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提高。语言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历史和文明的载体,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因此不断推动汉文化的发展和推广则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的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作为推动汉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有力推手,在方式方法中仍存在众多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其中问题,给出几点推动汉语言国际教育推广和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汉语言国际教育;问题;文化差异
随和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提高,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不断吸引更多的外籍学生。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其推广和发展不得不受到重视。然而,由于汉语言国际教育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也存在着众多的不足。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汉语言国际教育推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体制不够科学合理
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录取的本科线以上的学生,他们只注重了学生的综合成绩。然而对于汉语言专业来讲,不止要注重综合成绩,语文成绩和表达能力的考察才是更为重要的。如果学生的汉语言知识储备不到位,甚至对国家的文化底蕴知之甚少,那么在大学期间的培养只会降低效率。而且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只需要短短两年的培养学习时间,其中正式课程的学习为一年时间,余下的一年为论文与实习期间。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是为了更好的推动汉语言的传播和发展。但是不论是从理论知识学习还是实践总结,两年都太过短暂,这样会导致理论基础不够稳固、实践能力也不够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发挥的作用是不够充分的。
(二)师资力量不足
汉语言国际教育的设立是为了推动汉语言的发展和推广,那么就要求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老师有着充足的汉语言文化知识、熟悉国家文化底蕴、有外国留学经验,且有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是,现如今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老师都只是有着基础的汉语言知识,缺乏高素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内容都存在问题,不能充分展示专业性,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明显需要进一步提高。师者,所谓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老师的综合素质都不过关,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多成功?
(三)中外文化差异的阻碍
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每个国家以及民族的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而来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永和。具有其独特性和鲜明性。文化的差异自然而然的会造成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的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难免会产生冲突。而且,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主观感受,处理问题时比较重情义。而西方却不同,他们会注重用事实讲话。这样在处理问题方面,不同差异很有可能会产生分歧。脱离文化只谈语言沟通是不存在的,因此文化差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汉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二、解决汉语言国际教育发展和推广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制
汉语言国际教育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体制来推动。汉语言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其研究学习的方式也应该是有机统一的。语言文化板块的知识都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如果只注重于某一块的内容,顾此失彼,也不会有非常稳固的知识根基。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老师应将教育目标逐渐渗透进去。其教学方法应该是在抓好每个单元和模块的知识掌握时,统筹总体知识的掌握和联系。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的提高知识的积累能力,稳扎稳打,逐步奠定好稳固的知识基础。
(二)增加师资力量
高校的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外籍学生,他们对中国文化语言充满兴趣。但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的知识如果只是通过死记硬背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因此,教学方式上的多样化会使得外籍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这就要求老师不仅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稳固的基础知识,还要有着饱满的传播汉语言文化热情。这样的高素质老师才会培育出更为高素质的学生。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会进一步提高老师的热情。这种良性的循环往复会更进一步的推动汉语言国际教育的推广和发展。这也就要求高校老师要有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的经验,以便于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创造和谐的交流学习环境
由于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多为不同地区的外籍学生,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所以沟通学习上的障碍肯定是无法避免的。为避免冲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交流学习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老师可以在讲述中国文化知识时,分析不同国家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们对比分析理解,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对于差异的认知问题,还能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华文化,理解中国传统时,不会与其他文化比较高低贵贱,了解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鲜明性,保持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喜爱。
(四)推动汉语言国际教育在国际上的可持续发展
汉语言国际教育应该名副其实,真正的体现国际性。这就要求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充分体现教育理念国际化、汉语师资、教学内容、研究选题等多个方面的国际化。教育内容上,不仅仅是中华文化和语言的学习,还应该是多个文化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自己母语,对比分析中外文化。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效率,也更加强学生的理解。教资的国际化,要求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老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汉语言文化知识,还要具备灵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理念不仅要体现本土特色又要凸显普世价值。教学方法应该采用本国与外国相结合,创新教育。研究选题应与国际化接轨,不应局限在一方文化。
综上所述,汉语言国际教育推广和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此,我们在注重其推广和发展的工作时,应该对现行的措施充分的分析,找出不足,充分的认识到阻碍其发展与推广的问题。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制、增加师资力量、创建和谐的交流学习环境等方法不断的促进汉语言国际教育在国际上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逐步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汪国胜.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相关问题的反思.湖北大学学报,2011(7)
[2]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世界汉语教学》,2010(1):73-81
