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动物的色彩信号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家早就知道,在动物世界中色彩的主要作用是警告、择偶和伪装。而在最近20年中,科学家又发现,色彩还是海洋动物彼此识别的一个重要手段。
  
  2007年9月的一天,澳大利亚海洋生物学家贾斯汀·马歇尔携带一部水下摄像机和一个红色过滤镜从斐济岛的一个浅滩处开始下潜,不一会儿就下潜到了珊瑚礁水域。珊瑚礁可谓世界上色彩最丰富、最艳丽的地方,在各种颜色的“轰击”下,马歇尔很快就有了感官超载的感觉。他将闪光灯对准一大片珊瑚丛,上面的珊瑚枝显现出暗红色。可当他关掉闪光灯后,珊瑚枝又变成了蓝色、绿色、紫色和黄色。在这个深度,红色不再是一种可见光,因为较长波长的光几乎都被水分子、水中漂浮物,以及其他微小颗粒完全吸收掉了,这也正是珊瑚礁鱼为什么大都呈现蓝色或黄色的原因。
  马歇尔醉心于研究珊瑚礁动物,每年都要到斐济岛去观察、研究珊瑚礁动物。他目前正在进行一项研究——珊瑚礁鱼是如何利用颜色进行信息交流的,而这与他一直迷惑不解的一个问题有关:为什么一些珊瑚礁鱼的身上生有醒目的红色斑块?
  
  1 利用色彩进行伪装
  
  一团五颜六色的鱼群朝着马歇尔游来,在浓郁、艳丽的珊瑚礁背景色的烘托下,远远看上去就像一大块色块在晃动。
  科学家早已知道,在动物世界中,色彩的主要作用是警告和择偶,除此之外,还有伪装作用。最近20年中,科学家又发现,色彩还是海洋动物识别彼此的一个重要手段。研究发现,动物眼中的色彩和人类眼中的色彩在作用机制和用途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为了解鱼眼是怎样看物体以及看到了什么,马歇尔对各种珊瑚礁鱼的眼结构进行了分析,还测量了从珊瑚礁表体反射回来的光的波长。结果发现,雀鲷、隆头鱼和皇帝神仙鱼身上的黄色、蓝色能与珊瑚礁背景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而这为它们提供了免遭掠食动物攻击的有效伪装。
  马歇尔沿着珊瑚礁边缘继续下潜,一团五颜六色的鱼群朝他游来,在浓郁、艳丽的珊瑚礁背景色的烘托下,远远看上去就像一大块色块在晃动,让人无法分辨出其中任何一条鱼来。当他再靠近一些时,就看到了皇帝神仙鱼身上闪现出的黄色、紫色和向色光波。最新研究表明,当皇帝神仙鱼在珊瑚礁复杂的背景色下游动时,在一定距离外,它们身上的彩色斑点和条纹混淆在一起,并与珊瑚礁背景融为一体,从而模糊了掠食动物的大脑。
  接着,马歇尔又看见了一只章鱼,它正将它的一条腕足插入石缝中,似乎在探摸里面有无猎物。一只螃蟹被赶了出来,章鱼迅速将它的长腕触及地面,形成一个“网”,横亘在螃蟹的逃跑路线上。一刹那,这“网”就变成了近乎透明的白色。螃蟹似乎没有看到章鱼的“网”,仍沿原来的逃跑路线向前逃奔,结果一头扎进“网”中。章鱼迅速收“网”,然后将美味送入口中。
  章鱼可谓是海洋中的变色大师,它能根据不同的背景色变幻出与环境几乎完全一致的颜色和图案样式。科学家通过解剖章鱼眼睛发现,章鱼竟然是色商,其视网膜缺乏接收和加工颜色的细胞、它变化身体颜色完全是一种伪装诡计。
  
