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走向生命诗学——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66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万安迪(1983.9-),女,汉族,浙江乐清人,硕士研究生,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外国语分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
  高奋教授的《走向生命诗学——-弗吉尼亚· 伍尔夫小说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是其十数年伍尔夫小说理论研究的一部完整的总结性著作。其研究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体现在该书的整体内容和核心思想上。
  从内容上来说,全书分为绪论、上篇、下篇、结语。绪论中全面展示了伍尔夫小说理论研究的现状述评,并对本书的生命诗学研究从研究语境、研究方法、核心思想、结构和议题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上篇重点考察伍尔夫对英国文学、古希腊文学、俄罗斯文学、法国文学、美国文学的评论和伍尔夫作品中的“中国眼睛”的内涵,揭示伍尔夫的审美视野和思想渊源。下篇先是从伍尔夫诗学的生命本质、创作定位、文学形式、批评方法和艺术境界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然后通过伍尔夫的著名小说《海浪》的创作为研究例证,揭示其生命诗学在作品中的实践,充分证明伍尔夫本人的小说创作也是遵循了形神合一的生命诗学特性。
  章节与章节之间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作者不但带领读者遍览西方诗学的历史沿革,对伍尔夫的诗学思想的渊源进行了全面的挖掘和梳理,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析伍尔夫生命诗学的内涵价值和艺术表现。
  从核心思想上来说,本书作者认为伍尔夫将文学看作是表现生命的艺术形式,因而其创作、形式、批判和境界都是以生命真实为最高准则的,是超越理性认知和超越与现实的直接对应的。因此,高奋教授在本著作中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生命诗学”,不但对伍尔夫形成“生命诗学”的渊源进行了实证,而且全书始终围绕“生命”二字展开研究和论述,同时对涉及其中的每一个关键概念或理论如直觉感知、整体观照、人心共通、形神合一等,都深入剖析,力图从各个维度、各个视角阐明核心观点。最后,作者从本质、创作、形式、批评和意境五个方面分析了伍尔夫的生命诗学的内涵和本质,详细而又精辟地勾勒出伍尔夫“生命诗学”的全景。作者对伍尔夫“生命诗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全面的阐述,对国内外伍尔夫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本专著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另辟蹊径。正如本书的序作者殷企平教授所言,“高奋的研究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是因为她坚持以中西诗学观照伍尔夫的小说理论, 用基于审美体悟的、精深广博的中国诗学来映照并揭示同样基于审美感悟的、混沌零碎的西方作家文论的内涵和价值。” 这也是笔者在阅读此作时最深的感受。笔者认为,以中国诗学观照伍尔夫小说理论之所以可行,一是因为作者高奋本身深厚的东方传统文化素养及在西方文学理论和研究界的多年修行,使其能游刃有余地在东西方两个文学世界间游走, 正如高奋评价伍尔夫通读英国、古希腊、俄罗斯、法国和美国文学后形成的国际化视野,她本人的研究也是基于东西方比较诗学的国际化视野基础之上的。在本作中作者高奋能够对中国传统诗学如《文心雕龙》或近现代文论家如朱自清、宗白华、王国维等信手拈来,且不是简單的搬砖,而是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和见解。 二是伍尔夫诗学与中国诗学的相通之处:伍尔夫生命诗学具有全景性、澄明性、超感官、超理性和重趣味的本质特性,与中国诗学的情志说、虚静说、神思说、知音说、妙语说、趣味说、文质说、形神说、真幻说、意象说、意境说等范畴相呼应,这样一种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为照亮伍尔夫的生命诗学的本质内涵提供了一束光源。三是本书作者高奋教授本人就是一个与伍尔夫性情相通的恬淡人士,在个人的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中也讲求直观感悟、自由表达,不简单粗暴地概括、总结、理论化。
  本专著的写作语言是令人愉悦舒适的,句法清晰、文意明确、下笔干脆有力,每一言每一语都力求表达得精确易懂,不论是完全不熟悉伍尔夫研究的学界门外汉,还是业内人士如高校英美文学研究者和硕博研究生,都能理解并领会著作意旨,这不但体现了作者老到的文笔功力、流畅的行文风格,更是展现了其严谨谦逊和精益求精的为学态度。
