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组建合作小组,培养合作习惯,打好合作基础
组建学习小组,是分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以4-6人为宜。小组成员要有具体明确的分工,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汇报员,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合作学习有效进行的关键。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这样既能表现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第二,教师要使学生在讨论交流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中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结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互相尊重,打好合作的基础。
(一)双人互说
在新授后,教师为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往往要求几名学生复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或笔算、口算题的算理……这样几人回答同一问题,不仅说者无趣,且学生回答的机会也不多。于是我们可以把同桌分为一组,让他们在互相说的过程中,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对方的优点,互相补充。这样做能使全体学生在短时间内巩固新授内容,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4人互说
一般采用4人一组,这种组合方式方便迅速,只要前边两人往后一转便可组成,每一小组选出小组长。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这时每个学生一边仔细倾听着,一边又要思考着帮助纠正别人的错误,使得他们既是讲述者,又是评判者。进行这种形式的“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应特别重视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讨论,及时加以调控,使讨论得以顺利进行。在数学课堂中,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或疑难问题,以及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揭示等过程中,比较适合于这种“分组学习”。
例如,在揭示乘法分配律[a×c+b×c=(a+b)×c]时,我们以往往往例举一些例子,如:
3×8+4×8=56,(3+4)×8=56,所以3×8+4×8=(3+4)×8;16×100+14×100=3000,(16+14)×100=3000,所以16×100+14×100=(16+14) ×100……通过上面一些例子的说明,来得出公式a×c+b×c=(a+b)×c。这样虽然学生也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但是他们没有一个自己主动探索求解的过程。那一次,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大胆地采用了四人合作的“分组学习“。结果,汇报情况时,全班9个组(4人一组),有6个组也是像上面那样,通过举一些实例来揭示乘法分配律的,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2个组运用了乘法的意义来理解乘法分配律。他们是这么说的:7×85+3×85,可以看作7个85+3个85=10个85,所以7×85+3×85=(7+3)×85,于是便又出现了7×85-3×85=(7-3)×85等结论。可见,通过这样的分组学习,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与创造的意识,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大组比赛
每一堂课的后阶段,学生往往出现了疲劳,学习效率有所下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就可以设计游戏开展小组竞赛。这种“分组学习”的具体做法是,先把各组成员依次编为1——X号,并把各组实力相近的学生编为同一号码,成为竞争对手。比赛可分为笔答、口答等形式。口答题可指名各组同一号的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抢答,按答题的对错、快慢计分,笔答教师可设计若干道题,依次让各组學生完成,按速度和正确率计分,最后算出每个学生的得分和学习小组的总分进行评比。这种小组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在轻松愉快的小组比赛中得到提高和锻炼。
二、设计研讨问题,明确相关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师生共同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方向有理有序地进行,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因此,所提问题要尽量具有开放性。如:商店里有各种食品饮料,矿泉水2元一瓶、可乐3元一瓶、饼干4元一包……我有25元钱,请给我配一份春游食物,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案又多又好。如果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给足研讨时间,分组合作探究,提高合作质量
给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而不过分,要保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个人的见解。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所用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图形之间的关系来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公式,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索。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发现拼出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和圆的周长有关,平行四行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梯形的高又和圆的半径是一样的,利用这些关系,就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随后,教师就借助电教手段对学生合作的成果予以展示,让同学们再补充完善,同时把小组的一些想法加以延伸,使每一个组员都切实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四、全班交流评价,教师适当小结,激发创新思维
全班交流评价是分组合作学习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各小组间的相互展示,交流补充,各抒己见,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开拓思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创新思维。分组合作学习要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技能的进步。
分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一、组建合作小组,培养合作习惯,打好合作基础
组建学习小组,是分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以4-6人为宜。小组成员要有具体明确的分工,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汇报员,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合作学习有效进行的关键。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这样既能表现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第二,教师要使学生在讨论交流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中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结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互相尊重,打好合作的基础。
(一)双人互说
在新授后,教师为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往往要求几名学生复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或笔算、口算题的算理……这样几人回答同一问题,不仅说者无趣,且学生回答的机会也不多。于是我们可以把同桌分为一组,让他们在互相说的过程中,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对方的优点,互相补充。这样做能使全体学生在短时间内巩固新授内容,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4人互说
一般采用4人一组,这种组合方式方便迅速,只要前边两人往后一转便可组成,每一小组选出小组长。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这时每个学生一边仔细倾听着,一边又要思考着帮助纠正别人的错误,使得他们既是讲述者,又是评判者。进行这种形式的“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应特别重视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讨论,及时加以调控,使讨论得以顺利进行。在数学课堂中,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或疑难问题,以及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揭示等过程中,比较适合于这种“分组学习”。
例如,在揭示乘法分配律[a×c+b×c=(a+b)×c]时,我们以往往往例举一些例子,如:
3×8+4×8=56,(3+4)×8=56,所以3×8+4×8=(3+4)×8;16×100+14×100=3000,(16+14)×100=3000,所以16×100+14×100=(16+14) ×100……通过上面一些例子的说明,来得出公式a×c+b×c=(a+b)×c。这样虽然学生也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但是他们没有一个自己主动探索求解的过程。那一次,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大胆地采用了四人合作的“分组学习“。结果,汇报情况时,全班9个组(4人一组),有6个组也是像上面那样,通过举一些实例来揭示乘法分配律的,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2个组运用了乘法的意义来理解乘法分配律。他们是这么说的:7×85+3×85,可以看作7个85+3个85=10个85,所以7×85+3×85=(7+3)×85,于是便又出现了7×85-3×85=(7-3)×85等结论。可见,通过这样的分组学习,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与创造的意识,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大组比赛
每一堂课的后阶段,学生往往出现了疲劳,学习效率有所下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就可以设计游戏开展小组竞赛。这种“分组学习”的具体做法是,先把各组成员依次编为1——X号,并把各组实力相近的学生编为同一号码,成为竞争对手。比赛可分为笔答、口答等形式。口答题可指名各组同一号的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抢答,按答题的对错、快慢计分,笔答教师可设计若干道题,依次让各组學生完成,按速度和正确率计分,最后算出每个学生的得分和学习小组的总分进行评比。这种小组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在轻松愉快的小组比赛中得到提高和锻炼。
二、设计研讨问题,明确相关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师生共同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方向有理有序地进行,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因此,所提问题要尽量具有开放性。如:商店里有各种食品饮料,矿泉水2元一瓶、可乐3元一瓶、饼干4元一包……我有25元钱,请给我配一份春游食物,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案又多又好。如果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给足研讨时间,分组合作探究,提高合作质量
给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而不过分,要保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个人的见解。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所用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图形之间的关系来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公式,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索。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发现拼出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和圆的周长有关,平行四行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梯形的高又和圆的半径是一样的,利用这些关系,就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随后,教师就借助电教手段对学生合作的成果予以展示,让同学们再补充完善,同时把小组的一些想法加以延伸,使每一个组员都切实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四、全班交流评价,教师适当小结,激发创新思维
全班交流评价是分组合作学习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各小组间的相互展示,交流补充,各抒己见,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开拓思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创新思维。分组合作学习要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技能的进步。
分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