  2 利用色彩谈情说爱
  
  马歇尔看见,一条雄性隆头鱼在面对一条雌性隆头鱼时突然竖起了自己的背鳍,与此同时。有数条蓝色光环迅速穿过它的全身。
  
  对很多种类的珊瑚鱼来说,颜色除了用来伪装外,还可用作谈情说爱的“语言”,只不过这种“语言”稍纵即逝,只存在于短暂的一刹那间。许多生活在珊瑚礁里的鱼在求偶交配时可以在短短数秒钟内变换身体颜色,一俟求偶结束又
  变回原来的颜色。在一片随着水流不断摇摆的海葵上面,马歇尔看见一条雄性隆头鱼在面对一条雌性隆头鱼时突然竖起了自己的背鳍,与此同时,有数条蓝色光环迅速穿过它的全身。在雄鱼的“激光展示”刺激下,雌鱼随雄鱼一起乘一股上升水流扶摇而上,同时释放出大量卵子。交配结束后,雄鱼立刻变回原来的土褐色。要知道,雄鱼在发光的一瞬间让它自己处在了一种极度的危险之中,它可能因此被附近的掠食者发现。因此,迅速恢复原来的色彩对它来说至关重要。这种快速变化的能力来自于一种叫做色素体的皮肤细胞。在神经元和激素的共同作用下,色素体通过色素以及对光的控制制造出各种颜色和图案。 为识别各种色彩,许多珊瑚礁动物进化出了世界上最复杂的眼睛结构。新的研究显示,包括螳螂虾在内的许多口足目动物最多可拥有16种视色素,其中一些能感觉紫外光和红外光,甚至还能感觉偏振光,包括线偏振光和圆偏振光。螳螂虾复杂的视网膜能发送经其脑组织处理过的可视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了脑组织为了解周围世界而承担的工作量。这些复杂的眼组织能帮助螳螂虾确定猎物位置。
  不只是螳螂虾,许多吃浮游生物的鱼也能看见紫外光,而紫外光能让浮游生物在水中显现为黑色。有些珊瑚礁鱼不仅能看见紫外光,还能将紫外光作为一种反射物涂抹在自己的身上,以向同类发射信号。比如小热带鱼相互之间能用紫外光进行交流,但其天敌却看不见这种光。这一发现令马歇尔感慨不已:在神秘的海底世界究竟还有多少东西是我们的肉眼无法看到的?
  
