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造成宋代绘画繁荣的文化因素 ◇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a5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学家陈寅恪说:“中国艺术,造极于两宋。”宋代是真正让中国传统绘画大放异彩、走向成熟并且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朝代。作为中国绘画史上一座高峰,宋代绘画取得如此成就与其背后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理学思想体系下,上至宋代统治者崇尚文治、推崇书画的政策,下至文人团体追求雅致生活的美学思想,这些因素都将宋代绘画推向一个新高度。从宋代哲学、统治者思想及文人审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宋代的绘画发展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
  关键词:宋代绘画;理学;格物致知;自上而下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绘画艺术逐渐成熟和完善。尤其到了宋代,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中国古代绘画进入鼎盛时期。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画家云集,皇宫贵族、文人士大夫及商人都注重绘画艺术,促进了世俗美术的发展和宫廷绘画的繁荣,使得绘画题材更加广泛,风格变得多样。造就如此景象离不开其背后文化因素的影响。从笔者搜寻、整理和查阅的相关资料来看,大量学者对宋代的绘画作品均有详细的研究,且留下了丰富的理论。大量的宋代绘画作品被后人发掘并被人熟知,可关于如此数量可观、不同形式的绘画作品的产生原因,学界对此研究并不多。学者闵雪在《理学影响下的宋代绘画》一文中提到二程理学推动了宋代各项画种和画论的发展。学者柯希仑在《宋代文化与宋代绘画美学简论》中提到宋代儒释道合流形成的理学思想直接影响了宋代绘画美学的发展。学者马飞炜、胡重明在《宋朝:浪漫与倔强的时代——漫谈“重文轻武”》一文中提到宋朝出现众多文学才子和宋词的发展与宋朝重文轻武思想观念息息相关,这种思想也直接推动了绘画事业的进步。学者王娟在《浅析宋代画院的特征与作用》中认为画院中文人画对宋代后期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前人对宋代绘画的分析与研究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成果,然而笔者发现,对于宋代绘画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学界研究较少,且研究得不够全面深入。笔者认为,统治者的重文轻武思想和对绘画的推崇重视,以及文人阶层的日益壮大是宋代绘画取得如此辉煌成的重要原因。
  一、理学的繁荣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合流统一的现象在宋代表现得尤为明显,逐步形成了完整、精密的理学理论体系。理学发端于唐代中后期,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安史之乱引起社会动荡,不仅对社会政治和经济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也使百姓思想变得活跃。中晚唐时期的文化运动和北宋诸子的不懈努力促使中国古代较为完备的哲学思想——理学逐渐形成,理学也是宋代治理国家的主要理论。虽然理学的创立并不是为绘画服务的,但由于宋代画院大批的文人才子由皇家直接管理,他们创作的绘画作品都体现了一定的理学思想。理学思想的信奉者们认为追求理趣应在绘画时有所体现,认为绘画创作应当表现出宇宙万物的“理”。
  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精神激起了画家研究自然万物的热情,所谓的理论指导实践由此得以体现,造就宋代写实绘画艺术的高峰。画家描绘客观现实,于细微之处进行精致而准确的刻画,一丝不苟。南宋画家马远也将这种格物致知精神运用在他的绘画作品中,细致描绘自然山川,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细致处理,营造水流波纹的真实感和意境美,表现树叶的季节变化。就马远的《月下赏梅图》来讲,这幅画虽然是小幅扇面画,却不难看出经过了画家的精心安排布局,画面灵动而内敛。在这幅画中,寂静的夜空之下,山峦起伏,远处是隐约可见的山脉;右下侧是几株梅树斜倚在崖壁上,枝干的画法是马远惯用的“马拖枝”,交错横亘富有体积感;左侧有一位高士席地而坐,在他身后,一名童子恭敬地站在他身旁,二人共同欣赏着月色。这景象就像张若虚的诗中所写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一般。马远生活的南宋光宗、宁宗两朝恰恰是宋代文艺理学影响广泛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样格物、求理的文化背景下,文人将自己的审美情怀寄托在绘画之中,注重诗意、情感的表达,马远就在他的画中含蓄地表达了他所追求的审美理趣。
  二、自上而下的文化自觉
  自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代政权以后,宋代统治者对武力十分忌惮,再加上宋太祖曾立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所以宋代统治者大力倡导文治,从朝廷再到边境布防各个部门都采用文官担任要职。以文治国的理念促进了整个宋代文艺的繁荣,使中国绘画得以发展成熟,并在宋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宋代绘画深受当时文化的影响。宋代对于美的追求是自上而下的,形成了系统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历代皇帝都比较擅长艺术创作。宋徽宗、宋高宗和宋太宗喜书画,朝廷上下对具有风雅之情的绘画十分追捧。其中宋徽宗的绘画艺术成就最高,虽然他在政治上平庸无为,但其绘画成就确是不可磨灭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精通绘画、音乐、诗词歌赋还有书法。
