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对陆川的印象,大概是三个惊叹号:处女作《寻枪》一鸣惊人!《可可西里》夺得国内外40多项大奖!《南京!南京!》引发了巨大争议!有才华、野心大、毅力强,这是与陆川曾经共事的朋友们对他的正面评价;会投机、善哄人、推责任,这也是来自同一批人,却是对他的负面评价。无论如何,陆川都是一个喜欢生活在风口浪尖的人,按照冯小刚的话来说,就是:“他给我的感觉是,不愿去拍商业片,但很愿走红地毯,愿有时尚派对把他请去。”
文艺世家出身的杂食动物
喜欢不喜欢陆川的人都承认,陆川不甘于平庸。实际上,在一个由作家和学者组成的家庭里,甘于平庸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陆川的弟弟陆丁8岁进中学,14岁上大学,然后进了北师大的数学系本科,是北大哲学系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他的父亲是著名作家陆天明,姑姑陆星儿也是一位作家。
这样的家庭出身对于陆川来说有利有弊,他曾经抱怨在亲人中不及弟弟受关注,但家庭文艺气氛的影响,才使得他开始对电影产生浓厚的兴趣。“80年代我在上中学,当时是文学最激动人心的时候,我在写类似手抄本的诗和小说。但是当我看到《红高粱》、《黄土地》的时候,忽然意识到文字在影像面前的软弱。电影可以彻底地粉碎一个人。”
当初进学校时,同学说到喜欢的电影,都会提到安东尼奥尼、基耶斯洛夫斯基、安哲罗普罗斯……而陆川进入电影学院时,只知道跟主考官喋喋不休地说起斯皮尔伯格。他说自己在复习期间把《辛德勒名单》整整看了6遍,把每个镜头都记下来了。
“我记不住大师的年表,在看电影上,可以说我是一个杂食动物。”“那时候我在心里暗暗藏下了对电影的梦想,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自己还确实走上了电影导演这条路,而且现在这一两部片子,开始逐渐被大家认可。”那时的陆川纯粹是个业余分子,比较喜欢一些通俗的电影和赏心悦目的东西。此外,他比较喜欢一些另类的电影,但那种锐利不是一种自恋的精细,而是一把实实在在的铁器,是强力的而不是虚弱的。更有趣的是,陆川更喜欢电影本身,喜欢那些故事,喜欢里面吸引自己的段落和镜头。而这些偏爱在今年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的电影风格。
才华还是投机
《寻枪》是陆川的第一部电影,监制是姜文,陆川负责导演和剧本。2001年,《寻枪》拍摄中,传出陆川被姜文剥夺导演权力的消息。此后在各种场合,陆川也说跟姜文合作是一场噩梦。但当时也在剧组里的同事认为,《寻枪》能成,陆川应该特别感谢姜文,而不是忘恩负义:“当时陆川只是一个小导演,根本吃不开,姜文特别帮他,如果没有姜文,剧组不可能成,也就不可能有陆川的今天。”
陆川对姜文的攻击以及随后对陈凯歌的批评让许多人质疑他的目的。“他知道用什么方法让人来记住自己。”一位曾经采访过他的记者这样评价他,“陆川就是一个投机分子,不是说他编剧能力好还是导演能力好,真正比他会写的有才华的多了去,他现在的成功主要不在于这些,而在于他交际、利用别人的能力太强。”
对此,陆川的认识是,自己在圈里不算是个有争议的导演,只是伴随着成长,话题自然会多起来:“我已经过了一惊一乍的年龄,第一次听到负面的东西时觉得很奇怪,没招谁惹谁的。现在觉得很正常,这就是社会。”关于那些涉及他人格的批评声音,他回应说,现在自己说什么都像解释:“大家已经习惯了觉得导演比较强势,低处的人说的往往是真话,所以从新闻上说,我已经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
很明显,没人否认陆川的才华,但对才华的界定各有不同。曾经合作过的人都很看重陆川的表达能力:“我还记得第一次看他写的东西,是他写的剧本,你基本是从头看到尾不愿意放下,他文笔非常好,他要想说服一个人要想表达一件事,没有人不受感染……在编剧方面,在媒体交往上,对公众说服力上,陆川很有力量。”
南京!南京!