[3]邢志群.国别化:对英汉语教学法―汉英对比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刘弘.论高校在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现代企业教育》,2007(22):147-148
[5]何智刚.浅谈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现状.《青年时代》,2016(19):129-129
作者简介:
刘佳琦(2000—),女,汉族,山东潍坊人。
关键词:汉语言国际教育;问题;文化差异
随和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提高,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不断吸引更多的外籍学生。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其推广和发展不得不受到重视。然而,由于汉语言国际教育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也存在着众多的不足。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汉语言国际教育推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体制不够科学合理
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录取的本科线以上的学生,他们只注重了学生的综合成绩。然而对于汉语言专业来讲,不止要注重综合成绩,语文成绩和表达能力的考察才是更为重要的。如果学生的汉语言知识储备不到位,甚至对国家的文化底蕴知之甚少,那么在大学期间的培养只会降低效率。而且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只需要短短两年的培养学习时间,其中正式课程的学习为一年时间,余下的一年为论文与实习期间。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是为了更好的推动汉语言的传播和发展。但是不论是从理论知识学习还是实践总结,两年都太过短暂,这样会导致理论基础不够稳固、实践能力也不够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发挥的作用是不够充分的。
(二)师资力量不足
汉语言国际教育的设立是为了推动汉语言的发展和推广,那么就要求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老师有着充足的汉语言文化知识、熟悉国家文化底蕴、有外国留学经验,且有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是,现如今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老师都只是有着基础的汉语言知识,缺乏高素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内容都存在问题,不能充分展示专业性,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明显需要进一步提高。师者,所谓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老师的综合素质都不过关,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多成功?
(三)中外文化差异的阻碍
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每个国家以及民族的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而来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永和。具有其独特性和鲜明性。文化的差异自然而然的会造成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的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难免会产生冲突。而且,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主观感受,处理问题时比较重情义。而西方却不同,他们会注重用事实讲话。这样在处理问题方面,不同差异很有可能会产生分歧。脱离文化只谈语言沟通是不存在的,因此文化差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汉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二、解决汉语言国际教育发展和推广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制
汉语言国际教育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体制来推动。汉语言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其研究学习的方式也应该是有机统一的。语言文化板块的知识都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如果只注重于某一块的内容,顾此失彼,也不会有非常稳固的知识根基。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老师应将教育目标逐渐渗透进去。其教学方法应该是在抓好每个单元和模块的知识掌握时,统筹总体知识的掌握和联系。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的提高知识的积累能力,稳扎稳打,逐步奠定好稳固的知识基础。
(二)增加师资力量
高校的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外籍学生,他们对中国文化语言充满兴趣。但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的知识如果只是通过死记硬背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因此,教学方式上的多样化会使得外籍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这就要求老师不仅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稳固的基础知识,还要有着饱满的传播汉语言文化热情。这样的高素质老师才会培育出更为高素质的学生。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会进一步提高老师的热情。这种良性的循环往复会更进一步的推动汉语言国际教育的推广和发展。这也就要求高校老师要有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的经验,以便于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创造和谐的交流学习环境
由于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多为不同地区的外籍学生,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所以沟通学习上的障碍肯定是无法避免的。为避免冲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交流学习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老师可以在讲述中国文化知识时,分析不同国家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们对比分析理解,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对于差异的认知问题,还能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华文化,理解中国传统时,不会与其他文化比较高低贵贱,了解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鲜明性,保持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喜爱。
(四)推动汉语言国际教育在国际上的可持续发展
汉语言国际教育应该名副其实,真正的体现国际性。这就要求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充分体现教育理念国际化、汉语师资、教学内容、研究选题等多个方面的国际化。教育内容上,不仅仅是中华文化和语言的学习,还应该是多个文化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自己母语,对比分析中外文化。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效率,也更加强学生的理解。教资的国际化,要求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老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汉语言文化知识,还要具备灵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理念不仅要体现本土特色又要凸显普世价值。教学方法应该采用本国与外国相结合,创新教育。研究选题应与国际化接轨,不应局限在一方文化。
综上所述,汉语言国际教育推广和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此,我们在注重其推广和发展的工作时,应该对现行的措施充分的分析,找出不足,充分的认识到阻碍其发展与推广的问题。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制、增加师资力量、创建和谐的交流学习环境等方法不断的促进汉语言国际教育在国际上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逐步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汪国胜.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相关问题的反思.湖北大学学报,2011(7)
[2]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世界汉语教学》,2010(1):73-81
[3]邢志群.国别化:对英汉语教学法―汉英对比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刘弘.论高校在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现代企业教育》,2007(22):147-148
[5]何智刚.浅谈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现状.《青年时代》,2016(19):129-129
作者简介:
刘佳琦(2000—),女,汉族,山东潍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