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唐国太原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sd123qwe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骀

  台骀“宣汾障泽”,肇始太原,将晋阳古文明拉伸到“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黄帝时代。继台骀之后,太原地区又产生了一位举世闻名的伟大人物——尧。唐尧时代目前还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古唐尧社会中许多生活事件都是靠老百姓的口口相传。史传,尧,姓伊祁(也作伊耆),名放勋,初封于唐,故名陶唐氏。唐尧是其帝名。其实尧是我国远古时代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末期部落联盟的著名领袖,当时还没有国家概念,何来帝之称号?所谓帝的尊称乃是老百姓出于对尧的敬仰之美誉!
  这就是扬名千古,妇儒皆知的唐尧。他曾经率领自己的部落翻山越岭,经过长途跋涉徙居太原,“初都太原”。使太原市由此产生了“唐”、古唐国、或“北唐国”等古名。为太原市留下了载于史册扬名海外的“唐尧遗风”,在太原市的古代历史上记下了流光溢彩的一笔。
  唐尧西徙太原市,大约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古尧部落最早生活在今河北省唐县,望都一带的滹沱河流域,对此,《郡国志·后汉书》唐县条引注:“(帝王世纪)日尧封唐,尧山在北,唐水西人,南有望都。”北魏郦道元著《水径注》,《元和郡县图志》,《典地广记》及《太平寰宇记》等著名的古代地理书籍,都准确无误地说明这一点,徐旭生先生在其《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也说过:“陶唐氏旧城是河北唐县。”周长富先生则通过龙山文化的特点,在其《浅谈陶唐氏》中指出:“从年代分布和范围来分析龙山文化就相当于唐尧之古文化。”
  那么唐尧又为什么要率领他的部族,离开故土西徙太原呢?何长岳先生在他的著作《炎黄源流史》里说:“由于东夷族的势力逐渐强大,作為部落首领的尧,为避免本族群众受到伤害和侵扰,所以率部西徙,从唐县一带出发,南下行唐,沿着滹沱河过井陉,达到太原,暂定下来。”邹衡先生著《浅谈陶唐氏》也如是说。他还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及先周文化》一文中指出:“太原地区的古文化多半是河北龙山文化的许坦型文化和光社文化的演变,其出土的文物及大量陶器均类似于龙山文化的涧沟型者。”以上论述和地下出土的文物相互印证,则进一步证明了太原许坦型文化和光社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也证实了唐尧部族由河北唐县迁徙太原,并且定居太原的历史事实。
  另外唐尧部族也经常受到唐河和滹沱河的水患灾害,所以率领部族离开故土,由太行山东面的平缓地带沿着滹沱河逆流而上,向西向高处迁徙就显得十分必要也非常正确!穿越了太行山,进入山西境内,过盂县趟泉河、温川河、再过杨兴河继续往西南跋涉,终于进入汾河中游平原地带太原盆地。并且在这里筑城暂时定居下来。现太原市西南地区的“尧城村”“古唐屯”“北唐城”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
  丰厚的黄土,缓畅的汾河,苍翠的东西山,平展开阔的河谷平原地带波涛汹涌的晋水以及淳厚的太原先民,留住了长途跋涉历尽艰辛的唐尧部族。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
  “唐尧初都太原”,千百年来在太原的大地上老百姓是口口相传,对于那些传说,当地的志书,碑刻多有记载。《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城记》云尧筑也。”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宏篇,班固著书的《汉书·地理志》载“晋阳本唐国,尧都始于此。”专门著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都城记》也说过:“晋阳城北二里有唐城,尧所筑。”一直到唐宋之际徐坚著的《初学记》,朱熹著书《诗集传》都说明:“唐城是帝尧所筑,故唐城地处晋阳一带。”
  城,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殊的产物,它有着突出的标志,构成了宏伟壮观的华夏文明景观,揭示着城市周围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古城在中国古代五千年文明史上,占有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地位。古唐城与尧初都的口碑相传及文献记载,告诉我们一个史实:早在公元前4000年的唐尧时代,在太原地区已经有一个文化相对发达,人口相对密集的原始部落,这个原始部落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劳动,不仅发展了这里的经济,而且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还建立起自己的部落联盟,创建了保护自己不受侵扰的古城——古唐城。时代变迁,历史演变,晋阳古城的问世便延续了千年古城的一脉相承!
