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1月,笔者参加广东高中英语骨干教师在名师工作室跟岗学习期间开展的同课异构及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二第2单元“The Olympic Games”的阅读课“An Interview”。本课通过古希腊的一位作家到现代社会采访一位中国女孩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奥运会的起源、宗旨,古代奥运会与现代奥运会的区别和相似之处,以及比赛项目,同时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下面就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教师在读前活动、读中活动、读后活动等环节所采用的不同任务设计进行分析与比较,思考并探索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一、读前活动的设计应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但不宜用时太多
读前活动(Pre-reading)是阅读教学的开始,起着集中学生注意力、带入情景和铺垫的作用。
教师A以视频和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读前活动,教师B则利用歌曲和抢答的形式进行读前活动,两种读前活动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活了学生的背景知识。但是教师A由于观看视频较耗时,整个读前活动就用去11分钟,读前活动挤占阅读本身,影响了后面活动的开展。教师B首先用1988年首尔奥运主题曲“Hand in Hand”引出主题Olympic Games,接着通过抢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已知的奥运知识,大约用5分钟就成功导入了文章的话题。
二、读中活动的设计应有明显的层次性,不宜第一遍阅读就进入细节
读中活动(While-reading)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部分和核心阶段。一般来说,第一遍阅读先整体阅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第二遍阅读再分段阅读,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较为细致的了解;第三遍阅读采用综述方法,进一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目的。
教师A一开始按Pausanias提出的六个问题逐个阅读分析,第一遍阅读就进入细节,第一个活动让学生读后填表,填上Time,Events,Athletes等方面的细节。第二个活动是判断句子正确与否。如果第一遍阅读过细,学生就会因寻找细节信息而忽略了主旨大意,也达不到在短时间内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的目的。
教师B在第一遍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主旨。第二遍阅读,寻读(Scanning),提取信息,找到Pausanias提出的六个问题。第三遍阅读,细读(Careful-reading),加深理解,完成表格。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获取和提炼信息的能力,以及如何使用恰當的阅读策略获取主要事实和观点,引导学生一步接一步阅读文章表层意思,探讨深层意思,理解奥运精神,符合读中活动的设计目的。
三、读后活动的设计应紧扣主题,不宜偏离教学主题内容
读后活动(Post-reading)主要是巩固和反思文章内容。在前面进行了足够的语言输入后,阅读后活动以语言输出为主。通过口头和书面形式进行输出,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B设置了基于课文的语篇填空,利用课文语境、内容、语言等信息,适当变化文章结构和词汇语境,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的运用。
The Olympics Games are the biggest sports meeting in the world, which include two sets, the and the Olympics. Both of them are held . All countries can take part if their athletes reached the standard to the games. Nowadays, , who are allowed to join in, play an role. A special village is built for the competitors to live in, a stadium for competitions, a large swimming pool, a gym as well as seats for those who watch the games. It’s a great to host the Olympic Games. The olive wreath has been replaced by
. But it’s still about being able to run , jump and throw .
这个读后活动比较切合学生实际,能达到“以用固读”。
教师A设计了一个辩论的读后活动:围绕“2008北京举办奥运会是利还是弊”展开辩论。这样的设计的读后活动看上去很热闹,却与教学目标和文本内容无关,学生的语言输出并非基于先前的语言输入,加上时间紧,学生准备时间不多,草草收场,没有实现该环节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
“同课异构”的活动形式展示了授课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教师之间可以了解他人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在“同课异构”中发展。
责任编辑魏文琦
一、读前活动的设计应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但不宜用时太多
读前活动(Pre-reading)是阅读教学的开始,起着集中学生注意力、带入情景和铺垫的作用。
教师A以视频和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读前活动,教师B则利用歌曲和抢答的形式进行读前活动,两种读前活动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活了学生的背景知识。但是教师A由于观看视频较耗时,整个读前活动就用去11分钟,读前活动挤占阅读本身,影响了后面活动的开展。教师B首先用1988年首尔奥运主题曲“Hand in Hand”引出主题Olympic Games,接着通过抢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已知的奥运知识,大约用5分钟就成功导入了文章的话题。
二、读中活动的设计应有明显的层次性,不宜第一遍阅读就进入细节
读中活动(While-reading)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部分和核心阶段。一般来说,第一遍阅读先整体阅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第二遍阅读再分段阅读,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较为细致的了解;第三遍阅读采用综述方法,进一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目的。
教师A一开始按Pausanias提出的六个问题逐个阅读分析,第一遍阅读就进入细节,第一个活动让学生读后填表,填上Time,Events,Athletes等方面的细节。第二个活动是判断句子正确与否。如果第一遍阅读过细,学生就会因寻找细节信息而忽略了主旨大意,也达不到在短时间内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的目的。
教师B在第一遍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主旨。第二遍阅读,寻读(Scanning),提取信息,找到Pausanias提出的六个问题。第三遍阅读,细读(Careful-reading),加深理解,完成表格。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获取和提炼信息的能力,以及如何使用恰當的阅读策略获取主要事实和观点,引导学生一步接一步阅读文章表层意思,探讨深层意思,理解奥运精神,符合读中活动的设计目的。
三、读后活动的设计应紧扣主题,不宜偏离教学主题内容
读后活动(Post-reading)主要是巩固和反思文章内容。在前面进行了足够的语言输入后,阅读后活动以语言输出为主。通过口头和书面形式进行输出,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B设置了基于课文的语篇填空,利用课文语境、内容、语言等信息,适当变化文章结构和词汇语境,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的运用。
The Olympics Games are the biggest sports meeting in the world, which include two sets, the and the Olympics. Both of them are held . All countries can take part if their athletes reached the standard to the games. Nowadays, , who are allowed to join in, play an role. A special village is built for the competitors to live in, a stadium for competitions, a large swimming pool, a gym as well as seats for those who watch the games. It’s a great to host the Olympic Games. The olive wreath has been replaced by
. But it’s still about being able to run , jump and throw .
这个读后活动比较切合学生实际,能达到“以用固读”。
教师A设计了一个辩论的读后活动:围绕“2008北京举办奥运会是利还是弊”展开辩论。这样的设计的读后活动看上去很热闹,却与教学目标和文本内容无关,学生的语言输出并非基于先前的语言输入,加上时间紧,学生准备时间不多,草草收场,没有实现该环节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
“同课异构”的活动形式展示了授课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教师之间可以了解他人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在“同课异构”中发展。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