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书店”月赚二万

来源 :生财有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mwdev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胆的创业设想
  
  2003年7月,庞旭良拿出2万元积蓄,在妻子李敏工作的书店附近开了一家小饭馆。
  庞旭良每天都忙得晕头转向,可去掉水、电、煤气、人工等费用后就所剩无几了,他有些泄气,想把饭馆转让出去。正在夫妻俩进退两难时,李敏忽然想到了一个好点子。她在书店上班时发现,那些有关烹饪的书籍很受城市女性的欢迎。一次,一位女顾客要买一本烹饪方面的书,可是选了半天也不满意。一询问才得知,虽然介绍烹饪的书籍很多,可是其中关于原料制作、辅料用量和器具用法的介绍都比较模糊,如“少许”、“适量”等词就让人很难把握。那位女顾客对她建议道:“我每次按照书上的烹饪方法去做,都做不出好味道来。你们能不能进一些配有光碟的烹饪书籍,如果有光碟,我就可以在家边看边做,这样更容易学会,而且不浪费时间和原料……”
  在李敏的建议下,书店老板进了大量配有光碟的烹饪书籍,果然卖得红火。李敏从中受到启发,有了大胆的创业设想:既然烹饪光碟很受顾客欢迎,那我可不可以开一家既卖书、又教顾客烹饪的特色店呢,如果让做厨师的丈夫每天在店里现场示范烹饪方法,肯定很受欢迎。
  
  精心筹备正式开店
  
  经过两个月的筹备,庞旭良停止了餐馆的常规经营,李敏也辞去了书店的工作,两人开始一起重新装修店铺。他们买回了烹饪所需的各类器具和原料,以及大量的烹饪图书,将店铺改装成三个区域:一是“休闲阅读区”,二是“烹饪示范区”,三是“美食餐饮区”。
  庞旭良还在店里设置了一个3平方米大的操作台,摆上电脑,既可通过订阅、邮购和网购等途径购买烹饪书籍,也方便今后向顾客推出会员制和网上销售等服务。2004年1月18日,他的“烹饪书店”正式开业,夫妻俩一起在街头散发了2000份宣传单,并在电视台打了一个星期的字幕广告。3天后,好奇的顾客纷纷光临“烹饪书店”,或选购书籍,或现场学手艺。如果有顾客对某道菜的烹饪方法不甚了解,庞旭良就会亲自烹饪示范,保证让顾客学会。当然,顾客需要额外支付一定的费用,美味食品则由顾客当场食用或打包带回家。如果顾客买回书籍后,发现学不会,也可以随时带上书和备料到书店来,要求店主示范烹饪,直到学会为止。
  刚开始,庞旭良将“烹饪书店”的目标消费群锁定为白领女性和家庭主妇。开业不久,他就发现有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每天晚上都会跑来这里看书,便主动上前与他交谈。原来,这个姓刘的小伙子在附近一家饭馆打工,但他并不甘心只做一名普通的洗菜工,所以在工作之余跑到书店来,阅读有关烹饪的书籍,想自学成为一名厨师。在教小刘学烹饪时,庞旭良又想到:何不面向打工者推出烹饪培训的服务呢,虽然自己不能颁发专业证书,但对于那些年龄不大、又没钱去厨师学校读书的打工仔来说。这样好歹也算是学了一门技术,借此在小饭馆打工是没问题的。
  此后,李敏也学着丈夫的模式,面对那些年轻的保姆和想学烹饪的打工妹,推出了烹饪培训的服务。
  