  几千年来人民口口相传的故事,个中自有真实历史的影子,不是有许多传说被出土的文物所证实吗?客观公正地讲从某种意义上传说就是最初的历史,从中到外,从古到今那一个文明古国的历史不是如事传说?
  由于唐尧初都太原,又在太原筑有唐都,所以太原自古就有“唐”和“古唐国”之称。那么追溯“唐”的古意《说文解字》解释“唐”为大也。《白虎通.号》解释“唐”为荡荡也,道德之大貌也。可见,唐是一个会意字,基本意思是:大话,豪言,命令;延伸的意思为:道德至大之人所讲的话以及发布的命令!
  在中国古代部落联盟中什么人可以发表豪言壮语呢?肯定是部落首领!尧就是这样的人。所以,给尧冠以唐的称号就渊于此说。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称号!
  太原市的地形地貌东高西低的特例,古唐国建立于现在太原市的西南地区,远古时期经常受到“晋水”的水患祸害,当时的“晋水”与现在的“晋水”无论从水的量上,还是水域范围都不是一个概念,从而使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尧带着他的部落百姓,沿着汾河一路南行,选择了一个地形地貌比较理想的地方一古平阳重新修建起尧新的都城。并且在这里安顿下来。
  关于尧迁都之争,东汉人郑玄在《诗谱》中说“尧始居古晋阳一带,后迁河东。”清代名人阎若璩《尚书疏证》说:“尧为天子,实先都晋阳,后迁平阳府。”所以后来才有“尧都平阳”之说。同时也印证了尧始都晋阳后迁平阳的史实。平阳在晋阳之南,那么以地理位置区别,以太原为“北唐国”,这就是太原被称之为“北唐国”的缘由。山西省太原市是一座“控带山河,据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市的先祖们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劳动、繁衍、生息,创造出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中国古代中华文明增加了很多很高的精神内涵!
  唐尧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核心是“仁”,所谓“其仁如天”。那么晋国或者说晋阳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义”,即所谓“义薄云天”。周朝逐步灭亡的关键问题是“礼崩乐坏”。但是产生于晋阳大地的“晋商”确把中华先祖的智慧变成了“诚信”,晋商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商界驰驭500年的奥秘就是在经营活动中始终坚持“诚信”的原则,并且是“以义制利,舍利取义”为信条,这些都是当代中国人应该学习、宣传、传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他文献
一  百里滩像一条游龙纵贯平顺南北,东西两岸群山环绕、沟壑丛生,全境东南高、西北低,山地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延伸,每逢夏季,层恋叠嶂的太行山脉就如同向西北倾斜的一把簸箕把一夏的雨水倾倒于百里滩,雨天汇聚成河,晴天袒露为滩。绵延百余里的冲刷,河流清洗出河道,泥土堆积成两岸。故百里滩沿线村庄星罗棋布、人口密集,西北接潞城,东南通壶关,沿岸百姓依滩土耕耘立村,沿河道开路行走,百里滩两乡两镇舞动龙首龙尾,平顺
期刊
文家庄,非一村名,现在属介休市东城文家巷一带居民区之泛称。但很久以前,文家庄、郭家村确属介休城东近郊的农村。到北宋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多、社会的进步,文家庄发展到和城关连在一起。又到后来,当时的县衙组织民众又修筑起了外城墙,把文家庄严严实实地包围在了城内,成了名副其实的城中村了。  文家庄是介休三贤之一文彦博的出生地。文彦博,字宽夫,封潞国公。在北宋佐政历仁宗、英宗、神宗、哲
期刊
明长城“大同镇”东端的“天成城”,就是今大同市天镇县城所在。城池修筑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新整修加固。如今天成城的城墙南墙还有断续几十米,东、西墙未见。西门存,门两侧墙已不见,门洞高大,有修整过的痕迹,门洞至今通行,里侧是大街,外侧是某单位家属院。北门尚存,连带着十多米的土墙,这些遗址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天成城处于晋冀蒙三地交界处,地势险峻位置显要,明
