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低年级学生容易分神的问题,可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主要做法是: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创设现实情境;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创设趣味情境;激活学生情感需求,创设发展情境;促进学生知识串联,创设完整情境;引导学生实际应用,创设问题情境。最终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标。
【关键词】情境教学 有效教学 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148-01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分神,影响学习效果。那么,低年级数学教师如何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益呢?笔者的做法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主要有这样几点做法:
一、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创设现实情境。
乔纳森指出,“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生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从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出发,创设真实的或接近于真实的,具有丰富资源的课堂教学情境,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可以使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情境,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广阔背景。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物体》一课时,笔者在课堂伊始就出现大量的积木,让学生认一认、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议一议,集体交流分类的方法,最后通过推一推、抛一抛、摸一摸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探究。
二、把握學生心理特征,创设趣味情境。
低年级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要丰富多彩,从儿童的视角去设计内容,要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富有童心。教师可以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图文并茂地呈现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教学一数上册“2~5的分与合”一课时,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单一,所以要设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画面:孙悟空打闹蟠桃会后回到花果山,带回了4个大蟠桃,要分给两只小猴,可以怎样分?让学生说一说,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激活学生情感需求,创设发展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一数下册《统计》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分组活动的学习形式。在活动中,不时通过给每组贴五角星(三种颜色)进行评价,到了课堂的最后环节,通过引导学生统计各组得星的颗数和各种颜色星星的颗数,同时对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评价,既巩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促进学生知识串联,创设完整情境。
数学教学要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通顺、连续的教学情境,把知识串联其中,让学生沉浸于教学情境之中,充分比较和体验,获得良好的数学发展。
例如,笔者在教学一数下册《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时,这样设计了教学情境: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灰太狼过集体生日,过生日要用到人民币;然后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接着通过让学生帮助喜羊羊和美羊羊、懒羊羊换币,帮喜羊羊算币(两张、三张等),再帮美羊羊取5角钱的人民币,再帮懒羊羊、灰太狼买东西付币,帮营业员找币,最后灰太狼给红太郎寄信,帮灰太狼买8角钱邮票(付币)等一系列活动,既让学生集中了注意力,有效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使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更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实际应用,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实际问题的应用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的习惯,培养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笔者在教完二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后调查父母(或祖父母)1分钟、1小时能做哪些事?你有什么感觉?这样的设计,既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1分钟、1小时的具体时间到底有多长,又让学生体会到家人为自己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养成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品质。
总之,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有效教学为目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数学知识水平。
【关键词】情境教学 有效教学 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148-01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分神,影响学习效果。那么,低年级数学教师如何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益呢?笔者的做法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主要有这样几点做法:
一、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创设现实情境。
乔纳森指出,“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生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从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出发,创设真实的或接近于真实的,具有丰富资源的课堂教学情境,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可以使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情境,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广阔背景。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物体》一课时,笔者在课堂伊始就出现大量的积木,让学生认一认、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议一议,集体交流分类的方法,最后通过推一推、抛一抛、摸一摸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探究。
二、把握學生心理特征,创设趣味情境。
低年级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要丰富多彩,从儿童的视角去设计内容,要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富有童心。教师可以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图文并茂地呈现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教学一数上册“2~5的分与合”一课时,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单一,所以要设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画面:孙悟空打闹蟠桃会后回到花果山,带回了4个大蟠桃,要分给两只小猴,可以怎样分?让学生说一说,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激活学生情感需求,创设发展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一数下册《统计》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分组活动的学习形式。在活动中,不时通过给每组贴五角星(三种颜色)进行评价,到了课堂的最后环节,通过引导学生统计各组得星的颗数和各种颜色星星的颗数,同时对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评价,既巩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促进学生知识串联,创设完整情境。
数学教学要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通顺、连续的教学情境,把知识串联其中,让学生沉浸于教学情境之中,充分比较和体验,获得良好的数学发展。
例如,笔者在教学一数下册《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时,这样设计了教学情境: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灰太狼过集体生日,过生日要用到人民币;然后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接着通过让学生帮助喜羊羊和美羊羊、懒羊羊换币,帮喜羊羊算币(两张、三张等),再帮美羊羊取5角钱的人民币,再帮懒羊羊、灰太狼买东西付币,帮营业员找币,最后灰太狼给红太郎寄信,帮灰太狼买8角钱邮票(付币)等一系列活动,既让学生集中了注意力,有效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使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更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实际应用,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实际问题的应用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的习惯,培养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笔者在教完二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后调查父母(或祖父母)1分钟、1小时能做哪些事?你有什么感觉?这样的设计,既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1分钟、1小时的具体时间到底有多长,又让学生体会到家人为自己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养成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品质。
总之,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有效教学为目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数学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