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太空战略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aldoc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浩瀚星空,神秘莫测。当人类抬头凝视繁星点点的夜空,种种疑惑不禁萦绕脑海:那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的是什么?它有多大?离我多远?在遥远的对面,是否也有一个生灵在遥望星空?正是人类这种对神秘未知的求索本能,使天文学紧随人类文明之始而诞生。遨游宇宙、探索太空成为人类一直以来的美好愿景。
  广阔深邃的宇宙有无数等待人类去探索的奥秘。科学家通俗地将天文和天体物理的研究归纳为“两暗一黑三起源”。“两暗”是指暗物质和暗能量,“黑”指黑洞,“三起源”则包括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天体的(包括恒星、星系等)起源和演化,以及地外生命的起源。显然,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石碑上镌刻着象征智慧的阿波罗神谕:“认识你自己。”人类对太空的探测,不仅对其持续生存、地外空间拓展、保护地球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人类认识地球的形成和演变,探索和揭示生命(包括人类自身和地外生命)的起源及其进化有着重要的哲学意义。
  1957年,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为人类揭开了开拓外层空间的新篇章。随后,深空探测逐渐成为人类重要的航天活动领域。近年来,深空探测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推动深空探测发展的原动力则是科学探索与技术进步。当前,人类已经渡过了深空探测的初级阶段,正在向中级阶段迈进。21世纪以来,美国、俄罗斯、欧空局等航天大国和组织相继制定了20年甚至更长远的深空探测规划。这些规划表明,月球、火星和小行星仍将是未来深空探测的重点和热点,但内涵和深度较前期将有明显的提升。
  我国太空探索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自1956年创建以来,我国航天科技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我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目前,我国太空活动特别关注三个领域,即太空太阳能、月球和小行星采矿以及建立本国的空间站。由于未来的能源需求,我国将推进月球和小行星探索计划。同时,预期在2020年前后将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尽管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起步较晚,在诸多方面还是空白,但是相信随着各种高精尖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将不断加快向更远深空迈进的步伐:从发展进入深空能力——至2018/2020年实现人类在月球背面首次着陆巡视以及我国首次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联合探测,到探索资源利用能力——至2030年前后实现全月面到达、原位资源开发利用、火星及小行星取样返回,再到拓展深远空间能力——至2050年建成月球科研站或基地并具有太阳系任意天体可到达可探索能力。
  太空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产,为了人类这方最后的“净土”,世界理应走和平开发之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开展深空探测,进入更深、更远、更广阔的太阳系和宇宙空间,将成为人类航天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寻求长久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和太空政治不同,我国的太空战略不是单纯为了寻求声望和地位,而是一种长远构想,即探索太空以利用月球、小行星的资源,并确立永久性的太空存在。本期“中国的太空战略”专题策划邀請专家学人,从空间天文的未来展望,到深空探测、哈勃参量等科研前沿,再到太空探索对大国复兴的战略意义等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其他文献
【摘要】奥斯曼帝国入侵前,中东欧的发展与西欧相比并无特异之处。然而,自14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入侵以来,这一地区落入奥斯曼帝国、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普鲁士、俄国和法国的争夺和统治之下,原有国家的疆界被打破,领土被分割。在西欧经历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扩张、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从封建割据到民族国家再到殖民帝国的过渡,称霸全
【摘要】社会救济是介于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之间的一种权利救济方式。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数量迅速增长,准社会组织有所壮大,社会舆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这成为流动人口权利社会救济的重要社会力量基础。在流动人口权利受到侵害时,社会救济可以在权利救济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补充和辅助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组织和准社会组织的发展不够规范,流动人口权利的社会救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当为流动人口中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良
编者的话 本刊2013年3月(下)推出的“中华文明与当今世界”专题中,尹保云、彭国翔、史安斌、郭沂、方朝晖等专家学人,就中华文明的价值系统与核心内质、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安全、中国文化出路与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析。本期,我们又邀请了两位著名学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此议题作进一步探讨。敬请读者垂注。  摘要 21世纪是人类历史的大转折、大发展、大转型时期。在当今信息时代,时
【摘要】对大多数领域存在的单一所有制进行改革,实现大多数领域的经济形态多元与产权多元,严格保护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为集体经济、民营经济、个人创业与个人工作室类的个人经济、外资经济等经济形态提供与国有经济均等的发展机遇,有利于重构及完善市场竞争秩序。就中国经济运行的所有制结构效应看,垄断及国资绝对控制领域的单一所有制严重束缚着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发挥,是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最大障碍。因此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全球布局的核心,即实现和维护美国国家利益和全球霸权。这一战略布局的确立,与其实力地位的变化有关,同时也是美国独特的思想文化背景和制度背景的产物。二十世纪初获得世界霸主地位,二战和冷战取得最终胜利,以及一直保持着世界所向披靡的实力,使美国对自身制度拥有强烈的道德自信,将其看作是终极的、普世的制度,视为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现代国际关系格局和世界大国全球布局的
【摘要】近十年来,中国在中东欧国家承包交通运输工程建设项目逐渐增多。中国企业承包工程项目的成功经验包括合理预算、优质管理、遵守法律、善于沟通、奉献社会等,而失败教训则包括低价竞标、轻视法律、管理不善、水土不服等。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承包交通运输建设项目,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的企业行为。所以,在考虑社会影响的同时,更要重视经济效益。因此,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之后,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不能靠低价或超低价
互联网被称为“20世纪末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创造”。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跨越了地域、语言、文化传统的界限,让世界各国成为互相联结、互相融通的整体空间,让地球真正成为了“地球村”,没有哪个国家和机构组织可以置身事外。  同时’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与挑战。造
东北亚地区是世界范围少有的国际矛盾比较集中的区域。这里聚集了全球政治大国的前三名——美、中、俄,经济大国的前三名——美、中、日,军事大国的前三名——美、俄、中。这里聚集了冷战、热战及核战,局部战争,甚至是世界大战的导火索。风云变幻一直是东北亚安全局势不变的主题词。朝鲜刚刚宣布废弃丰溪里核试验场,美国总统特朗普24日突然正式表态,将取消朝美峰会。但形势在24小时内峰回路转,特朗普又说“金特会”仍可能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激发出强大的生产潜力,科技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和生活效率,人类在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利益纽带不断密切,共同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全球化面临新的艰难险阻,符合全人类利益的开放合作理念面临威胁;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未能反映客观变化,体制机制革新进展缓慢;
以上论述,可以让我们理解这样一个实情,那就是人类所肯定的“应当”,与其生存的实际存在即所谓的“实然”的确不同,却亦非人单纯的主观愿望,因为它源自于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内在“目的”性。就此而言,“应当”既与人当下的“实然”构成一定的对立和超越的关系,又是人类向着自身潜能充分开显和实现这一本性的体现与表达。如果说,从静止的、僵死的“事实”或“是”中的确过渡不到应当,那么,运动的、活生生的存在本身就蕴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