  这种统治者酷爱艺术的环境催生了完善的画院体系和大批职业画家,院体画由此诞生。南唐李璟在金陵宫廷内设立了翰林图画院,院中设待诏、袛侯等职。到了宋代,宋徽宗依旧推崇这样的画院体系。宋代的画院广集绘画能人,普通人凭借绘画才能可被画院录用并享有俸禄。宋代留名在册的画家就一百五六十人,还有众多佚名的。宋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画院的发展,使得画院规模扩大。宋代画院人才济济,名家层出不穷,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代表性作品有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长达11.9米。王希孟继承并发展了唐代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完整地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千里江山景色。在该画中,山脉起伏,层层叠叠,江水烟波缥缈,浩荡无际。画家用笔精细,心思巧妙,灵活运用绘画技法,使画面兼具古典意蕴之美和新意。
  在统治者喜欢绘画艺术的背景下,宋代的文人普遍进行绘画创作,甚至达到了必赏画、一言一语皆谈画的境界。在自上而下的绘画风气下,各路画派猛然崛起,花鸟画和山水画逐渐发展成熟。宋代文人雅士十分追求隐逸生活,由此兴起的雅致的生活美学,在文人阶层和民间迅速流行起来。宋代的文人画特别注重诗意、情趣和境界,讲究笔墨趣味,常常是内敛与思辨的艺术风格,含蓄地表达画家的情感。宋代文人常用书法入画,追求表达个人精神品质,题材上常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绘画对象,代表画家有文同、法常、苏轼、杨无咎等人。文人画是一种综合性的绘画艺术,通常融合了诗、书、印,表达的情感也与中国的诗歌有共通之处。   宋代是真正能担得起风雅二字的朝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期,宋人所流行的“四艺”(点茶、焚香、插花、挂画),无疑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点茶、焚香的时间给予了文人思考想象的空间,使文人感受生活,提升文人的内涵和修养。宋代文人喜欢将各式各样的插花造型带入画中,另外,宋代流行起来的挂画艺术还推动了绘画的繁荣。宋代统治者爱花鸟画,文人爱山水画,百姓则喜风俗画,绘画已成为宋代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文艺生活中的极致美学
  纵观历史,宋代社会非常文艺和浪漫,宋人的审美品位在其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宋词在宋代美学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还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的观点。何为境界,笔者认为境界就是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好词都是借助物象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胸怀,体现诗人的某种心境。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将诗画进行结合,营造诗画的意境,提升了绘画的韵味和品位。宋代的绘画不再单纯讲究技法和线条,更多是注重内在神韵的展现,一方面精准刻画物象外在形象,另一方面充分表达画家的内在情感。宋人的审美在宋画中有所体现,宋人通常选用清新淡雅的色彩进行绘画,且对于服饰、瓷器等的用色极简、柔和,低调而雅致。宋人通常选择低饱和度、低明度的色彩作为配色,与近几年大火的莫兰迪色相似。宋代是中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宋瓷釉色天差万别,不同于唐三彩张扬鲜亮的色彩,具有内敛清澈的质感,这样的审美品位后人很难模仿超越。“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是宋人的美学追求。正如苏轼曾用泉水来比喻诗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艺术也需要超越感官,升华到思想。
  如今的宋代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名称了,而逐渐演变成文化史和艺术史中的一个独特的美学符号。宋朝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是自上而下的,宋徽宗就曾亲自编撰《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完整整理前世收藏的书法和绘画。在成熟完备的哲学体系下,上至统治者的重文政策和对书画的推崇,下至文人墨客对美的极致追求和民间的雅致生活文化,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宋画的繁荣。宋代文化中强烈的感情色彩、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促进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为后人绘画创作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朱良志.南画十六观[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第4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4]王风华.“格物致知”与宋代绘画[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0-112.
