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大学艺术教育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acedf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复兴是时代的大课题。艺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肩负着精进传统文化、延续文化价值与生命的责任,可谓意义重大。艺术教育既是繁荣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但也有诸多问题,如通识教育、基础训练、因材施教和提倡多元文化等,需要我们在新时代做出新的思考与解答。
  [关键词]艺术教育;通识教育;基础训练;因材施教;文化多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9-0014-03
  [收稿日期]2021-01-15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艺术学教学创新团队资助项目(100-13614)。
  [作者简介]邢延青(1971— ),女,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兰州 7300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的大学艺术教育应当顺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基础训练、贯彻因材施教、提倡跨学科学习、增强理性思维五个基本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
  一、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赞叹某人既有颜值又有学识,举止得体、思想深邃,技术精湛、德艺双馨。这样理想中的人物从何而来,一定应该是通识教育下的精英吧!
  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这一教育形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且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以至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培养出身心健全的人。20世纪以来,這一教育形式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没有硬性的专业划分,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全面素质的提高;得到的是自由的、自然地成长,是教育的终极追求,也更像是人的一生的教育和学习。
  通识教育不是培养全才、通才,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注重全面素质的教育。通识教育为更多不同群体受教育者提供了知识和价值观,挖掘着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和精神气质,其实质就是对人文传统的继承。强调通识教育,就是强调关注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和谐发展的教育。
  但目前的情况是,自然学科和工程学科,对学生的艺术人文修养关注不够,重技术轻人文是普遍现象,有的学生熟悉爱因斯坦的理论,但不一定知道他热爱音乐、还是一个小提琴手;而在艺术学科,比如音乐专业,学生在历史知识、科学常识方面的认知也一直比较薄弱,有的学生会唱咏叹调,却不懂得用电常识;有的学生懂西方歌剧,却不知道三国和水浒。近年来,通识教育在我国也有实施,我们经常强调教书育人,但实际上重教书多于重育人,重技术多于育人文;我们经常强调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但实际上学生在掌握技术和提高人文艺术修养两者之间却是畸轻畸重,也是重技术轻人文。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远没有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而是有缺陷的,目前学生心理问题事件多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对育人的认识也有偏差,以为育人就是政治思想课。但是育人不仅仅局限在这里,我们强调育人,除了政治上合格、道德上中规中矩,还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包含更深层次的育人,那就是让学生拥有广博深厚的人文修养和高尚完美的人格,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世界顶级大学当中,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有四门:文学人文、艺术人文、音乐人文、现代文明。这些课程的开设,无疑会让学生通过艺术之眼、艺术之心,洞见心灵,启迪智慧,向自然学习;滋养独立、健全的人格,培养人文情怀,这些培养其实都是以时间为代价的。通识教育在当代中国不是没有,但是由于现今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的约束,通识教育还没有被高度重视起来,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有的人甚至认为通识教育是不务正业,这也是现代中国教育的一大缺陷。
  我们不仅需要在特殊领域专而又专、精而又精的专才,更需要在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中素质全面的人。大学教育,首先是培养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的人,在此前提下再来讲培养专业人才。大学教育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需要拔高一个层次来培养全面的人。如果说初中、高中只是让学生形成了基本的价值观,学到基本的知识,大学就要在知识的系统化、专业化上进行精雕细刻,需要在文化素养、艺术修养等方面进行一个深化、再升华的过程。这是所谓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一个现代注解。
  二、加强基础训练的重要性
  大学教育可以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部分。通识教育关注的是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专业教育则是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
  作为音乐学科的各个专业,一直比较强调基础训练,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只是近些年来这方面也显得比较薄弱了,从专业考试曲目的数量、曲目的难度上都有松懈。这些年来比较提倡创新理念,不是创新不好,而是对创新的认识有误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提倡个性、注重创造意识的培养也没错,但有的却忽略了个性的展示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这个前提。现在国外各大艺术院校愿意在中国招收学生,也是因为他们认为我们的基础训练很扎实,同时更加证明对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认可。改革开放40年,时间短、速度快、幅度广、程度深;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也都正经历着过去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超前与滞后的困惑,创新和发展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注重创新,音乐专业当然也要转型走向现代,可是现代是从传统中来的,现代是传统在当下的一个延续和发展,今天的现代就是明天的传统,今天的现代就是传统传承的一个动态过程,发展也就是在一次次对传统的再认识、再创造中得到更新和延续。我们更应该看到:从传统中得以延续的物质和精神都具有文化的属性,也可以说,一切具备文化价值的创新,都是建立在对传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们不能把传统和现代对立,更不能将传统和现代决裂。不可能有任何脱离传统的创新,创新只有继承传统的精髓,才具有真正的文化价值。那教学又是什么?教学是教如何运用的问题,是只能教已经存在的知识。创造思维是不能教的,而是依靠培养后天获得,想象力是教不了的,得遇见愿意想的人。从本质上讲,教育是保守的,教育是教授经过考验的、有价值的认识。我们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需要把握平衡性、做好新旧的衔接,在做好基础教育的同时,理性把握创新的时代背景、思想和心态。可以说,音乐教育的基础是世界观、价值观、艺术观、审美情趣的集成。   三、因材施教的意义
  过去说因材施教,“材”主要指学生。我们现在可不可以这样思考:因老师的“材”来教导学生。我们现在实行双选,不能因为老师特别有名、有权,对自己有益才选他,而是要适合自己。现在很少有学生真正考虑这个问题。双选是双向的因材施教,是把老师的强项发挥出来。现在教学大纲的制定越来越严格,但是缺少弹性。我们需要有弹性的教学大纲,不是高低质量的弹性,而是宽度上要有弹性,要有一定的选择性,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教育的目的旨在让每个人的内在禀赋在正确合理的价值观的指引下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不能像工业产品一样把所有人都弄成统一的规格。尤其是艺术人才,很难有统一的规格。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教学经验就是在不断地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磨练出来的。师无常师,现在有很多学生知道的知识,老师不一定全知道。所以教学相长,更多的情况则是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来激发或者完善教师个人的知识体系。学生的成功无疑要靠老师,但是更主要的还是靠学生个人的努力。在学校环境里面,好的老师不只是教知识本体,更多的是以老师的身心垂范影响学生,使学生学会怎么做人、做事、做学问。疫情之下,在线教学反映出来的问题,比如师生缺乏面对面交流、情感的疏离、方向的迷失,恰恰是受老师的影响少了而产生的困惑!
