时间里,因为研究项目的缘故,我与老Tom有很多交集,我把他列为我在欧洲一年学习的“合作导师”之一。
老Tom是加拿大人,已经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工作了三十多年,在温室调控技术、植物生理生态、逆境生物学等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他曾担任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温室园艺系的系主任、项目主管等职务,同时也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欧洲航天局(ESA)等航天机构极端密闭环境控制、生命保障系统的资深顾问专家,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New Phytologist等杂志发表专业论文300余篇,撰写专著6部,并制定了欧洲多个南极科考站温室植物工厂的环境控制标准与手册。
自从2015年我来到德国宇航中心(DLR)后,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德国诺伊迈尔Ⅲ南极科考站建立能够常年供给新鲜蔬菜的单体温室,并筛选适合欧洲人口味的高营养蔬菜作物品种。那时,我是初来乍到,对欧洲栽培的作物品种是一知半解,急需有问题时可咨询的“引路人”。经德国导师、项目总负责人Daniel牵线,我认识了老Tom。此后,原来只存在于美国动画片中的名字开始与我有了联系。
第一次见到Tom是在2016年元旦后的德国宇航中心核心设计会议上,因为之前已经有过几次邮件往来,彼此见面,我们非常亲切。Tom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的衬衣口袋总是插着3支不同颜色的圆珠笔,红、蓝、黑,随时都可以掏出来比比画画,不同颜色的线条代表了不同的东西,这样讲解、交流起来非常方便。
老Tom虽然已是我们领域非常资深的专家,但一点儿架子也没有,他的口头禅甚至是“I really don’t know”。他知道的,会解释得非常清楚,不懂的、不确定的则不会乱说。认真严谨,实事求是,是我对老Tom的第一印象。
手把手
第二次见到Tom是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2016年3月,我接受德国宇航中心的安排,派出到老Tom实验室进行实地学习。瓦赫宁根大学是一所研究生命科学的世界著名高等学府,是荷兰14所研究型大学之一,在生命科学领域是欧洲大学的领头羊。瓦赫宁根大学始建于1876年,在农业科学领域尤为突出,农业科研水平常年位列世界前三位。大学所在的瓦赫宁根是一个安静美丽的小镇,位于荷兰中部,距离其他大城市多在一两小时的车程范围之内。车辆行驶在小镇的公路,两侧随处可见成群的牛羊,青草地和低洼的沟渠相间纵横,偶尔可以看到牧者的小木屋,蓝天白云下弥漫着的是无边的绿色,甚至连空气也飘着青草味。
进入大学区,又是另一番景象,各色建筑丰富多彩,突然让我这个看惯保守北部德国灰黑建筑的人眼前一亮。这里的人们基本三句不离bio-作为前缀的东西,biology,biochemistry,biodiversity……
临近Tom的实验楼,他已在楼下迎接。登记、打卡后,我们顺利来到了他的办公室。工作人员个个都面带微笑,对老Tom充满了尊敬与崇拜,也看出这个教授治学的高等学府对人才的尊重。
寒暄几句后,我就被老Tom拉到了他们的密闭培养温室,先是一通介绍,然后就上手干活了。因为老Tom掌握着很多低矮、高产的适合极端环境种植的种质资源,栽培方式与常规方法略有不同,加上还有些技术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老Tom看我有高涨的学习热情,他就干脆手把手地教,于是,我开始学习怎么修剪枝条、怎么连接管路、怎么快速发苗,哪一步都不能含糊,得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要学的还真不少,例如,Micro-Tina小西红柿成熟高度只有20厘米,如此小的植株,修剪得当就会提高20%的产量,反之,就会减产,甚至出现绝收。这种手把手教的老师,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真的很少见,对我的帮助也是极大的。
总而言之,在瓦赫宁根大学学习的体验,便像是在繁华都市中的一片静地里读书:进屋可潜心治学,出门便车水马龙。
玩转幽默,热爱科普
第三次见到Tom是在意大利的海边小镇斯佩隆加,这个小镇的地位有点像中国的寿光,是意大利温室控制农业的产业基地。5月下旬我们都去开会,这次让我领教了老Tom的幽默与智慧。因为是涉及航天领域的国际会议,特别是有美国、德国、荷兰、意大利、中国、日本等国家共同参与时,有时气氛未免会有些严肃,甚至是尴尬,这时老Tom的外交幽默就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在圆桌会谈上,当地主办方和媒体提出很犀利的问题,比如美国NASA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是什么?欧空局为什么总是依靠NASA?独立发展的道路还有多远?每到这时,老Tom总会抛出几个西方幽默段子,让尴尬的气氛烟消云散,以致记者最后说“You really kill me”,老Tom在半秒钟内笑着接了句“I kill you!”引得哄堂大笑。
老Tom作为资深科学家,在与媒体大众交流、与政府官员斡旋等方面也是有独到之处。科普,是老Tom经常提到的“大事儿”。搞好科普,是科学家责无旁贷的事情,更是科学共同体应尽的社会责任。在荷兰,他们有科学传媒中心,会定期举办媒体发布会并促进媒体专业人士和科学家的接触沟通,探讨干细胞、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这是对媒体完全开放的,媒体的记者可以提出各种问题,由科学家来回答和解释。科学家可以大声说出真相,从科学角度进行说明和解释。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作为科技工作者的我们,不仅要瞄准科技前沿,推动科技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还要积极地推动全社会科学素质的提升,激发民众的创造力。让科技走近大众,让大众走近科学。
Good job!
第四次见到Tom,是8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由美国NASA组织的第46届空间环境控制大会上。因为我有个墙报要在展示环节公开演讲,那天晚上老Tom早早就到了会场。他先让服务生倒了杯啤酒,然后拿着酒杯踱到我这里,因为是熟人又是长辈,我立马上前打招呼。没想到,这回Tom却板着脸,让我对着他把展示演讲说一遍,非常认真的那种。我按他的吩咐从头到尾啰嗦了一遍,他极其认真地给我逐句挑毛病,哪里该详细讲,哪里该用哪个词更准确,都说得很清楚。Tom说我讲英语单词时,偶尔会有德语发音,虽然不影响人们的理解,但大家会感觉很奇怪。他还叮嘱我,自由交流阶段,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见到官员、媒体多讲意义和价值,见到专业人士多讲创新点和理论技术。Tom甚至对我的微笑提出了建议,让我正式开始前,去洗手间练一练“八颗牙微笑”。
直到演讲、提问、自由交流等环节都全部结束时,老Tom才再次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说了句:“Good job!”
10月,老Tom退休了,他说他要落叶归根,要回到加拿大老家安心养老了,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陪伴他的家人,还有他那三个可爱的孙子、孙女。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