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伊桑音乐作品中的“恨”文化因素

来源 :黄河之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b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恨”文化是朝鲜民族特有的心里特征,古老的朝鲜民族传统音乐中有着浓厚的“恨”文化因素。而“恨”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同时期有不同解释。尹伊桑多年的音乐创作始终关注朝鲜民族传统音乐,并从中受到启发和影响。尹伊桑将这些因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提炼出全新的音乐语汇,并将其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作品之中。本文以“恨”文化因素与尹伊桑作品的结合与体现为切入点,研究“恨”文化因素对作曲家个人创作思维的影响,并挖掘尹伊桑作品中蕴藏的“恨”文化精要。
其他文献
《枫叶飘落的声音》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的声乐作品,该作品柔美细腻,展示了秋天枫叶飘落的意境和情绪,本文从作曲家、曲式分析、咬字、气息、情绪处理等角度出发,较为全面的分析了《枫叶飘落的声音》这首艺术歌曲,以作者本人学习心得体会及专业知识出发,进一步分析这首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同时,为演唱《枫叶飘落的声音》的歌曲处理及中国艺术歌曲的歌曲处理等方面提供范式。
古筝三重奏《彝族舞曲》是一部运用现代创作技法来表达中国传统审美意蕴的作品,曲风轻快明亮,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在非遗视野下,以古筝三重奏《彝族舞曲》的艺术特点分析为主线,从《彝族舞曲》作品背景、作品曲式结构、作品美学价值等方面出发,对其审美意蕴进行探讨,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在一首音乐的制作过程中,作曲与编曲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风格的音乐有着不同风格的创作手法,旋律的编写与进行,和声的连接与走向,配器的选择与应用,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乡村音乐还是爵士音乐、乐队编制是管弦音乐还是民族音乐,在一首歌曲的制作过程中,编曲所运用的手法都起到决定的作用,本文以管弦乐曲《Heart》为例,讲述编曲的思路的同时分析此乐曲的编曲手法。
伴唱已经成为每一位编曲人是否考虑加入的一件“乐器”,并且当今音乐市场,已经有将人声代替乐器的做法,由简单的乐器编配为基础,加入大量的伴唱,使编曲在空间、频率等因素下,发生质的变化,提升听觉的新鲜感,进行二度创新。伴唱之所以日益重要,关键在于和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在计算机音乐编曲中,流行和声的功能,是指各和弦在调性内所具有的稳定或不稳定的作用、它们的运动与倾向特性、彼此之间的逻辑联系等。和声的功能与调性密切相关,离开了调性或取消了调性,和声也就失去了它的功能意义。和声的色彩,是指各种和弦结构、和声位置
甘美兰是东南亚锣群文化的代表,吸引了各国民族音乐学家前往研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中国已有多所高校引进甘美兰进入博物馆实际演奏,但没有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很难掌握乐器演奏的规律,笔者在有限的条件下,通过理论学习、实际演奏和外教沟通中去认识甘美兰乐队,探寻西爪哇Sunda甘美兰中Salendro的演奏规律内在规律,发现乐谱中Lagu、Laras、Irama、Patet四个名词对于核心旋律的探寻有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目前声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艺术歌曲的研究是相对欠缺的.能搜集到的文献中,大多是关于艺术歌曲的起源、发展进程以及艺术特色的探究和概述,少数的论文对其创
“离调写作”是和声学中的重难点知识,不管是在多声部音乐创作还是和声分析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离调进行有多重可能,不少学习者在判断的时候并不顺利,本文通过分析属功能组到主和弦的进行,并总结其音程和唱名规律,用首调唱名法的形式分析旋律中的离调因素以提高离调写作的效率。
世界音乐艺术的空前发展使大提琴演奏艺术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水平,呈现出新的发展状态。在此背景下,演奏者针对20世纪近现代作品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大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演奏整体水平也呈现出明显提升的发展状态。本文结合《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演奏艺术进行分析,在细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乔治·克拉姆(George Crumb,1929-)的创作和演奏进行研究,旨在为大提琴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之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打破了传统并且不断的创新,将印象主义绘画和音乐结合在一起,使音乐充满了色彩,从而带给了人们更好的听觉感受,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一种抽象的朦胧感,从而表现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实际特征。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十分大胆与创新,通过对于音乐之中的一些细节和不同音乐处理手法的运用,使人们对于音乐具有更强的情感体验,因此也受到了音乐爱好者的广泛追捧。本文通过对于印象主义音乐的了解以及德彪西的介绍,对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之中的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进行分析。
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所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尊称为“圣经新约”。其中《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OP.81),是当时献给挚友鲁道夫公爵的作品,也是属于贝多芬中后期创作的作品,这对于了解贝多芬中晚期创作风格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将围绕着《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告别”第一乐章,从创作背景、创作特征和演奏方法进行探究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