  巧思精营项目
  
  2004年5月的一天,庞旭良无意中看到一篇报道,说如今许多年轻男女婚后的第一道关卡就是不会干家务活,尤其是不会做饭,这给他们的新婚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看到这篇报道后,庞旭良心想:自己的烹饪书店完全可以提供相关服务。于是,不久后,他又推出了“新婚烹饪培训”服务,顾客不仅可以亲自到店里来学,而且可以打电话请烹饪师傅上门传授。
  尽管庞旭良相继推出了越来越丰富的服务,但他的店铺既然叫做“烹饪书店”,重点当然还是在卖书。其实,他让顾客自己动手烹饪,不仅挑起了顾客的食欲,往往也激发了他们购买书籍的欲望。由于生意日见红火,50平方米的店面显得越来越狭窄了。店里“见缝插针”地摆满了书架和书柜,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形形色色的烹饪书籍。
  经过四年的精心经营,庞旭良的“烹饪书店”如今已拥有3000种烹饪书籍,既可零购也可借阅。他还经常组织一些美食爱好者开展“换书会”和“烹饪赛”等活动,调动和刺激顾客的消费欲望。由于囊括了书籍销售、烹饪培训和自助餐饮等多种经营,他每月都能纯赚2万元。
其他文献
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统计,我国塑料废弃量每年超过300多万吨,白色污染问题日趋突出,环境保护迫在眉睫。为防止白色污染,2008年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限塑令”,此“限塑令”一出台便在塑料袋制造行业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塑料袋生产快速萎缩,导致一些大型塑料袋生产厂家也不得不停产。正当他们为此伤痛脑筋时,浙江义乌一位年轻的女商人却在2005年时就研发了深受环保人士喜欢的新型环保便利手提袋,将生意
期刊
在许多人眼里,去咖啡馆喝咖啡是一件很花钱的事情,“普通百姓”一般不会去消费。上海一位小伙子开的“平民”咖啡屋,将地道的咖啡带给普通大众,也为自己打开了财富之门。    从约会中发现商机    林子午是在2005年12月萌起开平民咖啡屋的想法的。  那天,他和女朋友初次约会,地点在星巴克咖啡店。结账时,两人的消费竟高达两百多元。林子午觉得太贵了,他的思绪飘到了学生年代,那时自己和同学经常用羡慕的眼光
期刊
老师傅并不老,36岁的他因做生意带出很多徒弟而得此美称。如今已是开泰、金牛和爱康三家名牌水管汉口地区总代理的他,稳坐顺道街装饰行业的老大位置。你也许很难想像,他以前只是个在路边“卖烧饼油条的”……    六岁小孩摆“地摊”    陈新超出生在汉川农村,家境贫寒。  贫穷是最好的老师。一天,刚上小学一年级的陈新超突然来了灵感,把自己积攒的40多本娃娃书摆在地上,租给村里的孩子们看,看一本两分钱。刚开
期刊
其实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机。在各大、中(专)校园里,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自然蕴涵了无数的商机。学生的吃穿用行,都是可以涉足的。如果你是在校生,如果你能合理安排你的课余时间,为什么不去赚点同学的钱,反正他们都是要花的,给谁不一样呢,更何况你的服务更到位,他也就更放心,更舍得让你赚,何乐而不为呢?    洗衣中发现商机    “特大喜讯:本校‘巧手’寝室洗衣坊正式开业了,为了答谢顾客,特举办开业大
期刊
7年前,竺培军丢下“铁饭碗”开始创业,最初因为选错了创业项目,他欠下了20多万元的债务。第二次创业,竺培军选择家教服务,并因为有“1+1家教”等特色服务项目,公司得以快速发展,如今他又涉足培训市场,公司年营业额达百万元。    初次创业失败    竺培军在大学里学的是金融专业,毕业后到一家机关工作,捧起了让人羡慕的“铁饭碗”。但不安分的竺培军一直想自己创业,2000年,他毅然辞职开始自己创业。  
期刊
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个金字塔,只有往上攀登,才可能享受最大的自由和空间。  一部分人庸庸碌碌,终其一生都在老地方徘徊,另一部分人按部就班、辛辛苦苦地在从E层爬到C层,只有少数人,能很迅速地攀到A层,跻身成功者之列,享受顶峰风光。  杨小华原来的身份是建筑小工,每天在工地挥汗如雨,工资寒碜:仅仅三年,他改写自己的人生,每天西装革履,日进斗金,资产上百万。  站在金字塔的塔峰,杨小华靠的不过是观念的转变
期刊
磨难重重的创业史    二十岁时,村里的同龄女子个个都盼望着找个好点的男子嫁了。可模样俊俏的阿花偏偏为了感情,嫁给了村里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男人。那时,认识的人都说她怎么这么傻呢。  不久,为了改变命运,阿花开始了创业。她在银行贷款30余万元,承包了几百亩荒山,栽了30多万棵果树苗。可当树苗成熟时,市场却出现了变化,结果,30万元一下全打了水漂。傻女人的称号从此在村里出了名。债主们听说后,纷纷上门要债
期刊
无论是婚礼活动或者是庆典场所,几乎都能看到装饰用的鲜花,但庆典一旦结束,这些花就被丢弃了。而杭州的郑子欣却发现了商机,精心打造,把这些花店丢弃的残花充分利用起来,创造了一条生财之道。    打破消费习惯创造市场    2002年初的一天,郑子欣去参加朋友的婚礼。当婚礼进行到高潮时,空中突然洒下了许多五颜六色的花瓣,把整个婚礼装点得异常漂亮。但郑子欣发觉这些并非是真正的花瓣,而是合成的塑料花。郑子欣
期刊
灵光一闪:帮老人补办婚礼能赚钱吗    今年32岁的曹丽芸是广东省清县江口镇人。2000年春节后,她到广州市荔湾区一家社区老人服务中心当了服务员。附近小区60多岁的章奶奶,常来服务中心打牌。2001年8月初的一天,章奶奶在服务中心高兴地向大家宣布:“再过几天,我和老伴要在好运来酒楼举行婚礼,希望大家能来凑凑热闹。”大家听罢都很惊讶,章奶奶乐呵呵地说:“上个月我的儿子和女儿都回来了,他们说要给我们补
期刊
随着时代进步,如今有许多半路起家的成功人士,开始注重提升其修养品位。为了显示自己的文化内涵,他们几乎都实施一项“面子工程”——在办公室摆上一大排书架。  当然,有书架还得有书才行。别小看这些书架,该摆些什么书可大有学问,一旦“填进去”的书与个人身份、职业不相符,就可能适得其反。有这样一个女孩,专帮人“填书架”,靠此“怪招”,还真收获不小啊。  3年前,曾在书城工作的小陈姑娘自立门户,在市区开了一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