期刊
昔日的渣山,沉积了半个世纪,高23米、占地2.3平方公里、总量达1000余万立方米,坐落在太钢南厂区。风天扬黑尘,雨天流黑水。它不仅威胁着太钢的发展和钢城人的生活,也对省城太原的环境造成了恶劣污染。作为从小居住在太钢附近的一个老太钢人,我至今记忆犹新。  1983年4月,太钢公司与加工厂正式签订承包合同,李双良被确定为治理渣山承包负责人。我作为加工厂工人,能在双良师傅身边工作,感到十分庆幸。我亲眼
期刊
晋绥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由我党领导创建的主要根据地之一,为了最大限度地动员激励民众参加生产,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先后召开了四届群英会。1944年12月,在第四届群英会上受表彰的人群中有一个憨厚老实的老汉,被全体部队英雄们赠予一个光荣的称号:军队爸爸,他就是兴县蔚汾镇兴业村“特等拥军”模范任万生(1886—1952)。在大会拥军报告中,临了他加重语气说:参观了展览,看到陈列的电台、迫击炮
期刊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为动员全国各阶层人民实现建立新中国的光荣使命,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五一口号”得到了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他们发表宣言、通电和谈话,并接受邀请奔赴解放区,与中国共产党共商建国大计。这是我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公开、自觉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坚定地走上了
期刊
一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所以,水土保持工作对于山西而言,历来十分重要,以后也是十分重要。当然,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对山西的水土保持工作十分重视。作为党和国家主管全国水利事业主管部门的部长钱正英,更是对山西省的水利水保工作高度重视,紧抓不放。  “黄河清,圣人出。”这是中国民间的一句老话。  “中国的黄土高原,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也是全世界著名的难治理的地区。长期的水土流失使黃土高原冲
期刊
李西平(1818—1951),又名李希平、李展祥,化名李雷,山西平陆县张店镇张店村人。1918年生于一个贫穷家庭,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受党组织委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毕业后奉命回平陆做抗日工作,1940年3月由余子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平陆抗日条西总队二大队副队长、四大队队长、解放军58团四连连长、553团二营教导员、553团团干部处副处长等职,1951年4月在部队行军
期刊
近来喜读老先生洗尽铅华之作,这些长者所做小品随笔读来不急不徐,不喜不怒,雅正而尽显斯文。上个月拜读了梁才先生的《九秩初度》,抚卷长思,读后感怀,耐读可谓经得起再读三读,不像一般花样文章一拔拉到底,稀汤寡水,而是隐约树丛中,犹闻话语声,云烟不知处,恍若邻里翁。梁先生九十岁了,祖籍平遥,曾长期在太谷从事教育和文史工作,老人精神矍铄,平易近人,道德文章一流,书法也很有造诣,现定居榆次。放慢脚步,东瞅瞅,
期刊
我从山西大学毕业后直到退休就一直在长治市从事教育工作,其间,变更了几个工作单位,而在时称晋东南地区长治师范学校(现长治市师范学校)的工作时间最长,从1971年调入到1984年调离,前后达十四年之久。這个时期整个国家经历了很多大事,作为一个基层的师范学校,教学工作也不可避免打下了许多时代的烙印,现将部分记忆深刻的经历叙述给大家。推荐与选拔进行招生  1974年8月,长治市师范首先恢复办学,在国家还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