陆川有说服公众的力量,这可以从他的第二部影片《可可西里》看出来。尽管票房不佳,陆川仍然获得了40多个奖项,以及普罗大众的赞赏。人们为镜头下那充满力量感的真实所震动,赞美之词如洪水般涌来,有人戏言:“很明显地,他在艺术上的天分不如贾樟柯,但他很聪明、很有野心,并且观众是向着这位知名畅销书作家的公子的。”
然而4年之后,陆川说服公众的能力受到了强烈的质疑,因为他带到观众面前的是《南京!南京!》。从未有一部该题材的电影既能赢得知识界和文化界的挑剔眼光,又能赢得上千万的票房,也从未有这样一部影片,能够引起如此爱憎分明的争议。热爱它的人热烈称赞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影片,而反感它的人则说,陆川在《南京!南京!》表现得一如既往的平庸,是一个投机分子。“他每拍一部影片都是在树立一座牌坊,让攻击的人投鼠忌器。”在豆瓣网上,一位网友这样写道。2009年,陆川再次行走于风口浪尖。
面对这些指责,陆川嗤之以鼻。在他看来,《南京!南京!》是一面镜子。“如果你要是奔着投机看的话,我觉得你是揣着投机看投机。”陆川拍这部片子的目的很简单,就想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给世界看。“大屠杀发生时,中国人不是被动地等待拯救的形象。在这部电影里,除了开头被杀的之外,后边所有中国人的戏,都在抗争,都在不屈地抗争,这是我拍这部片子最大的动力。”
对于票房,陆川很看得开:“这三年半我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力气和责任,如果这片子票房不好的话,我觉得我也无所谓,会有很多人通过不同的方式看到它,而且这个片子会长腿走到比我们想象更远的地方。”
文艺世家出身的杂食动物
喜欢不喜欢陆川的人都承认,陆川不甘于平庸。实际上,在一个由作家和学者组成的家庭里,甘于平庸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陆川的弟弟陆丁8岁进中学,14岁上大学,然后进了北师大的数学系本科,是北大哲学系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他的父亲是著名作家陆天明,姑姑陆星儿也是一位作家。
这样的家庭出身对于陆川来说有利有弊,他曾经抱怨在亲人中不及弟弟受关注,但家庭文艺气氛的影响,才使得他开始对电影产生浓厚的兴趣。“80年代我在上中学,当时是文学最激动人心的时候,我在写类似手抄本的诗和小说。但是当我看到《红高粱》、《黄土地》的时候,忽然意识到文字在影像面前的软弱。电影可以彻底地粉碎一个人。”
当初进学校时,同学说到喜欢的电影,都会提到安东尼奥尼、基耶斯洛夫斯基、安哲罗普罗斯……而陆川进入电影学院时,只知道跟主考官喋喋不休地说起斯皮尔伯格。他说自己在复习期间把《辛德勒名单》整整看了6遍,把每个镜头都记下来了。
“我记不住大师的年表,在看电影上,可以说我是一个杂食动物。”“那时候我在心里暗暗藏下了对电影的梦想,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自己还确实走上了电影导演这条路,而且现在这一两部片子,开始逐渐被大家认可。”那时的陆川纯粹是个业余分子,比较喜欢一些通俗的电影和赏心悦目的东西。此外,他比较喜欢一些另类的电影,但那种锐利不是一种自恋的精细,而是一把实实在在的铁器,是强力的而不是虚弱的。更有趣的是,陆川更喜欢电影本身,喜欢那些故事,喜欢里面吸引自己的段落和镜头。而这些偏爱在今年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的电影风格。
才华还是投机
《寻枪》是陆川的第一部电影,监制是姜文,陆川负责导演和剧本。2001年,《寻枪》拍摄中,传出陆川被姜文剥夺导演权力的消息。此后在各种场合,陆川也说跟姜文合作是一场噩梦。但当时也在剧组里的同事认为,《寻枪》能成,陆川应该特别感谢姜文,而不是忘恩负义:“当时陆川只是一个小导演,根本吃不开,姜文特别帮他,如果没有姜文,剧组不可能成,也就不可能有陆川的今天。”
陆川对姜文的攻击以及随后对陈凯歌的批评让许多人质疑他的目的。“他知道用什么方法让人来记住自己。”一位曾经采访过他的记者这样评价他,“陆川就是一个投机分子,不是说他编剧能力好还是导演能力好,真正比他会写的有才华的多了去,他现在的成功主要不在于这些,而在于他交际、利用别人的能力太强。”
对此,陆川的认识是,自己在圈里不算是个有争议的导演,只是伴随着成长,话题自然会多起来:“我已经过了一惊一乍的年龄,第一次听到负面的东西时觉得很奇怪,没招谁惹谁的。现在觉得很正常,这就是社会。”关于那些涉及他人格的批评声音,他回应说,现在自己说什么都像解释:“大家已经习惯了觉得导演比较强势,低处的人说的往往是真话,所以从新闻上说,我已经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
很明显,没人否认陆川的才华,但对才华的界定各有不同。曾经合作过的人都很看重陆川的表达能力:“我还记得第一次看他写的东西,是他写的剧本,你基本是从头看到尾不愿意放下,他文笔非常好,他要想说服一个人要想表达一件事,没有人不受感染……在编剧方面,在媒体交往上,对公众说服力上,陆川很有力量。”
南京!南京!
陆川有说服公众的力量,这可以从他的第二部影片《可可西里》看出来。尽管票房不佳,陆川仍然获得了40多个奖项,以及普罗大众的赞赏。人们为镜头下那充满力量感的真实所震动,赞美之词如洪水般涌来,有人戏言:“很明显地,他在艺术上的天分不如贾樟柯,但他很聪明、很有野心,并且观众是向着这位知名畅销书作家的公子的。”
然而4年之后,陆川说服公众的能力受到了强烈的质疑,因为他带到观众面前的是《南京!南京!》。从未有一部该题材的电影既能赢得知识界和文化界的挑剔眼光,又能赢得上千万的票房,也从未有这样一部影片,能够引起如此爱憎分明的争议。热爱它的人热烈称赞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影片,而反感它的人则说,陆川在《南京!南京!》表现得一如既往的平庸,是一个投机分子。“他每拍一部影片都是在树立一座牌坊,让攻击的人投鼠忌器。”在豆瓣网上,一位网友这样写道。2009年,陆川再次行走于风口浪尖。
面对这些指责,陆川嗤之以鼻。在他看来,《南京!南京!》是一面镜子。“如果你要是奔着投机看的话,我觉得你是揣着投机看投机。”陆川拍这部片子的目的很简单,就想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给世界看。“大屠杀发生时,中国人不是被动地等待拯救的形象。在这部电影里,除了开头被杀的之外,后边所有中国人的戏,都在抗争,都在不屈地抗争,这是我拍这部片子最大的动力。”
对于票房,陆川很看得开:“这三年半我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力气和责任,如果这片子票房不好的话,我觉得我也无所谓,会有很多人通过不同的方式看到它,而且这个片子会长腿走到比我们想象更远的地方。”