  3 神秘的红荧光
  
  不知不觉地,马歇尔已下潜了20米,这里漆黑如夜,他失去了方向感,所有的鱼儿似乎也消失不见了。然而,黑暗并未持续多长时间,不一会儿,他就看见无数个闪闪发光的红眼睛朝他游来。这是一群虾虎鱼,它们身上的红色斑点照亮了漆黑一团的珊瑚礁。 通过红色过滤器,马歇尔看到红色闪光在幽暗环境中显得尤其耀眼,就像即将燃尽的余火。当眼睛逐渐适应了幽暗环境之后,即使没有红色过滤器他也能毫不费力地看见这些红色斑点,它们大多显现为橙一红、褐一红或紫一红,属于混合波长,但无论是哪种,都包括红色在内。不可思议的是,在马歇尔之前还没有人在这个深度看见过红光。这是为什么?马歇尔认为,其他人之所以看不见红光,是因为他们认为在这个深度不可能存在红光。根据光传播理论,红色在这里将衰变成灰色或黑色。
  马歇尔发现这里有三种鱼长有明显的红斑纹,他想知道这些红斑纹究竟起什么作用。他认为,如果没有作用,那么鱼就不可能生出这种斑纹;而鱼如果真的能看见红色,那么海洋生物学家就不得不重新考虑他们以前有关红色在水中传播的理论。
  鱼究竟是如何在没有红光的地方显现出红光来的呢?通常情况下,红色素之所以显现为红色是因为它们反射红光,吸收其他波长的光。但在水深20米的地方,红光应该几乎已被水分子及其他微小颗粒吸收掉了,鱼又如何能反射红光呢?马歇尔猜测一定另有原因,他认为这就是荧光色素。荧光色素与普通色素在作用机制上存在很大差异,输入光可以激活荧光色素分子,使其发射长波光。
  马歇尔以前在实验室里对可能发荧光的热带鱼进行过观察和测试,他发现 这些鱼的确能发射荧光。大部分鱼发出的荧光可能源自一种叫做“闪光细胞”的特化色素细胞,位于鱼鳞下面的皮肤内。这些细胞含有鸟嘌呤晶体。马歇尔猜测,荧光不是来自鸟嘌呤晶体本身,而是来自晶体内的荧光蛋白,他甚至还怀疑荧光是由细菌制造,然后被鱼所利用。红荧光究竟源自何处,仍需进一步研究。
  马歇尔发现,鱼的红色斑纹大多分布于头部和眼睛四周。有些虾虎鱼的臀鳍上生有红色斑纹,而三鳍鳚在第一背鳍上长有红色斑块。最明显的莫过于海马的亲戚海龙的艳丽的红色尾鳍。这些斑纹和斑块的分布特点表明了红荧光特殊的作用:与同伴进行通讯交流。
  根据近几年的研究,许多动物如鸟类、蜘蛛和螳螂虾等,都将荧光作为一种自然照明工具,以使其身体部位在发射荧光信号时更加清晰、明亮,或用于吓阻敌害,或用于吸引配偶。珊瑚礁鱼利用身体上的红色斑块发射信号,说明这些标记具有同样的日的、所不同的是,珊瑚礁鱼的荧光不是用来彰显自身颜色的,而是用作一种别人看不见的秘密通讯信号。比如三鳍鳚在求偶时会兴奋地来回摆动第一背鳍,这时你就会看到红色在上下快速地窜动。海龙在求偶时则拼命摆动其红色的尾鳍。
  如果一条鱼能发射重要信息,而又不引起掠食者的注意,那就能为它带来额外的好处。由于红色长波光在水下传播距离有限,雄鱼尽可以对着雌鱼摆动它的红色性斑块,因为远处的动物看不到它的求爱信号,这就大大降低了它被其他动物吃掉的风险。
  马歇尔还发现了珊瑚礁鱼发射红荧光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帮助它们与背景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以免被发现。他在第一次下潜时就注意到,较深处的珊瑚礁和海藻能发出一种淡淡的暗红色光,而一条发红光的鱼隐藏在这种背景下很难被其他动物发现。鲉是一种极善于伪装的动物,这种伏击式的食肉动物总是让自己隐藏在某个地方,静静地等待猎物靠近,然后出其不意地迅速攻击毫无警觉的猎物。马歇尔发现,有五种触发红光,它们身上生有大片红色斑块,与背景色非常相似。
  然而,最让马歇尔感到意外的是,这里的螳螂虾竟然也能发荧光。与珊瑚礁鱼发出的红荧光不同,螳螂虾发出的荧光呈黄色,主要用来恐吓、警告敌害和吸引配偶。这还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螳螂虾利用荧光进行信息交流。当螳螂虾需要保卫领地或者抵抗敌害时,它就会摆出警惕的姿势,把头和胸部高高抬起,同时展开它那对吓人的附肢,这使得它看上去更加高大威猛,而且也能凸显它身上的颜色斑纹、这些色斑不仅反射普通的黄光,也反射黄色的荧光。由于水的光过滤作用,一般的视觉信号在水里是靠不住的,但荧光则能与水里的蓝光(由于蓝天光线的反射)形成强烈的对比,因此荧光在水里比在空气中更鲜叨,黄色荧光斑纹能起到增强警告信号的作用。
  上述最新发现让科学家不禁对珊瑚礁世界生出些许敬畏之情,真不知道在这光怪陆离的五彩世界里究竟还存在着多少未解之谜。
   相关链接
  
