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滋养孩子的心灵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ang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家长课堂上,一位妈妈哭诉说,自己为女儿付出那么多,女儿却从来没有感恩。她离婚后独自抚养女儿,非常艰辛不易,省吃俭用让女儿学琴,督促女儿练琴,有时候甚至严厉训斥,终于让女儿考入了音乐学院。这些年,她对几乎没有付出的前夫充满了怨恨,无意中把这种情绪也传导给了孩子。
  这位妈妈可能没有意识到,关爱他人,首先自己心里要有爱。父母经常关爱他人,有喜悦满足和感恩之心,才能给孩子最好的心灵养育,教孩子学会关爱和感恩。
  于爱来说,人的生命分为三个阶段。0-6岁,孩子将双臂打开,毫无保留地向妈妈索要爱。这个阶段不能奢求孩子去爱你,除非你给他的爱质量很高,他会模仿你的模式去回馈别人;从7岁开始,孩子开始由内往外发展,他会发现自己跟别人的关系并不仅仅是“我需要爱”,而是爱的流动——我爱你,你爱我,他会特别在意和父母的关系,大量地需要父母的关心;以这样的模式度过六年后,孩子进入第三个阶段,开始把注意力从父母那里转移开,从自我和与父母的关系中走出来,开始关注父母,关注他人,关注社会。我们发现,小时候没有受到压抑并且得到爱的孩子,在青春期大多不会有破坏性地逆反,而是懂得体贴关怀父母了。
  孩子心灵里的爱,是在日常生活中养育起来的,在陪伴儿子的成长中,我特别注意对他的心灵引导,也从中收获了很多感动的时刻。
  二
  儿子快要分班时,那几天,每次去接儿子,我都有一种回忆的感动,不明显但是很深沉。我很留恋每天接送孩子要走的这一段路,这总是拥挤着家长与孩子的楼梯,这每天孩子待在里面的教室,还有孩子的几位善良负责的老师。
  儿子分到了大二班,第一天接他时,看到他陌生的教室、老师和小朋友,我都有一种生疏感,儿子适应了吗?他喜欢吗?我一边想着,一边在一群孩子中寻找我亲爱的孩子。儿子看到我,他跑了过来,依然像以往每次接他那样在我前面奔跑着,只是没有跑下楼梯,而是径直往楼层的另一端跑了过去。我跟着他,看到他跑到了原来的教室门前,他手扶门框向里喊:“董老师,严老师!”
  两位老师都迎了出来。看得出她们真心高兴,她们拉着儿子的手,我知道她们跟我一样关注着儿子的成长,陪伴着我和儿子经历了这两年多的痛苦、泪水与欣慰的欢笑。
  在儿子跑回他原来班级的时候,我的眼泪在他小小的身后涌了下来,这是个怀旧的孩子,而我也是一位重感情的母亲。老师们一定看到了我的眼泪,她们对孩子说:“这么近,就像没有分班一样呢,是不是?你和妈妈想什么时候过来就什么时候过来。”
  “谢谢你们,陪伴着我孩子成长的每一个人!”我诚恳地感谢着她们。
  “谢谢老师。”儿子也认真地感谢着。
  
  老师对于孩子和家长都很重要,在幼儿园时期,孩子需要能够善待他们的老师,不讨厌他们的顽皮,不呵斥他们的天真,在他们吵闹、哭泣时能够安慰他们,保护好他们的心灵。
  我很庆幸,儿子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都那么敬业,跟我们家长一起,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了温暖有力的氛围,呵护着孩子幼小的心灵。我更庆幸,我对老师的感恩之心也传递给孩子,他懂得爱每一个爱他的人。
  那些日子,连续的身心劳累,晚上我突然地发冷,手麻、心区疼。每次犯这毛病,都很恐惧,提醒自己不能太劳累了。但三十七八岁正是才思成熟的时候,不多做事情又很不甘心。
  儿子端来我的水杯,他爬上床,拉开窗帘,把杯子放到窗台我伸手可及的地方:“妈妈,你喝水的时候,一伸手就够着了。”
  他学了我平日照顾他时说话的语气和放杯子的方法。一种温暖在我心底蔓延开来。
  三