  声乐教学中最有意思的事情,其实就是和学生一起研究解决演唱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演唱中呼吸的问题:我一向认为,从来就没有生命以外的呼吸,演唱是我们生命个体沟通的一部分。有心的人会观察生命中的每一个经历、每一个细节、每一次对话、每一次思考、每一次情感的起伏都来自于我们自然的呼吸。用最平常的、来自生活中真实的感受讲给他们听、做给他们看,获得的就是解放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兴趣,舒缓他们的精神,引导他们尽情无羁地想象,然后热情奔放地歌唱!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道器兼具,达济天下!只为唱而唱,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是个批量生产的产品,形同机器,与音乐教育的理想自然相去甚远了!
  四、关于对提倡多元发展理念的再认识
  一种教育手段能否取得成效,主要表现在受教育主体的综合能力是否有提高。现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不够多元,而是多元发展的导向使许多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走向何处,可以说这是值得教育界深思的一个重大问题。教育是时间的投入,而选择是世界性的烦恼。对此笔者有过深刻感受,当刷抖音的时候,内容是多样的,而心情却是烦躁不堪,甚至刷着刷着就产生了想呕吐的感觉。内容越来越多,性情却越来越急躁,什么时候刷到头?刷过之后我又能干什么?控制力强的人会及时刹车,控制力差的人,刷着刷着就被社会淘汰了。所以,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学生呢?当务之急应该是教会学生提高选择的能力。虽然我们现在应试教育,考试多是做选择题,试卷中的选择题,都会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教会学生的只是对知识的判断。而人生中的选择题,答案却并不唯一,判断的标准有利益、有欲望、有情感等,利益、欲望和情感都是深刻的话题。所以,选什么、怎么选?这个问题往小里说,关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往大里说,关乎社会文化的创新和传承。
  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多元化教育应该是个不错的办法,增加学生知识的厚度与宽度,丰富学生的精神与头脑,开阔学生的视野与胸怀,也许学生再做一些选择时就不会太难,也不会走偏。多元发展理念让学生的选择无所适从,是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多元化教育则是会让学生增强选择的能力。有这样的事实:现在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都挤着去报考研究生,这就是个选择的问题。研究生的名额少,就业也同样面临困难,这需要个人和社会共同解决。一是社会有责任分流专业培养的学生,二是学生在竞争中如何增强自己的优势。专业过于单一势必造成选择上的难度。我们都知道,竞争一定是优势竞争,要么是专业的高度,要么是专业的广度,批量生产出来的竞争是无端的竞争,是权势、财力、位置的竞争,而不是长处的竞争。所以多元化教育优显出了不断发现个人特长的功能。
  现在是市场经济,用人单位都喜欢招收的员工拿来就用,立刻创造价值,而适应工作岗位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要教育学生懂得竞争的规律,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充分有效地利用自身潜能,跨学科、跨领域地多学习,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五、理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艺术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特点,一般感性多于理性,惯以艺术生自居,对于自己的感性引以为傲,常常忽略自己理性思维的锻炼与培养。但艺术不能只有感性没有理性。以当代大学艺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为例,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问题。
  目前,音乐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可用“三有三缺”来概括。一是有文字缺规范。一方面,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写作五千字或万八千字的论文虽非易事,但大多数都能完成;但另一方面,音乐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中堆砌文字、堆砌材料、凑字数的现象比较普遍,可即便如此,语法不对、语句不通、错别字比比皆是,网络语、书面语、口语纵横交织,有的连最基本的论文规范格式都不知道。相比其他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上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二是有材料缺整合。写作毕业论文,针对所写的题目,对各种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和运用是必要,但不能说现在是网络时代,用复制、粘贴把材料堆起来就行了。现在音乐专业的学生最缺乏就是对相应的论文材料进行逻辑整理的能力。三是有内容缺思想。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能够把一个论题、论点用文字表述清楚,但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内容和论证方法缺乏创新。近年来,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研究生论文外审、盲审的比例大幅提高,而学生大多以毕业为目的,所以在论文选题上表现出的是“求稳”心态,回避全新而复杂的题目;在论证上,也仅限于基础性论述,重复一些已有观点,不敢突破前人的结论,更谈不上研究发展和自我设计,论文的内容总局限在“豆腐三碗、三碗豆腐”上,并无学术意义,更谈不上学术思想,这是普遍现象。
  形成“三有三缺”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文化基础薄弱。音乐院校的招生,从高考分数的要求就显现了文化基础的先天不足。许多考生并不是热爱音乐,而是觉得考音乐专业,文化课分数相对于报考其他普通学科分数要低,更容易考上大学。二是重技术轻理论。这是学科特点造成的,音乐学科的学习,更加强调实践性,需要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具体专业的练习上。有的学生就讲,论文写得再漂亮,专业不行更加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个观点比较普遍,也势必造成技术和理论上要求的偏重。三是学科知识单一。特别是研究生毕業论文,其类型主要是专题研究、调研报告和教学设计,选题类型比较集中,思路不够开阔,论文形式和研究方法显得老套。
  伴随新时代的到来,音乐艺术发展的形式更加多样、空间更加广阔,在研究生的教育层次提高方面,我们都有深刻的感受:专业的单一化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及学科本身的建设。