  动物的色彩视觉
  我们利用视觉观看周围的世界。当光线照射时,我们能不能看见周围的世界,首先取决于我们的眼睛能否探测到眼前的物体,以及大脑能否对眼睛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那么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以及如何对光线做出反应的呢?
  脊椎动物的眼睛含有两种感光细胞:杆状细胞和视锥细胞。人眼的杆状细胞主要用来察觉弱光,而视锥细胞则专门用来察觉色彩。杆状细胞含有一种视色素,而视锥细胞则含有多种视色素,不同的视色素能感觉到不同波长的光波。与杆状细胞相比,视锥细胞反应速度更快,能察觉物体的中速运动。
  人类的一个视锥细胞只含有一种视色素,而其他许多脊椎动物的一个视锥细胞往往含有多种视色素。视色素由两种成分构成:生色团和视蛋白。生色团是一种吸光分子,位于视蛋白团内。视色素对哪种波长的光波产生反应,主要取决于生色团和视蛋白之间如何交互作用,而这又主要取决于视蛋白,因为生色团在遗传过程中很少发生变化,而视蛋白则相反,很容易发生变异。基因变异可以导致视蛋白改变,从而影响动物的视觉。
  两栖动物、鱼类和爬行动物还有第二种生色团。在生色团产生变化时,视色素就会变得对长波特别敏感。比如七鳃鳗从海洋进入河流后其生色团往往会发生这种变化,某些蝌蚪在发育成青蛙后其生色团也会发生这种变化。
  眼睛中的视色素就像画家的调色板上的油彩,如果画家只用一种颜色作画,其画作注定是单色画。同样,如果动物只能看见一种光波,那它眼中的世界就是单色的;如果动物拥有数种视色素,那它看到的世界将是五颜六色的。
  人眼在正常情况下含有四种视色素,其中有一种存在于杆状细胞中,其他三种存在于视锥细胞中。人类因有三种视色素用来察看色彩,故被称为三色视者。三种视锥色素(蓝、绿和红视锥色素)分别对短波、中波和长波产生反应。几乎任何一个可见光的波长都能激活至少两种视锥色素,有时甚至是三种,因此我们得以看见100万个色调。
  对人类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幸事,因为大部分哺乳动物都只有两种视色素,只能看见短波和长波。这种二色视觉最多能看见1万个色调(某些患色盲症的人能看见的色调远低于这一数字)。即便如此,与鲸鱼和海豹相比,这已算是极为丰富了,因为鲸鱼和海豹的视锥细胞只有一种视色素,只能看见一种颜色。
  大部分哺乳动物的色感为什么如此差,据认为与哺乳动物的祖先曾与恐龙生活在一起有关。那时恐龙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霸主,哺乳动物的祖先只能在夜间活动,而且长得很小。由于只能出没于夜间,色觉对它们来说没有什么用处,缺乏色觉的动物并不比拥有发达色觉的动物生活得差,于是哺乳动物的彩色视觉开始退化。不过,它们的眼睛对弱光的探察能力却得到了增强。