  再忙碌,我们也要留出陪伴儿子的时间,夏天的夜晚,我们一起出去散步。儿子总是跑到前面,带着他的汽车或者“武器”。我们到草坪上席地而坐,仰望幽深的天穹、星星。萤火虫儿偶尔从我们的头上飞过,闪进不远处的树林里。我抚摸着儿子软软的头发,想到他有一天会长大,我会老成一个老太婆。
  草丛里的昆虫们在开它们的音乐会,我握着儿子的手感谢他:“孩子,有你的夏夜真好,天穹饱满而又神秘,把我们装在它广大的故事袋子里,让我们也成为一个故事。”
  回家后,儿子睡下了,我心里还有一些话想对他说,就写了下来:“孩子,在你幼小的时候,妈妈曾经陪伴过你,你也同样陪伴过妈妈。生命是一条条的路啊,没有人陪伴的时候,你也得勇敢、快乐地走下去。当我想到这些的时候,我的眼里泪光闪烁。我这么大这么大了,时常还像个喜欢流泪的小孩子。妈妈爱的泪光像闪烁的萤火虫,闪进了你的生命里。有时候你能感应、领会到妈妈的心思,有时候你还不能。今天我叫你儿子的时候,你叫我小妈妈。我真是这么小这么瘦的,我在与你一起成长。我会在你长大的背影下衰老下去,我会叫你大儿子,你叫我老妈妈。我的心血流进了你的身心里,我好多好多的劳作有一天变成了一个高大强壮、有智慧和能力的你。”
  养育孩子最好的营养是母爱,它在高大的身躯里也在瘦小的身躯里。我想,孩子一定能够看到,下雨时妈妈一手抱着他、一手撑着雨伞、背上还背着行包的形象;一定能够体会到,生病时妈妈一个人用自行车载他上医院、白天晚上连续照顾他也不休息的爱意。我在深夜写下亲子日记,一笔一划中都流露出我对他无尽的深爱,一个瘦小的妈妈,用最大的精神力量呵护着她的孩子,我想,孩子一定能够懂得。
  我是一个从小就重感情的人,又读了很多文学书、从事写作,经常为一些事物感动得涌泪,比如街头上穷人的寒冷、医院里病人的痛苦,有时候仰望天空中那些结队迁徙的鸟儿,我也会心生感动。儿子也跟我一样,他经常表现出一些怀旧、为别人着想的感情。我想,今生他应该怎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凶残、置别人的痛苦于不顾的人了,因为他的心灵里拥有了爱、感恩与同情这些美好的思想感情。
  编辑 刘建淑 314606305@qq.com
其他文献
咨询:  文文7岁,第一次见面,他躲在妈妈的身后,在妈妈的提醒下,轻声和我打了个招呼,表现出一些与年龄不符的胆怯与紧张。陪他做完游戏治疗后,我和他妈妈聊起了孩子的成长情况。  像大多数妈妈一样,文文妈对他备加疼爱。同时,她也是一位高学历、追求现代育儿理念的妈妈。她希望给孩子充分的尊重与爱,让他快乐成长。然而,文文妈不明白,孩子是快乐的,却总不愿长大。我问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于是她举了下面的例子
期刊
我的梦有许许多多。  它们有的是甜的、有的是苦的、有的甚至是酷的……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那里面说到:有一位造梦仙女,她每天都将做好的梦送给小朋友,这些梦是淡的。谁睡得早,就会奖励谁一个有味道的梦……  仙女给我送过许多许多梦,有的睡醒了还记得,有的睁眼时就已经忘了。我最喜欢她送我的那个又酸又辣的梦。那天,我正无趣地望着窗外。突然,我发现一个大球缓缓向下飘来,远远地看,宛如一颗星球降落。我想,这
期刊
宝宝十个月了,最近总是喜欢揪耳朵,是耳朵内部感染了吗?平时该如何做好宝宝耳朵的护理?  宝宝揪耳朵有很多原因,未必是耳朵内部有感染的信号。比如,宝宝感到疲劳困倦的时候会揪耳朵,感到又热又痒的时候会揪耳朵,开始认识自己身体、认识耳朵的时候也会揪耳朵。如果你对宝宝揪耳朵的行为有特别强烈的反应,他们还会觉得这是个能与爸爸妈妈一起玩的游戏,很有趣。  如果宝宝使劲揪一侧的耳朵或拍打一侧的脸颊,并同时伴有发
期刊