  总而言之, 《走向生命诗学--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研究》对伍尔夫小说理论的研究旨在回归伍尔夫思想和作品本身,整体观照伍尔夫生命诗学的意蕴和价值,全面廓清其主题思想,同时也借助伍尔夫融美学与艺术为一体的诗学思想,反思了西方文论的价值和局限,构建诗性思想的重要性,并且将贯穿全书始终的中国诗学纳入国际学术界的视域中,有助中国诗学的价值得到学界的认可和重视。
其他文献
零度,在文本形式中,可以看做是个人风格与语言结构的反抗与压制的矛盾张力;在人生处境中,则可以被视为个人自由与理性秩序的乌托邦式的暂时和解。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从
摘 要:奈保尔的最后两部半自传体小说《半生》和《魔种》借助主人公威利漂泊的一生来探寻其身份追寻的过程。小说中,主人公威利企图丢掉原来的身份而建立一种全新的身份,以及后来在具有了多重身份的背景下试图找回原有的身份的尝试都是失败的,唯有认识到多元身份背景的存在,建构一种杂糅的身份,才有助于找到身份的归属感。  关键词:流散;身份追寻;杂糅  作者简介:牛双颖,山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斯蒂芬·克莱恩的第一部小说《街头女郎玛吉》描述了纽约贫民窟女孩玛吉的悲惨命运,被认为是美国小说的里程碑。本文回顾了《玛吉》的两个版本及其历经五年的出版历程,探究了作品从自费出版到正式出版,从被忽视、谴责到被公众接受、认可这一系列的转变,旨在帮助读者深化对克莱恩及其作品的认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出版需要付出勇气和艰辛。  关键词:克莱恩;玛吉;出版;版本  作者简介:邵林(1981.7-)
摘 要:《在路上》是由杰克·凯鲁亚克写的具有高度自传性的作品,对其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小说中渗透了尼采的思想。分析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经历,也会对人们当下的生活有所启示。本文从生活的痛苦本质,萨尔在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冲突中苦苦挣扎,以及在两者的和解中获得新生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从而对萨尔身上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冲突;和解  作者简介:杨沛玉(1989
摘 要:自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创作了小说《名利场》并成功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代表爱米丽亚和莉贝卡后,吸引了无数国内外学者对其本人,小说和其塑造人物的深入研究。《名利场》中,有很多对物的描写,像贯穿文中的字典和箱子。五味酒作为另一个贯穿小说始终的物体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主要讨论五味酒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它对各个主人公所代表的意义和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萨克雷;五味酒;名利场  作者简介
摘 要:劳特累克——一位完全独立的“异类”画家,不崇拜人性向往的美好,而是真实再现生活中的丑陋、夸张、残缺、压抑。劳特累克作品中对女性的特殊处理有深刻的心理渊源,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觉,分析作品中色调处理的成因以及作品中压抑感、残缺感的心里渊源。  关键词:压抑;残缺  作者简介:江玫(1987.12-),汉,贵州人,研究方向:水彩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1995年6月,一条千米长贯通山东省即墨市官庄村南北的柏油大街铺成了,乡亲们祖祖辈辈沾满了泥巴的脚第一次走起路来嘎嘎作响。这时,十几年前的朝朝暮暮重又浮现在于乐春的眼
奥斯卡王尔德堪称英国文学史,甚或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精彩无比却又充满波折,有人称《道连格雷的画像》是一部不道德的作品,而本文将用“社会伦理”
长久以来,改进外贸函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一直是教育者们深入研究的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区从实际的角度出发,依照外贸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需求,以解决任务问题的教
摘 要:本文着眼于美国南方著名小说家奥康纳的《好人难寻》,从小说主人公的言语和行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该小说所传达的主题——这些主题包括主人公对他人和社会的歧视,偏见,家人间冷漠相对以及主人公祖母自我的救赎。本文旨在通过解析这些主题,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  关键词:《好人难寻》;偏见;冷漠;救赎  作者简介:刘娜,女,宁夏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