  恐龙灭绝为哺乳动物的进化腾出了空间,过去只在夜间活动的哺乳动物开始朝多样化进化,许多哺乳动物开始在白天活动。尽管如此,哺乳动物的色觉仍然很差。不过,灵长类动物却是个例外。灵长类动物的色觉至少发生过两次进化一次发生于生活在东半球的猴子和类人猿身上,另一次发生于栖居在新大陆的猴子身上。灵长类动物为什么能进化出比其他哺乳动物更发达的色觉?原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可能与饮食结构有关,因为拥有三色视觉的动物更容易分辨出哪是成熟果子,哪是未成熟果子。
  然而,与大多数其他脊椎和无脊椎动物相比,灵长类动物的色觉仍显得较差。许多两栖动物、鸟类、鱼类、爬行类以及昆虫还拥有另一种视色素,使得它们能够看到我们完全看不到的光——紫外光。蓝冠山雀就属于四色视者,拥有比我们更复杂的色觉。
  从外形看,蓝冠山雀并无特殊之处,但它们的羽毛能反射紫外光,尤其是雄鸟头上戴的那顶“蓝帽”,它能影响配偶的选择。有许多证据可以证明,有些人患有一种特别的色盲症,实际上他们是四色视者,尽管他们仍然无法像鸟儿那样看见紫外光。
  不过,与长着具柄眼的螳螂虾相比,蓝冠山雀的色觉也是小巫见大巫。螳螂虾这种节肢动物的眼睛里至少生有4种视色素,有的甚至高达16种。不过,螳螂虾眼中的世界并不清晰,因为它们的视力较差。
  螳螂虾除了能看见人类能看见的所有可见光外,还能看见紫外光和红外光。但是,科学家至今仍不清楚它们是否能比鸟儿看见的色调更多。与昆虫和甲壳动物一样,螳螂虾生有复眼,其工作原理与脊椎动物的眼睛存在很大差异。一种观点认为,螳螂虾眼里的每个色素都能发射一种颜色信号,就像人类耳蜗里的毛细胞能对一种声频做出反应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拥有更大的色素范围对于察看更多的颜色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缺乏大脑,螳螂虾可能无法像人类那样将许多颜色混合起来。
  更奇特的是,螳螂虾还能看见偏振光。许多动物的外壳也能反射偏振光,如某些蜘蛛、昆虫和候鸟,候鸟还可能将偏振光用作导航工具。然而,某些螳螂虾不仅能看见线偏振光,而且还能看见圆偏振光。由于拥有这种能力,使得它们能对传播到面前的偏振光出现的任何一点微小变化做出反应。螳螂虾的甲壳可以反射圆偏振光,使它们看上去就像珠宝一样发出诱人光芒,它们以此来引诱潜在的配偶。不只是螳螂虾,实际上大部分口足目动物的透明外壳都能反射偏振光。
  