“120危急孩子的重生希望”是江苏省儿童少年福利基金会于轻松筹平台推出的集求助、募款和救助于一体的大病儿童助医项目,秉承“因爱伟大,为爱加油”的慈善理念,力争成为危急困境儿童的强大后盾。  打开120急救车的一扇门,给予孩子能够好起来的希冀。项目旨在为经历了意外事故或经历着病痛考验的孩子们提供汇聚着全社会爱和善意的帮助,急孩子所急,通过爱心的传递和接力,为本该享有快乐童年的危急孩子们拨云见日,撑起
期刊
儿童就是天生的诗人,北岛先生曾经这样说:“让儿童天生的直觉和悟性,开启诗歌之门,越年轻越好。”  面对喧嚣、躁动的世界,如何给孩子的生活增添一份美好,给孩子的生命多一份愉悦?多读读童诗,也许就多了一点诗情、诗性、诗心。  首先要学会选物  世界是纷繁的,父母应更多地带领儿童去感知美好的事物。走进山林,去聆听山涧中画眉的婉转;奔跑在小径上,感受风儿吹过面颊的清凉;赤脚趟过小溪,让肌肤抚触水的柔软……
期刊
我问斑马,  你是有白条纹的黑马,  还是有黑条纹的白马?  斑马反过来问我,  你是个有坏习惯的好孩子,  还是个有好习惯的坏孩子?  你是安静时多吵闹时少,  还是吵闹时多安静时少?  你是高兴时多难过时少,  还是难过时多高兴时少?  你是个有时邋遢的干净孩子,  还是个有时干净的邋遢孩子?  它就这样不停不停不停地问,  而从此我再没向斑马问过它的条纹。  谢尔·希尔弗斯坦(1932年-1
期刊
读澳大利亚作者萨拉·娜塔莉“关怀母亲心灵系列书籍”之一《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禅是一枝花》,我喜欢书中她无处不在的自我叩问。的确,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父母最好先审视自己,而不是一开始就指责孩子。父母其实与孩子同龄——孩子几岁,“父母”也就任职了几年。  1.少用“应该”一词  很多父母经常对孩子使用“应该”一词:你“应该”起床了,你“应该”写作业了,你“应该”考好……其实,经常对孩子说“应该”的父母
期刊
一  前些日子,听一位朋友谈起她刚刚结束的一小段陪读经历,我莫名地感动。  朋友的孩子很优秀,通过努力入选了生物学科省队。暑假时,前往江西参加集训以备战全国决赛。在省队集训结束后等待决赛前的一小段日子里,朋友请了几天假前去陪伴孩子。朋友说,那真是一段特别辛苦和孤独的日子,孩子一个人为了梦想在奋斗,学习的时间是每天上午8点到晚上12点,白天在学校,一个人呆在教室看书刷题,晚上回到住地,依然是一个人看
期刊
像栽培小树一样培养孩子  1994年,朱丹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对孩子的培养,父亲朱颖有自己的看法:“孩子像一棵小树苗,年幼时下功夫栽培,长大后即便不去管他,他也不会长歪。而且孩子在12岁时智力已经达到成人智力的95%,培养一定要趁早。”  朱丹7个月大时,朱颖就开始训练他爬,一开始不会往前爬,只会往后退着爬,他就耐心地用手推着朱丹的小脚丫,让他慢慢向前蠕动,同时前面放上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他。朱
期刊
本文作者和儿子  徐光,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新华出版社编审。曾策划编辑出版家庭教育、教育心理学等图书70余种。与儿子共同撰写的《教育无痕》一书,荣获共青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  儿子嵇箫桐正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经济学院攻读金融经济学硕士。  这些年来,许多读到我儿子嵇箫桐写的文章或诗歌的朋友,都会问我是怎样培养的,我笑笑说:“让孩子快乐。”教育孩子并不难,关键是父母对孩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