  [5]陈来.宋明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6]王云磊.北宋山水画中的自然观[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7]游彪.宋代荫补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邓广铭.治史丛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陈元晖.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工笔画的写意性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另一方面又涵盖了工笔画的实践意义。将写意的“写”与“意”拆开进行分析,研究工笔画写意性的现状和写意性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工笔画;写意性;“气韵生动”  写意性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绕不开的一个学术课题,尤以工笔画的写意性为甚。在现代文化时空中,梳理当代工笔画写意性“意”的具体所指,对于“尊道重器”的工笔画家来说是重中之重。  一、“写”和“意”应
期刊
摘 要: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一种传统的绘画形式。我国中国画包括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等,其中人物画是出现最早的。由于中国画中人物画的发展历史最为悠久,因此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容逐渐丰富,题材也越来越多样。基于此,对人物画创作中的“主题性”创作进行简要概述,并分析其创作价值和对“主题性”创作的自我认知,以更好地实现人物画的“主题性”创作。  关键词:中国画;人物画;“主题性”  19
期刊
摘 要:写意人物画自五代起便已经出现,到宋代,写意人物画创作的大门已经正式开启了,其中典型代表有石恪、梁楷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明清以及近代众多写意人物画大师在写意人物画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任伯年、蒋兆和、徐悲鸿等。从写意人物画出发,简单叙述其发展历史,而后依照不同历史背景,分析写意人物画艺术表现的多样性。  关键词:写意人物画;历史现状;艺术表现  人物画与山水画、花鳥画具有很大不同,除了创
期刊
摘 要:从迹象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绢和纸的演变和特性分析来阐述材料是迹象的物质基础,通过工笔重彩技法中没骨、撞水撞粉的笔墨语言来分析特殊迹象和迹象的生成方式,通过对重彩壁画中作迹方式的分析来研究是否有必要进行迹象效果的探究与创建,同时结合一些现代工笔重彩画家的代表作来分析画作中的“迹”“象”“X”,并结合创作实践进行总结。  关键词:迹象论;材料;笔墨;肌理  落笔成迹,因迹生象,迹象艺术创作是否
期刊
摘 要:众所周知,在绘画学习之中,素描是重要的基础。中国的素描绘画由徐悲鸿等人引进而来并得到广泛传播,又在契斯恰科夫素描教育体系下实现了进步,当代的中国素描已经蓬勃发展,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但是对于素描暗部的教学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以至于素描暗部的形式语言并没有被周知。同时,在知网中关于素描暗部的学术研究论文少之又少。因此,结合素描大师的作品、学术研究文献论述素描暗部形式语言的处理方式,并加以总结
期刊
摘 要:肌理在油画创作中具有较强的画面提质效果,也是油画作品向观众传递情感的重要语言,这就要求创作人员注重肌理的运用。当然,油画创作中的肌理运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肌理知识和情感表现手段。通过介绍油画肌理的含义,分析影响油画画面肌理表现的因素,讨论肌理语言对油画创作情感表达的作用,最后研究油画创作中肌理的情感表现,以便推动我国油画艺术事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  关键词:肌理;油画
期刊
摘 要:油画是使用快干性的植物油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技法十分丰富且多元,在当前的绘画创作中具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力。为了突出油画技法所具有的实践价值和应用价值,需要明确油画技法与油画创作之间存在的关系,分析油画技法在油画创作中的表现力,并对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深入探索。  关键词:油画技法;油画创作;表现力  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陶
期刊
摘 要:“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画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艺术也不断发展,这使得“留白”不再仅存于中国画之中。众多的中国艺术家为寻求中西融合,极力将“留白”运用于油画。通过分析“留白”的传统美学意蕴,阐述了“留白”在中国油画中出现的成因,探讨了“留白”在中国油画中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留白”;中国油画;传统美学意蕴  “留白”常常被用于中
期刊
摘 要:由于诞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西绘画在所采用的工具材料、表现手法以及创作者的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不同。一直以来,传统人物画都是美术领域重要的创作题材之一。观众可以通过对传统人物画进行解读,来了解画家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社会风貌等。主要从人文背景、用线造型、色彩表现、空间构造、空间构造、工具材料等方面对中西传统人物画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中西传统人物画;用线造型;空间构造  绘画作品不
期刊
摘 要:图像学是现代艺术研究、实践探索中十分重要的学科,图像学方法是艺术史和艺术学重要的研究方法。该方法一般用于对具象或者写实类型的图像、画面与符号进行深入解析,而杨大禹《石门鱼》作品正是具有具象画面元素的丝网版画作品。图像学研究方法还注重图像与时代精神的关联。通过图像研究方法的合理运用,对杨大禹所创作的《石门鱼》丝网版画作品进行研究,运用图像学的知识和理论方法对画面寓意进行分析与总结,去深入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