  相关链接
  
  恐龙拥有
  什么样的色觉?
  这个问题显然难以回答,因为恐龙早已灭绝了。不过我们可以进行合理推断鸟类和鳄鱼是两种与恐龙亲缘关系最近的现存动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鸟就是恐龙,因为据认为它们全都是恐龙的后代,尤其与霸王龙的关系最近。鸟是四色视者,而某些鳄鱼如密西西比鳄可能也是四色视者。由此推断,许多恐龙有可能拥有复杂的四色视觉。
其他文献
在对斗兽场地宫纠结历史的探索中,考古学家最终辨识了斗兽场地宫中的各种结构,并为其宏大规模和复杂程度所震惊。    1996年,德国考古研究所的贝斯特等考古学家首度开始探索斗兽场地宫。他们花了四年时间,使用卷尺、铅垂线、水平仪以及无数纸张、铅笔等原始手段来绘制整个斗兽场地宫的技术草图。这项工作在今天完全可以使用激光扫描仪来完成,但贝斯特认为,如果当初这样干了,恐怕很难得到传统制图术所能够带来的透彻理
一个机器人仰头大笑,笑得喘不过气来——想象这样的情景一定会让你觉得非常有趣,而声学家们正在努力合成真假难辨的“人类”声音,试图将这一设想变成现实。但考虑到人类笑声的复杂多样:大笑、狂笑、窃笑、冷笑,等等,要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笑,其难度可想而知。  比方说,人类除了在笑的时候可以改变元音音素,如“呵呵呵”、“嘿嘿嘿”、“哈哈哈”等,还能在笑的过程中改变语音结构,如重音、韵律和声调等,以帮助我们更好地
挪威传说中的北海巨妖,《圣经》中象征邪恶的海中怪兽,至今不肯露出真面目的尼斯湖水怪,以及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其他各种水中怪物,它们总是让人充满幻想。然而,同真实存在过的海洋巨无霸们比起来,那些多半属于想象之物的妖怪又算得上什么?    每年夏天,挪威奥斯陆大学的研究人员都要到斯瓦尔巴群岛(挪威属地,位于北冰洋上,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之间,由斯瓦尔巴岛、东北地岛、埃季岛、巴伦支岛等组成)的斯瓦尔巴岛上去
澳大利亚西南部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然而却有地球上最多样的檀物群落。  在澳大利亚偏僻的西南部沙化地区,有一大片贫瘠的土地,高过膝盖的灌木丛难掩那瘦骨嶙峋的土壤,穷尽目力也望不到尽头。夏季酷热难耐,蒸腾而上的热气模糊了地平线。除了风声,万籁俱寂……这里就是被澳大利亚当地人称作“克旺甘”的地方。  克旺甘地区夏季干热,冬季潮湿。属于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地中海气候环境(南非、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南欧也属于这种
2009年6月,49岁的英国画家艾伦引起了媒体的注意:6年前还对绘画一窍不通的他,在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脑溢血手术后,突然对绘画得心应手,创作出了一幅又一幅艺术画,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艺术天才。科学家认为艾伦的脑神经因大脑中风受损和手术介入进行了重新连接,可能避开了受损部位,进而触发了其潜在艺术才能。  这种奇妙的现象显然跟我们的大脑有着直接的联系。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微型宇宙,里面藏着我们难以穷尽的秘密。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0 740c,而且这种趋势正在加速。据科学家预测,未来2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至少会再增加0.4℃。地球温度不断升高,气候危机影响着地球上每一个地方和每一个人。水和食物日益匮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海平面上升正威胁着沿海城市。  科学家认为,遏制地球温度继续上升,取决于限制二氧化碳排放。毋庸置疑,如果我们想要稳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就必须停止化石燃料排放的增加
眼下,两个野心勃勃的太空探索计划正在加紧筹划之中如果一切顺利,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气球在外星的天空中飘浮,而且还有小船在外星的海洋上漂流    2009年2月,美国宇航局和欧洲空间局宣布了由它们共同策划实施的上述宏伟计划。按照计划,2020年初。美国宇航局的“木星一欧罗巴轨道器”(简称JEO)和欧空局的“木星-加尼美得轨道器”(简称JGO)将在一个月之内相继发射,并以平行轨道飞往木星;大约6年后,
从位于美国加州的繁衍地前往中太平洋及阿拉斯加过冬,这段3200~800千米的海中艰难行程要花去海象2~8个月的时间,并且在此期间没有陆地可供登陆,海面距离海底常常达数千米。然而,海象在途中一刻也不停步。难道它们不需要睡觉?人们早就知道,海象在这段史诗般的大迁徙过程中,常会重复潜至水下300米或更深处。最新研究发现,在潜水过程中,有时海象会面朝上地让自己慢慢下沉。在漂移过程中,海象总是摇摇摆摆的,而
它们看到的世界可能比我们人类更复杂、更丰富多彩。  我们人类感知外界事物主要靠视觉,也就是通过我们的眼睛去了解和观察世界。那动物通过什么感觉器官去感知世界呢?研究证明,和人类一样,许多动物也主要凭借视觉来观察世界,但同时,它们还拥有某些比我们人类更敏锐、或者我们人类不具备的感知世界的器官,因此它们“看”到的世界比我们人类看到的更复杂、更丰富多彩。而这一切都是它们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动物是否具有艺术细胞?,它们的一笔一划到底是“艺术创作”还是随意“涂鸦”。    大约40年前,一场特别的画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一组由黑猩猩亲手绘制的抽象画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  这些由动物创作的绘画不仅向人类展示了属于动物们的。“艺术世界”,同时引发了一场热闹非凡的争论——动物是否具有艺术行为?  其实,除了黑猩猩以外。大象、海豹等动物也会使用不同的颜料画画,甚至有些动物园已经开始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