  文化复兴是时代的大课题。艺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肩负着精进传统文化、延续文化价值与生命的责任,可谓意义重大。艺术教育既是繁荣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其他文献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老旧的图书馆资料管理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逐渐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推动图书馆资料管理模式的转型,形成大数据下的图书馆资料管理模式,才能进一步提高图书馆资料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本文以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图书馆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进一步为知识经济背景下图书馆资料管理模式的转型提供建议,从而推动图书馆资料管理的不断完善。
[摘 要]与传统歌剧体裁不同,普契尼小型歌剧在展演过程中带来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审美认识,这对于如何进一步通过歌剧教育、创作、表演,来提升高校师生审美能力具有现实意义。以这一歌剧体裁为例进行审美特征与引导的分析,剖析了当下高校师生歌剧审美发展状态,探讨了未来歌剧创作方向。对于完善“美育”教育体系具有現实意义。  [关键词]艺术类;普契尼;歌剧;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对古典及早期作品的崇尚和热爱使他不仅熟练掌握并发展了传统曲式结构,也善于把早期的作曲技法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最出色的赋格作曲家,他并非是守旧的传统主义者,其音乐语言构建中极具个人标签性的展开式变奏思维在他的赋格作品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将以勃拉姆斯的键盘赋格曲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构建、呈示部的变奏性质、主题展开手法和节奏节拍等几方面来探讨其中的展开式变奏现
[摘 要]在基础教育领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也不可避免地需要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教学水平深受职前教育的影响。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前教育主要在高校内开展,本文拟从高校的招生考试、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实习等三个方面分析河南省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为河南省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前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音乐
新时代中国原创歌剧呈现出繁荣景象.本文就“中国原创歌剧”[1]这一概念,论述梳理我国歌剧创作的经验与得失;探讨“中国民族歌剧”的丰硕成果与发展方向;思索中国歌剧艺术得
[摘 要]钢琴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通过音符表达内心的情感。在钢琴艺术欣赏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审美意识,能够更好地感受、体验钢琴艺术的魅力。本文对钢琴艺术欣赏中的审美意识进行了分析,并对开发培养审美意识的具体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希望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钢琴;艺术欣赏;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9-00
未成年人阅读相关经典书籍,不仅能增加自身知识储备量,也能从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在书籍的海洋中获取知识的力量,能使未成年人的大脑得到充分开发。而本文将分析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意义,并讲述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阅读推广现状,最后阐述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阅读推广思路,希望可以引导更多未成年人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摘 要]音乐作品的微观结构是我们观察音乐结构时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与作品的宏观结构相互对应。微观结构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看清作品的细节部分,并感受到作曲家充满智慧的独特处理。丁善德在他的钢琴作品中,根据不同的音乐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绪,在作品的整体框架内运用了极为丰富的音乐语言陈述结构,这与他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素养和底蕴有着密切关联。  [关键词]丁善德;钢琴作品;微观结构  [中图分类号]J6
全民阅读背景下图书馆做好阅读推广活动的管理工作具有现实意义。文中以阅读推广活动精细化管理概念与优势为着手点,接着从机构设置、选题策划、管理职责、质量控制等方面着手给出精细化管理措施,旨在提高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有效性。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启蒙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当代幼儿教师正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幼师人才的重要园地,为了顺应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学前音乐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基于学前教育改革背景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对当前幼师音乐综合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改革策略,以期促进高职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学前音乐教育;实践;改革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